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708|回复: 2

试论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1 18: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裴松宪  王剑松
        〖摘要〗:“登封”一词的原意是“登山封禅”,本是动词。而一代女皇武则天却把她的年号改为万岁“登封”,使“登封”一词成为了名词,继而武则天又把地处天地之中、位于中岳嵩山怀抱的嵩阳县改为登封县,从此“登封”一词又变成了地名。那么,万岁登封(即公元696年)究竟发生了那些重大历史事件,他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呢?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实际执掌全国大权长达半个世纪。她执政期间,能够排除万难,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的历史功绩,令后人感叹不已。现在国外人都知道中国大唐盛世,把中国人称为唐人。而唐朝最辉煌的时期为太宗、武则天、玄宗……而武则天统治的是唐朝最辉煌的50年历史!可见万岁登封(即公元696年)是武周时代的巅峰期,这一年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着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696年  武则天登封  重要影响  浅析
        一、登封元年(公元696年)女皇登封
        嵩山地区是夏商周三代立国的中心,禹都阳城,启都阳翟、斟寻、汤都西亳、商都郑州、东都洛邑环嵩山而立,一举奠定了嵩山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不可取代的中心地位。周武王灭纣后,在太室山祭天,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封禅活动。嵩山君临神授,是通天圣山。武则天改国号周时,自称武家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南周始祖文皇帝。武则天在位和执政期间,与中岳嵩山结了不解之缘,先后(史料记载)八次来到嵩山,或祭祀封禅,或求神拜佛,或商议军国大事,或休闲疗养、观光游览等。这些活动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1、武则天封禅嵩山
        天册万岁二年(696年)腊月甲戌(初一),73岁的武则天从神都洛阳出发前往中岳嵩山封禅。到达嵩山一切就绪后,为表示对天地神祗的虔诚,武则天进入斋宫沐浴斋戒。壬午(九日),在嵩山之南举行柴燎仪式,祭祀昊天上帝,以显祖立极文穆皇帝、太祖无上孝明高皇帝配享。甲申(十一日),武则天在左右大臣、四夷酋长的簇拥下登上嵩山,在登封坛上举行了最隆重的祭天仪式。武则天从南面登上登封坛,北向而立,祭拜昊天上帝之后,接着就举行封玉策等活动。这样“登封”的祭祀仪式才算正式完毕。这在新、旧唐书中有明确的记载。
        李峤在《大周降禅碑》中对武则天的封禅仪式作了详细的描述:“甲申,御金跸,登玉舆,环拱百神,导从群后,遂陵桂萼,攀松磴,跨峥嵘而出烟道,排列缺而羾天门,羽节高挥,上干鸟星之次……是日大赦,改元为万岁登封元年。欢浃幽明,庆霑动杆。千龄之统,由圣代而连皇;万岁之音,自神山而周四海。休气低而翔辇,神光起而属天。”这是迄今为止,能够见到的对武则天在大周登封坛祭天的最直接、最详尽的文字记载。
        满足了登封神岳的大愿后,武则天遂下诏大赦天下,改元万岁登封,免除了天下百姓今年的租税,并大酺九日。为纪念这次登封大典,将年号改为“万岁登封”。取“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之意,武则天改嵩阳县为登封县,阳城县为告成县,以示其“登封”中岳,大功“告成”。这两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已有1315年的历史。
        丁亥(十四日),武则天禅于少室,癸巳,返回神都洛阳。两个月后,武则天因为封禅日为嵩岳神保佑,又尊神岳天中王为神岳天中皇帝,天灵妃为天中皇后,并加封夏启为齐圣皇帝,封启母神为玉京太后,少室阿姨神为金阙夫人,王子晋为升仙太子,别为立庙。武则天还亲自撰写了《升中述志碑》文,由相王李旦书后,刻立于大周登封坛之丙地(东南角)。
        此次武则天封中岳神为“神岳天中皇帝”,这在五岳中是第一个被封为“帝”的岳神,从而确定了其五岳之尊的地位。而其它四个岳,则均是在北宋时才被加上“帝”号的。当然,武则天封岳神夫人为“天中皇后”、启母为“玉京太后”、少室阿姨为“金阙夫人”,这都是前所未有的。武则天所封的三个女性,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可以说是一个大胆的突破。
