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565|回复: 3

嵩山何以称太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3 15: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徐霞客游记·嵩山游记》说:“……东向太室绝顶。按嵩当天地之中,祀秩排列次序为五岳首,故称嵩高,与少室并峙,下多洞窟,故又名太室。”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徐霞客此说似有望“窟”生义之嫌。尽管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但未免失之表象化,没有说到事物的本质。

嵩山的两座主峰,一名太室山,一名少室山,而嵩山本身又名天室山,都有个“室”字。这个“室”字是会意字,从“家”从“至”。意思为到了家里的一处房间,即居室。室者,可大可小,可简朴可豪华。下至百姓土屋上至帝王宫殿,均可称“室”。当室和“大”、“太”、“天”这些气势磅礴的、可以意会但难以确指的字、词连用一起的时候,它的意义就非同凡响了。就拿“天室”来说吧,其中蕴含着几多神圣、几多神秘,很少有人能说清楚。

“天室”的说法至少可以追溯到周朝初年。

公元前1046年,经过牧野大战的洗礼,在殷纣王化成一缕灰烟的火光中,历史在周武王姬发手中掀开了新的一页。新王朝诞生以后,工作千头万绪,但最重要的是祭祀天神,感谢“他”在冥冥之中帮助自己取得了胜利。但是,天神在哪里呢?在周人看来,日、月、星、辰所运行的那个神秘的地方就是天,天能生风、云、雷、电,天乃神也。但是,昊天无极,茫茫然,看不清,摸不着。于是,《周易》说:“天在山中。”但是普天之下,高山多得很,究竟天神住在哪座山中呢?这时候,周人一是发挥自己的想象,二是要借助上古的传统。很显然,嵩山地区曾长期做过夏人和商人的的王都,又处于天下之中,于是,他们就虔诚地认为,天神就住在“峻极于天”的嵩山之巅,那里就是天神之室。所以,武王不顾鞍马劳顿,离开朝歌,于灭商后的第十二天,来到嵩山之最高峰——他们眼中的“太”室山,进行盛大的封禅典礼——亦即大周朝的开国大典。

在商、周甲骨文、金文中,“天”、“大”可通用,而“太”又是“大”的后起分化字,故“大室”、“太室”、“天室”都是一个意思,都是极度乃至无限尊崇的那个天神所住的殿堂。至于“少室”,乃相对于“太室”而言。因为少室山矮于太室山,为嵩山第二主峰。

红日霞光万道,环宇澄明。一身戎装、精神抖擞的武王,在群臣的簇拥下,挺立在父亲山——嵩山之巅,炯炯的目光从南向北,端倪无际,旷焉茫焉,最后把目光聚焦在不远处的母亲河——黄河的雾霭之上,顿觉心潮激荡。他庄严地对天宣誓道:“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要把王都放在这天下之中的地方,从这里治理黎庶。此时,一阵山风吹过,武王更加心潮澎湃,就一边打起拍子,一边引吭高歌:“于皇时周,陟其高山。……”多么辉煌啊,伟大的周邦!登上嵩岳天室山,群山连绵镇四方!万千河流入黄河,山高水长好风光!普天下的山川神灵,快来伴随天帝受祭享。周邦受天命,地久又天长!

这声势恢宏、气壮山河的颂歌,至今还在《诗经•周颂·般》里回响。

除了《诗经》,西周青铜器也留下了周武王登嵩岳太室祭天的记载。天亡簋铭文说:“王祀于天室。”学者们认为,“天室”就是天室山,即嵩岳太室山。这是目前所知先秦封禅典礼的惟一实录。此外,周成王也曾祭祀过嵩山。稍晚于天亡簋的何尊铭文:“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这里所说的“天室”或“天”均指嵩山而言。

“天”、“天室”的记载也见于史籍。据《遗周书•度邑篇》,周武王在克商之后,即决定建都洛邑,他说:“呜呼!旦,我图夷兹殷,其维依天。其有宪今,求兹无远。虑天有求绎,相我不难。”《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在和周公的对话中,阐发了他的建都的指导思想,叫“定天保,依天室”。这同周初青铜器的记载是完全吻合的。至此,完全可以这样说,称嵩山为天室山,是由嵩山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决定的,反映了周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决非是因为它“下多洞窟”之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4 09: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5 17: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7 17: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必须的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20:12 , Processed in 0.0361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