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屏回复柳郁帖子《诗在骨不在格》
本帖最后由 嵩颍情 于 2014-7-17 19:23 编辑临屏回复柳郁帖子《诗在骨不在格》
近段时间,在几个诗词论坛欣赏学习了诗友们的诗作,养病没事,又翻阅了“唐诗三百首”“沧浪诗话”随园诗话“还有现今各种诗词刊物的诗评等等,偶得几点感想,写出来与众诗友分享,
一,沧浪诗话云: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
学诗的人以识见为主:入门要正,取法要高;应以汉、魏、晋、盛唐的作品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后那样的诗人。如果自己就退缩苟且,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肺腑之间,这是因为立志不高的缘故呀。好比行路没有到达目标,可以再加努力;但如果开头起步的地方错了,越跑越远,这就是因为入门不正的缘故。所以说,学习上等的,只能达到中等;学习中等的,就沦为下等了。又说道,见识超过老师,才可以传授;见识与老师一样,就只能够得上老师才德的一半了。工夫要从最好的作品开始学起,而不可从低劣的作品往上学。首先要熟读《楚辞》,早晚讽咏来作为根本;接着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和汉魏五言诗,都必须读熟;再埋头阅读李白、杜甫的诗,好象现在的人研究经学一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在胸中酝酿,时间长了就自然领悟了。这样学习起来,虽然未必达到最高境界,也不失为正路。这就是从头顶上做起,可以说是进到禅宗宗门的极处,可以说是寻求到根本处,可以说是豁然醒悟真谛,可以说单刀直入。
二,随园诗话曰:随园诗话--(清)袁牧 诗在骨不在格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格岂有一定哉?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
三,纵观唐诗三百首,标准的格律诗也不过60%,也就是说,唐宋人写诗填词,当时并不受什么格律限制。但人类都喜欢马蹄韵型的跌宕起伏的旋律,(就像人们在舞曲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翩翩起舞一样)李杜写诗时,激情澎湃,于是就写出了跌宕起伏的唐诗,后人审视了一下,觉得大多流畅有诗味的好诗都有共同特点(符合某种格律),于是就有了格律诗这个名字。
其实,在李杜时代,写诗并不受格律限制(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平水韵(诗韵)和词林正韵(词韵)。而是按诗人当时的情绪融入笔端抒发而已!因为是作者的真实感情流露,所以出现了脍炙人口的佳句好诗。情绪激动和酒后心情开朗,不受外界因素影响,所以有“激情出诗人”和“酒后出诗人”之说。最早的诗歌来源于民间,被文人整理后成了“诗经”到了汉朝出现了新的诗体“乐府”唐朝出现了“格律诗”宋朝有了“宋词”元朝有了“元曲”。。。。。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为什么还要固守千年前的诗体形式呢?我很敬佩现代某些敢于创新的诗歌创新者,他们打破了绝句四句的规矩,出现了“赶五句”“六行绝句”!但这还不够,需要更多的诗歌爱好者参与创新改革旧体诗的巨大工程,让诗歌返回民间!!!
分享到: http://www.songshan.tv/static/image/common/qq_share.pngQQ好
:) 赞同楼主观点!支持!辛苦了!敬茶! 河南花枝 发表于 2014-7-17 22:08
赞同楼主观点!支持!辛苦了!敬茶!
顶! 河南花枝 发表于 2014-7-17 22:08
赞同楼主观点!支持!辛苦了!敬茶!
谢谢关注!祝好夏祺 好帖子!顶! 柳郁 发表于 2014-7-17 22:12
顶!
谢谢顶贴支持!:handshake 人比黄花瘦 发表于 2014-7-18 11:50
好帖子!顶!
谢谢诗友顶贴支持!祝好夏祺 路是人走出来的:人人都想出精品,没了思想哪有魂,辞赋诗文时势造,唯有西施美在本 嵩颍情 发表于 2014-7-18 09:34
谢谢关注!祝好夏祺
好帖子应该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