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3-12-26 15:06:18

河南曲剧在李洼村诞生、成长、壮大

本帖最后由 大话嵩山 于 2013-12-26 15:07 编辑

河南曲剧在李洼村诞生、成长、壮大

---台子曲子在李洼村又转为舞台曲子

(后来叫河南曲剧)河南曲剧传     
      河南曲剧优美动听,易学易唱,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以闪电般的速度,很快就遍及全国十多个省市,一跃为河南省第二大地方剧种。从诞生至今不过80多年时间。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曲剧是怎么形成的。
      一、河南曲剧是怎样诞生的
   曲剧诞生的时间不长,已达到家喻户晓,成就了不少名人名家,连他们也说不清曲剧发源地在哪里,糊理糊涂。让后人耻笑。
(1) 曲剧在李洼村萌生发芽
---高跷曲子在李洼村转为台子曲子
1926年春末夏初,正是青黄不接时,农民的生活很苦,衣难遮体,食难充饥,临汝县郑铁楼村的朱万明一行几人,(有汝州的、汝阳的、也有南阳的)到李洼村卖艺谋生,也是幕名而来。李祖白就把他们安排住在本村祠堂里,吃饭就到各户家里,你家安排一人,他家安排两人,这顿在这家,下顿到那家,要求大家热情招待。在村里的十字口踩高跷演出,这是村里的中心点,地方也最大。
说来也巧,可也不巧,刚踩着高跷唱了半天,天就下起了大雨,一连就下了5,6天,天晴了,地上到处污泥多深,没过脚脖,仍然无法演出,都很着急。这时候,李洼村的负責人李祖白,(保长,打过煤窑,哄过戏),早已心中有数,和朱万明一行人商量,干脆去掉高跷站着唱吧。汝州的一行人听了大吃一惊,又很难为情,不答应吧,在人家这里白吃了几天饭,待咱又厚诚又亲热,无法张口拒绝;要是答应吧,去掉高跷站着唱,就成了唱戏的,下九流,名声不好听,又有死后不准葬入祖坟之说,回村后咋面对家人和亲祖们呢。可还不能不把他的话当真,思考再三,他们一行几人商量,只在这里登台唱一次,就“跪地插香发誓赌咒,苍天在上,谁也不许把登台唱戏的事情说出去!如果谁走漏风声,叫他遭天打雷轰的报应……”(摘于韵石彥的溯源话曲剧)就这样,他们很不情愿的答应了下来。
1926年,在村里人的帮助下,把他们拉道具的铁角车拉过来做为平台,上边同时能站上两三个人,就这样他们去掉了绑在腿上的高跷木棍,站在平台上唱了一天,很受群众欢迎。[高跷曲只有大弦,没有小铜器]。
   这种演唱形式是高跷曲子到舞台曲子的过度,最突出的贡献是去掉了高跷,使高跷曲子走上了台子曲子,这就是舞台曲剧的萌芽,舞台曲剧的胚胎阶段。这一大步是苍天给李洼人的恩赐,客观条件使李祖白对高跷曲子有了新的创意,产生了改造高跷曲子的念头,李祖白领过戏,胸有成竹,提出了新思路,新概念---去掉高跷,台子上唱曲子。从此,使高跷曲子的表现形式向舞台曲子的表现形式的转化迈开了关键的第一步。这关键的第一步又是在登封颖阳李洼完成的。这一新的发明创造为河南曲剧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事实说明,李洼的李祖白创造了河南曲剧。 二个月的时间快过去了,很快就要到了。在李洼村这天是几百年流传下来的古刹庙会,据说是龙王的生日。每到这天,家家都要为龙王摆祭品,村里用文艺演唱表示庆贺,热闹非凡,以求龙王普降及时雨,施恩于民,五谷丰登。过去都有踩高跷,撑旱船,唱越调,说大鼓书,唱尖板词的形式。今年有了新招,都认为唱台子曲子很新鲜。提前就作准备,在龙王庙前用砖垒起了一个长,宽,高方台子,买了红布加工成一块大布挂在庙门口墙上做底幕,当时叫遮堂布,唱戏的在上场前站在后边,台子下看不到,大家又兑白布做个棚,挂在台子顶上,拉弦的,打鼓的都坐在东头,加上了小铜器。这就象个台子了。这种形式搬用于当时的越调和靠掉(叫梆子戏)。这个小舞台至今还保存完好,有时还用来临时搞个小唱,开会讲话等。

这次登上舞台演唱的都是本村人和周围几县的名人,(朱万明一行走后,无有联系没再回来,也不再登台)本村有拉弦的,有打鼓的,有会踩高跷唱曲子的李圪塔、李小央、李文卓、李老虎、李大川,李七林,李银祥,李老戴,伊川的陈长安、郭太超(郭圪垃)、孔海东、刘金水、耿更辰、李长水,登封的王天水、范随林、王宽、白黑旦等。他们都是与李洼相距1-2里的临村人,他们过去逢李洼庙会,都不请自到,也有提前相约。今天一说在台子上唱曲子,都高兴透了。一分主次角,又配些配角就开戏了,越唱越来劲,一连唱了三天。演的有二进宫、书馆会、丁郎认父、丁生扫雪、天河记、刘全进瓜、哭红堂、武松杀嫂等剧目。刘金水演的怕老婆顶灯台独角戏,从那时越唱越好,唱遍了各地,唱来了几代人,这些人在文革前后才去世。这是李洼人在我国打的第一个曲剧舞台,唱的第一回舞台曲剧。是舞台曲剧的正式诞生。

李洼村的庙会有个怪现象,晴空万里,开演半个时辰时,一定要下大雨,让人却躲闪不及,说也奇怪,半个时辰过后,又烈日当头,人站在水里,仍不误看戏,雨也只下方远二里地。年年下雨,年年唱戏,一直到现在还很灵验,你要不信 可去一试,现在仍唱庙会戏。                                                                                                                        李 洼人爱曲子戏,村大人多,有力量为戏曲投资,而且也都爱付出,也有基础,早些年,外地人-- -柱自掌班,在村里成立过越调剧团。在这个庙会过后,就在龙王庙门对面处盖起了戏楼。

