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3-12-26 15:14:31
河南曲剧发源地是不是临汝(三) 三、从曲剧的发展和贡献,看曲剧的发源地在哪里
1、由个人分散演出组合到正式剧团是从李洼开始的
庙会戏演唱后,轰动了方园左右近百里,来看戏的人很多,由于是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求雨敬神庙会,来烧
香的人很多,有的也很远,加上外地来参加演出的老艺人,消息传的很快,传的很远。附近县乡来邀请去
为他们唱戏祝兴的不断,李祖白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在红遮堂布上写了“醒民剧团”四个大字,组织
大家就一块到外地演唱,这就竖起了曲剧的大旗,招来了各地名演前来登台和随队外出演出,这就是中国
第一个曲剧团--李洼“醒民剧团”。大家推选本村李银川为剧团的掌班人(团长,他的三个儿子二个孙子
都上过台唱戏,三儿子李长青,是新乡市曲剧团团长),李祖白是保长,也是戏主,(村里)负责剧团的
一切费用。从此,唱舞台曲子的组织---曲子剧团正式诞生了,这是国内最早的曲剧团,也是一直坚持到、
现在的曲剧团。
2、集聚培训新学员,提高演艺是从李洼开始的
中国第一个曲剧学习班在李洼村诞生,从第一个曲剧团成立以后,应邀不断外出演唱。1927年这次外出
演唱,又扩大了队伍,吸收了很多爱好曲剧的年轻人,李超、李水清、李长兴、李丙申等随团而行。一是
为了跑龙套(打旗,卫兵),二是办了随团曲剧学习班,培养后人,还可配补丁角。青年爱好者,过去都
是在台下自发的看唱学戏,今天变成了台上与老师面对面的跟着老师学戏。剧团组成后,把分散的老艺人
们组合在一起,相互切磋演艺,作词作曲,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见效很快,收益很大,完善提高很多剧
目的剧情内容,提高了演艺水平。集聚老艺人,培训新演员,是从李洼开始的,这是最早的曲剧学习班,
曲剧学校。
3、把曲剧推向全国是从李洼开始的
李洼曲剧戏班,培养了很多新学员,充实扩大了自己的演唱队伍,使剧团名声越来越大。有很多学员,
学成后走上了社会,成为曲剧界的骨干,为曲剧界造就了不少人材,如新乡市曲剧团上的主演李长青,
其父是中国第一个(曲剧团)团长,本人是现在新乡市曲剧团的团长,主演武生。原登封县曲剧团的
李显功,外人送号三不负,唱红了几个省市县。河南省郑州市曲剧团的李发强。李秀伦在2001年夺得
123期梨园春擂主。从李洼舞台上走上工作岗位的王延如,李玉彩,吕发魁等。
李洼村的小舞台和曲剧学习班,,也为不少的外乡人渡金发光,他们在这个小舞台上有了用武之地,
天才得以发挥,走上了县市级大舞台,成为名人名家。河南省曲剧团的耿更辰,导演,已拍电影<下乡>
和<赶脚>多次戏剧观摩大赛获奖,在中南海演出,受到周总理接见并合影留念,(此照片挂在耿家)。
开封地区曲剧团的耿长海,洛阳地区曲剧团的王富有(拍电影‘寇准背靴’中的八贤王),曲剧大王
范随林(颖阳人)唱红了陇海线,曾在邯郸曲剧团,后在临汝曲剧团(女儿范兰英都为该团的骨干)。
伊川曲剧团的郭太超(郭圪垃),刘金水(曾与王秀玲合演《扳干柴》,为王秀玲的义父和艺师),
陈长安,杜二库,孔海东,编剧,导演,黑胡,后来在河北邢台曲剧团,主编《阎家滩》剧本,由
河北省出版社出版。登封曲剧团的王天水创建多个曲剧团,……他们都在李洼的舞台上亮过相,他
们都是李洼醒民剧团的成员,学习班的教员和学生。李洼的小舞台,是很多名艺人的摇篮,让他们
从这里走上成功之路,很多人都成了曲剧团的创建人和骨干。把曲剧推向全国,是从李洼开始的。
在李洼曲剧团的影响下,方圆县乡先后出现了多个唱曲剧的组织,颖阳村、夏庄村,常寨村,
刘寨村,庞窑村。朱万明一行人,受到影响后,1928年才开始登台演出。李洼人除了办好自己的剧
团外,也帮助周边办了很多地方剧团,县级以上的剧团就有八个,帮助组建乡村级剧团就更多了。
醒民曲剧团的成员,王天水创建嵩岳曲剧团,1956年县里改名为登封县曲剧团,汇集了全县和外地
的民间艺人,招收了不少青年演员,随团办了戏校班。县曲剧团也被县政府编置入册,常年活跃在
中华大地。70年代又晋升为开封地区曲剧团。
王天水创建新民曲剧团后改名为洛阳曲剧团;与孔海东二人还创建了邯郸曲剧团;邢台曲剧团;
王天水,郭太超(郭圪垃),陈长安创建了伊川曲剧团;杜二库,范随林创建了临汝曲剧团;
河南省曲剧团,是由耿更辰在大金店组织的曲剧团,后改名为新生曲剧团,又更名为郑州曲剧团,
又升为河南省曲剧团。这些人都曾是李洼醒民剧团的成员和骨干,他们分布全国各地,他们也唱
遍了全国各地,才使曲剧很开普及到全国十多个省市。李洼不愧为河南曲剧的发源地。
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3-12-26 15:14:54
河南曲剧发源地是不是临汝(四)
论登封是河南曲剧的发源地
四、谈对曲剧发源地的认识,看曲剧发源地
