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469|回复: 4

各地黄帝陵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7 18: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地黄帝陵比较

目前国内的黄帝陵主要有以下几处:河南灵宝黄帝陵、甘肃正宁黄帝陵、河北涿鹿黄帝陵、陕西延安黄帝陵等,且待俺一一说来。
首先来说河南灵宝黄帝陵。河南灵宝黄帝陵附近有许多与有关黄帝的历史记载相符的遗迹,如荆山、铸鼎原、驭龙阁等。而且灵宝黄帝陵附近发现了西坡遗址,与黄帝活动年代相合,面积广大,是一个可以容纳二十余万人的城邦,城中心是祭祀场所,遗址附近发现了墓葬。西坡遗址被列入新世纪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期的六大重点发掘遗址之一,如果被证实是黄帝晚期都城,那么我们伟大的先祖轩辕黄帝将不仅是传统故事中的部落首领,更是一个强大城邦的领袖。灵宝当地有大量关于黄帝的传说,当地人民每年在传说中黄帝的生日和忌日祭拜黄帝。
再说陕西延安黄帝陵。明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将陕西中部县的“桥陵”一地,误认为黄帝驭龙升天的“桥山”,此即今陕西延安黄帝陵的出处。陕西黄帝陵的皇家祭祀始于明代,之前此地黄帝陵未见于记载。今日陕西黄帝陵宣传时常称秦皇汉武时期便有皇家祭祀,乃谬传,只从陕西黄帝陵在清明节祭拜黄帝便可知一二。清明祭祖的习俗从唐代起才开始盛行,因此陕西黄帝陵的皇家祭祀绝不可能早于唐代。
接着来说甘肃正宁黄帝陵。此处黄帝陵见于众多史籍,如我手边的《史记》三家注本,对黄帝葬地“桥山”的注解均指向于“上郡阳周县”、“子午山”。上郡阳周县即今甘肃正宁,正宁境内有子午山。
最后来说河北涿鹿黄帝陵。支持涿鹿说的学者认为,东汉班固在编纂《前汉书》时,将原在上谷郡涿鹿县(今河北涿鹿 )的黄帝陵移至上郡阳周县,造成了历代史家的谬传(上文所说《史记》三家注本的注释者为唐宋时人,晚于东汉)。
可见在这四处黄帝陵中,虽然陕西黄帝陵的名气最大,但是真实性是最低的。汉武帝封禅桥山之事如果属实,应该是在河北涿鹿或者甘肃正宁。
而依据当代考古成果,河南灵宝的黄帝陵真实性最高。依据黄帝驭龙升天的传说,黄帝应该是燔葬(即火葬),当地驭龙阁遗址有燃烧的灰烬及祭器。灵宝西坡遗址正在持续发掘中,让我们拭目以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8: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找嫘祖故里 作者 许顺湛

中国的丝绸是享誉世界的。早在公元前中国的丝绸就远销到南亚、西亚甚至达到欧洲,那里的人们赞誉东方有个丝绸国家,美其名曰“赛里斯”。自西汉张骞通使西域以后,中国的汉唐文明走向了世界,西安、洛阳形成了国际大都市,政治、商贸、文化交流达到了高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国丝绸远销海外。因此,海内外人士把汉唐时期中外交通渠道称为“丝绸之路”。近年来中国与有关国家正在联手准备,拟将“丝绸之路”向联合国申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可见中国的丝绸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从已有的考古发掘中我们知道,距今约5000年前荥阳青台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丝织品〔1〕。之后,距今约4000年前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以及夏商周三代,丝绸的出土不仅数量多,而且其工艺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汉唐时期高水平的丝绸生产打下了基础。中国丝绸追根溯源,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发明家是黄帝正妃嫘祖。《路史后纪》、《云笈七笺》辑《轩辕本纪》、《隋书礼仪志》、《资治通鉴外纪》等史书记载了黄帝的正妃嫘祖始教民养蚕缫丝,后代人把她奉为“蚕神”。嫘祖是中国养蚕缫丝的鼻祖,为了缅怀她的伟大功绩,在民间几千年来一直把她作为人神来敬奉。

这样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她是何时何地人氏?即说嫘祖的故里在哪里?史书上虽有记载,但没有指明具体地望,这引起不少学者博览群书以及实地考察进行研究。其结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取得共识还需时日。

