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话嵩山 于 2012-7-17 18:29 编辑
六、炎帝神农时代所开创的华夏文明之光
少典与有蟜氏,是中原地区两个著名的氏族部落。据马世之先生的研究,反映少典历史阶段的考古学文化,为距今七八千年以前的裴李岗文化。它是分布在中原地区以河南嵩山为中心的一支早期新石器文化。从典字看,它与册字形象相似。典似乎是以竹册、木牍串在一起的简片,置于祭台上,供祭司、酋长们查看本氏族人员情况和记载祭神过程。假如这个事实存在的话,那么,少典氏可能是最早发明文字的人,比仓颉更早。
《竹书纪年》所说的“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这个“伊”即是河南洛阳南的伊川县,古称伊侯国,甲骨文卜辞中有“又牧于伊侯协图”。商代圌开国名相伊尹出生在伊川的大辛店。大辛龙头沟一带出土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文物中,特别重要的是有刻划符号的骨片,其上刻画的线条,疑是少典时代“典册”的遗物,由于近似“典册”的文物比较罕见,故这件刻划似“典册”符号的骨片就弥足珍贵:
表明当时的中原先民已掌握了较为准确的农历历法与农耕时令要素,不然无法种庄稼,也不会有成熟的庄稼可用锯齿石镰收割。红陶三足钵,锯齿石镰,舌型石铲均是裴李岗文化的标准断代器物 ,特别是 锯齿石镰 ,属于农具中的收割工具。
再是伊川发现的用大型动物牙齿磨制而成的骨针,1995年的《郑州晚报》报道过,大家可能不太注意,大小与现代的一号缝衣钢针差不多,而针眼仅只有一号缝衣钢针的三分之一,不仅是缝衣,针灸的实用器物,而且是精美的工艺品。参见{中国文物报}1996年3月17日“考古新发现:伊川发现裴李岗文化骨针”:
红陶三足钵的三个足尖,是极标准的等腰三角形,其误差仅不到毫米.难怪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原所长安金槐先生说:“这些真是重要发现,件件都是国宝啊.”以上这些,充分说明了那时的中原地区的神农文化已经达到了何其高超的水准。
太阳缸的图意思是太阳运行一年,有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时(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节(春龙惊蛰谷雨、夏龙芒种炎暑、秋龙露霜、冬龙雪寒)。月亮缸的图意思是,每个月从朔日满月到上弦月和下弦月变化情况,一年发生十二次:
1976年在河北省武安县磁山出土的陶器典型器物有陶盂和陶支架。
1977年在河南新郑裴李岗考古发掘出属黄河流域的裴李岗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有碗、罐、壶,钵,鼎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足鼎,双耳壶等,另外还有陶塑动物等艺术品。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铲、石镰、石磨盘等。
1979年在河南长葛石固遗址发现裴李岗文化遗存叠压在仰韶文化之下,
与仰韶文化及龙山文化有明显的不同,裴李岗文化的石器,带有四足的石磨盘及带锯齿刃的石镰,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也是绝对没有过的。仰韶文化半坡型上限,碳14测年数据为距今6080年,裴李岗遗址碳14测年数据为距今7885年。
中原裴李岗文化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空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推圌翻了中国仰韶文化西来说的错误观点。改写了中国神农时代社会文化状况的历史。
伊川天然石龙的发现,为解开“神龙首”之谜提供了新途径,少典妃有蟜氏女安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可能与此“神龙首”有关,有几条值得探索的理由:一、地理方位符合“华山之阳”,在少典氏有蟜氏部落范围之内。二、“神龙首”自然形成,年代久远,体形巨大,形象逼真,在少典有蟜氏时代更为逼真,是与炎帝神农有关的最有价值可信的“神龙首”实物。三、虽然此地很多重要古文化遗址没有发掘,但出土文物与神农时代比较吻合。四、少典妃有蟜氏女登在常羊游玩时,看到这个巨大圌逼真的石龙,心中惊喜万分,敬之为神龙。女登诚惶诚恐、激动、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回去后把自己的所见之石(神)龙的景象告知少典,少典是伏羲的后代,属龙族,当然也高兴激动。后来女登孕而生子,其子长大后教民发展农业,研究历法,确定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成为农业之神,即为炎帝神农。因神农是有蟜氏女登看到石神龙后生的孩子,又称神龙氏。农业靠天吃饭自然对龙的尊崇程度高于一切。后世风沙黄土可能掩盖了石龙,但少典妃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事变成神话传说流传了下来。近代龙头沟树木被伐光,过度开垦水土流失加剧,被风沙黄土掩盖了石龙又被雨水冲刷逐渐显露,重新清晰现出巨龙欲腾飞的奇观风姿。
画面中龙与人的关系也很有趣,龙在跳跃,有欢喜腾舞的意思。人手中一个小网,显然不能捕住前面的巨龙,只是一种艺术性圌戏龙或舞龙。这个二千多年前龙的艺术形象,不仅与天然石龙相似,而且与出土的西周《轲尊》铭文龙字⑴相似:
过去说龙是由多种动物拼凑而成的艺术造形,是虚幻的、想象的。龙的观念究竟起源于何时?龙的神秘莫测变化多端的形象是怎么来的?从古到今仍是难解的谜团。
《左传》记载,伏羲时代就有“龙师、龙名” 。五经之首的《易经》,更把龙的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例如“飞龙在天” ,大家都知道是最吉祥的意思。历史上的英雄入物,往往被赞颂为“龙的传人”。
《左传·昭公十七年》:“陈,太皞之墟。”《水经注·渠水》:“陈城,故陈国也,伏羲、神农氏并都之。”《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八,宛丘县,“州理城,楚襄王所筑,即古陈国城也。包羲氏、神农氏并都于此。”《帝王世纪》所说的神农氏“初都陈”,即是故陈国淮阳,“又徙鲁”的“鲁”则有河南鲁山和山东鲁国两说。但山东的“鲁”地古属东夷部族,河南的“鲁”地是中原腹地,距早期的神农炎帝诞生与初建圌国地“伊”相近,比较合乎情理。中华民圌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炎黄文化和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流与精华,从万年以来的历史看,不论朝代如何更替,历史怎样变迁,炎黄文化和龙文化始终是一脉传承永不衰败,究其原因是炎黄文化和龙文化代表着中华民圌族的精神象征。炎黄文化和龙文化所包蕴的天人合一,国家一统,民圌族和睦,阴阳互补,礼义诚信,正中仁和,自强不息,多元兼容,五湖四海,奋发向上,变化创新等丰富文化内涵,始终激励着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生生不息,奋斗不止,成为中华民圌族各族人民团结向前的精神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