李洼人爱高跷曲子戏,全村热,家家户户热,祖祖辈辈热,有上百年历史,在附近很有名气,李老虎演的水平最高,会蹦会跳,会坐地而起。会拉弦子的,打铜器的就十几人,代代有人。唱差不多的人就更多。连智力不全的人都会曲子戏,李更须智力不正常,会拉大弦,(5年前去世了)智力不全的程章说话都不到位,却哼起曲子调来有板有眼,一点不差……一家族宗几代会唱会拉的就有十多家:祖孙三代的有:李银祥--李水清--李贯英;李天要--李超--李延章;李老戴--李大川--李锁和李发庭;李小央--李贯卿--李延斌和李世斌(会拉大弦);李银川的三个儿子李雷、李金铎、李长青、孙子李宏民;李七林--李大卿父子;李圪塔--李群多(会拉会唱),李稳铎、李老汉、李妞妞--李秀芳;吕发魁,吕炎明--吕改良叔侄三人;会拉大弦的李梦机--李天新--李丙辰祖孙三人;李老万--李更须父子;李卿瑞--李少峰和李红梅(会唱)叔侄(女)三人;李同乐--李干卿(掌鼓)父子二人;李作敬,李长帅(硬场)兄弟二人……。李洼村的高跷戏在当地很有名气,不断到各地演出,方圆百里都说李洼是曲子窝。

正是李洼这块特殊的土壤,具备了让曲剧从去掉高跷唱平台戏的萌芽状态,过渡到舞台曲剧,让其诞生并成长壮大。李洼的庙会是曲剧成长的催化剂,也是客观条件,李洼人酷爱曲剧,在群众中有近百年踩高跷的历史基础,有会唱会拉的艺人是曲剧能成长的主观因素,李洼村大、人多、力量大有经济实力,建了小台子和戏楼,有自己的乐队,有越调剧团的基础,这是曲剧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

这三个条件,只有在李洼村才同时具备,如果是在别村即是去掉高跷,在平台上唱几段戏,曲剧也不会正式诞生,更无法成长,也就不会发展到各地之说。恐怕早已夭折了。正是李洼曲剧舞台戏的演唱,才影响到各地,有了多家唱曲剧的组织。无形中 也促成了朱万明一行人二年后(1928年)再次登台演唱,公开演唱。 李洼人打了第一个曲剧舞台,唱了第一场舞台曲剧,曲剧在这里完成了曲剧诞生的三步曲---由高跷曲子转到台子曲子,台子曲子又转到舞台曲子,开始走上发展状大,后来叫河南曲剧。河南曲剧在李洼正式诞生了。

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3-12-26 15:08:41

二、河南曲剧是怎样发展到全国的

1 .中国第一个曲剧团在李洼村诞生

                                        ----中国第一曲剧团《李洼醒民剧团》

1926年6月庙会上唱了第一台舞台上的曲子戏。

1926年10月前后,盖起了戏楼,专为龙王庙会唱戏用,庙会下雨,不误唱戏。台子上用二根柱子隔为三间,中间一大间为舞台,两边各为小间,左边为乐队,右边过人用,楼梯用石头垒成,与其相接,柱子上有挂晚上唱戏用的老鳖灯的架子插孔。台子后边墙上还有两个解小手用的尿槽,(当时大多都是男演员)。房顶用小瓦砌成。从盖起戏楼,李洼开始唱曲子戏,从没唱过其他剧种,这个舞台上也只唱过曲剧,文化大革命前后因太小,没再用过,在1975年已拆掉。这个舞台就是曲剧的专用舞台,这在中国也是唯一具备曲剧专用的舞台。唱戏时,台子下还拉上用白布做的棚,供群众看戏、避雨用。

庙会戏演唱后,轰动了方园左右近百里,来看戏的人很多,由于是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求雨敬神庙会,来烧香的人很多,有的也很远,加上外地来参加演出的老艺人,消息传的很快,传的很远,附近县乡来邀请去为他们唱戏祝兴的不断,李祖白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时又在红遮堂布上写了“醒民剧团”四个大字,组织大家就一块到外地演唱,这就竖起了曲剧的大旗,招来了各地名演前来登台和随队外出演出,这就是中国第一曲剧团--李洼“醒民剧团”。大家推选本村李银川为剧团的掌班人(团长,他的三个儿子二个孙子都上过台唱戏,三儿子李长青,是新乡市曲剧团团长),李祖白是保长,戏主、(村里)负责剧团的一切费用。从此,,唱舞台曲子的组织---曲子剧团正式诞生了,这是国内最早的曲剧团,也是一直坚持到现在的曲剧团。         

李洼的剧团,开始是业余剧团,主要是逢年过节,庙会在本村演唱,吃自家饭,演义演戏。外县乡不约而来的艺人也越来越多,有卢山的李香水,宜阳的杨四,汝阳的肖福,陆兰,伊川杜二库等,队伍越来越大。这个曲剧团在1927年开始外出演唱,开始了他的职业演艺生涯,从颖阳出发,到伊川江左--汝阳大安—临汝夏店—平顶山—南阳—许昌—安徽亳州…….。

李洼人酷爱曲剧,在村里从不唱其它剧种,凡外来演出的,是会唱 曲剧的叫演叫唱,不是曲剧就不接待。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只在近二年的六月十三会,村里想看大剧团,外边又找不到曲剧团时,才在村里唱一二天豫剧。

李洼人酷爱曲子,不仅有上百年的历史,当代人也更为突出,大人小孩都爱听爱学爱唱曲子,没有人唱豫剧。小孩也会唱曲子。1967年,李社,李小翠,李灵敏,范素敏4个小女孩才5、6岁,就在台子上仿唱《四个老婆笑哈哈》,唱的有板有眼,步子也很入弦,群众不断拍手鼓掌。