曲剧,是前辈人留下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是前人留下的美名。对曲剧发源地应该有个正
确的认识。
为什么会有人说临汝是曲剧发源地`呢?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象现实中那些直观的东西易定论,有些人是
明明知道,为了某些利益故装糊涂,也有些人是真糊涂。下面一些事例,会帮助提高一些认识。
1、河水的发源地----泉水。小河的上游B地有个 清泉, 经过物探对地下水的检测,它来源于几里以外
的A地的地下水。大家都说这条小河发源于B地的泉眼,,没人说它发源于A地的地下。
2、一石击破水中天。在A地捡起一块石头,投在静水池中的B点,很快形成以B点为中心的同心园式的波
纹向四周漫延。这些波纹的发源中心在B点,总不会有人说它的发源中心是A地。
3、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在湖南大泽乡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阳城(登
封)人也。历来人民都共认,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是从大泽乡开始的,没人说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是
在阳城,在登封。知道阳城的人很少。
4、原子弹是由世界各国的物理学家共同的研制成果,其中意大利的物理学家费米贡献最大,报道都是
美国最早创造成功了原子弹。没人说是意大利和别国最早创造成功的。
5、我国的八一南昌起义,是由周恩来总理领导的,周总理是浙江绍兴人,都说我国是从八一南昌起
义以后才有了军队,没人说我国的人民军队是从浙江绍兴开始的,更没有人说八一绍兴起义…。
这些事例看后,对认识问题的方法会有帮助,哪里是曲剧发源地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什么是曲剧发源地?曲剧发源地指的是曲剧是从哪里开始的,就是高跷曲子转到台子曲子是在哪里完
成的?更确切的讲,应该是台子曲子转为舞台曲子是从哪里开始的,问的是地而不是人,问的不是第一
次登台的演员从哪里来的,问的是曲剧诞生地而不是第一次登台的演员的诞生地。临汝朱万明在登封李洼
村登台演出是一段必不可少的故事,离了李洼村,一切事实便皆为空,要不就讲的含糊其辞,让人难以置
信。朱万明是去掉高跷的带头人,是高跷曲子转为台子曲子的完成人,带头人,他们代表的是人,而不代
表曲剧。如果发源地在临汝,发源于哪乡哪村?临汝郑铁楼村是朱万明的诞(出)生地,而不是曲剧的诞
生地。两者前后相差三十六年。
不能把曲剧的诞生地和登台人的出生地混为一谈,也不可相互替代。曲剧的发源地就在登封。
还有的说,哪里曲剧现在抓的好,那里就是发源地。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发源地是先天的,是在八十
年前发生的事决定的,已成历史,后人是不能改变的,是独一无二的。现在抓的好,这是后天的,只能
说领导重视,比不作为好,对今后曲剧的发展会有帮助,对以前如何发展丝毫无关,今天创造不了昨天
的历史,也修改不了昨天的历史,.我们可以大力支持,宣传,但不能说他就成了发源地,说发祥地也不
确切。把别人几十年的成绩,功劳、贵冠送给他人,以资鼓励,这种做法是否有些混吧。
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3-12-26 15:15:20
河南曲剧发源地是不是临汝(五) 论登封是河南曲剧的发源地(五)
五、临汝是不是曲剧发源地
临汝不是曲剧的发源地,这是肯定的。
河南曲剧分为两大系,洛阳曲子和南阳曲子。临汝代表不了南阳曲子,他属于洛阳曲子,为什么不说
成是临汝曲子呢?说明洛阳曲子最早来源于洛阳,临汝曲子是洛阳曲子的范畴,和洛阳曲子完全一样,
没有特殊性,也就是说,曲剧的唱腔音乐都不发源于临汝;高跷曲子第一次登台又不在临汝,怎么都
说不上临汝是曲剧发源地
1、临汝人为什么不把第一次登台放在临汝呢?在临汝同样具备在登封登台时的天时条件,多天连阴雨
多的是,但不具备李洼那里的地理条件,没有李洼人的思想,没有李洼人给的压力,更没有象在李洼
必须演出的压力,所以,在临汝不论到什么时候都不会爆发曲子革命,不会把高跷曲子搬上台子曲子。
就象鸡蛋没有外因条件,永远都不会孵出小鸡一样。
李洼人提出去掉高跷唱曲子的思想很简单,但并不是任何人都可具备的,就象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都见过,为什么只有牛顿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
2、从临汝人的思想看,曲剧就不会诞生在临汝。
第一次登台时,李洼村的负責人李祖白,和朱万明一行人商量,干脆去掉高跷站着唱,汝州的一
