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水云间

《生命册》研讨会有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09: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鲁枢元说,李佩甫是个有精神追求的作家,他的根扎在中原大地的土壤之中。我和李佩甫曾就精神生态做过对话,精神有理性也有感性,所谓“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李佩甫在作品中对文学、对现实苦苦思索,甚至陷入了悖论,因而创作过程肯定是非常痛苦的。李佩甫的作品中有强烈的生态意识,我这些年一直在研究精神生态,打算让我的研究生以李佩甫的作品为个案,系统地研究作品中的精神生态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09: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水云间 于 2012-5-7 09:56 编辑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何向阳说,应当把李佩甫的《生命册》放在“平原三部曲”中来看。李佩甫一直在表现“植物”与“土壤”的关系问题,我们应该研究一下中原这块“土壤”,为什么长出来的“植物”都成了那个样子。如果把《生命册》放在近百年来农民命运变化的进程中来看,李佩甫一直在挖掘农民的精神,寻找一种脊梁。只有人格现代化了,农民的脊梁才会直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09: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州大学教授刘海燕说,李佩甫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大气象,在现实生活的宽广度与深刻度上,《生命册》在目前中国文学界已经做到了顶峰,对于中原人的生命状态、生存的韧性,这部作品进行了更有力的表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09: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侯耀忠说,李佩甫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他一直在用小说研究乡土中变化的人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09: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军说,如何把握20年来城乡的巨变,这是我们河南作家也是全国的作家遇到的“瓶颈”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09: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州大学刘宏志教授认为,《生命册》充满了中原文化的反思,这种反思里面有对文化的批判,更有对文化的认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0: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莽原》杂志社主编陈枫说,我感觉到《生命册》是一个文化思考、社会思考的作品,它是一部佳作,是中原文化滋养出的好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0: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孙淑霞认为:从《羊的门》、《城的灯》、《等等灵魂》到今天的《生命册》,我看到李佩甫的写作逐渐逼近巅峰,他对于人性和生命意义的文学思考,正如一瓶好酒,在中原黑色的土地之下,经过数十年风霜雨雪的浸润,正走向最终的醇美,每一滴都让人亢奋,每一滴都让人沉醉,让你心甘情愿跟着小说中的人物醉生梦死,最后用一种终极关怀烛照了生命。从李佩甫的《生命册》中,我们强烈地感到:当一个人的生命与土地相融时,竟会有如此摄人心魄之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0: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省文联主席马国强说,这部作品是中原作家群在新时期创作的经典作品,是中原文学的一个新高度、新成绩,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在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中原文化起支撑作用的时候,这样的作品问世恰逢其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0: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省文联副主席郑彦英说,李佩甫的《生命册》是我们河南期待了多年的作品。李佩甫最得意的一个儿子成才了,他的名字叫做《生命册》,这是中原作家群作品中的又一个高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19 20:31 , Processed in 0.02452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