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为南北民族大融合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虽然一生短暂,并且只在中原地区待了不到十年时间,但他对嵩山却情有独钟,多次巡游嵩山,为嵩山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一、孝文帝的一生
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生于公元466年(一说467年)卒于公元499年。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他。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拓跋宏的生母李氏在他3岁时就被赐死。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抚养。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持。在冯太后摄政期间,大力提倡汉化,大兴教育,建立学校,尊崇儒法,禁断卜织,筮纬之学,从而开始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这为后来孝文帝南迁定都洛阳,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措施打下了基础,清除了障碍。
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一边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一边为统一全国而南征北战。直至公元499年病逝于南征的行军途中,年仅33岁。
孝文帝是北魏的汉化运动主要倡导实施者,他登位之后励精图治,在统一的北方大胆实行汉化运动,其主要的内容有迁都洛阳、改革官制、禁止胡语、胡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同族通婚、礼乐刑法等六方面进行汉化改革。
(1)迁都洛阳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他采用各种办法说服大臣,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2)改革汉化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心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首先重用汉人。孝文帝不拘一格地在汉人中选用人才,为自己的改革组织了一个智囊团;对南朝投降过来的官吏,他也不加怀疑,待之以礼。其次在这些汉人组成的智囊团的支持和帮助下,孝文帝开始了自己汉化改革运动。
第一: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
第二: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
第三:公元496年,下令改鲜卑复姓为汉姓,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称为元宏。还把其他的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第四: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同汉家世族通婚。主张同汉族通婚。这种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而且,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第五:下令改变鲜卑人的籍贯。规定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算是洛阳人,死后不许归葬塞北。
第六:在鲜卑中建立门阀制度,把汉族地主的门阀制度推广到鲜卑族当中去。他把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按门第分成4等,并按照门第等级,来确定官职的高低。这套制度在北朝一直沿用,从而形成了关陇氏族和代北氏族两大门阀集团。直到唐朝,武则天修《姓氏录》,才彻底否定了门阀制度。
第七:改鲜卑官制、法律、礼仪、典章为汉制,革除鲜卑旧制。孝文帝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族逐渐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艺术、生活用具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二、孝文帝与嵩山
1、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巡幸嵩山,亲作《祭嵩高山文》,致祭于嵩山。孝文帝在祭嵩山的同年及第年,还祭了东岳泰山,北岳恒山,黄河和济水,但祭嵩高文全文264字,而《祭恒岳文》只有78字,《祭岱岳文》96字,《祭河文》128字,《祭济文》125字。仅从字数对比中即可看到北魏皇室对于中岳嵩山的重视。在文中,他特别强调了中岳嵩山的地理位置,字里行间反复强调着一个道理,即得中原者得天下,言外之意就是说,我孝文帝从平城迁到中原,就是中华民族朝代更替中的正统王朝。文中颂扬嵩山道“太极分浑,两仪是生。辰作乾宝,岳树坤灵。昭彰天地,吐纳五精。唯中挺神,祥契幽经。日月交晖,寒暑递成。万象合和,兆类孳盈。”
2、孝文帝为巡幸嵩山方便,于公元471年在登封专建离宫。即如今的会善寺。
3、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为西域僧人跋陀建少林寺。印度高僧跋陀(又名佛陀扇多)经西域至北魏,因为精通禅法,受到魏孝文帝崇信。公元495年,跋陀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跋陀“学务静摄”、“性爱幽栖”、“屡往嵩岳”,于是,魏孝文帝为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北麓建造少林寺。由于跋陀与魏孝文帝的特殊关系,使嵩山为当时北方佛学中心,跋陀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们,也成为了当时佛学重要精英群体,对后世佛教发展影响巨大。
4、北魏孝文帝赦建嵩阳寺。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在嵩山南麓、登封县城北约三公里处,创建嵩阳寺,即嵩阳书院的前身。
5、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嵩山佛教有了巨大发展。据杨炫之《洛阳伽蓝记》(作于东魏武定五年以后)卷5云:“嵩高中有闲居寺(即现在的嵩岳寺)、栖禅寺(在嵩顶)、嵩阳寺、道场寺(在嵩顶)。上有中顶寺(在嵩顶),东有升道寺。”
6、孝文帝嵩山巡游废太子。孝文帝的改制,在当时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太子元恂,喜欢骑射,对汉化政策表示不满,于公元496年勾结反对迁都洛阳的反对派密谋,计划连夜夺马逃奔,第一批返回平城。这消息被泄报于孝文帝,正在巡幸嵩山的孝文帝在嵩山猛听到这一消息,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把这场未遂的叛变平息。然后,召集全朝文武大臣,宣布废除皇太子,把元询废为庶人。