行人听了大吃一惊,很难为情,在人家这里白吃了几天饭,无法张口拒绝;要是答应,去掉高跷
站着唱,就成了唱戏的,下九流,名声不好听,又有死后不准葬入祖坟之说,回村后咋面对家人和
亲祖们呢。可还不能不把他的话当真,思考再三,他们一行几人商量,只在这里登台唱一次,不让
外人知道,就“跪地插香发誓赌咒,苍天在上,谁也不许把登台唱戏的事情说出去!如果谁走漏风、
声,叫他遭天打雷轰的报应……”(摘于韵石彥的溯源话曲剧)就这样,他们很不情愿的答应了下来。
人不到难处是不会答应做为难自己的事情的,人身在外才会遇难,在临汝是不会的。再者,生怕乡
邻和熟人知道,不论到什么时候他们都不会在临汝登台。
3、看对曲剧发展的贡献,发源地就不在临汝。
从历史资料看出,朱万明一行人在李洼登台后,二年没再登台演出,直到两年后,1928年,受都
多家剧社的影响,才又登台演出了。
朱万明的郑铁楼村,村子小,人也少,办不了剧团,所在乡镇也没有一个曲剧团,据说现在才有
了曲剧团。村里没有古刹大会,没有唱戏的特定任务,没有客观条件逼着你去唱戏,戏剧在这里
就发展不开。不具备李洼那样的三个条件。
朱万明有一定的艺术天才,对艺术有一定的贡献,但组织天才会少些,没有创建一个曲剧团,一
直在外地的剧团上拉弦子。
临汝县的曲剧团还是杜二库、范随林创建的,现在临汝的曲剧团还是登封人在组织的。
八十多年过去了,这样的县能使曲剧发展壮大吗?曲剧已发展到全国十多个省市后,临汝没有别
的文章作,才去抓住沾点气的曲剧作文章,大办曲剧艺术节,对今后曲剧的发展很有好处,应大
力支持,但抢功抢名,抢占曲剧名牌资源,有一两,也要吹成几十斤,把别人的名誉说是自己的,
抢别人功利,这样做就不太好了。很好的想一想,从曲剧发展到十几个省市,临汝作了些什么,
现在努力办曲剧艺术节,对今后曲剧发展有贡献,对前八十年的发展是补不上作用的,这就能说
他是发源地吗?。
是不是曲剧发源地,首先必须是曲剧诞生地,第二,在曲剧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有所贡献,这才算上
曲剧发源地。这是硬件部分。软件部分,临汝又谈不上是洛阳曲子的发源地,说是曲剧发源地,不
知是指啥而言呢?
如果说临汝是曲剧发源地,临汝人也说不清楚发源于临汝哪乡哪村?更没有文化大革命前的资料记载。
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3-12-26 15:16:12
河南曲剧发源地是不是临汝(六)
六、登封是唯一的曲剧发源地
登封(李洼村)是曲剧的发源地,明正言顺,名副其实,无须争论。1、1926年农历4月初7日,高跷曲子转到台子曲子是在李洼开始的。2、台子曲子过度到舞台曲子也是当年在李洼完成的。李洼具备完成此任的三个条件。年年要唱6月13日的庙会戏是曲剧诞生的客观条件和催化剂;李洼人有上百年踩高跷唱曲子的历史,这是主观因素;李洼村大人多,有经济实力,有哄过越调剧团的经验,这是物质基础。没有李洼村的这三个条件,曲剧早已妖折不存在了,更不会有今天之争了。朱万明一行人也不会在二年后(1928)年重新登台,公开登台。3、李洼村的李祖白创造了舞台曲剧,是曲剧唯一的创造人、缔造者。朱万明一行人是高跷曲子转到台子曲子的带头人、完成人。4、中国第一个曲剧团是在李洼诞生的,把艺人由个人组合到正式剧团是从李洼开始的,培训新学员,办学习班是从李洼开始的。李洼的6月庙会后,成立了“醒民剧团”,这是中国第一个曲剧团,很多外县乡的老艺人幕名而来,加入演唱。1927年外出演出,招收了爱好曲剧的青年,办了学习班,把过去自由场外 看唱学戏,变成了台上与老师面对面的学戏。是最早的曲剧戏校。为曲剧界培养了很多人才,造就了很多名人名家。 5、把曲剧推向全国是从李洼开始的。台子曲子的演唱消息是从李洼传出去的,*(连临汝人办艺术节,也说他们在李洼x年x月登台演出了,也没说过他们在临汝某地登台了。)影响到 周边地区,才有了多家唱舞台曲子的组织;李洼醒民剧团的演员又分散全国各地,成了多家剧团的成员、骨干和创建人,他们把曲剧推向了全国。6、把曲剧团推向全国是从李洼开始的。李洼醒民剧团的成员,后来创建了九个县级以上的曲剧团:河南省曲剧团,郑州曲剧团,洛阳曲剧团,开封地区曲剧团,邯郸曲剧团,邢台曲剧团,伊川曲剧团,临汝曲剧团,登封曲剧团,……李洼的曲剧发源地为河南曲剧的飞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事实说明,登封(李洼)是河南曲剧的发源地。临汝不是发源地。
讲的这些,认为有不同观点的,欢迎发表不同意见,要讲出道理来,以理服人。讲不出道理,不要固执己见,当代的人都不糊涂,他们一看历史记录就知道曲剧的诞生的,发源地在哪里。
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3-12-26 15:16:39
谁是曲剧的创始人 谁是曲剧的创始人
曲剧的设计师、发起人、缔造者——李祖白(二)
三、为什么从没有人说过李祖白是曲剧创始人呢?
