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69|回复: 1

大禹遗迹遍九州(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8 17: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南省
.登封市
  古阳城遗址《竹书纪年》载:“禹都阳城”。《史记·夏本纪》载:“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 南面朝天下, 国号曰夏后,姓姒氏。”1977年春,河南省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和登封县文物保护所等有关部门,在告城镇附近,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发掘,在告城镇东北的平坦高地上,发现了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古阳城遗址。城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700米,依山傍水,北高南低,依自然地形修筑而成。在城内外地面和壕沟断壁上,分别堆积着大量春秋、战国和汉代遗存的板瓦、筒瓦、砖块等建筑材料和陶盆、陶豆、陶碗等生活用具残片,还有一些大型建筑遗址与埋在地下的陶水管道、卵石铺底的蓄水池等。部分陶器上印有“阳城食管器”、“阳城”等字样。
  启母石位于嵩山之阳、登封市城北3公里处的万岁峰下。其形势像山崖崩裂落下矗立于此。其石高、宽均约10余米,西北边有坎型大窖,可容数十人,石之北面上方裂口内边填有古钱,可用小棍触及而不可陶出,故又名“金钱石”。《淮南子》载:夏禹治水时开凿轘辕山,化为熊,凿石时,石落误击饷鼓,其妻涂山氏闻鼓声送饭,见其形,羞惭而归,至嵩山下化为石。禹紧追云:“归我子。”石之北面破裂而生启。
  相传禹治洪水之时,离嵩山(今河南登封县境)不远的太室山与少室山之间,群山环抱,洪水季节便一片汪洋。为根治这里的洪水,需要将东边的高山凿去,让茫茫洪水可宣泄而出,流入淮水。因其山形回环往复,犹如车辕一般,故名轘辕山。禹命众人前往开山,因石质坚硬无比,工程进展十分缓慢。禹见之不十分不满,一民工首领要禹亲自试试。此话激怒了禹,他下令所有民工撤离,亲自前往开山。只见他一手提一面鼓,一手持开山斧就往山上赶,并下令任何人不许上山。却说正在这时,有人来报,夫人女娇到了。原来前次禹过门而不入,女娇知道丈夫必然是忽逢急令,便决定亲自到治水工地来见丈夫。此时她已是十月怀胎,大腹便便。禹要她在此等侯,他上山施工,待完工后即刻回来。女娇问他何时完工,禹说:“你听我鼓声一响,就完工了。”说罢匆匆上山去了。禹上得山来,脱掉衣服,挥动斧斤大干,却正如民工所言,斧斤下去,只起一个白点,偶尔凿开一道细缝,眨眼间便复原如初。禹急了,就摇身一变,化作一头毛茸茸的大黄熊。那黄熊在山上用嘴拱,用爪扒,忙得不可开交,弄得尘土飞扬。一不小心,后爪带起一块石头,不偏不倚,正好砸在挂于悬崖边的鼓面上,发出“咚”的一声震响。那黄熊愈干愈带劲,只扒得飞石如雨点飞落,敲得那面鼓“咚”、“咚”、“咚”响个不停。女娇以为完工,便在使女陪同下,提着一篮禹平日最喜欢吃的食品去慰劳丈夫。女娇费尽力气爬上山去,看见的却是一只毛茸茸的黄熊,只见一爪操斤,一爪执斧,正专心在那里开山。女娇万万没想到丈夫竟是一头黄熊精,自己嫁之为妻,岂不可羞、可耻!不由得惊叫一声,丢下篮子,拉着使女转身便逃。禹听见妻子的尖叫声,转身见妻子正往山下跑,便追上去想解释所产生的误会。大约在慌忙之中也忘了变幻成原形,他愈追得快,妻子愈逃得快。一直跑到嵩山脚下,女娇眼看黄熊要追上,也摇身一变,化作一块高大的巨石。禹赶到巨石前,苦苦哀求道:“念在我们夫妇的情分上,请留下我的儿子,我不能没有儿子,我求求你啦!……”禹跪在地上,泪如雨下……突然一声晴天霹雳,大雨倾盆,“咔嚓”一声巨响,女娇所化巨石下端从中破裂,从裂缝中滚出一个婴儿来,而且是一个男孩,在风雨中呱呱哭个不停。因乃石启而生,故取名为“启”,启母阙位于登封城东北2公里的万岁峰下,启母石下、汉代启母庙旧址前。为纪念夏启之母女娇而建。据《登封县志》载:启母阙为东汉安帝延光三年(123)颖川太守朱宠创建。启母庙早已塌毁,今仅阙独存。阙身高约4米,宽2.1米,厚17厘米;无额文;铭文面积上下高77厘米,字径6厘米,共35行,前题铭文11行,每行7字。铭文间隙处,有训兽、斗鸡、踢足球、鹬捉鱼、排俑、对马双骑、怪兽、狐斗牛、狼逐兔、双蛇穿球、树荫乘凉等浮雕。
  此外,在距登封城东太室山麓有太室阙,城西5公里许刑家铺西面、少室山东麓、公路南侧的汉代少姨庙旧址前面有少室阙。太室阙高约3米,宽2米,厚70厘米。少室阙高4米、宽2.1米、厚70厘米。“文革”中被毁,1979年重建。相传太室阙、少室阙分别是为纪念大禹之妻女娇和妾玉倩而建。
.禹州市
