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历史纪事(六)
嵩山历史纪事(六)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公元前1042年前后
周公旦在阳城测日影,求地中
http://s8.sinaimg.cn/middle/584c5425ta930c2388be7&690
西周建立不久,周武王英年早逝,由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这引起了同为武王兄弟的管叔、蔡叔等的不满,于是他们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周公旦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
摄政的周公为了更好地安抚殷商遗民,统驭中原,准备将都城从偏居一隅的镐京,迁往地处中原、物产丰富、文化发达的洛邑。
在占星术盛行的周代,迁都必须说出一些道理。睿智的周公一方面大做洛邑位居地中,“王者必居中土”的舆论,另一方面,打出制订历法,发展农业生产的旗号,“求地之中,以建王而阜安万民”,周公首创了“天下之中”的观念。《周礼》中有这样的记载:“日至之景(同“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合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
周公为寻找天地之中营造东都洛阳,在嵩山脚下的阳城“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古代测日影所用的仪器叫“圭表”,“表”就是直立于圭上的杆子,“圭”就是堆在地面上的土堆,用圭表测影,也叫立杆测影。周代时,使用圭表已经有了规范,即规定杆的长度为八尺长。周朝时,人们认为地是方的,南北长和东西宽都是3万里,周公在阳城夏至时立八尺竿量出日影为一尺五寸,按照当时“影差一寸,地差千里”的说法,认为阳城立竿测影处距地的四边都是1.5万里,恰好是地的中心。
从此,周公终于在嵩山脚下的阳城(今告成)寻找到了“天心地胆”,还留下了千古称颂的周公测景台。现存登封告成观星台院内的周公测景台,虽是唐时为纪念周公在此地寻找天地之中而立的,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嵩山地区为“天地之中”的历史传承。使得嵩山地区不仅成为当时中华文明的中心,也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刻下了“天地之中”的深深印记。
周公的这次测影活动,还得到了另一个成果,就是在测影的基础上,定下了一年四季中的夏至、冬至、秋分和春分。周公把表影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这天中午,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短;把表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这天中午,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长;把一年中的日影最长的一天,到下一年日影最长一天的周期,即地球绕太阳一周定为一个“回归年”;在一年中,把两个日中日影长相等,昼夜时刻相同的日子,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后人在此基础上,逐步总结出二十四节气,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
由此,嵩山周围作为“天地之中”的观念更加得到了强调和确认,因为这个地区居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在这里的国家,被称为中国。华夏民族被称为中华,正是由于古华夏族建都于嵩山周围一带,在四方之中,故称中华。因此,嵩山天地之中的地位,既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心理的积淀成全,也是中国天文科技发展的累积造化。后来,“中”的概念也从中原发展到了全中国的整个疆域,“天地之中”观念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上得到了无限的深化和延伸,已经成为一种象征。
唐朝时,天文学家僧一行、南宫说等人奉命改革历法,南宫说亲自到了阳城,用周公测景台进行实测,同时将周公测景台由土圭木表改为石圭石表,还在测景台上刻下了“周公测景台”五个大字,这就是今天依然矗立在告成观星台院内的“周公测景台”。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