2、武则天嵩山投金简
        在圣历三年(699年)正月,武三思为“厌居深宫”的武则天在嵩山石淙河造三阳宫,供武则天居住。是年四月,武则天往石淙避暑。夏五月,为庆贺这次病愈,武则天在三阳宫大宴群臣时,兴奋的女皇自制“夏日游石淙诗”一首,又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梁王武三思、内史狄仁杰等16位随臣各赋“侍游应制诗”一首,刻于石淙崖壁,至今尚存。武则天居住在石淙时的七月,因武则天有病,于是命使臣胡超到嵩山投下了赐福除病的“金简”。金简长36.3厘米,宽7.8厘米,厚约0.05厘米,重量为225.3克,黄金纯度在98%以上。金简上阴刻铭文3行,楷书,63字。
        关于金简应该是三通,武则天命胡超投的金简应当是其在石淙时又病了,投金简乃是“祷病之法”。其投于山上者,应当是一通“祈福”金简,即通过天官的“赐福”,使其病愈。同时,胡超还应有投于地的“除罪”和沉于水的“解厄”金简各一通,而埋于地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除罪金简”。
        3、崇佛扬道求长生
        武则天的一生和佛教密不可分,可归为四大因缘:一是人感业寺为尼,二是利用佛经称三是施钱建寺造缘,四是礼崇佛教高僧。但受到礼崇最高的,当属北宗神秀和道安国师了。因她在位前后曾数次进嵩山,故道安国师在嵩山受礼遇的机会应比较多。武则天实际执政近五十年。这五十年也是嵩山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寺院林立、高僧云聚”可谓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武则天与佛教有不解之“缘”,与嵩山亦有不解之“缘”。
        4、大宴群臣定鼎天下
        自圣历二年至长安元年三年间,武则天幸嵩山达四次之多,表面上是游山玩水,但这只是遮入耳目的障眼法,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她身后政局的长治久安,希望借以化解武李两个集团的矛盾。这需要从继承人的选择说起。从天授元年九月九日武则天革唐为周那一天起,皇位继承权的归属,就客观地存在了。如以高宗之子为太子,则她百年以后,大周的国号即将不能继续;如以其侄为太子,则大周国号虽可以继续下去,而她与高宗的血食将会断绝,她的儿孙可能有灭顶之灾。但建国之初,为了巩固大周政权,百务冗集,她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余暇。
        圣历元年(698年)二月,武承嗣又出来活动,武则天听了狄仁杰、吉顼等的劝告,终于下定决心立李显为太子。因为她与李旦之间已有嫌隙,而立李显为太子,既可得到他的衷心拥戴,而且于年为长,也比较名正言顺。圣历元年三月,她借口庐陵王有疾,派人把庐陵王从房州接到神都洛阳“治疗”。这是暗示她将立庐陵王为太子了。在九月壬申这一天立庐陵王李哲为太子,并恢复他原来的名字“显”,大赦天下,以示庆祝。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以后不久,争当太子最积极的武承嗣就因气急生病而死了。这更促使她及时采取措施,尽快地化解李武矛盾。
        据史书记载,她采取的措施大致有如下几项:一、武李两家结亲;二、武李两家盟誓;三、在武李之间搞平衡等。此三项这里不赘述。而贯穿于其间的则是第四种办法:组织游乐活动。这就与她后四次游嵩山联系上了。武则天利用游乐来沟通关系增进情感。宴会与游幸,在皇室贵胄之间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休闲活动,有很好的联谊作用,参与者很容易借此沟通关系,增进彼此间的感情。聪明的武则天,不愧是掌握政治艺术的高手,她打出这副牌的目的,意在化解李武矛盾,明眼人是不难看出的。晚年的武则天,健康情况已经不是很好了,然而在处理繁忙的政事之余,短短的三年间,竟四游嵩山,这是不寻常的。除圣历二年于二月己丑动身,因中途生病,丁酉还都,前后仅九天外,其余三次为时都较长。四次合计共一百九十三天。如果把长安四年(704年)四月丙子如兴泰官神都历时八十一天这次也算上的话,就达到二百七十四天了。
        皇帝的游幸,决不是单独行动,每次总要有大批的人员随行,除了国之重臣以外,就是大量贵戚了。而当时的贵戚则非李武二氏莫属。
