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文化根在中原
文/图:翟智高引言: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华儿女,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炎黄部族起源发端之地在中原。中原耸立起雄伟的炎黄二帝巨像,中原恢复了祭拜轩辕黄帝大典的礼仪,是中华民族重新认知源远流长本根文化的盛世壮举,必将进一步激励华夏儿女更加爱我中华,紧密团结,为重振中华雄风奋斗不息。龙被做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炎帝神农文化的肇端来源于少典妃有蟜氏女登感“神龙首”的传说,而神龙首却是千古谜雾。当“神龙首”在中原显露尊容的时候,龙的传人们会更加感受到中华文化底蕴的厚重与博大精深,自然会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最早将炎、黄并列提出来的是《汉书· 魏豹、田儋、韩(王)信列传》:“周室既坏,至春秋末,诸侯耗尽,而炎、黄、唐、虞之苗裔尚犹颇有存者。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尽矣。”
中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华众多姓氏的重要发源地。中国的上万个姓氏中,起源于中原的有1500个,今中国常见的100个大姓中,源于河南的有73个。全世界有14亿华人认同炎黄文化,同尊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人文始祖,共认炎黄文化是民族的根文化。世界上有哪一个民族能有这样巨大的凝聚力?这个凝聚力,就来源于神农炎帝与轩辕黄帝、炎黄精神和炎黄文化。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所有炎黄儿女均为此而自豪。
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感情,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心愿,中原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建成了高106米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
炎黄二帝塑像工程从1987年开始酝酿筹备,600多名专家对此进行20多次论证。海内外各界人士对此工程也给予了积极支持。炎黄二帝塑像面向黄河,背靠邙山,集中展现炎黄二帝与山河同在、与日月齐辉的恢弘气势,达到“黄土、黄河、黄帝”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突出体现“依山造像,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炎黄二帝化身为两位老人。炎帝是农业神,国字脸、卧蚕眉、蒜头鼻、长髯垂胸,表情睿智、慈祥,微笑中展示出博大仁爱的胸襟;黄帝是军事家,目字脸、剑眉、悬胆鼻,眼神锐利,表情刚毅、雄健,沉思中显示出高瞻远瞩的气魄。炎黄二帝塑像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象征,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观光游览和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心灵圣地地。炎黄二帝巨型塑像的建立,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华夏儿女的凝聚力,使海内外华夏儿女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有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歌词:“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就叫中国,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田鹤年先生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历史长河中,龙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崇拜物、神灵、艺术形象,沟通了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的关系,增进了各民族的相互理解和团结,对民族融合、文化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和亟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
一、轩辕黄帝文化发源于中原的新郑
河南新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裴李岗文化,就发现于新郑裴李岗。八千年前,这里的先民们已开创了比较先进的农耕文明、家畜饲养业和手工制造。大批出土文物证明,裴李岗文化的农业文明起步比仰韶文化时期早的多。中原地区最为强盛的部族是少典氏,长期活动定居于中原地区。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少典氏与有蟜氏的祖居地在中原,由其分化而来的炎帝神农氏族与轩辕黄帝氏族,主要活动区域在黄河流域,炎黄文化的形成发展亦主要在中原地区。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蛮尤最为暴,莫能伐。”
