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806|回复: 3

唐代诗人王维的嵩山诗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5 09: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生平概况
         王维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卒于代宗上元二年(761),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从父亲处廉时迁于蒲(今山西永济)。维与弟缙均为早熟的才子。《新唐书》本传云:“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太平广记》引《集异记》云:“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闲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歧王所重。”约十五岁左右,他与弟缙由家乡来到长安与洛阳活动,由于能诗、懂音乐,擅长绘画,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所以在当时深受贵族社会的欢迎,因而经常出入王公、驸马等权贵之门。开元九年(721)二十一岁时中进士第。据《太平广记》,他是随歧王入公主府,因奏《郁轮袍》而得解头,事或不可信,但他精通音乐则是事实,且中举后被任命为大乐丞。但不久因伶人舞黄狮子舞而被贬为济州(今山东长青县)司仓参军。十几年后,约开元二十一、二年回到长安,此时他已是三十三、四岁了。王维这次回长安任京官,是由于张九龄的赏识与提拔。他的诗《献始兴公》,即是投献干谒张九龄之作。诗中称赞张九龄:“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并表示他的干谒并非出于“曲私”。张后来擢他为右拾遗。在张九龄为李林甫排挤罢相后,他深感沮丧,在《寄荆州张丞相》中说:“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表示要辞官归隐,但王维并不敢与李林甫公开决裂,所以并未真的辞官。开元二十五年三月,他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劳军,并任判官。这次出塞使他目睹了奇异的边塞风光,写了《使至塞上》等边塞诗。两年后回京,又任侍御史。开元二十八年赴襄阳,主持南选考试事,有《江汉临眺》等诗。回京后即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先隐于终南山,后又在蓝田辋川得宋之问的别业,修葺后作为其母奉佛之所,他也隐居于此。经过他的修整后,辋川共有二十多个景点,如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鹿柴等,他便与友人裴迪隐居于此,“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辋川集》即是他与裴迪的唱和之作,共收入他诗歌二十首,裴迪和诗二十首,主要是歌咏辋川的二十个景点,全为五言绝句。这一时期他还写有《渭川田家》、《山居秋暝》、《新晴晚望》、《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具有代表性的山水诗。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乱军攻破长安,玄宗奔蜀,王维等官员扈从不及,为乱军所俘,被授予伪官,王维曾装病推托,但也不敢反抗。一日,安禄山大宴其徒于洛阳凝碧池,招梨园诸公合乐,诸公皆泣。后裴迪看望王维,告知此事,维悲伤不已,写了一首七绝寄意:“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后长安收复,维以受伪官定罪下狱,因此诗怀念朝廷,传到行在,为肃宗所嘉许,又加上弟缙平乱有功,愿削己官为兄赎罪,因得宽恕,责授太子中允,后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等,最后官至尚书右丞,后世因称他王右丞。不过经过这场重大的政治变故,他深感内疚,情绪更加颓唐,无意于仕进荣辱。《旧唐书》本传说他“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就是这一时期生活的写照。几年后,这位卓越的诗人画家就与世长辞了。
二、王维的创作
        王维一生所创作诗歌今存约四百余首,收在《王右丞集》中(清人赵殿成有《王右丞集笺注》,今人陈铁民有《王维集校注》)。大致而言,王维一生以天宝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王维,生活态度比较积极,向往开明的政治,对功名亦有热烈的追求,对社会上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也有所揭露。由于这一时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派蓬勃向上的气息,因而他的诗歌中不少都反映了那个时期特有的时代精神,也即人们所称的“盛唐气象”。诗中或写游侠的豪迈、大将的英武、大唐的国威、征戍的辛苦、凯旋的欢乐等等,都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如他的《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诗中少年游侠身上的豪迈之气,实际上反映了特定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后期的王维,由于思想日趋消极,因而初期政治上的积极进取转为消极退隐,作品在内容与风貌上均与前期有所不同。尤其是后期半官半隐的生活,使他的创作重点也转向了山水田园题材,这些作品在感情基调上虽不如前期作品那样充满热烈、明朗、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但在艺术上却具有杰出的成就,使他成为中国山水田园诗派中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王维在当时被称为“一代文宗”。他的诗歌在题材上也比较全面,既有边塞诗、赠别诗、妇女题材诗,还有山水田园诗。其边塞诗的代表如《使至塞上》、《从军行》,妇女题材诗歌如《洛阳女儿行》,赠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不过在这些题材中,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最为出色,而奠定他在唐诗歌史上地位的,则是他的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歌不仅最能体现他诗歌艺术上的创造性,而且也达到了中国山水田园诗的最高成就。闻一多先生说:“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后代中国人对诗的观念大半以此为标准,即调理性情,静赏自然”,大致即指他的此类诗。就艺术特征而言,王维的这类诗歌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意境创造。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南朝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大家,陶渊明则开创了田园诗创作的先河。