        除了游幸之外,还有宴会,这更频繁而平常,而为正史所不载。笔者从《全唐诗》查寻石淙所赋诸诗的时候,发现在宴石淙之后,有关于咏幸太平公主宅的诗。为什么选在太平公主家呢?她是武则天的爱女,而其婿则是母亲娘家侄子武攸暨。到她家去,正好照顾到李武两姓的关系,真是绝妙的安排。经过武则天的努力,在她生前,李武两家得以相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18: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登封元年(公元696年)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武则天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她是唐太宗的才人,又从唐太宗的才人成为唐高宗的皇后,继而辅佐高宗,参预朝政,临朝称制,独揽大权,最后破天荒地登上皇帝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武则天登封嵩山,在历史上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武则天登封嵩山,显示武周时代的政治稳固。她当政期间,对权力是抓得很紧的,真正做到了圣衷独断。则天皇帝几乎每天临朝,处理国事,她总能将个人私事与国事分开,这也正是武则天的成功之处。武则天用人,对于不服从自己的,往往赤族难逃,但是她也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凡有一技之长,她都不吝官之,凡是不称职的,她都一一贬黜。对于自己的亲信和酷吏,她绝不把真正的权力交给他们,注意保护宰相班子的正常工作,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边疆地区都使用则天文字,可见武则天政权的控制力有多强。她还创造性地设立了殿试的制度,由皇帝亲自监考,从此成为历代王朝的定制,她又开南选,使岭南广西的士子亦有机会成为官吏,允许自荐,筛选出了一批治国能臣。
        武则天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修《姓氏录》打击士族的社会地位和影响,规定皇朝五品官者,皆升为士流,并把武氏列为第一等级。她完善科举,广泛罗致人才。690年她首次策问贡人于洛城殿,开创了殿试;702年,开设“武举”,以选拔武职人员,选拔有特殊才能的武将。,又将高宗时的南选成为定制,以选拔江西、黔中、福建、岭南士子参加政权;同时严格考试,创立糊名法,以防止舞弊,同时,增加进士名额,并首创自荐和度、试官制度,史称武则天“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已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网罗到了如狄仁杰、姚崇、宋景等贤才,在决策上很少失误,在行政上卓有成效,她的所作所为基本上都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就连一些反对武则天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她是封建时代的“明君”。武则天在唐代特定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她参政和当政的40多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文化得到振兴,国力也很强盛。而这一切都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武则天有知人之明和纳谏之明,她重视知识,善于用人,能够集中统治阶级的集体智慧。这在制定政策、任免官吏和处理阶级矛盾等方面都有充分的表现。武则天继承和完善了唐太宗制定的各项重要制度,特别是武则天十分注意对官吏的任免。她不仅非常注重官吏的培养和选拔,而且非常注重官吏的考核和升降。她曾经撰写过一本专门讲述为臣之道的书,叫做《臣轨》,对于能够称职,且政绩卓著的官吏,她都能够予以奖励或破格提拔。如娄师德在河西屯田,甚有善政,武则天手制褒美。对于不称职的官吏,特别是贪污腐化的官吏,也都能及时予以贬黜或打击。如索元礼“坐赃贿”,被武则天处死。由于武则天非常注意对官吏的任免,善于用人,所以武则天统治时期的吏治较好,从中央到地方,掌实权的以贤才为多,办事认真,行政效率很高。虽然当时也出现过一些酷吏、外戚和男宠,但这三种人在武周政权中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他们根本不能左右国家政治。又由于武则天善于纳谏,当时的言论也是比较自由的。比如在武则天临朝称制时,曾设置过“补阙”、“拾遗”等官。有人对武则天的用人政策不满,在公共场合说:“补缺连车载,拾遗平斗量。耙推侍御史,眯目圣神皇。”御史官认为这是诬蔑武则天,遂将此人捉来,请求武则天治罪。还比较善于处理阶级矛盾和民族关系。在武则天当政的数十年间,除发生过徐敬业等人的叛乱和少数民族贵族的几次侵扰外,社会是相当安定的。
