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碑额文为重叠篆书。
“嵩阳寺伦统碑”其笔画盘曲,多为圆曲笔道填满。更将文字笔画任意重叠折绕而故名 重叠篆也叫九叠篆 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刻立。一面镌刻94窟佛像,另面上部刻大佛龛,内作一佛二菩萨三弟子,龛楣浮雕的飞天童子诸像及碑侧图案,颇为精致,为中原石刻艺术中的上乘之作。
阔别“故居”1430年后,嵩阳寺伦统碑回到了“老家”嵩阳书院, 嵩阳寺碑刻伦统立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公元535年),碑高3.05米,宽1.10米,厚0.26米。整座碑设计独特,雕刻精美。碑首雕有6条盘龙,龙爪相互扭结形成一个弧拱形佛龛,龛内浮雕佛像一尊。碑正面上半部雕刻大佛一尊,数尊小佛像环绕其周。下半部为八分隶书撰写的《中岳嵩阳寺碑铭序》,全文共956字,主要介绍了禅师「生」开辟嵩阳寺,建造佛殿、塔庙的功德及雕刻造像的经过。其书法方正宽博,有专家称其为「汉后唐前隶书之冠」。碑背面分12层,雕刻佛像94尊。
(盛世收藏的古籍善本书法碑帖)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先后是佛、道教活动的场所和李唐皇室封禅嵩山的行宫。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唐高宗李治欲封禅中岳嵩山,要在嵩山脚下的嵩阳观旁建奉天宫。嵩阳寺碑影响了奉天宫的修建,被移立于距书院3公里的会善寺内。为保持嵩阳书院的完整性,登封市文物管理局年前将嵩阳寺碑移回到了嵩阳书院,并投资10万余元为其修建保护亭。
据查考,除“汉代三阙”外,嵩阳寺碑是中岳嵩山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碑刻,为研究中国古代浮雕艺术和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