(一)是人民的认识水平有限,曲剧是非物质文化,没有物质文化那样直观,容易定论,难免有误,才出现了现在的被动局面。现在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水平,谁是曲剧的创始人就很明白了。
本人有几点愚见愿与大家共享,可能有所帮助。
1. 世上原来没有桌子,有人从需要出发,画了桌子图纸,把用途,构造,制作都加以说明,最后由木工去实施完成。设计者就是创始人,发明人,木工不是创造人。
2。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他把生产的设备,工艺,办法都想好后……,一定有很多工人去帮助试 验实施,把它变成现实。但是发明人是蔡伦,历史上没人说这些工人发明了造纸术。
3.瓦特发明了内燃机,他是设计者,他一个人是不会把它制造出来的,参与制造的工人一定很多,是生产者,什么时候都不会说他们发明了内燃机,人们都知道瓦特发明了内燃机。
4、小学生用的橡皮铅笔。原来没有橡皮铅笔,只有橡皮和铅笔,小学生怕丢去任何一个,用一根线把它们拴在一起,用着很不方便。有人把它一改新,设计成了连体橡皮铅笔,申报了专利。厂家还是拿钱买了人家的专利,生产出了橡皮铅笔,专利人并没有制造橡皮铅笔,厂家是生产者,决不是创造人?专利人才是创造人。
5、陈景润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是他第一个也是独一个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证明了1+1=2。但是,这个猜想是哥德巴赫想出来的,提出来的,他没有证明1+1=2。但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没有人说,也不会说是陈景润猜想,都说是哥德巴赫猜想。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猜想永远是哥德巴赫的。完成人不是猜想人,猜想人就是发明人。
6、在百度《曲剧》中的很多资料都可以看到,在1926年农历4月初7日,在把高跷曲子搬上台子曲子的过程中,李祖白对朱万明一行人提出去掉高跷,站在台子上唱曲子,朱万明一行人很难为情,思考再三,最后跪地对天发誓赌咒……。在很不情愿的情况下才迈出了这一步。很容易看出,谁是主动的,谁是被动的,谁是发起者,谁是被发起者。谁是创办曲剧演出的发起人,谁不是发起人,一目了然。
(二)李祖白是村里的负责人--保长,曲剧的记载文章都出于解放后,文革前,阶级路线划分比较清楚,没人去冒险提他为曲剧创始人,为他发奖状。更没人去为他明辨是非。
(三)登封的文化底子太厚,能作文章的大事太多,没人来及为李洼的曲剧发源地去记录宣传。再者,登封人老实憨厚,与世无争,对报导朱万明一行人在李洼登台演出是必不可少的一段故事,对谁是创始人,谁应该去领奖,无人去作文章,无人再去考究,也占光非浅。
李祖白和朱万明在曲剧诞生中的作用和如何定位,大家心中自会明白。第一个去唱曲剧的人—朱万明,和第一个生产橡皮铅笔,制造内燃机的工人,陈景润是一样的,不是创造者。李祖白和蔡伦、瓦特、哥德巴赫、橡皮铅笔的专利人是一样的,是创造者,是创办曲剧演出的发起人,倡导人,设计师、创造人。是他提出“要朱万明一行人去掉高跷站在铁脚车上演出的”想法,他能提出这种观点,并非偶然。1、天时客观条件适宜,被逼而出。2、他打过煤窑,哄戏(组织剧团)多年,胸有成竹,有台上演出的经验,有这样的思想。3、他在村里有权有地位,说话有人听,能发号施令,并非无名小卒,说出话来能在地上砸个坑。朱万明一行人会把他的话当真,才走出了不情愿的这一步。只有他,才会把新的设想变为现实。
李祖白创造了河南曲剧,可谓“曲剧之父”,是曲剧的设计师,缔造者,是当之无愧的,在科学道路上是不分阶级的。朱万明一行人是去掉高跷的带头人,完成人,功劳非浅,应铭记在心。
在今年农历6月13日李洼村的龙王庙会上,同时也是庆祝曲剧诞生83周年的大会上,河南曲剧权威专先生,专门为李祖白平反昭雪,指明李祖白创造了曲剧,在宣读的碑文中说“祖白倡导 甩跷亮技”。李祖白的功绩已经肯定。
以上是从曲剧诞生的形式的形成而谈的。曲剧的唱腔,音乐设计来源于南阳,洛阳,开封一带周边县市的高跷曲子和各种小调,相传已有四百多年,有成千上万无记名的艺人在相传中创造,修改完善的,创始人已无法考证,历史上也无资料记录,没有明确的创始人。
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3-12-26 15:17:18
河南曲剧发源地座谈会 河南曲剧发源地座谈会(一)
河南曲剧发源地座谈会
李贯通
与会者一致认为,“登封颍阳为河南曲剧发源地”
,以戏曲史论专家马紫晨先生为首的一批省内知名戏曲文化学者聚首嵩山脚下举办河南曲剧起源问题研讨会.