《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这里明确指出西陵是嫘祖的故里。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曰:“西陵,国名也。”西陵是古代一个邦国,也可以说是一个族团,它与有熊氏族团之间是通婚的关系。嫘祖为代表的西陵氏女性是养蚕缫丝的发明者、推广者。关于西陵邦国的具体地望,后代史书上留下了许多颇费周折的影子,譬如:湖北黄冈市西北,西汉于此置西陵县,南朝梁废,湖北浠水县西南,三国吴于此置西陵郡;湖北宜昌市西陵区,三国吴将夷陵县改为西陵县;宜昌西北有西陵峡;四川茂陵县,西汉于此置蚕陵县,有人称为西陵县,东晋废;浙江萧山县西30里有西陵湖。还有人提出四川绵阳说、山西夏县说、山东费县说、浙江杭州说〔2〕。四川盐亭县宣传的声势很大,认为当地是嫘祖故里。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河南的西平县是西陵氏嫘祖的故里。据《水经注潕水》说:“县(指西平县),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有的学者介绍在武威出土的王杖简内容中〔3〕,提到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汝南西陵县,”这是当时的官方文书,应该说是比较可信的。结合《水经注》中提到的“西陵亭”和“西陵平夷,故曰西平”之句来看,简牍上提到的“汝南西陵县”实指河南省西平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提到不少西陵的地名,而无西平的“西陵亭” 、“西陵乡”和“西陵县”之名,王杖简是对《地名大辞典》的一个补充。这么多“西陵”地名,它们都是有来历的,现在无法笼统地肯定或否定与西陵氏族团的关系。客观地说,古代的国名、族团名、地名其具体地望的变化是正常现象,历史上不乏其例。例如西陵氏族团可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居地不会是一处,或者其中一个支族迁徙异地,把族团的名称也带到异地,同时也把嫘祖的故事也带到异地,这是完全有可能的。现在的关键是,要分清嫘祖时的西陵氏其原生地及之后的次生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8: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陵氏是有熊氏最重要的通婚族团之一。当嫘祖之时,西陵氏的地望当是原生地,只有原生地称为嫘祖故里才是符合实际。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宏观上进行时空定位,即以嫘祖为代表的西陵氏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定位,究竟处于哪个历史阶段;另外,是西陵氏所处的大环境地域定位。在这两个定位的前提下,才能从微观上研究西陵氏的具体地望。没有这个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程序,在许多西陵氏地名中很难确认其原生地,即嫘祖故里的地望。