        第二武则天登封嵩山,农业经济迅猛发展。武则天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武则天主张“劝农桑,薄赋徭”。她继续推行均田制,并把劝课农桑、开垦土地和安扶百姓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标准。以农业收成的好坏和户口的流移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标准,还编写《兆人本业记》的农书,以指导农业生产。
        武则天兴修水利,重视农业,在她临朝和称帝的二十一年时间里,她一共兴修了十九项水利工程,在唐代诸帝中,仅次于她的孙子,在位长达四十五年的唐玄宗。较大的水利工程有: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则天令将原升源渠延长,引歧水、陇水入长安,解决了长安地区用水及灌溉问题。  武则天的经济政策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到长安末年,洛阳的粮食堆积如山,考古资料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人口的增长也反应了经济的大好,唐初,户口数为200万,贞观末为300万,而到了则天退位的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竟达635万户,是贞观年间的两倍多,超过了唐太宗时期,证明了经济的繁荣。
        整个武则天时期,虽然仍有“山东群盗”,地方上有“盗徒滋漫”,但数十年间没有发生过一场农民战争,这甚至是贞观、开元时所不及的,这也可以反证出当时社会比较安定。如果仅仅以社会治安上的问题就推断出武则天时期百姓生活状况欠佳的话,那岂不是太片面了吗?则天的生日,她第二故乡的广元人民至今纪念,五代以後,凡天灾广元人都要去皇泽寺求则天赐福,而乾隆附近的百姓更是在每年丰收之後以麦饭祀之,并称乾隆为姑婆陵,中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历史上也没有几个君王能够被百姓如此怀念不已的,这正反应了武则天深得民心。
        第三武则天登封嵩山,文化事业异常繁荣。武则天统治时期,文化得到振兴。史载,武则天能诗善文,精通书法,著述甚丰。在宗教方面,佛教成为地位最高的宗教,禅宗成为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大力提倡佛教,因佛教徒著《大云经》,宣称是弥勒佛下凡,即位后,广造佛像,造明堂天枢,还禁止捕鱼抓虾,令天下断屠,在文学方面,诗歌和散文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像“初唐四杰”和陈子昂这样的诗歌革新者。
        武则天统治时期,国力也很强盛。从辅佐唐高宗时起,武则天就认识到加强国防的重要意义。临朝称制以后,更加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和邻国的关系。对于少数民族贵族所发动的侵扰和叛乱,武则天则予以坚决打击。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唐朝的疆域最大。树立在乾陵的六十一蕃臣像,就是当时国力强盛的历史见证。
        第四,武则天登封嵩山,填补了封禅史的巨大空白,而且女皇登封,又是对传统礼仪的重大突破。从此,“登封”这一词语不应释为“专指古代帝王登泰山封禅”,应改写为“帝王登泰山或嵩山封掸”。但迄今有的文化史专著仍认为“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甚至权威辞书《辞源》亦认为“登山封禅”的内涵,仅是指古代帝王登泰山封禅,是不恰当的。
        第五,武则天登封嵩山,丰富了古代礼仪文化,促进了嵩山文化的形成,在盛唐文化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古代礼仪有吉、凶、宾、军、嘉“五礼”之分。相传,源于“五帝之时”,修五礼“尧、舜之事也”;成于周初,“及周公相成王,制五礼六乐,各有典司,其仪大备”;后经西汉初期草定仪注,至唐初趋于完善。太宗“命中书令房玄龄、秘书监魏徵等礼官学士,修改旧礼,定著《吉礼》六十一篇,《宾礼》四篇,《军礼》二十篇,《嘉礼》四十二篇,《凶礼》六篇,《国恤》五篇,总一百三十八篇,分为一百卷。”由此形成礼仪文化。封禅属于吉礼。则天女皇登封嵩山,是封禅史上的独创,为礼仪文化增加了新的篇章。此举不仅激励她的孙子李隆基登泰山封禅,而且冲破传统观念,打开了许多文臣武将的思路,纷纷请求玄宗登封嵩山、华山。史载,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九月,“文武百官、尚书左丞相萧嵩等累表封嵩、华二岳,表曰:优愿发挥盛事。差择元辰,先捡玉于嵩山,次泥金于华岳,天休既答,人望见从,上下交欢,人灵幸甚。”由萧嵩“天宝八年(749年)薨,年八十余”推断,则天女皇登封嵩山时,萧嵩已年近三十,至为相时当然尚记忆犹新。足见则天女皇登封嵩山影响之大。还有当时名臣李峤为赞颂这次盛典所撰写的《大周降禅碑》,整篇碑文幸赖《全唐文》一书流传至今,令人瞩目。其中有“我大周之有天下也,鼓道德之林薮,恢圣神之事业。始于阃闽,成于家邦。辉光烛于两朝,德泽流于八裔”,“盖千帝所不能及,六籍所不能谈”云云,虽为讴歌女皇之辞,然并非虚构,且文采飞扬,韵味十足,更增添了礼仪文化的魅力。这次封禅留下的文化遗迹,据登封市学者的考察,有珍贵文物《大周封祀坛碑》;武则天亲自撰文、相王李旦书丹的《大周升中述志碑》(宋代被毁);在嵩山峻极峰所筑的登封坛,在少室山上所筑的封祀坛的坛基,就是说,两《唐书》等书中所记载的《封祀坛》、《升中述志碑》、《登封坛》等,迄今仍然可以找到物证。