与会学者普遍认可高跷曲子艺人在颍阳李洼去掉高跷演出,是河南曲剧诞生的标志 性事件.先生进一步认为:河南曲剧从高跷曲子到台子曲子,从台子曲子到舞台曲子子的两次华美转身均生发在颍阳李洼,因之,“登封颍阳为河南曲剧发源地”具备成立的足够条件。最终达成共识:登封市颍阳镇李洼村为河南第二大剧种曲剧发源地。
会上,由原市政协副主席孙顺来致欢迎词,介绍了曲剧是如何诞生的。民国十五年,1926年春末夏初,临汝县郑铁楼村关云龙、朱万明的高跷曲子班来到颍阳6里地李洼村。当时的保长李祖白对他们很热情。他们在村里踩着高跷唱了半天,下起了大雨,五六天后才放晴,地上到处是没过脚脖的污泥,踩高跷是不能了。
李祖白和他们商量,要去掉高跷站着唱。高跷班的人听了不同意,又无法拒绝;去掉高跷唱,就成了唱戏的,下九流,名声不好,况且当地还有“戏子死后不准葬入祖坟”的习俗,回村后无法对家人说。最后一行人答应在这儿,登台唱一回,大家就跪地插香发誓赌咒:不许把登台唱戏的事情说出去!谁走漏风声,就叫他遭天打雷轰的报应……
1926年农历四月初七,在李祖白和村里人的帮助下,朱万明等人去掉高跷站在平台上唱了《祭塔》《杨八姐闹酒店》等剧目,没想到很受欢迎。这次意外,使高跷曲子向舞台曲子的转变迈开了关键的一大步。天下雨使李祖白有了改造高跷曲子的念头,使高跷曲子转为高台曲子。于是,台子曲子就在登封李洼村诞生了,这是河南曲剧发源地应具备的首要条件。
李祖白在高跷曲子转上台子曲子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是发起人,是他创造了曲剧。
在李洼村,农历六月十三日是民间流转的龙王庙会。村里年年这天都要为龙王过生日,摆祭品,用文艺形式庆贺。 当年村民们都说唱曲子老新鲜,于是在龙王庙前用砖垒成一个戏台,扯上遮堂布,挂上棚子,伴奏有拉弦、打鼓等加上了小铜器,开始在台子上唱曲子。十里八乡的群众听说要在台子上唱曲子,感觉很稀罕,蜂拥而至。一连唱了3天。由此舞台曲子在李洼又诞生了。
消息传出,轰动了河南,不断有外地的人前来邀请李洼村人去演出,于是李祖白成立了“醒民剧团”,李洼村的“醒民剧团”成为中国第一个曲剧团。河南曲剧由此发展到了全国。
河南戏剧权威专先生在座谈会上讲话
在“河南曲剧起源问题研讨会”上,马紫晨老先生作了很重要的讲话,
曲剧的根在李洼,没有李洼的登台,哪有曲剧的今天。李洼是曲剧首创村, 62年我写的“曲剧本源何在”, 在1989年发表了,写的就是4月初7在颍阳6里李洼村登台的。汝州的两次高峰论坛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所长刘伟峰、中国北京 Xx大学教授付(静)讲到,在中国365个剧种中,能说清楚哪年,哪月,哪日,谁在哪里登台的,只有河南曲剧,都指的是4月初7在李洼登台的。今年,我写了《河南曲剧》是中央文化部保护的,是定性的,以后是非会少些。我三次写文章,五次调查,从没有改过1926年4月初7第一次在李洼登台的这种说法。在81年的《中国百科全书》,《中国戏剧大辞典》中,写的都是4月初7在李洼登台的。
临汝办了两次曲剧艺术节,我是第一参谋,定于5月18号,是1926年的农历4月初7是5月18号,他们办节的根据何在,就是1926年4月初7日在李洼村登台,不要误解为把李洼的地位争走了。不管哪里办曲剧节,搞什么活动,办几次曲剧节,没人否认4月初7在李洼登台,都离不开4月初7在李洼村登台。不是李洼吃亏了,是沾光了,都宣传了李洼。
在56年河南第一次戏剧观模大会上,表扬了四个人,常香玉,陈素珍,曲剧界的朱万明,朱六来,朱万明就是因为他第一次登台了。为什么没有表扬李祖白,不是不知道这个人,他第一个提出叫高跷曲子走上台子曲子,他是曲剧的创造人。他是民族企业家,打煤窑的钱用来哄戏,四月初七,是他要关遇龙去掉高跷登上台子的,6月13日,在村里的庙会上,又组织本村和邻村的艺人在舞台上唱曲子,意义非常大。那时是讲阶级斗争的年代,他是保长,没法表扬李祖白。现在,讲实事求事,阶级斗争一风吹了。当时委屈了李祖白,是时代背景,不是我一个人,现在立碑,给他平反了也很光荣。幸亏他在48年死了,活到以后,要不整死他了。不过他在村里也没办坏事,阶级斗争是没办法的。
马紫晨老先生讲到,曲剧的前身是高跷曲子,从高跷曲子到台子曲子的转变是在李洼,台子曲子转到舞台曲子也是在李洼,这两次转变都是在李洼。足以说明李洼就是曲剧的发源地。
先生提议,在李洼龙王庙前,用立碑的方式来确认登封颍阳为河南曲剧发源地,为李祖白平反昭雪。亲自撰写了碑文,在上午的庆祝曲剧诞生八十三周年大会上,亲自宣读碑文后,亲手交于颖阳镇政府镇长孙 手中,与会者,一致赞同。