  禹王锁蛟井是为纪念大禹治水成功而建造。位于今禹州城内古钧台南街中段东侧,早年建筑毁于清末,井已填没。1979年,经反复查证和发掘,于次年重建。井上建有歇山式亭榭,亭子卷脊挑角,金碧辉煌,内部粉壁彩屏,外壁檐下绘有24幅关于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禹王锁蛟塑像置井口边,井口复制有铁链垂于井中,青石雕刻蛟龙头部浅露水面,俯视隐约可见。今之锁蛟井,是禹县人民政府1984年于原址稍东处重建的。井上建有一仿古亭阁,歇山抹角,上覆琉璃瓦,前面四根明柱,八扇透雕门窗。门额上刻有“禹王锁蛟井”五个大字。殿内正中靠后塑有禹王立像一尊,右手摁住蛟头,左手握井铁链,一副威武气概。禹王像前有一口井,以巨石掩盖。石上穿有锁链一条,以示井内缚有蛟龙。移开井盖,则见井内有水,水中有一石雕蛟龙,仰面朝天,像要蹦出之状。
  相传大禹治水使陆地得到安宁,蛟龙担心危及龙宫,便率九仔以及水蛇、龟鳖之类,引潮逞凶,阻止大禹治水。大禹利用母蛟喜欢引水上涌之性,令臣民立于山巅,等待蛟龙涌上,以滚木滑石击之,蛟龙则退。双方相继战斗于伊洛、河朔、陈蔡,最后将母蛟围困于颖河。蛟龙败阵,子孙四散。禹命勇夫数人,跃入水中,用绳子将母蛟拴住。挖一深井,立一桩柱,把母蛟锁于井中,令其永不得出,只留下鱼鳖虾蟹生存于江河湖泽中,与人类为友。禹州城内的锁蛟井,就是当年大禹治水留下的遗迹。
  夏禹故都《汉书·地理志》注:颖川郡阳翟县谓夏禹国。据《禹州市志》载:“自夏朝至战国,禹境曾先后数为夏、韩都城。夏禹在城北八里营建的夏禹故都,是我国第一个国都。少康复国后,在城西北建少康城(今顺店镇康城村),布局严整,规模宏大。该城北部为内城(紫禁城),内城左右有两耳城,现尚存部分遗址,可窥当时一斑。”
  钧台又名夏台。原在三峰山东。《竹书纪年》载:“夏启元年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钧台之飨是一次重要朝会,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正式建立。夏朝末年,桀王暴虐无道,把汤囚禁在夏台。此地后建汤王庙。明嘉靖十年(1531),知州刘魁将汤王庙建在城内西北隅。康熙十八年(1679),知州于国壁在汤王庙前建古钧台,即今钧台址。钧台座北向南,略成方形,为砖石结构。台上原建有楼阁,民国年间遭毁。拱券上额题为“古钧台”三个字,落款为“光绪甲午夏,南海黄璟重修”。两侧楹联为:“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台”。
  1991年,禹州市人民政府重修“古钧台”,仍为下洞上阁式。台基略成方形,高4.4米,宽7.4米,进深6.16米。正中有洞门, 宽2.46米,高2.87米。于国璧题写的“古钧台”石匾及砖刻对联仍嵌于门周。山门两扇,虎钉兽环。台上阁楼为宫殿式建筑,透花门窗,周围24根明柱支撑二重檐,上覆赭黄琉璃瓦。四边石栏20块,上刻历史掌故、风景文物画图20幅,更加突出了历史文化气氛。
  此外, 据禹州市政协副主席郭水林所著禹州《名胜探幽》载,禹州境内还有建于禹州城内古钧台街的“禹王庙”,位于方岗乡西南禹山北坡的“拉王庙”(禹王庙)及禹山南坡的“乱石趴”,位于禹州城南4公里之柏塔山上的“二姨庙”(又叫少姨庙、禹妃庙,相传禹娶二妃,太姨生启后去世,启由二姨抚养成人,此庙即为纪念太姨、少姨所建),位于禹州城北12公里皇路河南岸有“诸侯山”,禹州市区西16公里顺店镇有少康城(夏启传位于少康),少康城东皋阜处建有“禹王功德碑”(即“岣嵝碑”,据说此碑临摩于衡山)等与大禹有关的遗迹。
.洛阳
  禹石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内,进大门约百米的古阳阁旁、伊水岸边有禹王泉,泉水清澈,水温四季差异极小;泉水涌出处有禹石,高约3米,相传为大禹治理伊水时的镇水之石。
4.三门峡市
  三门峡相传是大禹治水时将挡住黄河的大山凿成几段,使河水分流,状如三道闸门(分别为鬼门、神门、人门);凿山时杀死过一条恶龙,血溅山崖,故两岸山崖俱为红色;相传斩龙剑落在河中,化作通天巨石,这就是中流砥柱峰。附近有七口井,是大禹凿三门峡时所挖。鬼门的崖头有两个圆坑,比井还大,活像一对马蹄印,叫做“马蹄窝”,相传为大禹跃马过三门时留下的足迹。
开封市区有禹王台,今已扩建禹城公园。孟门山下、阳纡泽畔,有一块水淋淋的大青石,光洁的表面上有一些自然形成的纹路,颇似美丽的图画,相传为河伯冯夷献给大禹治水的地图(河图),在大禹治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31 18: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2 01:45 , Processed in 0.0324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