李洼村的曲剧团,从1926年7月成立后,经久不衰,直到现在。刚开始几十年,是由以上这几个县市的名艺人和本村人组成,随时组成帮队,各地演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剧团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仍然活跃在曲剧舞台上,自编自演的“忆苦思甜”“毛泽东思想放光芒”在县第一届汇演中选送参加开封地区汇演,材料编入县文艺材料。第二届汇演时,自编自演的“四个队长谈心”又选送开封地区演出,连连夺冠。文革中间,演唱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滨”“白毛女”等。文革后,恢复了历史剧,又更名为李洼曲剧团。演唱有“呼延庆”“秦香莲”“卷席筒”“包公辞朝”“二进宫”“大保国”“探皇陵”等,演唱到灵宝,陕西,洛阳各地。1993年还到登君召演出,1995年到偃师肖村演出,1997年在中灵山演出……。近几年,每到冬季初春,村里就组织年轻人排戏学戏,在灯节和庙会上,组织小型或大型演唱。李洼曲剧团久唱不衰,人才辈出,对曲剧的贡献和执着,让很多大剧团都望尘莫及,唯一能经受住歌曲的冲击。业余的剧团,回村各回自家,招之即来,形无实有,这种模式使李洼曲剧团能坚持到最后,不亏为中国第一曲剧团,也不亏为河南曲剧发源地的剧团,是曲剧界的楷模。

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3-12-26 15:09:20

2、中国第一个曲剧学习班在李洼村诞生

                     ---向全国输送了大量曲剧人才

   从第一个曲剧团成立以后,应邀不断外出演唱。1927年这次外出演唱,又扩大了队伍,吸收了很多爱好曲剧的年轻人,李超、李水清、李长兴、李丙申等随团而行。一是为了跑龙套(打旗,卫兵),二是办了随团曲剧学习班,培养后人,还可配补丁角。青年爱好者,过去都是在台下自发的看唱学戏,今天变成了台上与老师面对面的跟着老师学戏。剧团组成后,把分散的老艺人们组合在一起,相互切磋演艺,作词作曲,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见效很快,收益很大,完善提高很多剧目的剧情内容,提高了演艺水平。集聚老艺人,培训新演员,是从李洼开始的,这是最早的曲剧学习班,曲剧学校。            

李洼曲剧戏班,培养了很多新学员,充实扩大了自己的演唱队伍,使剧团名声越来越大,也有很多学员,学成后走上了社会,成为曲剧界的骨干,为曲剧界造就了不少人材,如新乡市曲剧团上的主演李长青,(其父是中国第一个(曲剧团)团长,本人是现在新乡市曲剧团的团长,主演武生。原登封县曲剧团的李显功,外人送号三不服,唱红了几个省市县。河南省郑州市曲剧团的李发强。李秀轮在2001年夺得梨园春123擂主。从李洼舞台上走上工作岗位的王延如,李玉彩,吕发魁等。

李洼村的小舞台和曲剧学习班,,也为不少的外乡人渡金发光,他们在这个小舞台上有了用武之地,天才得以发挥,走上了县市级大舞台,成为名人名家。河南省曲剧团的耿更辰,导演,已拍电影《下乡》和《赶脚》多次戏剧观摩大赛获奖,在中南海演出,受到周总理接见并合影留念,(此照片挂在耿家)。开封地区曲剧团的耿长海,洛阳地区曲剧团的王富有(拍电影‘寇准背靴’中的八贤王),临汝曲剧团的杜二库,曲剧大王范随林(颖阳人)唱红了陇海线,曾在邯郸曲剧团,后在临汝曲剧团(女儿范兰英都为该团的骨干)。伊川曲剧团的郭太超(郭圪垃),刘金水(曾与王秀玲合演《扳干柴》,为王秀玲的义父和艺师),陈长安,杜二库,孔海东,编剧,导演,黑胡,后来在河北邢台曲剧团,主编《阎家滩》剧本,由河北省出版社出版。登封曲剧团的王天水创建多个曲剧团,……他们都在李洼的舞台上亮过相,他们都是李洼醒民剧团的成员,学习班的教员和学生。李洼的小舞台,是很多名艺人的摇篮,让他们从这里走上成功之路,很多人都成了曲剧团的创建人和骨干。把曲剧推向全国,是从李洼开始的。


3、登封(李洼)把河南曲剧传遍天下

---登封(李洼)是曲剧团的发源地

河南曲剧在李洼村诞生,成长壮大得到发展。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曲剧团--醒民剧团。在李洼曲剧团的影响下,方圆县乡先后出现了多个唱曲剧的组织,颖阳村、夏庄村,常寨村,刘寨村,庞窑村。李洼人除了办好自己的剧团外,也帮助周边办了很多地方剧团,县级以上的剧团就有八个。醒民曲剧团的成员,后来分散全国各地,把曲剧推向全国,也把曲剧团推向全国。王天水创建嵩岳曲剧团,1956年县里改名为登封县曲剧团,汇集了全县和外地的民间艺人,招收了不少青年演员,随团办了戏校班。县曲剧团也被县政府编置入册,常年活跃在中华大地。70年代又晋升为开封地区曲剧团。 王天水后来创建了新民曲剧团,晋为洛阳曲剧团;与孔海东二人还创建了邯郸曲剧团;邢台曲剧团;王天水,郭太超(郭圪垃),陈长安创建了伊川曲剧团;杜二库,范随林创建了临汝曲剧团;河南省曲剧团,是由耿更辰在大金店组织的曲剧团,后改名为新生曲剧团,又更名为郑州曲剧团,又晋升为河南省曲剧团。这些人都曾是李洼醒民剧团的成员和骨干,他们分布全国各地,把曲剧团推向了全国。很多剧团都来自登封李洼的醒民剧团。

登封曲剧团,当时演唱很多历史剧,“三劵寒桥”“呼延庆打擂”“秦香莲”“青山英烈”“十五贯”“王佐断臂”“乌金记”“芝兰女”等。吕白合和张巧珍演唱的陈三两爬堂,很成功,很叫好,唱红了很多县市。还有“忠义小白龙”改编的也很成功。由何国正主笔,自编自演了历史剧“卷席筒”,唱红了祖国各地,正准备拍电影时,可惜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被耽误过了时机,这个剧目久唱不衰,吕敬宾,吴长胜演的小苍娃,演出了新水平。现在又唱红了海连池,但美中不足的是海连池不是演小苍娃唱的角才,这是导演最大的失误。能创作出久唱久鲜,谁唱谁红的历史剧,这是登封人对曲剧的酷爱、执着和贡献。