        自古以来,中岳嵩山就以其众多的文物、秀丽的景色、宜人的气候,闻名于世。它荟萃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寺庙宫观星罗棋布。早在则天女皇登封嵩山之前,少林寺、法王寺、永泰寺、嵩岳寺、会善寺、中岳庙等著名寺庙就已存在;女皇的光临,大量封禅遗物、遗书宝墨的呈现,使这里的古文化大放异彩。武则天与嵩山文化的不解之缘,除以上所列,还可再举几例。早在仪凤元年,武则天就劝高宗“封中岳;癸未,诏以今冬有事于嵩山”。永隆元年(680年)二月,武则天与高宗同往嵩山处士田游岩、道士潘师正居所,“上及天后、太子(李贤)皆拜之。”后又两次从驾幸嵩山南之奉天宫,并写有《从驾幸少林寺》诗;其后,武则天还曾亲自书赠少林寺僧人,派遣武三思携带金、绢等物往嵩山,请修缮佛寺,以表弟子的诚意。因此说则天女皇的业绩,尤其是登封嵩山,丰富了礼仪文化的内容,开创了封禅中岳嵩山的先河,扩充了“登封”二字的含义,使登封由登泰山封禅而进化为登泰山、嵩山封禅,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拓宽了封禅文化的领域,封禅属于古代礼仪中的吉礼,武则天登封嵩山,为封禅礼仪文化增加了新的篇章;文化上则开创了女性封禅的先河,打破了男子独统天下的局面。
        第六,武则天登封嵩山,抬高了嵩山在五岳中的地位。嵩山论海拔高度在五岳中排名第四,论险峻和秀丽确实比不上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又因东西南北中的习惯排序,嵩山的地位在夏商周三代之后一直大大落后于泰山,武则天这一封禅之举,使得嵩山得以和泰山比肩,后世称泰山五岳之首,而嵩山却也赢得五岳之尊的美名,这是要归功武则天的。
        第七,武则天登封嵩山,是中国初唐进入盛唐的显著标志,更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中心的标志。首先唐朝前期国力是否强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中央皇朝能否控制住西域广大地区。从长寿元年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到长安二年(702年)置北庭都护府于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是武周朝最强盛的时期。而无论从政治体系、经济政策、文化成就、军事编制看,或从则天皇后归宿乾陵看,武周朝都是唐朝前期的一个重要阶段。史载,长寿元年(692年)十月,“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安西大都护府管辖安西四镇及天山南路西至波斯(今伊朗)的20个都督府,“及州八十,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包括帕米尔高原以南、阿姆河流域的辽阔土地;而北庭大都护府,则下辖天山北路西至楚河流域的特伽、鸡洛二州,潆池、昆陵二都护府和匐延等23个都督府,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从而使唐朝的西部疆域延伸到波斯湾。
        大唐帝国在当时是世界上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武周时代又是大唐帝国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首都洛阳也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中国高度发展的文化和高度繁荣的经济,使来到中国的各国人民,不管是商人和外交使节,无不以能成为中国人为荣。当时,不仅首都洛阳,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如广州、扬州、泉州的等城市,外国侨民就各有10——20万人以上。大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是一个高度自信的王朝,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奉迎,平等相待,一幅海纳百川和雍容华贵的大国气度与王者风范。外国人在中国就像中国人在自己家里一样,享有和中国人一样的公民权力,不但可以发财致富,还可以从政当官。来自阿拉伯帝国和波斯、日本、朝鲜的侨民就有不少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担任官职的。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大唐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本民族平空跃进了一千年。影响至今犹存,武周时代的光芒是如此深刻的照耀着中国和世界的史册。
