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文化内涵(精髓)
A、《易经》的宇宙思维模式:“天人合一”。这是昜经的最高理想。易经中乾代表天,坤代表地,
人为天地所生,但又不同于万物,有仁义之性,性命之理,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使人与自然,不可分离。
B、《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阴阳”。这是易经的核心。
易经的思想讲究阴阴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它从阴阳两爻开始,画出八卦,演绎出64卦,来揭示天道、人道、地道变化规律。
天地间的一切事物无不在变化,或阳刚、或阴柔,或上升、或下降,或成功、或失败,或高潮、或低谷,这一不断变化的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的法则。正是宇宙间这种无穷变化、生生不息,推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能从这些法则里来确立自已的行为,知变、应变、适变,就能自强不息。所从说易经是:现实人生的的指南,趋利避害的宝典!
C、《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谓易”。 这是昜经的基本存在方式。
易以“生生”为基本存在方式:易就是生,生生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
《序卦》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这就是生,就是变化。 笔者认为,細读深思领悟<易经>六十四卦之卦辞、爻辞义理精蘊,卦卦皆围绕"立人与天地准"而书写,今集字句成文,以表学<易>之心得。
* 时未至,君子应"潛龙勿用","取女(柔、曲)吉"。遁世无闷,乐天待时。宠辱不惊,沉浮等观。临寒窗而苦读万卷书,知朝代兴替之秘。力行万里路,尽览大好山河自然之美景,遍识民间悲欢离合之真情,当激励治国平天下之抱负。
*运至时,(注:春夏生人33岁,秋冬生人41岁开始)君子似龙御风而起,"现龙在田,利见大人。"大人者,乃当政实权人物,君子遇之,德才被賞识,当有幸委以重任。可谓:"十年寒窗苦,一朝姓名香。""寒门出将相,布衣換锦裳。"
*当是时,君子身负重任,废寝忘食,日理万机,夜以继日,"终日乾乾"竟竟业业,"夕惕若",一日三省,呕心沥血,精力劳損之苦楚,为士庶不能知也!然而终因建功立业,擢拔升迁,若幸运之星降临,得被召见于朝廷,任命为股肱大臣,封侯加爵,处理朝政,出入军机,參予国是。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高处不胜寒"。故<易.乾-九四爻>有:"或跃深渊"之感!但毕竟已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距九五至尊只差一步之遥。
*若此时能忍君子所不能忍,功盖九棘六卿三台,顺天应時,由首揆相辅而称王称霸,跃登九五至尊者史上不乏其人。<易>之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大有>天下,皆为描述此翻天复地的变化,惊心动魄之情景!
细读<易经>文字方知,<易>之为书立人与天地准。乃是通过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用九、用六等卦辞、爻辞五千言的讲述,如何指导让一芥庶民、樵夫工匠、草莽英雄、散兵游勇、文弱书生,通过玄妙般地"捷径"而攀桂蟾宮,步入神圣的庙堂之宏论。
至此笔者方悟出,这正是历代统治者,不让庶民读<易>、知<易>的真正原故。因此,<易经>是古代圣哲论述天人和谐的经典,又是指导研<易>者进入"灵感思维模式"的教科书,更是我国古代文化中如何让人成就大业,取得政权、稳固政权的秘典。作为现代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在熟读、精读近现代革命经典论著时候,选择<易经>作为重要参考书而读之,将会大得裨益! 远古的伏羲氏之“始作八卦”,乃起于观察,普遍观察天、地、人、物以后,归纳所得,制作为八卦的思想符号。这正是哲学思考的程序,由眼前自然现象出发,经观察、综合、比较而得出万物的共性,然后归纳创制出象数以代表此共性。这段文字前句言八卦既为归纳万物之共性而产生,故能“通”万物之德(“德”言德性);后句言以其通万物之性,故能就万物之情实而予以区分种类(指八卦分别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类)。
何为《易》?一是变易,世间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天地运行,寒暑交替,人生物死,没有竟时。二是简易,一阴一阳,就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男就有女,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三是不易,别看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哪样东西不变?规律不变。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一切事物的规律。谁能逃得出这规律?除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神仙。《易》经过先民千有很多人认为《易经》是迷信,甚或有杨振宁、何祚庥等知名学者认为易经、阴阳五行是伪科学,是阻碍中国发展核社会进步的文化障碍。所谓专家学者,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但是,他们本人没有做深入研究,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得领域,就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杨振宁、何祚庥等学者等尽管他们是大科学家,可是我认为他们发表的上述观点,实际上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是不负责任的,是文化虚无主义,是不可能被社会公众采信的。你是物理学你能给病人动手术吗?你是知名的专科医生你就能讲解宇宙天体不同星系诞生、碰撞的运动规律等很专业的宇宙物理学吗?《易经》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是群经之首,是华夏民族都有的智慧,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发掘,而不应该对自己祖国的文化怀疑,不自信;这是洋奴哲学。没有谁生病了去找兽医的道理;再傻的人,也不可能相信一个建筑设计师给我们开的处方吧?一个不自信的民族、不承认自身文化价值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易经》诞生于三千年前,从伏羲八卦算起,易学的起源最少也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可企业管理是近代和现代的问题;他们之间有何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法归宗。易乃中国文化之源,诞生于甲骨文之前,是我们的祖先对待天文、地理、历史和生活环境的经验写照。因易而成道、儒、释,道学崇尚自然,儒家崇尚伦理,释佛崇尚觉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系辞云:“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内外兼修”…… 因易而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一脉相传,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使华夏儿女得以休生养息、安居乐业薪火相传,塑造了富于创造和顽强的民族精神,哺育了一代代英雄儿女......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市场竞争,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是国际化的竞争。企业竞争的背后已经是文化的碰撞、交融、融合。中国的企业只有依靠得天独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才有可能吸收外来文化,才能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难理解,为何近几年来,国内外企业界兴起对《易经》、《老子》、《论语》、《孙子兵语》等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热,这时管理发展趋势要求的反映。很多管理专家已经认识到《易经》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是以易经及易学思想为核心的管理哲学,从管理的自身发展历程上来看,21世纪将由科学管理走向哲学管理,这种发展趋势必然要求管理哲学的兴起和文化的回归。 :)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