由于登封曲剧团的演艺水平较高,在七十年代全团晋升为开封地区曲剧团。

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3-12-26 15:09:53

三、登封李洼是河南曲剧的发源地(中原大地)

河南曲剧发源地到底在哪里,河南曲剧界上下级都公认曲剧在李洼村诞生,很多历史资料都有记载,但不知为什么,现在有了不同的说法。

研究曲剧的发源地,可从两方面说起,像电脑一样有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它的硬件部分,即从诞生的形式来讲,从高跷曲子走上台子曲子,台子曲子又走上舞台曲子,都是在李洼村完成的,它诞生于李洼,李洼村就是曲剧的发源地。它的软件部分,即是内在的东西,即曲剧的曲调牌子,唱腔设计,音乐设计来源于何处。大家都已公认,曲剧的前身是高跷曲子,高跷曲子的发源地就是曲剧的发源地。

这些高跷曲子流传于中原大地的(郑州)、开封、洛阳、南阳一带的民间,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南阳大调曲子很出名,别具风格(一人演多人)。开封的曲子从明代至今,有踩高跷的,也有坐唱的形式,那时已唱陈三两的剧目。李洼的曲子戏,是标准的洛阳曲子。洛阳、南阳、伊川、汝阳、登封、密县、偃师……一带都有踩高跷唱曲子的习惯。现在登封还有很多乡村保留着高跷戏,遇到高兴事时,出来扭一扭,热闹热闹,君召的宋沟,海渚,蔺沟,颍阳的厐爻,刘村,宣化的七里庙,送表的马爻,伊川的程村等。外县肯定也不少。

当时的曲子是这样流传的,无学校无广播,全靠口头相传相教。曲子好听易学易唱,你传给我,我传给你,这个村传到那个村,这个县又传到那个县,这样传了几百年,传遍了中原大地,边传边修改,边创新边升华,越唱越好听。很多人一听就会,不论会不会踩高跷,也不论参加不参加演出都会唱几句曲子,哼几个曲调。

流传的曲子戏,都是那些剧目,那些唱词,你会他会,大家都会。唱得大同小异,结构一样,八九不离十,这些艺人到一块,不论来自山南海北,相距多远,到一块都能合作演出,马上登台。曲剧为此又叫“窜班子”戏,现在还保留着这个美称,人所共知。

河南曲剧的曲牌子,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这是成千上万民间艺人共同的功劳和成绩,是大家智慧的结晶,是大家共同的创举。河南曲剧的曲调已无法考证最早是哪个县哪个村先唱了高跷曲子,如同予剧一样,不再考究它的来源地,故中原大地都是它的发源地。已无需争论。

大家所说的曲剧发源地,也就是指舞台曲子是从哪里开始的,也就是从哪里什么时间以后才有了舞台曲子,这就是登封李洼村。这是曲剧诞生的硬件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对发源地的概念模糊不清,糊理糊涂,乱说一起。

什么是曲剧发源地?曲剧发源地指的是曲剧是从哪里开始的,就是高跷曲子转到台子曲子是在哪里完成的?问的是地而不是人,问的是曲剧诞生地而不是第一次登台的演员的诞生地。问的不是第一次登台的演员从哪里来的,临汝朱万明在登封李洼村登台演出是一段必不可少的故事,离了李洼村,一切事实便皆为空,要不就讲的含糊其辞,让人难以置信。朱万明是去掉高跷的带头人,是高跷曲子转为台子曲子的完成人,他们代表的是人,而不代表曲剧。如果发源地在临汝,发源于哪乡哪村?临汝郑铁楼村是朱万明的诞(出)生地,而不是曲剧的诞生地。两者前后相差三十六年。不能把曲剧的诞生地和登台人的出生地混为一谈,也不可相互替代。

有很多地方报导1926年,临汝朱万明在登封李洼村去掉高跷登上了舞台,曲剧就这样形成了。接着就讲曲剧在临汝诞生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人说话前后矛盾,前言不答后语,还能写文章上网、上报纸。

还有些人见到不同意见的文章后,立即改换了说法,去掉李洼村几个字,含糊其辞,说曲剧是在1926年(5月18号),朱万明(临汝人)去掉高跷把曲子搬上了舞台,曲剧就在临汝诞生了。试问;这一天,是曲剧的诞生日,已经是大家无争的事实,很多资料都写到朱万明这天在登封李洼村,他那时咋有能力跑到临汝把曲剧搬上了舞台?真是天大的笑话。总不会把5月18号也去掉吧,这是大家公认而无法更改的事实。可也奇怪,慌言为什么能骗住这么多人,各个层次都有;而且参与者又分布在各个层次。

有几个类似问题,想与大家共商,有助于对什么是曲剧发源地的问题的认识。

1、河水的发源地----泉水。小河的上游B地有个 清泉, 经过物探对地下水的检测,它来源于几里以外的A地的地下水。大家都说这条小河发源于B地的泉源,没人说它发源于A地的地下水。

2、一石击破水中天。在A地捡起一块石头,投在静水池中的B点,很快形成以B点为中心的同心园式的波纹向四周漫延。这些波纹的发源中心在B点,总不会有人说它的发源中心在A地。

3、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在湖南大泽乡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阳城(登封)人也。历来人民都共认,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是从大泽乡开始的,没人说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是从阳城开始的,知道阳城的人很少。

4、原子弹是由世界各国的物理学家共同的研制成果,其中意大利的物理学家费米贡献最大,报道都说是美国最早创造成功了原子弹。没人说是意大利和别国创造的。

5、我国的八一南昌起义,是由周恩来总理领导的,周总理是浙江绍兴人,都说我国是从八一南昌起义以后才有了军队,没人说我国的人民军队的发展是从浙江绍兴开始的,…。

这些问题澄清后,哪里是曲剧发源地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事实说明,登封(李洼)是河南曲剧的发源地。