《帝王世纪》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
少典时代到了轩辕黄帝时,黄帝最先在轩辕之丘创业、立国、建都。他首先把世衰的末代神农氏炎帝纳归自己的麾下,然后平定蚩尤,统一中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初基。筑宫室、织丝帛、造文字、冶铁铸铜,创造了许多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发明,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文明古国之列。
《竹书纪年》:“黄帝轩辕氏,居有熊。”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帝王世纪》说:“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史记》集解:“皇甫谧”曰‘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太平御览》引《帝王纪世》: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史记》集解引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通鉴外纪》引注皇甫谧的观点:“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河南通志·古迹》:“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 还有一种说法,《史记·正义》引《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
二、中华姓氏的主流在中原
河南新郑不仅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也是古代文明形成的核心地带。黄帝虽出生在有熊之地,其亲子有二十五人,但却无一支姓有熊。《国语·晋语》云:“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藏、任、荀、僖、姑、儇、依是也。”相传黄帝有25子,得姓者14人,分为后世各国,不断繁衍,并同其它部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由众多民族相结合的中华民族。
黄帝部族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势力强大。《史记·五帝本纪》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后世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者(如传说中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尧、舜、禹;建立国家的夏、商、周),都认为是黄帝的后裔。
黄帝后裔在各地先后建立了70多个地方级国家,繁衍了600多个姓氏,炎帝神农氏族在各地先后建立了20多个地方级国家,繁衍247个姓氏。黄炎世系发展到853个姓氏,在与其他民族融合中总计发展到8000多个姓氏。因而,后世华夏子孙共尊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为祖先,称为炎黄子孙。
《史记·封禅书》记曰:黄帝时有万余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者,乃断斩非鬼神者。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汉武帝听说这个故事后感叹说:“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
三、中华最早的农业文明是炎帝神农文化
炎帝神农氏时的情况,《淮南子·修务训》是这样说的:“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 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群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在《庄子·盗跖篇》中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可略见一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糜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商君书·画策》记:“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管子·形势》:“神农教耕五谷,以致民利。”按这些说法,炎帝神农氏时代还是非常和谐的男耕女织社会,相互之间无有相害之心,但为了生存,还要面对大自然的严酷现实,就必须发展吃饭的事业,于是农业得到优先发展。《易·系辞》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周书》记:“神农之时,天雨栗,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鉏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
中原地区的新郑和伊川均出土有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文物,像红陶三足钵,石质磨盘磨棒、锯齿石镰、骨针、契刻骨片等:
上图,伊川大辛龙头沟一带出土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文物(《中国文物报》1996年3月17日一版“考古新发现”文),是中华文明之光肇造开创与中原沃土的实物见证。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新郑和伊川出土裴李岗文化时期的红陶三足钵,辛字形石铲、锯齿石镰竟然基本一模一样
辛字形石铲:
炎帝神农时代的早期大致与裴李岗文化时期相吻合。炎帝神农氏即神龙氏。龙祖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及黄龙氏,龙在中国政治、文学、艺术、习俗及信仰中都有鲜明的印迹,成为华夏民族的标志。
《左传》哀公九年:“炎帝,火师,姜姓其后也。” 《左传·昭公十七年》:“炎帝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孔颖达疏引正义曰:“帝系世本皆为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但谯周《考古史》以为炎帝与神农各为一人。
《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实际上炎帝神农氏应是新石器历史时期的一个延长时间很长的部落氏族。
四、炎帝神农文化与中华龙文化
第一代炎帝神农氏与神龙有关的神话传说,更是流传千载的创世传说,历代经久不衰。
《春秋纬·元命苞》记述,“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
《吕氏春秋·孟夏纪》高诱注:“炎帝,少典之子,姓姜氏,以火德王天下,是为炎帝,号曰神农。”
《淮南子·时则训》高诱注:“赤帝、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
《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
《易·疏》:“任巳感神龙而生神农”。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
《史记·补三皇本纪》:“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感神龙首而生炎帝。”
《太平御览》:“任巳感龙而生神农。”
《宋书·符瑞志》:“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神农。”
《路史·后纪三》:“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
《纲鉴·三皇纪》:“少典之君娶有蟜氏女,曰安登,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千百年来,历代如此多的史料记载少典妃有蟜氏女安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谁也说不清神龙首是什么?到底在哪里?有人甚至说“神龙”本来就是“子虚乌有”,“龙的传人”仅是虚构的神话而已。
炎帝神农氏的母亲有蟜氏安登,在“常羊”游玩时看到一个巨大的神龙首,激动万分,竟有所感,后来生下儿子,长大后有盛德,教民种五谷,发展农业,尝百草,创中医中药,称为农业之神,“故人号曰神农氏”。我们常说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很可能来自这个传说。
历代对有蟜氏女登所感之神龙首不见实物,又语焉不详,盖因过去将炎帝神农氏诞生之地附会为陕西宝鸡或湖北、湖南、山西等地,但这些地方均无“神龙首”之实物,宝鸡在华山之西,与华山之阳地域不合,湖北远离少典与有蟜氏居住地。这些地方为了证明本地是炎帝神农氏诞生之地,就广征博引,神话怪异之说随便搀和进去,不同来源的资料许多矛盾抵牾也在所不惜,又加以穿凿,但因地理方位不合,又找不到神龙首佐证实物,故降低了这些地方作为炎帝神农诞生地的可信度,但借机打炎帝神农氏的旗号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还是有好处的。
少典妃有蟜氏女安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地方,位于华山附近东方或南方的“华山之阳”,必须有神龙首实物和相吻合的历史文物相印证。
五、神龙文化源头在中原的伊洛地区
《周礼·职方氏》载:“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是少典氏有蟜氏活动区域。《山海经· 中山经》:“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蟜虫,是为螫虫,实惟蜜蜂之庐”。“平逢之山至于阳华之山,岳在其中。” 蟜为蜜蜂类,有蟜氏当是崇拜蜜蜂的氏族部落。长期与少典相互通婚。蟜与娇字通,有蟜氏也作有娇氏。蟜虫神即有蟜氏的尊称,《帝王世纪》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世与少典氏婚。”
夏禹的妻子叫女娇,《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女娇所在的涂山古称“三涂”。《左传·昭公四年》记曰:“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这个
“三涂山”就是河南伊川县与嵩县的界山九皋山,有陆浑古城。
《辞通》引用《竹书纪年》的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 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就采信了《竹书纪年》与《帝王世纪纂要》:“其初国伊,继国耆,合而称之,故又号伊耆氏。”《四库全书》《帝王世纪纂要》沿袭《竹书纪年》的说法。 平逢之山是华山山脉向东延伸至洛阳盆地西部的山脉,位置大致在今天的洛阳市西边的周山一带,登上平逢之山可以南望伊洛之水,东望谷城之山。