河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张守振在会上讲话.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登封市剧协常务副主席_吴建华在会上讲话.他介绍了汝州市的市志,对曲剧的记录,在他们1990年版,写的也是1926年4月初7在李洼村登台的。,
(待续) (用左键点图可以放大)
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3-12-26 15:18:57
河南曲剧发源地座谈会(二) 河南曲剧发源地座谈会(二)
(接河南曲剧发源地座谈会一)
河南省科技报社原主编,省科协老干部李作舟在会上讲话
河南省科技报社原主编李作舟讲到,先生三次到李洼调查,,还有先生也是写戏剧的,也作过调查,登封、临汝都到李洼多次调查,不论谁调查、啥时间调查、调查谁,结果都是一样的。说明曲剧4月初7在李洼登台是千真万确的。先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为李祖白平反,写到碑上,登到报上,精神很可贵。
原登封市委常委,人大副主任——李德扬在会上讲话讲说,
曲剧是从李洼走出去的,又走出登封,发展到予西,李洼村对普及曲剧有促进带动作用,对文化事业有很大贡献;李祖白,是村里的保长,普通农民是办不了这个事情的,他有能力,有地位,有经济实力,有号召力,能让曲剧由高跷曲子转为台子曲子,,为他平反立碑,流芳百代.,很好.
登封市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王福卿在会上讲话
今天的会议,确定了李洼是河南曲剧发源地;立碑,登报,提高了李洼的知名度,要宣传出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市作家协会主
——常松木在会上讲话
今天的会议,把曲剧发扬广大,对李洼是很有历史意义的事情。;
原登封市政协主席、关工委主任李松坤在会上讲话
市音协名誉主席,原河南戏剧史编写成员王三讲在会上讲话
马老今天就象戏剧界的最高法院,作了最后的判决,证实河南曲剧就是在1926年4月初7日在李洼村登上了舞台,曲剧在李洼村诞生了;李祖白是曲剧的先锋。最后,先生健康长寿,老年快乐。
座谈会侧景
参加座谈会的还有市文联副主席王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刘建新,颍阳镇副镇长李战州,市著名人士郜瑞正、郭振峰,吕金超、曹宗礼、王坚耸、范志斌、陈卫敏、冯振敏。
到会的还有对曲剧发展史有所研究的李贯通、李贯州、李任远、李万运、李松木、李进良、李延卿。还有景萍丽、范崇勋,李小杰、吕发魁、李建章、李世斌等三十几人。
到会的还有河南电视台九频道记者,郑州日报、郑州晚报、登封时讯的记者和通讯员
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3-12-26 15:19:50
河南曲剧传六
四、历史铭记下了河南曲剧的发源地在登封(李洼村)
1、《中国戏剧志/河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 曲艺》1983年659页,《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1995年1668页,都这样写到:“……早在民国15年(1926年)农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临汝县郑铁炉村和大张村关云龙所率领的剧社“同乐社”(由高跷曲“玩友”(业余性质的演员)朱万明、马清坡、陈书奇、李富生、君等组成)一行共16人前去河南登封县颖阳乡三里李洼村演出,因为天下雨不能踩高跷演出,应观众的迫切要求,由观看演出的农民将运载庄跷的牛车搭成高台,而去掉高跷拐子登到台上演唱,演唱了《许状元祭塔》《杨八姐闹酒店》等剧目,新的表演方式收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从此高跷曲子走上了舞台。…… ”“……1928年,朱万明在洛阳看了文明戏,(通俗话剧)的演出后,受到相当大的启发,便与“玩友”结伙进城,在洛阳老集的一个坑院(“胜利舞台”原址)演出《戒大烟》《放足》《李豁子离婚》等时装戏,受到欢迎。……”
2、《老人春秋》2005年8期56页,李泉河文,“朱万明与曲剧”中:“……1926年农历4月初7日,朱万明率领的‘同乐社’应邀到登封县的李洼村演出,不巧天降大雨,路滑不能踩高跷。但群众要求又非常迫且,无奈他们商量,去掉高跷登上戏楼演出,但又约定‘回去后,谁也不准说上了戏楼’而且还起了誓。……”
