登封素食 陈光涛 一、登封素食文化溯源 颜师古在《匡谬正俗》中说到:“案素食者,谓但食菜果饵之属,无酒肉也”!自人类告别茹毛饮血陋习而进入农耕阶段,已经习惯了以农产品为食,而素食可以说是先进农耕文化的代表,素食的起源最初与原始的祖宗祭祀及神灵崇拜有关。 登封是华夏民族最早进入农耕社会的地区之一,由于先民在大自然面前异常脆弱,急需获得神灵的佑护与安慰,于是祭祀之风兴起。在祭祀中,食肉开始是部落首领,因为他们要代表部落祭祀天地,故同时充当了祭司的角色。因祭司在与神灵的对话中,强大及所畏惧者自非虎、熊、豹类凶猛食肉动物莫属,祭司作为通灵者自然需吃肉以示精神上的强健。追根溯源,吃肉是一种文化象征而非生理需要。但由此沿袭下来,食肉当然成了贵族阶层的专利与特征,“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即是劳动人民对贵族阶层的评价与讥讽。 夏王朝因君王桀的逸乐而失去社稷,代之而起的殷商又因纣王横暴而亡国,这些历史的教训深深印铬在先民的脑海里。桀、纣两位亡国之君大肆提倡的酒海、肉林等逸乐给人类传递一种腐亡的气息,以至于在大唐时代嵩山北麓出生的诗圣杜甫先生呐喊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相传夏桀王是在已卯日被商汤所灭,商纣王是在甲子日灭亡。后来的诸候大夫们以此为前车之鉴,便在这些日子里斋戒养心、节俭寡欲,并祷告上天祈求神灵护佑以示警惕。于是乎上行下效,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的初一、十五吃素的习惯即“朔望斋”实源于此。《礼记》亦记载“逢子卯,稷食菜羹”,指是达官贵人,也要在子日、卯日吃素。 《诗经•大雅》云“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嵩山是古人祭祀天地的理想场所。且古人认为嵩山属神岳位居天地之中,故太室、少室山神的祭拜成为国家正典,《竹书纪年》曾记载“虞舜十五年,帝名夏后,有事于太室”。而祭祀期间须遵守斋戒素食的制度和习惯,祭祀的供品也由五谷逐渐代替了牲物,民间祭祀祖宗亦受其影响。《周礼》云“大丧则不举”,这个不举是解作不杀牲食肉而吃蔬菜之类。据《登封县志》记载,以前先人谢世,其子孙待客一直用豆腐宴,只是后来才有荤食逐渐进入丧仪并相沿成风。由此可知中国人的素食观念是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就已经深入人心的。《墨子•辞过》提到“古之民未知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养腹而已矣”;由此可见上古时代的人们是素食者。据民间传说鬼谷子师徒在嵩山隐居讲学期间发明了豆腐,豆腐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素食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