嫘祖与黄帝属于同一时代。黄帝是五帝之首,我把五帝时代作为中国历史时代看待。关于五帝所处的历史时代,我在《五帝时代研究》一书中有全面的论述。〔4〕黄帝是一个大族团名称,是族团若干代领袖的世袭名称,也是一个时代的名称,他既是族团,也是具体人。颛顼、帝喾、尧、舜与黄帝一样都属于这个性质。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约在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900年之间。黄帝十世1520年,所处的历史时代,大体在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4420年间。整个五帝时代概括地说在距今4000前至距今6000年前。五帝活动的地域主要在大中原的范围之内,对应考古学文化,颛顼、帝喾、尧、舜主要与中原龙山文化相对应;黄帝时代主要与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和大河村类型仰韶文化相对应。黄帝时代邦国林立,仰韶文化分布的范围内,除黄帝族团之外,还应有诸多族团存在。这是一个大时空的框框,它不仅框住了黄帝,而且也框住了嫘祖。在这个大框框的基础上,再寻找次一级框框,即黄帝嫘祖及其子族活动的地域,对探讨嫘祖故里也非常重要。我在《黄帝都有熊在新郑》〔5〕一文中曾肯定了有熊国地域即大河村类型仰韶文化分布的范围,北不过黄河,南至许昌地区,西不过洛阳,东至开封,其建都在新郑。《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居轩辕之丘。”《集解》引皇甫谧曰:“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我写了一篇《黄帝居轩辕丘考》〔6〕把轩辕丘的地望确认在新郑、新密境内的溱洧流域内。另外,黄帝铸鼎原在灵宝,黄帝祭天得河图洛书,其地望在巩义和洛宁。《山海经》说黄帝密宫在新安青要山。《韩非子十世》篇说:“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在新郑。还有黄帝受丹诀于王屋,访广成子问道等。以上所说其地望全在河南境内。嫘祖的活动不会超越这个范围。《史记五帝本纪》中云:“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8: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玄嚣、昌意是黄帝和嫘祖共同的子族。玄嚣降居江水,系指玄嚣从黄帝、嫘祖族团分支出来之后,居住在江水这个地方。关于江水《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安阳故城在豫州新息县西南八十里,应劭云古江国也。”《地理志》亦云:“安阳古江国也。”这里提到的安阳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汉置,为侯国。晋改为南安阳。南朝宋复曰安阳。隋省,唐复置。后废。故城在今河南正阳县西南。”马世之先生说:“汉安阳故城在今河南正阳县东南大林乡涂店西北,江国故域在涂店东北,二城相距约300米。江国故城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50米,面积约17.5万平方米。并考证认为江水系指流经正阳的淮水。”〔7〕因此可以说,玄嚣从黄帝嫘祖族团分支出来后居住在正阳地区。但是郑杰祥先生考证认为江水即鸿水,即古代的鸿沟,当在新郑北和东北地区〔8〕。如果这一观点能成立,玄嚣分支出来后可能居住在郑州地区。今郑州西北古称敖地、嚣地,还有青水,会不会与玄嚣的嚣,青阳在青水之阳有关系。正阳与郑州两地或许有先有后,都是玄嚣族众的居地。关于昌意降居若水的地望,前人曾主张在四川境内。黄帝与嫘祖生玄嚣于中原地区,之后他们又到四川的若水去生昌意,然后带着昌意族团又回到中原地区,南征北战。这不符合逻辑。《初学记》卷9引《帝王世纪》有一段话说:颛顼“母曰景仆,蜀山氏之女,为昌意正妃,谓之女枢……生颛顼于若水,首戴干戈,有圣德。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少昊是海岱地区一个大族团,如果若水在四川,颛顼生下十年不远数千里来到海岱地区辅佐少昊,并且年二十而登帝位,这就更难解释。《吕氏春秋?古乐》:“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这句话说清楚了,原来若水不在四川,所谓若水,实际是指空桑。吕思勉《先秦史》引王筠之说:若字就是桑字。若水就是桑水。空桑即穷桑,其地望历代史地学家多认为即鲁地的曲阜。《路史?疏仡纪》谈到若水时,注引杜预语:“以为昌意所封若阝,若阝乃襄州乐乡矣。”襄州,东魏所置在河南叶县。若阝与若同,古国名。《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说:“秋,秦晋伐若阝。”杜注:“若阝本在商密,秦楚界上小国,其后迁于南郡若阝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今河南淅川县西南有丹水故域,古若阝国也。”马世之《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中对古若阝进行专题研究〔9〕,他通过音韵学,出土铜器和文献记载研究的结果,认为若阝国的地域最早在北汝河一带,约从西周前开始,若人经南阳盆地逐渐达到丹江、淅水地区。蜀地的若水与昌意、颛顼无关,河南的汝水才是昌意和颛顼所居的若水。郑杰祥先生则认为“洧水在古代又称若水,因此,昌意、颛顼所居的若水,实际当在今新郑、新密的洧水沿岸。”《帝王世纪》说:“蜀山之女……生颛顼于若水。”