3、《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1989年11月出版。第4页:1926年4月初7日,临汝县朱万明为首的‘高跷班’到登封县颖阳李洼玩会。因天突然下雨,地面泥泞,无法踩唱,农民又急切看戏,他们借用四辆牛拼拢,铺上棚板,在临时搭成的‘舞台’上演唱了“祭塔”“杨八姐闹酒店”…….。
4、《临汝县志》、《登封县志》1990年版559页:“……《中国戏剧集》载:1926年,洛阳朱万明的同乐社到辖区颖阳乡李洼村演出,因下大雨高跷不能踩,群众又不让走,演员第一次甩掉高跷,在用牛车并起的舞台表演,曲剧由此开始,方登上舞台演出。……”
5、摘自《河南曲艺志》的文字,“民国十五年(1926年)农历四月初七,临汝县郑铁炉村朱万明、大张村关云龙率领‘同乐社’一行16人去登封县颍阳乡三里李洼村演出,因天下雨不能踩高跷,应观众迫切要求,去掉高跷拐子登上该村戏楼演唱,演唱的节目是《祭塔》等,结果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6、 河南戏剧学会为了表明曲剧在李洼诞生,根在李洼,李祖白创造了曲剧,是曲剧第一次登台的发起人,关云龙,朱万明是第一次登台的带头人,让后人不忘,在李洼村的龙王庙前,刻石立碑以记,碑文于下:
颍阳李洼 河南曲剧登台圣迹之碑
河南省戏曲学会 敬立
噫嘻 伟哉登封 嵩岳之域藏龙卧虎 夏禹古墟 少康中兴 论国故地 颍阳李洼 有凤来仪 北览风门 南观翠峪 民风淳厚 崇尚礼仪 尧天舜日 先哲遗迹 沧海桑田 世俗为继 龙王庙会 秋报春祈 乡绅祖白 唯善是举 李姓族长 惠在群黎 与民同乐 声动寰宇 四月初七 踩唱俚曲 兴致正浓 突降大雨 腿陷泥淖 难舞八俏 祖白倡导 甩跷亮伎 万明遇龙 激情砥砺 宣誓喻志 勇脱绊羁 节目续演 皆大欢喜 六月十三 本村哄戏 虽非梨园 另饶奇趣社名醒民 簪裙毕集 战乱迭起 僻野鸣镝 血洒疆场 将军驰驱 换来盛世 可歌可泣曲剧重生充满活力 八十三载 响彻云霓 誉满神州 讴歈万里 饮水思源 无愧圣绩 根在李洼 勒石以纪 社会和谐 春光旖旎
马紫晨 撰文
7、河南《奔流》1963年x期,百度网上,(朔源话曲剧)(曲剧是这样形成的)(曲剧介绍)等都有同上的记录。大家可以查阅。
8、本村老年人李德阳、李红儒、李杠子、李显功,李全中、李秀丝、李平天、李军章、【李学良、李长江、】等人的口述。
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3-12-26 15:20:13
河南曲剧的特殊性李贯通
河南曲剧是河南的第二大剧种,在全国365个剧种中,排列第十位,是最年轻的剧种,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剧种。河南曲剧与众不同,有独立的特处性,只有曲剧有具体的诞生地,有确切的创造人,这是任何剧种都不能与之相比的。
研究河南曲剧的诞生地,象研究电脑一样,要从两方面说起,有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软件部分,即曲剧的音乐、唱腔发源于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开始进化升级的,这个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如同其他剧种那样,无法考证具体的最早开始的地方,无人去争这个诞生地。今天我们所说的诞生地,指的是硬件部分,是曲剧在哪里开始的,就是从高跷曲子在什么地方进化成了高台曲子,今天社会上所说的诞生地,也都是指此而言,因此,都说河南曲剧只有80多年的历史。
在汝州的的两次艺术节所办的高峰论坛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所长刘伟峰、中国北京Xx大学教授付谨都讲到,在中国365个剧种中,能说清楚哪年,哪月,哪日,谁在哪里登台的,只有河南曲剧,指的就是农历1926年4月初7,在李洼村李祖白的倡导下,汝州关遇龙在李洼村登台的。
只有河南曲剧有具体的诞生地,就是河南登封李洼村,其余364个剧种都没有具体到一个村范围的诞生地。从1926年4月初7这天起,有了河南曲剧,诞生地就在李洼村,李洼村的李祖白改造高跷成李曲剧,汝州关遇龙(原籍汝阳人)是甩跷登台的带头人,
1926年农历<?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李洼村的龙王庙会上,李洼村组织附近各村的高跷艺人,有登封的、伊川的,又把高台曲子搬上了舞台,各地争相效仿,发展到了全国,成为河南曲子,后定名为河南曲剧。