        武周时期的唐朝,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商业四通八达,农业连年丰收,工业技艺精湛,各行各业都是兴旺发达,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一个让中国人魂牵梦萦的大唐盛世王朝激荡着多少读史的心!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对武周时代的正确评价。贞观之治的时候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强盛王朝,强盛的标志不外乎国富兵强和物阜民丰,在深层文明(主要指制度和文化遗产)上作出突出建树的只有大唐王朝。唐帝国的富庶有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为证:“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唐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对外战争取得连绵的胜利,连续百余年保持连续不断的进攻态势,疆土极度扩张,东北、漠北、西域的辽阔疆土相继并入中国的版图,西部疆土直达咸海东岸(今中亚细亚塔什干城)。除了这些人所共知的丰硕成果外,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在当时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
武周时代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是一朵绚丽的奇葩,当年的财政状况,军事力量都是相当的强悍,百姓也安居乐业,国土面积已经在秦皇汉武时代有较大的拓宽,中国对日本韩国等国家影响最大的就是唐朝,很多日本比较中国的东西都是在大唐时代传过去的。中国真正威服四方,傲视天下,八方来贺,给外夷之藩留下惶惶天威的深刻印象的就是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时期的大唐王朝。
武则天时代有着绝对的自信和力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朝代,是大唐盛世的巩固者和开创者,是前承接两汉时期的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又承接了隋朝时期的重文理念,注重从民间选拔人才(沿袭了隋朝的科举制度),所以武则天时代当时是文武并重的一个国家,因正因为如此,武周涌现了一大批的文武人才,一度将武周的繁荣推向顶峰,四夷不敢来犯,并且年年进贡,其中也包括日本高丽等国家,武周是整个东方世界的风向标,外国人以学习武周文化为荣,以穿唐装为美,是真正的惶惶天朝,中华民族的地位也一度在世界上让他国难以企及。
(结语)武则天登封嵩山展现她一生的辉煌,我们也可以看出,武则天不仅有勇于革新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日理万机的才干,而且具有良好的政绩。综观武则天一生,有贡献也有过失,但功大于过,她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是连接两个盛世的桥梁,为唐的鼎盛奠定了基础,他是一个有作为的女政治家,应当说,武则天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是中国古代女性中的佼佼者,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并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7 10: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封的历史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1 03:24 , Processed in 0.03740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