登封(李洼村)是曲剧的发源地,明正言顺,名副其实。一、1926年,高跷曲子转到台子曲子是在李洼开始的。二、台子曲子过度到舞台曲子也是当年在李洼完成的。李洼具备完成此任的三个条件。年年要唱6月的庙会戏是曲剧诞生的催化剂和客观因素;李洼人有上百年踩高跷唱曲子的历史,这是主观因素;李洼村大人多,有经济实力,哄过越调剧团,这是物质基础。没有李洼村的这三个条件,曲剧早已妖折不存在了,更不会有今天之争了。朱万明一行人也不会在二年后(1928)年重新登台,公开登台。三、李洼村的李祖白创造了舞台曲剧,是曲剧唯一的创始人。朱万明一行人是高跷曲子转到台子曲子的带头人、完成人。四、中国第一个曲剧团是在李洼诞生的,把艺人由个人组合到正式剧团是从李洼开始的,培训新学员,办学习班是从李洼开始的。李洼的6月庙会后,成立了“醒民剧团”,这是中国第一个曲剧团,很多外县乡的老艺人幕名而来,加入演唱。1927年外出演出,招收了爱好曲剧的青年,办了学习班,把过去自由场外 看唱学戏,变成了台上与老师面对面的学戏。是最早的曲剧戏校。为曲剧界造就了很多人才,培养了很多名人名家。五、把曲剧推向全国是从李洼开始的。台子曲子的演唱消息是从李洼传出去的,*(连临汝人夸口讲,也说他们在李洼x年x月登台演出了,也没说过他们在临汝某地登台了。)影响到 周边地区,才有了多家唱舞台曲子的组织;李洼醒民剧团的演员又成了多家剧团的成员、骨干和创建人,他们又分布到全国各地,他们把曲剧推向了全国。六、把曲剧团推向全国是从李洼开始的。李洼醒民剧团的成员,后来创建了八个县级以上的曲剧团,河南省曲剧团,洛阳曲剧团,开封地区曲剧团,邯郸曲剧团,邢台曲剧团,伊川曲剧团,临汝曲剧团,登封曲剧团,……李洼的曲剧发源地为河南曲剧的飞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3-12-26 15:10:21

谁是曲剧的创始人      谁是曲剧的创始人   

曲剧的设计师、发起人、缔造者——李祖白(一)

河南曲剧优美动听,易学易唱,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很快就遍及全国十多个省市,成为河南省第二大地方剧种,在全国排列第八位,是最年轻的剧种。大家并不知道,是一位农民创造了曲剧,李祖白就是曲剧之父。

一、从曲剧的诞生,看李祖白的作用

1926年春末夏初,正是青黄不接时,农民的生活很苦,衣难遮体,食难充饥,临汝县郑铁楼村的朱万明一行几人,(有汝州的、汝阳的、也有南阳的),到李洼村卖艺谋生,也是幕名朝李祖白而来。李祖白(保长,李门祖长,打过煤窑,哄过戏)安排他们住在本村李家祠堂里,吃饭就到各户家里,这顿在这家,下顿到那家。要求大家热情招待他们。在村里的十字口踩高跷演出,这是村里的中心点,地方也最宽旷。

天不凑巧,刚踩着高跷唱了半天,天就下起了大雨,一连就下了5,6天,天晴了,地上到处污泥多深,没过脚脖,仍然无法演出,这时候,李洼村的负責人李祖白总得给群众有个交待,而且早已心中有数,就和他们商量,提出干脆去掉高跷站着唱,汝州的一行人听了大吃一惊,又很难为情,不答应吧,在人家这里白吃了几天饭,待咱又厚诚又亲热,无法张口拒绝,要是答应吧,去掉高跷站着唱,就成了唱戏的,下九流,名声不好听,又有死后不准葬入祖坟之说。又不能不把他的话当真,思考再三,他们一行几人商量,只在这里登一次台子,就“跪地插香发誓赌咒,苍天在上,谁也不许把登台唱戏的事情说出去!如果谁走漏风声,叫他遭天打雷轰的报应……”,就这样,他们很不情愿的答应了下来。

1926年农历4月初7日,在村里人的帮助下,把他们拉道具的铁角车拉过来做为平台,上边同时能站上两三个人,他们去掉了绑在腿上的高跷木棍,站在平台上演唱了“祭塔”“杨八姐闹酒店”等。后人公认,这就是曲剧的开始,就在这一天,曲剧在李洼村诞生了。

这是从高跷曲子到舞台曲子过渡的第一步,这就是舞台曲剧的萌芽,也为河南曲剧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一大步是苍天给李洼人的恩赐,客观条件使李洼人对高跷曲子有了新的创意,提出了新的演唱方式—去掉高跷,台子上唱曲子。这个农民就是李祖白。李祖白就是第一次唱台子曲子的发起人,发明人;朱万明一行人给以实施完成,是去掉高跷的带头人,完成人,是被发起人,功不可没。

谁是曲剧的创始人,就是创建人,创造人,发明人,不用直言,大家都已经很明白了,这就是李祖白创造了舞台曲剧——河南曲剧,他是曲剧之父。

二、从以前的历史资料记录看谁是发明人

《中国戏剧志/河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 戏曲 曲艺/1983年659页》;《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1995年1668页》,都有这样的记录:“……早在民国15年(1926年)农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临汝县郑铁炉村和大张村关云龙所率领的剧社“同乐社”[由高跷曲“玩友”(业余性质的演员)朱万明、马清坡、陈书奇、李富生、君等组成]一行共16人前去河南登封县颖阳乡三里李洼村演出,因为天下雨不能踩高跷演出,应观众的迫切要求,由观看演出的农民将运载庄跷的牛车搭成高台,而去掉高跷拐子登到台上演唱,演唱了《许状元祭塔》《杨八姐闹酒店》等剧目,新的表演方式收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从此高跷曲子走上了舞台。…… ”