熊耳山脉是伊河洛河的分水岭,北尽头就是伊阙龙门山,正是在“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的地方。伊洛河流域四季分明,植被繁茂,山溪密布,旱有伊洛之水,涝有山丘可退,自远古时代中华先民少典、有蟜氏即居住于此,更把这里看作天下之中,最早的“中国”一词也出自这里,如西周时期的“轲尊”:
铭文中讲到周武王定都洛邑:“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此中国”。
《史记·天官书》:“自河、山以南者中国,故中国山川东北流”。指的即是伊洛地区。
少典妃有蟜氏女安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神龙首”,实际是长达九十余米的巨型天然石龙,位于熊耳山脉的洛阳伊川龙头沟。这里有一个甘山台常阳(常园)的地方,有九条沟溪,世称九龙之地。中间一沟为龙头沟,沟中有泉曰黄龙泉,泉水长流不息东流注于伊水,这在《水经注·伊水》有记载:“长水出新城西山,东流注于伊水”。龙泉附近称作羊架坡,世称常羊坡、常羊山、牵羊坡。宋代邵雍所著《伊川击壤集》中有:“十八日越牵羊坡南达伊川坟上。”并赋诗曰“陆海卧龙收爪甲,云山胜处追寻偏。春雷惊起千年蜇,笔下苍龙自往还。”
“自秦、汉以来文献所记有蟜氏安登(女登)游华阳感神龙首于常羊生炎帝之说,学者均不知所指为何地,今伊川大莘常元羊家坡之石神龙,于此证实。故有炎帝本起烈山(厘山)之说。”(参见《三皇五帝时代》中国社会出版社)
每年的“二月二,龙抬头”至“春分龙登天”时节,天然石龙地区均要举行盛况空前的祭龙庙会等传统民族文化活动。百姓们把炎帝神农的神像从神庙中请出,坐在八抬大轿内,游遍大街小巷,并到石龙那里祭祀。舞龙、舞狮、旱船、高跷、杂耍、铜器、民乐、戏曲、腰鼓、毛驴、焰火等等应有尽有,热闹非凡。人们欢庆太平盛世,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石龙位于传统观念中的“天下之中”,从远古时代即开始被先民认识并随着四方迁徙而得到传播,在传播中原型逐渐模糊。先民四处迁徙,他们需要通天的龙来护佑自己。龙是人们敬畏的通天神灵和寄托的精神象征,不管后世龙的形象如何演变,但龙的功能和精神纽带作用没有改变。空中的闪电成了这个神物腾飞太空时的形象,呼隆隆的雷鸣成了它呼风唤雨的叫声,春分时节,石龙四周的草木发芽,石龙看起来清晰,被认为是龙登天之象。夏天,石龙身上长满了草,看不清楚,被认为龙到天上行云布雨去了。秋分时节,石龙身上的草比周围土上的草先枯黄,好像龙又从天上回来了。这就是《说文解字》上对龙的描绘:“龙,能大能小,能短能长,能幽能明,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肉飞之形。”
神农又曰厉(厉)山氏,“厉”音“厘”,二字的字音字形相近。《山海经·中山经》载:“中次六经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甘水源头位于石龙之西二公里的甘(高)山,经常川乡北流入洛水。鹿蹄山今称半坡山,位于石龙之西的宜阳县白杨乡境内,海拨810米,是石龙地区最高峰,其山有九龙洞。《礼记》注:“厉(厉)山氏,炎帝也。”郑玄注:“伊耆氏古天子之号”。熊安生注:“伊耆氏即神农也。”
由石龙向东的常羊山岭,至新城故城入伊河露出褐红色基岩,状如烈火烧过,烈山之石出露的地方,发现有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迹,如伊川古城南裴李岗文化和伊川土门仰韶文化遗址,是炎帝神农氏起于烈山的考古学依据。
由于天然石龙的形象是上古先民心目中想象的通天神物,有巨大的形体,巨口、有牙、有眼,头上有角,曲折蜿蜒之身,背上有飞翼,身下有足,能不断的变化和变幻(因不同季节太阳照射角度不同,天然石龙身上参差不平的石块产生的阴影也不同,好像神龙在变幻),时而模糊,时而清晰。于是先民就以石龙为原型,幻化出一种与天然石龙形象类似的通天神物。
本帖最后由 大话嵩山 于 2012-7-17 18:29 编辑
六、炎帝神农时代所开创的华夏文明之光
少典与有蟜氏,是中原地区两个著名的氏族部落。据马世之先生的研究,反映少典历史阶段的考古学文化,为距今七八千年以前的裴李岗文化。它是分布在中原地区以河南嵩山为中心的一支早期新石器文化。从典字看,它与册字形象相似。典似乎是以竹册、木牍串在一起的简片,置于祭台上,供祭司、酋长们查看本氏族人员情况和记载祭神过程。假如这个事实存在的话,那么,少典氏可能是最早发明文字的人,比仓颉更早。
《竹书纪年》所说的“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这个“伊”即是河南洛阳南的伊川县,古称伊侯国,甲骨文卜辞中有“又牧于伊侯协图”。商代圌开国名相伊尹出生在伊川的大辛店。大辛龙头沟一带出土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文物中,特别重要的是有刻划符号的骨片,其上刻画的线条,疑是少典时代“典册”的遗物,由于近似“典册”的文物比较罕见,故这件刻划似“典册”符号的骨片就弥足珍贵:
表明当时的中原先民已掌握了较为准确的农历历法与农耕时令要素,不然无法种庄稼,也不会有成熟的庄稼可用锯齿石镰收割。红陶三足钵,锯齿石镰,舌型石铲均是裴李岗文化的标准断代器物 ,特别是 锯齿石镰 ,属于农具中的收割工具。
再是伊川发现的用大型动物牙齿磨制而成的骨针,1995年的《郑州晚报》报道过,大家可能不太注意,大小与现代的一号缝衣钢针差不多,而针眼仅只有一号缝衣钢针的三分之一,不仅是缝衣,针灸的实用器物,而且是精美的工艺品。参见{中国文物报}1996年3月17日“考古新发现:伊川发现裴李岗文化骨针”:
红陶三足钵的三个足尖,是极标准的等腰三角形,其误差仅不到毫米.难怪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原所长安金槐先生说:“这些真是重要发现,件件都是国宝啊.”以上这些,充分说明了那时的中原地区的神农文化已经达到了何其高超的水准。
太阳缸的图意思是太阳运行一年,有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时(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节(春龙惊蛰谷雨、夏龙芒种炎暑、秋龙露霜、冬龙雪寒)。月亮缸的图意思是,每个月从朔日满月到上弦月和下弦月变化情况,一年发生十二次:
1976年在河北省武安县磁山出土的陶器典型器物有陶盂和陶支架。
1977年在河南新郑裴李岗考古发掘出属黄河流域的裴李岗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有碗、罐、壶,钵,鼎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足鼎,双耳壶等,另外还有陶塑动物等艺术品。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铲、石镰、石磨盘等。
1979年在河南长葛石固遗址发现裴李岗文化遗存叠压在仰韶文化之下,
与仰韶文化及龙山文化有明显的不同,裴李岗文化的石器,带有四足的石磨盘及带锯齿刃的石镰,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也是绝对没有过的。仰韶文化半坡型上限,碳14测年数据为距今6080年,裴李岗遗址碳14测年数据为距今7885年。
中原裴李岗文化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空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推圌翻了中国仰韶文化西来说的错误观点。改写了中国神农时代社会文化状况的历史。
伊川天然石龙的发现,为解开“神龙首”之谜提供了新途径,少典妃有蟜氏女安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可能与此“神龙首”有关,有几条值得探索的理由:一、地理方位符合“华山之阳”,在少典氏有蟜氏部落范围之内。二、“神龙首”自然形成,年代久远,体形巨大,形象逼真,在少典有蟜氏时代更为逼真,是与炎帝神农有关的最有价值可信的“神龙首”实物。三、虽然此地很多重要古文化遗址没有发掘,但出土文物与神农时代比较吻合。四、少典妃有蟜氏女登在常羊游玩时,看到这个巨大圌逼真的石龙,心中惊喜万分,敬之为神龙。女登诚惶诚恐、激动、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回去后把自己的所见之石(神)龙的景象告知少典,少典是伏羲的后代,属龙族,当然也高兴激动。后来女登孕而生子,其子长大后教民发展农业,研究历法,确定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成为农业之神,即为炎帝神农。因神农是有蟜氏女登看到石神龙后生的孩子,又称神龙氏。农业靠天吃饭自然对龙的尊崇程度高于一切。后世风沙黄土可能掩盖了石龙,但少典妃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事变成神话传说流传了下来。近代龙头沟树木被伐光,过度开垦水土流失加剧,被风沙黄土掩盖了石龙又被雨水冲刷逐渐显露,重新清晰现出巨龙欲腾飞的奇观风姿。
画面中龙与人的关系也很有趣,龙在跳跃,有欢喜腾舞的意思。人手中一个小网,显然不能捕住前面的巨龙,只是一种艺术性圌戏龙或舞龙。这个二千多年前龙的艺术形象,不仅与天然石龙相似,而且与出土的西周《轲尊》铭文龙字⑴相似:
过去说龙是由多种动物拼凑而成的艺术造形,是虚幻的、想象的。龙的观念究竟起源于何时?龙的神秘莫测变化多端的形象是怎么来的?从古到今仍是难解的谜团。
《左传》记载,伏羲时代就有“龙师、龙名” 。五经之首的《易经》,更把龙的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例如“飞龙在天” ,大家都知道是最吉祥的意思。历史上的英雄入物,往往被赞颂为“龙的传人”。
《左传·昭公十七年》:“陈,太皞之墟。”《水经注·渠水》:“陈城,故陈国也,伏羲、神农氏并都之。”《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八,宛丘县,“州理城,楚襄王所筑,即古陈国城也。包羲氏、神农氏并都于此。”《帝王世纪》所说的神农氏“初都陈”,即是故陈国淮阳,“又徙鲁”的“鲁”则有河南鲁山和山东鲁国两说。但山东的“鲁”地古属东夷部族,河南的“鲁”地是中原腹地,距早期的神农炎帝诞生与初建圌国地“伊”相近,比较合乎情理。中华民圌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炎黄文化和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流与精华,从万年以来的历史看,不论朝代如何更替,历史怎样变迁,炎黄文化和龙文化始终是一脉传承永不衰败,究其原因是炎黄文化和龙文化代表着中华民圌族的精神象征。炎黄文化和龙文化所包蕴的天人合一,国家一统,民圌族和睦,阴阳互补,礼义诚信,正中仁和,自强不息,多元兼容,五湖四海,奋发向上,变化创新等丰富文化内涵,始终激励着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生生不息,奋斗不止,成为中华民圌族各族人民团结向前的精神纽带。
少典氏与有蟜氏的祖居地在中原,由其分化而来的炎帝神农氏族与轩辕黄帝氏族,主要活动区域在黄河流域,炎黄文化的形成发展亦主要在中原地区。
自河、山以南者中国,故中国山川东北流”。指的即是伊洛地区。 文化的一个载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