蜀山氏是昌意的通婚族,这个蜀山氏的地望不能理解到四川的蜀,他的地望当距若水(洧水)不远。《续汉书?颍川郡》长社县(长葛县)下刘昭注补云:“有蜀城、有蜀泽。”洧水流域还有烛城、浊城、浊津这些地名都有一个蜀字,因此可以说洧水(若水)流域即古蜀山氏的居地。〔10〕马世之与郑杰祥两位先生的观点虽然不同,但是都不认可四川的江水、若水,均把江水和若水定位在河南境内。这一点我是完全同意的。 对玄嚣和昌意应该理解为一个族团,因为昌意的子族颛顼曾一度成为中原地区的部族领袖,玄嚣的子族帝喾也曾一度成为中原地区的领袖,分别都成为五帝之一,而且他们的子族又发展为若干邦国。以黄帝为代表的有熊氏族团和以嫘祖为代表的西陵氏族团等,他(她)们以通婚关系结合起来,人丁兴旺,产生了二十五个子族,其中昌意和玄嚣是大子族,他们的后代长期地主宰了中原大地。这样有影响的两个大子族,其父族是以黄帝为代表的有熊氏,其母族是以嫘祖为代表的西陵氏。有熊氏的地望在新郑,是黄帝故里。西陵氏是嫘祖的故里,但其地望在何处,这是本文要讨论的主题。黄帝、嫘祖、玄嚣、昌意以及有熊氏、西陵氏都属于黄帝时代,黄帝时代大体在距今4900年至距今6000年前,所对应考古学文化是仰韶文化。黄帝都有熊、玄嚣居江水、昌意居若水均在河南境风,也就是说嫘祖的通婚族和她的子族均在河南境内。因此以嫘祖为代表的西陵氏的地望,只有在这个时地框子里去找。有许多西陵地名,在每个西陵地域内,首先要查看一下有没有仰韶文化;第二,要看看这个西陵是否在黄帝、玄嚣、昌意居地的大范围之内。如果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西陵,虽有嫘祖的传说故事,也只能视为次生性质的地名,属于其后代迁徙派生出来的地名。如果有的西陵连嫘祖传说故事也没有,其地名当另有来历,与嫘祖为代表的西陵毫无关系。本着这个原则来审视河南境外的西陵,全部不符合西陵氏原生地的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8: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嫘祖故里西陵氏地望,只有在河南境内来找。近几年以马世之、郑杰祥、蔡全法、高沛等许多学者,为寻找嫘祖故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一致认为嫘祖故里在驻马店地区的西平县。汉简记载西平在汉代曾设西陵县,《水经注》里提道:西平县“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在河南其他所有县市都没有这个记载,西陵在西平县只此一说。西平县有没有相对应的仰韶文化遗址?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公布,在驻马店地区有几十处仰韶文化遗址。〔11〕在西平县同样发现了不少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最引人关注的是,《水经注》里所说的西陵亭(吕墟)所在地,即西平县西27公里吕店乡董桥村,发现了一处大面积的仰韶文化遗址,命名为董桥遗址,遗址高出邻近地面5米多,其面积约48万平方米,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距师灵(西陵)古镇3公里,董桥遗址所在的师灵冈(西陵冈)总面积达26平方公里。遗址文化层堆积1~3米不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蔡全法研究员专门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了灰坑6处,采集到仰韶文化的器物有纺轮、陶鼎、陶碗、陶罐等残片,还有石斧、石磨棒、石镞等。董桥仰韶文化遗址与西陵亭对应,不能不引起人们联想到当年的西陵氏。在西平董桥仰韶文化遗址不远处有一片墓葬区,传说是嫘祖坟。20世纪40年代,西平县境内尚存嫘祖庙6座。离董桥遗址不远的专探村西头,现在还有座人祖庙,供奉蚕神嫘祖。当地传说嫘祖的生日在农历三月初六,十里八乡的群众便聚集到董桥东一里处的顾庄,唱大戏、做寿面,给嫘祖过生日。每年的“小满”节城乡居民举办庙会,祭祀蚕神嫘祖,养蚕户和蚕商兑钱唱三天大戏。流传下来的民俗和嫘祖庙等不能说它是无源之水、空穴来风,一定是有历史缘由的。 根据以上介绍分析的情况,我们要找的嫘祖故里,除了西平别无选择。因此,嫘祖故里在西平。

〔1〕张松林:《荥阳青台遗址出土纺织物的报告》,《中原文物》,1999年第3期。〔2〕刘守华:《嫘祖传说考辨》,《中华民族之母嫘祖》,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年。〔3〕李并成:《武威王杖简与汉代尊老扶弱制度》,《人民政协报》,2000年10月23日。〔4〕许顺湛:《五帝时代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5〕许顺湛:《黄帝都有熊在新郑》,《许顺湛考古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6〕许顺湛:《黄帝居轩辕丘考》,《寻根》,1999年第3期。〔7〕马世之:《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大象出版社,1998年。〔8〕郑杰祥:《新石器文化与夏代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9〕同注释〔7〕〔10〕同注释〔8〕〔11〕《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12:17 , Processed in 0.03471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