但是,山水诗在谢灵运的笔下,往往追求形似,写景繁富,而情与景两者则是割裂的。陶渊明的田园诗则以写意为主,并不着力于景物的刻画。王维则不同,他吸收了两家之长,把写景与抒情密切结合,熔抒情与写景于一炉,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从而创造了一种玲珑剔透、不可凑泊的意境。王维这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是与他对山水景物的体认与观物方式密切相关的。就对山水景物的体认而言,王维在观赏山水之景时,并不是象谢灵运那样把山水景物作为自己瞩耳流目的感官享受,而是把山水景物作为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知音,这样当他写景时,景物就不是独立于诗人主体之外的纯粹的客观对象,而是寄寓了作者的情怀、思想、胸襟与意趣,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融合。比如他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诗中写终南山景色,只用“云起时”三字,但是这种水穷云起之景,恰与诗人那种纯任自然、无牵无挂,宛如云飞水流一般自在的情趣正相契合,从而形成了意余于象的韵味悠长的意境。就观物方式而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大都是在宁静的心态下观物的,他能以一种虚静的胸襟去体悟山水,从而发现自然山水景物与自己性情的契合点。尽管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不乏雄伟壮阔风格的诗歌,但是,最能代表他个性的还是他对明秀静美的诗歌意境的创造。这种偏于明秀静美的意境创造,是与王维的个性和他所受到的佛教禅学思想的影响有关。就个性而言,王维是一个好静而又甘于寂寞的人,他在《酬张少府》诗中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山居即事》中说:“寂寞掩柴扉,茫然对落晖”。同时,王维早年即归心于佛法,后来又受到南宗禅的影响。禅的境界就是要达到人、物合一,由静而悟的境界,这样就影响到了他的诗歌创作对明秀之美的诗歌意境的创造,因而也就形成了王维山水诗的独特个性。
           第二,绘画技法的运用与诗歌的画意。苏轼曾评王维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画中有诗”姑且不论,“诗中有画”则是古今评论王维山水田园诗时一个经常运用的话语。现代学人对这一命题作了一些现代学理意义上的阐释。大致而言,所谓“诗中有画”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把绘画的构图手法运用于诗歌中。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特点是强调经营位置,王维诗歌把绘画手法运用于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也非常注重所描写景物的构图。如《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有两句:“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行客渐行渐远,融入远树,为远树映带着,孤城承受着落日的余晖,更渲染了别后的惆怅。“带”、“当”二字,巧妙地交待了景物间的关系。前人曾评曰:“带字当字极佳,非得画中三昧者,不能下此二字。”再如《使至塞上》中的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是善于景物布局的例子。大漠向无尽的远方伸展,视角广,景深长,给人以开阔、广袤、深邃的感觉,但这仅是平面的构图,而“孤烟直”三字,使画面有了立体感。“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二是善于表现景物之间的层次感,如《新晴晚望》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白水”、“绿田”、“碧峰”,互相映衬,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使画面层次分明。他的《终南山》一诗,更是运用中国画特有的透视法,以诗的语言同时表现出三远,即高远、平远、深远来。《田园乐》中“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则以“孤烟”、“独树”的细节勾勒拉开景的距离,使画面富有层次感与纵深感。其三,善于给画面设色敷彩。如《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积雨辋川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其中的绿、红、白、黄,色彩鲜明,使画面清新鲜润,给人以愉悦之感。
           第三,注重音响处理,使诗歌具有音乐美。王维不仅是诗人、画家,而且还是一个音乐家,因此,他对声音的感觉敏锐而且精细。他善于捕捉一般人难以察觉的大自然的音响、声音,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等等。正由于他具有对声响的敏锐感受,所以他的诗中常常表现出对声响的描摹,并使之与画面结合,形成有声有色的胜境。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第四,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还富于禅意与禅趣。王维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早年即笃志奉佛,晚年在遭受政治波折后,奉佛更为虔诚,这对于他的诗歌创作自然会产生影响。沈德潜说他的山水田园诗是“不用禅语,时得禅理”。这主要是因为他把佛教禅宗所追求的静寂之境转化为诗歌境界,达到了诗境与禅境的合一。正由于此,王维富于禅理的诗歌,不是枯燥的佛教教义的宣传,而是借助于艺术形象,充满了生机与趣味。王维这类诗歌主要表现为对静寂之乐的追求,尤以他的《辋川集》二十首为代表。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前一首刻画了春山月夜的空寂宁静和离世绝俗;后一首写美丽的辛夷花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而自开自落。这里只有一片自然而然的静寂,一切似乎都与人世毫不相干。胡应麟曾称赞这些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其境界与所蕴涵的禅意。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诗情、画意、琴音与禅趣,这四个方面的高度结合,使王维山水田园诗达到了他人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
而就是这位伟大的诗人在嵩山留下了如下的诗篇,在他的诗中更体现出他对嵩山情感!特别是对登封的香山情有独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09: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香山避暑二绝】 白居易