2006年,河南曲剧已经正式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曲剧诞生地是曲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曲剧发展历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论研究什么,的都离不开他的起源,都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的开拓者,忘记前辈的功勋。曲剧的诞生地可惜没有记入《曲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的历史,所以才有今天对曲剧诞生地的多种说法,给人们造成多种误解,让曲剧界的名人和老人忆祖时,糊糊涂涂找不到地方,他们也说不清楚曲剧诞生地在哪里,他们的思想也被忽悠乱了。
曲剧诞生地是曲剧独有的殊荣,是不可丢掉的。不然,曲剧发展的历史就会断枝少叶,少去一页光辉的历程,失去他的灿烂。曲剧诞生地必定会记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曲剧诞生地在登封李洼村,并非无根据的忽悠,中国戏剧志/河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 戏曲 曲艺/1983年659页;.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1995年1668页,都这样写到:“……早在民国15年(1926年)农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临汝县郑铁炉村和大张村关云龙所率领的剧社“同乐社”(由高跷曲“玩友”(业余性质的演员)朱万明、马清坡、陈书奇、李富生、君等组成)一行共16人前去河南登封县颖阳乡三里李洼村演出,因为天下雨不能踩高跷演出,应观众的迫切要求,由观看演出的农民将运载庄跷的牛车搭成高台,而去掉高跷拐子登到台上演唱,演唱了《许状元祭塔》《杨八姐闹酒店》等剧目,新的表演方式收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从此高跷曲子走上了舞台。…… ”
在,为了表明曲剧在李洼村诞生,根在李洼,李祖白创造了河南曲剧,关遇龙,朱文万明是曲剧登台的带头人,舞台曲子在李洼诞生,无愧于圣迹,河南戏剧研究院研究员马紫晨先生亲手撰文,在李洼龙王庙前勒石以记,碑文如下。
颍阳李洼河南曲剧登台圣迹之碑
河南省戏曲学会
登封市人民政府 敬立
噫嘻 伟哉登封 嵩岳之域 藏龙卧虎 夏禹古墟 颍阳李洼 有凤来仪 北览风门 南观翠峪 民风淳厚 崇尚礼仪 尧天舜日 先哲遗迹 沧海桑田世俗为继 龙王庙会 秋报春祈 乡绅祖白 唯善是举 李姓族长 惠在群黎 与民同乐 声动寰宇 四月初七 踩唱俚曲 兴致正浓 突降大雨 腿陷泥淖 难舞八俏 祖白倡导 甩跷亮伎 四月初七 遇龙万明 激情砥砺 宣誓喻志 勇脱绊羁 节目续演 皆大欢喜 六月十三 本村哄戏虽非梨园 另饶奇趣 社名醒民 簪裙毕集 战乱迭起 血洒疆场 将军驰驱 换来盛世 可歌可泣 曲子重生 充满活力 八十三载 响彻云霓 誉满神州 讴俞(右有欠)万里饮水思源 无愧圣绩 根在李洼 勒石以纪 社会和谐 春光旖旎
马紫晨撰文
近年来。戏剧事业发展处于低谷,曲剧也受到影响。为了重整旗鼓,促使曲剧的发展,在汝州举办了“河南曲剧艺术节”和“中国首届曲剧艺术节”,这是个好事,为曲剧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很多人都误解为汝州就是曲剧诞生地,这种认识是无依据的,汝州人把高跷曲子搬上台子,但不是在汝州。历史是在几十年前,我们的前辈已经创造好的,不是当今哪一个人物说成的。这是人所共知的,今天的人,不能比古人更愚昧无知。要明白,曲剧诞生地和艺术节是两码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艺术节可以在发源地召开,也可以不在发源地召开。召开了艺术节,不等于这里就是发源地。艺术节是当代人有目的的抄作和为今后曲剧的发展所作的努力,诞生地是前辈已经创造好的历史,今天创造不了昨天的历史,也修改不了昨天的历史。
希望看了此文,大家会对曲剧的诞生地有个正确的认识。
想念你的嗳
发表于 2013-12-28 09:42:19
很有内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