7、孝文帝遣人嵩山炼金丹。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嵩山地区主要是道教的活动场所,特别是太武帝的灭佛运动,使中岳道教在全国处于领袖地们位,可孝文帝迁洛后,兴佛的同时,也非常的崇道,不仅在洛阳南郊设立道坛,方二百步,名"崇虚寺",给户五十以供斋祀之用。而且还象他太爷爷拓拔焘那样,遣人与徐骞入嵩山合炼金丹,致延年之法。
8、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开始了龙门石窟的开凿,如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9、495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书法艺术的珍品,龙门石窟“龙门二十品”始刻。
三、孝文帝对嵩山文化的影响
立国148年的北魏王朝,是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朝代,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孝文帝对嵩山情有独钟,为嵩山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中原人性格心理的影响
(1)通过鲜卑族姓汉人姓和与汉人的通婚这些改革,对我们中原汉人的胡化有重大的影响,如今我们的中间,有许多人可能就是鲜卑族的后裔,身上就流淌着鲜卑祖先的血,当时改姓数量,一说有300多,仅见于《魏书•官氏志》单独列出的,即有114个,其中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25个。比如姓刘的,姓元的,姓林的,姓陈的,姓于的,姓陆的等等;
(2)鲜卑统治北中国长达140多年,这次草原民族对华夏农耕民族的输血和混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使得中原民族相对保守内敛的性格和精神,又一次被激活,再一次强悍起来。客观地说,是对我们中原人的心理人格中质朴、豪爽等方面影响很大。
2、对中原民风民俗的影响
中原文化要维持它的权威性和官方地位,在不断的论证和发展过程中,自己变得严密了,同时也变得模式化、变得僵化了。这个时候,少数民族的文化带有原始性、带有流动性、带有不同的文明板块结合部特有的开放性,就可能给中原地区输进一些新鲜的,甚至异质的、不同于原来的文明的新因素。也就是说在鲜卑人汉化的同时,我们汉人也吸纳了少数民族的许多因素,比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墓葬文化等等。
3、对中原文化艺术的影响
(1)对佛教石刻艺术的影响,北魏王朝倡扬佛教,曾以举国之力,开凿佛窟,并凿出了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和洛阳的龙门石窟。佛像的衣饰都由北魏早期云岗石窟的袒露右肩和通肩式,变为龙门石窟的褒衣博带式,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在石刻艺术上的反映。
(2)对中国书法的影响,由于北魏的碑刻书法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且久享盛誉,故在我国书法史上荣获“魏碑体”的名号,习惯上简称“魏碑”,也有称其为“北碑”者,字势方整险峻,结体、用笔兼通隶楷,各备方圆。其中嵩山地区应介绍的有三块。
一是《中岳嵩高灵庙之碑》,为太武帝时所立,是嵩山地区现存最早的道教碑刻,也是现在唐以前嵩山道教发展的唯一实物见证。为今人研究北魏天师道发展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见证。碑文字体古拙,介于隶、楷之间,属魏碑珍品,为历代金石家、书法家所称赞。
二是龙门二十品,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自太和十八年始刻,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
三是嵩阳寺碑,现立于嵩阳书院中。它刻立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公元535年),下半部为八分隶书撰写的《中岳嵩阳寺碑铭序》,全文共956字,其书法方正宽博,有专家称其为“汉后唐前隶书之冠”。据查考,除“汉代三阙”外,此乃中岳嵩山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碑刻,为研究我国古代浮雕艺术和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4、为佛教大规模地传入中原,特别是对嵩山地区的佛教文化的传播贡献巨大。
(1)开创了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为中国文化中禅文化和少林武术的形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跋跎传播的还是印度传统的“三藏心禅”,但这为佛教中国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少林武术的形成提供了宗教土壤。
(2)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嵩山地区大兴佛寺,一下子打破了以中岳庙为主道教主导地位。大家知道,中国佛教史上有“三武灭佛”一说,其中一武就是北魏第三代国君太武帝,孝文帝的太爷爷,北魏为了统一北方,为了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公元438年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他还听信宰相崔浩的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5、为嵩山地区三教荟萃奠定了基础。
(1)孝文帝使嵩山地区形成尊佛崇道共存的局面。
(2)建造了嵩阳寺,这为后来嵩阳书院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3)佛教真正大规模的在中原传播,就是从北魏开始的,也正是有了佛教的世俗化,才带来了道教和儒教的改革,才有了吸纳了佛教礼仪和哲学思想的“新天师道”( 寇谦之早年先是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后来,寇谦之为了北魏统治阶级的需要,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创立一个以礼拜方法为主,吃药修炼为辅的“新天师道”,曾被北魏立为国教。其中道教中的早晚课诵经的仪规就是借鉴的佛教,三纲五常理论、天人合一理论是借鉴的儒学),也才有了吸纳了佛教思想的新儒学(比如韩愈的儒学传承关系的确立等就是借鉴的佛教),才有了吸纳了儒学、道教理论的中国佛学—禅宗(比如孝经的出现以及出家僧人的禅农并举就是借鉴的儒学)。就这样佛教通过少数民族中介性的渠道,给中华文明输入了一种新的文化要素,从而形成一两千年间儒、道、佛的相互对话,拓展了中国古代思想的规模与深度。也使嵩山地区逐渐形成了三教荟萃、三教合一的独特文化景观。
总之,孝文帝的改革带来了中华民族大融合,他对嵩山的情有独钟,也使嵩山文化吸纳了新的元素,促进了嵩山文化的丰富发展。由于没有他,就没有少林寺,就没有禅宗的发祥地,就没有少林武术,就没有嵩阳书院,即使有,可能不在登封,或是别一种样子。就没有嵩山地区三教荟萃的独特文化景观,甚至更没有我们登封人的如今开放性的质朴奔放的性格。说到底,我们登封人应该感谢这位历史的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