六月滩声如猛雨,香山楼北畅师房。
夜深起凭阑干立,满耳潺湲满面凉。

纱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
一路凉风十八里,卧乘篮舆睡中归。
                                      《全唐诗》卷456_29

【香山下卜居】 白居易

老须为老计,老计在抽簪。山下初投足,人间久息心。
乱藤遮石壁,绝涧护云林。若要深藏处,无如此处深。

                                         《全唐诗》卷456_31
【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 白居易

手札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君匡圣主方行道,
我事空王正坐禅。支许徒思游白月,夔龙未放下青天。
应须且为苍生住,犹去悬车十四年。
                                         《全唐诗》卷456_33

【初入香山院对月(太和六年秋作)】 白居易

老住香山初到夜,秋逢白月正圆时。
从今便是家山月,试问清光知不知。
                                        《全唐诗》卷456_36
在嵩岳文献丛刊中记载了白居易在登封香山改用木炭烧瓷器的历史,开用煤炭烧瓷器的先河。如今在的冶和宣化镇广为流传。
【早春题少室东岩】 白居易

三十六峰晴,雪销岚翠生。月留三夜宿,春引四山行。
远草初含色,寒禽未变声。东岩最高石,唯我有题名。
                                        《全唐诗》卷456_14


【送李滁州】 白居易

君于觉路深留意,我亦禅门薄致功。未悟病时须去病,
已知空后莫依空。白衣卧病嵩山下,皂盖行春楚水东。
谁道三年千里别,两心同在道场中。
                                         《全唐诗》卷456_85

【和裴令公南庄绝句】 白居易

陶庐僻陋那堪比,谢墅幽微不足攀。
何似嵩峰三十六,长随申甫作家山。
                                 《全唐诗》卷456_77

梦上山 时足疾未平。白居易
夜梦上嵩山,独携藜杖出。
千岩与万壑,游览皆周毕。
梦中足不病,健似少年日。
既悟神返初,依然旧形质。
始知形神内,形病神无疾。
形神两是幻,梦寤俱非实。
昼行虽蹇涩,夜步颇安逸。
昼夜既平分,其间何得失?


【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白居易

月好共传唯此夜,境闲皆道是东都。嵩山表里千重雪,
洛水高低两颗珠。清景难逢宜爱惜,白头相劝强欢娱。
诚知亦有来年会,保得晴明强健无。
                                              《全唐诗》卷455_27

【题赠平泉韦征君拾遗】白居易

箕颍千年后,唯君得古风。位留丹陛上,身入白云中。
躁静心相背,高低迹不同。笼鸡与梁燕,不信有冥鸿。古
                                              《全唐诗》卷455_30

【喜闲】白居易

萧洒伊嵩下,优游黄绮间。未曾一日闷,已得六年闲。
鱼鸟为徒侣,烟霞是往还。伴僧禅闭目,迎客笑开颜。
兴发宵游寺,慵时昼掩关。夜来风月好,悔不宿香山。

【喜闲】白居易

萧洒伊嵩下,优游黄绮间。未曾一日闷,已得六年闲。
鱼鸟为徒侣,烟霞是往还。伴僧禅闭目,迎客笑开颜。
兴发宵游寺,慵时昼掩关。夜来风月好,悔不宿香山。

【喜闲】白居易

萧洒伊嵩下,优游黄绮间。未曾一日闷,已得六年闲。
鱼鸟为徒侣,烟霞是往还。伴僧禅闭目,迎客笑开颜。
兴发宵游寺,慵时昼掩关。夜来风月好,悔不宿香山。

「与诸道者同游二室至九龙潭作」白居易


  喜逢二室游仙子,厌作三川守土臣。举手摩挲潭上石,
  开襟斗薮府中尘。他日终为独往客,今朝未是自由身。
  若言尹是嵩山主,三十六峰应笑人。
                                               《全唐诗》卷451_68 
【嵩山望幸】薛存诚

峻极位何崇,方知造化功。
降灵逢圣主,望幸表维嵩。
隐映连青壁,嵯峨向碧空。
象车因叶瑞,龙驾愿升中。
万岁声长在,千岩气转雄。
东都歌盛事,西笑伫皇风。
                                              《全唐诗》卷466_20
【登甘露台】刘言史

偶至无尘空翠间,雨花甘露境闲闲。
身心未寂终为累,非想天中独退还。

                                             《全唐诗》卷468_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7 17: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9 21: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06:31 , Processed in 0.0293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