国内关于曲剧的各种报道资料,不论是杂志和网上都有很多同样的记录,无有大差。

从报道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应观众的迫切要求",这些观众就是李洼人,这些观众的代表人物就是村里的保长李祖白,他就是照头人。只有他,才说的话有力,朱万明等人会把话当真,才作出极不情愿的举动。一般人随便几句话,朱万明也不会去做自己认为大不韪的事情,他们也不会去跪地插香对天发誓。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过程中,李祖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他的要求,朱万明就想不到,也作不到,因为他们没有这种思想;没有李祖白给他们一定的压力,他们就没有动力。正是李祖白的努力,才使高跷曲子转成了台子曲子。是他创作了河南曲剧。

三、为什么从没有人说过李祖白是曲剧创始人

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3-12-26 15:11:21

河南曲剧的发源地在哪里(上)         河南曲剧发源地在哪里

在中国的各种 戏曲杂志上和网上的各种文章中,对于曲剧的报导都是一样的。“ ,临汝朱万明一行人,在登封颖阳集李洼村演出,因下雨不能踩高跷演出,应观众的迫切要求,去掉高跷拐子,站在牛车上演唱了……”接着报导曲剧就这样形成了。报导虽然简单,但对曲剧的发源地在哪里,讲的事实清楚,让人一看明白。河南曲剧的发源地指的就是曲剧是在哪里开始的?高跷曲子转为台子曲子是在哪里开始的?这就是李洼村。曲剧的发源地就是登封的李洼村。

,河南省在汝州市召开了曲剧诞生80周年庆典大会……。

平顶山日报报道;“……首届河南曲剧艺术节将于在河南曲剧发祥地汝州市举行,…… ”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记者张体义报道:“…(),河南曲剧在汝州市(临汝县)诞生,…..”

郑州日报记者李颖报道:“…首届艺术节在曲剧发源地-----汝州市盛装闭幕……”.

河南日报;…….

这是怎么回事?很多人都大惑不解,各地到李洼来找的人不断。曲剧发源地到底在哪里,想与大家讨论澄清,让每一个人都心服口服,每一个曲剧届的人士追根思源时不会走错地方,不会白忙一场,不会让后人耻笑。

在河南曲剧传中讲的很详细。曲剧的发源地应从两方面说起,一是从形成的形式看(曲剧组成的硬件部分),曲剧是从哪里开始的,也就是以上所指的,今天所争论的发源地部分,即由高跷曲子转为台子曲子是在哪里开始的,(指的不是这些演员是从哪里来的,指的也不是哪里来的人把它完成的)。大家都已公认这是在李洼村,李洼村才是真正的曲剧发源地。二是曲剧的曲调、音乐、唱腔设计的来源地(曲剧组成的软件部分),都已公认曲剧的前身是高跷曲子,高跷曲子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来源于南阳、洛阳、开封周边的县、市,已无法考证最早是从哪一个县哪一个村开始的,故都是发源地。任何地方都不能以此为由称为发源地,如同豫剧一样,找不到具体的发源地,河南都是曲剧的发源地,这也不在争论之中。大家常说的发源地,就是指舞台曲剧的形成是从哪里开始的。

能出现这样的事情,各报纸的记者蜂拥而至,一哄而上,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全省上下大动干戈,耗时、耗资、耗力,结果是一场笑话。曲剧的发源地到底是临汝还是登封(李洼,)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的方法,是个认识水平问题。

有几个类似问题,想与大家共商,有利于对曲剧发源地的认识。

1、河水的发源地----泉水。小河的上游B地有个清泉, 经过物探对地下水的检测,它来源于几里以外的A地的地下水。大家都说这条小河发源于B地的泉眼,,没人说它发源于A地的地下。

2、一石击破水中天。在A地捡起一块石头,投在静水池中的B点,很快形成以B点为中心的同心园式的波纹向四周漫延。这些波纹的发源中心在B点,总不会有人说它的发源中心在A地。

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3-12-26 15:12:07

河南曲剧的发源地在哪里(中) 3、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在湖南大泽乡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阳城(登封)人也。历来人民都共认,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是从大泽乡开始的,没人说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是从阳城开始的,知道阳城的人很少。

4、原子弹是由世界各国的物理学家共同的研制成果,其中意大利的物理学家费米贡献最大,报道都说是美国最早创造成功了原子弹。没人说是意大利和别国创造的。

5、我国的八一南昌起义,是由周恩来总理领导的,周总理是浙江绍兴人,都说我国是从八一南昌起义以后才有了军队,没人说我国的人民军队是从浙江绍兴开始的,…。

此类事例太多了,…….

认识问题的方法一解决,哪里是曲剧发源地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曲剧的发源地就是登封李洼村,而不是汝州市。网上写的是汝州市,纯是慌言。临汝朱万明在登封李洼村登台演出是一段必不可少的故事,离了李洼村,一切事实便皆为空,要不就讲的非常简单,含糊其辞,让人难以置信。

什么是曲剧?指的就是在舞台上,去掉高翘演唱高翘曲子的唱腔、唱词、曲调、曲牌子。

什么是曲剧的发源地?就是曲剧是从哪里开始的,也就是舞台曲子是从哪里开始的,曲剧由高跷曲子转到台子曲子,发生了形的变化,是在李洼开始的,完成的。从这里以后,台子曲子又转为舞台曲子,后来叫河南曲剧,这又是在李洼完成的,曲剧就诞生于李洼村,为什么要说是临汝呢?朱万明是去掉高跷的带头人,是高跷曲子转为台子曲子的完成人,他们代表的是人,而不代表曲剧。曲剧发源地在哪里?问的是曲剧从哪里开始的,问的不是第一次登台的演员是哪里来的,为什么要回答成第一次登台的演员是从哪里来的呢!?岂不怪哉!如果发源地在临汝,发源于哪乡哪村?郑铁楼村是朱万明的诞(出)生地,而不是曲剧的诞生地。两者前后相差三十六年。两者不可混为一谈,更不可相互取代。请不要搞错。

有很多地方写到1926年,临汝朱万明在登封李洼村去掉高跷登上了舞台,曲剧就这样形成了。接着就讲曲剧在临汝诞生了。不知道为什么当代也有卖矛盾的人,也有说话前言不答后语的人,还能写文章上网、上报纸。

这些人见到不同意见的文章后,立即改换了说法,去掉李洼村几个字,含糊其辞,说曲剧是在1926年(5月18号),朱万明(临汝人)去掉高跷把曲子搬上了舞台,曲剧就在临汝诞生了。试问;很多资料都写到朱万明这天在登封李洼村,他那时咋有能力跑到临汝把曲剧搬上了舞台?真是天大的笑话。慌话越说越不园,试看还怎样变换慌言吧,总不会把5月18号也去掉吧,这是大家公认而无法更改的事实。网上文字好改,文化大革命前的历史资料(书)是抹不掉的。可也奇怪,慌言为什么能骗了这么多人,还有很多大人物。参于者各个层次都有。

为什么有些人,要用自己的笔杆子非去篡改前人已经创造好的历史呢?为什么能公开撒谎,大胆撒谎,反而没人制止。形成一个撒谎县、一个撒谎....。

         登封(李洼村)是曲剧的发源地,明正言顺,名副其实,河南曲剧传中讲的很详细。一、高跷曲子转到台子曲子是从李洼开始的。二、台子曲子过度到舞台曲剧也是当年在李洼完成的。李洼举备完成此任的三个条件。年年要唱6月的庙会戏是客观因素和催化剂;李洼人有上百年踩高跷唱曲子的历史,这是主观因素;李洼村大人多,有经济实力,哄过越调剧团,这是物质基础。没有李洼村的这三个条件,曲剧早已妖折不存在了,更不会有今天之争了。朱万明一行人也不会在二年后1928重新登台,公开登台。

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3-12-26 15:12:34

河南曲剧的发源地在哪里(下) 三、李洼的李祖白创造了舞台曲剧,是曲剧唯一的创始人。朱万明一行人是高跷曲子转到台子曲子的带头人、完成人。四、把曲剧推向全国是从李洼开始的。台子曲子的演唱消息是从李洼传出去的,*(连临汝人夸口讲,也说他们在李洼x年x月登台演出了,也没说过他们在临汝某地登台了。)影响到周边地区,才有了多家唱舞台曲子的组织;李洼醒民剧团的演员又成了多家剧团的成员、骨干和创建人,他们分布到全国各地,把曲剧推向了全国。五、把艺人由个人组合到正式剧团是从李洼开始的,培训新学员,办学习班是从李洼开始的。李洼的6月庙会后,成立了“醒民剧团”,这是中国第一个曲剧团,很多外县乡的老艺人幕名而来,加入演唱。1927年外出演出,招收了爱好曲剧的青年,办了学习班,把过去自由场外看唱学戏,变成了台上与老师面对面的学戏。是最早的戏校。为曲剧界培养了不少人才,成就了很多名人名家。六、把曲剧团推向全国是从李洼开始的。李洼醒民剧团的成员,后来创建了八个县级以上的曲剧团,河南省曲剧团,洛阳曲剧团,开封地区曲剧团,邯郸曲剧团,邢台曲剧团,伊川曲剧团,临汝曲剧团,登封曲剧团,……。 李洼的曲剧发源地为河南曲剧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事实很清楚,李洼是真正的曲剧发源地。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书是后人写出来的,历史故事是后人讲出来的,但都要与事实同步,这样才会对得起前辈,对得起后人,不会让人们有错误认识,曲剧界的人士不会忘本,不会忘记曲剧诞生的地方,追根思源时,不会走错地方,让后人耻笑。总不该让“宰相刘罗锅”主题曲中的故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重演,“……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曲剧的发源地总不该也是如此定论吧。

希望各级政府部门,广大人民,。都要关注,参与讨论评说,重新理论,重新认识,有错必纠,有假必打。我们都应该尊重事实,当代每一个人都应该去维护我们曲剧的正当权益,使其名正言顺,正常快速发展,不允许个别人念歪经,胡说八道,莫可等闲视之。

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3-12-26 15:13:12

河南曲剧发源地是不是临汝 河南曲剧发源地是不是临汝
论登封是河南曲剧发源地(一)

   

曲剧的发源地应从两方面说起,象电脑一样,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一是硬件部分,即由高跷曲子

转为台子曲子是在哪里开始的。二是软件部分,即曲剧的曲调、音乐、唱腔设计的来源地在哪里。都已

公认曲剧的前身是高跷曲子,高跷曲子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来源于洛阳、开封、南阳周边的县、市,

已无法考证最早是从哪一个县哪一个村开始的,故都是发源地。任何地方都不能以此为由称为发源地,

如同豫剧一样,发源于河南,但没有具体的发源地,所以河南都是曲剧的发源地。

什么是曲剧发源地,就是指曲剧来源的硬件部分,即舞台曲子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开始的,

在哪里开始的,那里就是曲剧的发源地。

大家都已公认1926年农历4月初7日,临汝县郑铁楼村的朱万明一行人,在登封颖阳李洼村演出,,因下

大雨,地上不能演出,在李洼人的迫且要求下,第一次去掉高跷,站在牛车上演出,高跷曲子转成了台

子曲子,曲剧诞生了。在哪里诞生了,那里就是发源地,这就是登封李洼村。

一、从历史记录资料,看曲剧发源地在哪里

1、中国戏剧志/河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1983年659页;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1995年1668页,写到:

“……早在民国15年(1926年)<?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

,由河南省临汝县郑铁炉村和张村关云龙所率领的剧社“社”(由高跷曲“玩友”(业余性质的演员)

朱万明、马清坡、陈书奇、李富生、君等组成)一行共16人前去河南登封县颖阳乡三里李洼村演出,因

为天下雨不能踩高跷演出,应观众的迫切要求,由观看演出的农民将运载庄跷的牛车搭成高台,而去掉高

跷拐子登到台上演唱,演唱了《许状元祭塔》《杨八姐闹酒店》等剧目,新的表演方式收到出人意料的好

效果。从此高跷曲子走上了舞台。……

2、《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1989年11月出版。第4页:

,临汝县朱万明为首的‘高跷班’到登封县颖阳李洼玩会。因天突然下雨,地面泥泞,无法踩唱,农民

又急切看戏,他们借用四辆牛拼拢,铺上棚板,在临时搭成的‘舞台’上演唱了“祭塔”“杨八姐闹酒店\

”…….。

3、《登封县志》1990年版559页:“……《中国戏剧集》载:1926年,洛阳朱万明的同乐社到辖区颖阳乡李

洼村演出,因下大雨高跷不能踩,群众又不让走,演员第一次甩掉高跷,在用牛车并起的舞台表演,曲剧由

此开始,方登上舞台演出。……”

      4, 摘自《河南曲艺志》的文字:“民国十五年(1926年)农历四月初七,临汝县郑铁炉村朱万明、大张村关云龙率领‘同乐社’

一行16人去登封县颍阳乡三里李洼村演出,因天下雨不能踩高跷,应观众迫切要求,去掉高跷拐子登上该村戏楼演唱,演唱的节

目是《祭塔》等,结果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这些资料都说的很清楚,,第一次把高跷曲子转成台子曲子,是在登封的李洼村。这里就是诞生地,也就是发源

地。登封李洼就是曲剧的发源地。

   2006年5月18号,河南省政协主席,省宣传部部长、省文化厅副厅长,在汝州市参与召开了曲剧诞生80周年庆

典大会。结果形成了到处宣传《临汝是河南曲剧发源地》的报道,这一句句话是错的。

为什么会把曲剧发源地错说是临汝呢?

   (1)、他们读不懂历史上的记叙文,时间是1926年,人物是朱万明,地点是登封李洼村。为什么会把“临汝朱万

明”理解为“朱万明在临汝呢?”。
   (2)、有的记者说:1926年4月初7日,临汝朱万明在登封李洼把曲剧搬上了舞台,曲剧在 临汝诞生了。说话自相矛盾,不懂装懂,自打耳光。
    (3)、有的记者说:1926年4月初7日,临汝朱万明把曲剧搬上了舞台,曲剧在临汝诞生了。这些人,修改了历史记录,

断章取义。记叙文只写有时间、人物,没有地点.
    结果形成了一个县,市、省,和我国的新闻界,凡参于者,都也在同样说慌,说谎者从村、乡、县到市、省的各个层次,从一般群众到高层领导,受骗者全世界上网看到报道的网友和国内所有听到宣传的人。从2006年5月传播至今。


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3-12-26 15:14:04

河南曲剧发源地是不是临汝(二)

          论登封是河南曲剧发源地(二)

二、从曲剧是如何诞生的,看曲剧发源地在哪里

   河南曲剧的形成经过三步曲,由高跷曲子转为台子曲子,台子曲

子又转为舞台曲子,叫河南曲子,后定名为河南曲剧。

    (!)高跷曲子转向台子(戏台)是从李洼开始的

                     曲剧在李洼村萌生发芽

---高跷曲子转为台子曲子是在李洼村开始的

1926年春末夏初,正是青黄不接时,农民的生活很苦,衣难遮体,食难充饥,临汝县郑铁楼村的朱万明一行

几人,(有汝州的、汝阳的、也有南阳的)到李洼村卖艺谋生,也是幕名而来。李祖白就把他们安排住在本

村祠堂里,吃饭就到各户家里,你家安排一人,他家安排两人,这顿在这家,下顿到那家,要求大家热情招

待。在村里的十字口踩高跷演出,这是村里的中心点,地方也最大。

天不凑巧,刚踩着高跷唱了半天,天就下起了大雨,一连就下了5,6天,天晴了,地上到处污泥多深,没过

脚脖,无法演出,都很着急。这时候,李洼村的负責人李祖白,(保长,打过煤窑,哄过戏),早已心中有数,

和朱万明一行人商量,干脆去掉高跷站着唱吧。汝州的一行人听了大吃一惊,又很难为情,不答应吧,在人

家这里白吃了几天饭,待咱又厚诚又亲热,无法张口拒绝;要是答应吧,去掉高跷站着唱,就成了唱戏的,

下九流,名声不好听,又有死后不准葬入祖坟之说,回村后咋面对家人和亲祖们呢。可还不能不把他的话当

真,思考再三,他们一行几人商量,只在这里登台唱一次,就“跪地插香发誓赌咒,苍天在上,谁也不许把

登台唱戏的事情说出去!如果谁走漏风声,叫他遭天打雷轰的报应……”(摘于韵石彥的溯源话曲剧)就

这样,他们很不情愿的答应了下来。

1926年,<?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在村里人的帮助下,把他们拉道具的铁角车拉过来做为平台,上边同时能站上两三个

人,就这样他们去掉了绑在腿上的高跷木棍,站在平台上唱了《祭塔》,《杨八姐闹酒店》,很受群众欢迎。

[高跷曲只有大弦,没有小铜器]。

这种演唱形式的转变,并非偶然,也非轻易而举的。多天的连阴雨是曲子转变的客观条件,李祖白有哄戏的

经验,这是主观因素。这一大步是苍天给李洼人的恩赐,客观条件使李洼人对高跷曲子有了新的创意,产生

了改造高跷曲子的念头,李祖白胸有成竹,提出了新思路,新概念---去掉高跷,台子上唱曲子,同时作了朱

万明的思想工作,使高跷曲子的表现形式向舞台曲子的表现形式的转化迈开了关键的第一步。这关键的第一步

又是在登封颖阳李洼完成的。这一新的发明创造为河南曲剧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事实说明,

李洼就是曲剧的发源地。

在临汝,在几十年里,难道就没有下过连阴雨吗?朱万明为什么没有在临汝把高跷曲子搬上台子呢?他们那里

没有李祖白这样的人,更没有李祖白这样的先进思想。李祖白就是曲剧的创始人,缔造者。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河南曲剧在李洼村诞生、成长、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