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419|回复: 5

嵩山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5 07: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嵩山传说

传说,达摩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自幼拜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之后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为师。

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即中国)"。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

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王将相衍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南京,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

武帝是一个佛教信徒,主张自我解脱。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渡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这时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动的地方,于是便告辞萧衍,渡江北上。

中国有个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荥阳县人。当时神光在南京雨花台讲经说法,当地群众称:"神光讲经,委婉动听,地生金莲,顽石点头"。围观听讲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达摩离开梁武帝北上,路过雨花台,见到神光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就顺便挤在人群中,侧耳倾听。达摩听讲,听到有些地方点点头,听到有些地方摇摇头。点头表示赞同神光讲的观点,摇头表示对神光讲的观点不赞同。神光在讲解中,发现达摩摇头,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最大不尊,便问达摩:"你为什么摇头?"对佛学的认识二人因有分歧意见,达摩便主动让步,离开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

达摩去后,听讲的群众有人对神光说:"刚才那个人你知道他是谁?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精通佛法,学识渊博。"神光听了以后,感到惭愧之极,师父到了跟前,刚才自己太没礼貌了。于是他就赶快追达摩,赔礼道歉。达摩在前边走,神光在后面紧追,一直追到长江岸。达摩急着过江,停立江岸,只见水域茫茫即没有桥,也没有船,连个人影也不见。这怎么过江呢?达摩十分焦虑。谁知“天无绝人之路”。正在这无可奈何之际,达摩突然发现岸边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苇草,看样子好象也是在等船过江。达摩暗自盘算:这位若大的年纪,为何孤苦伶仃,无人护送照料?也罢!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于是他迈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芦苇给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头来,仔细地端详达摩。见他两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壮,仪表非凡。老人暗自点头称许,随顺手抽出一根芦苇与达摩。达摩双手接过芦苇,向老人告谢而去,及至江边,他把芦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一朵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芦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

神光不顾疲劳,尾追达摩,及到江边,看到达摩一苇渡江,就气急败坏地跑到老人面前不问青红皂白,抱起老人身边一捆芦苇,扑通一听,扔到水中,双脚跳上芦苇捆子,匆忙过江。谁知说也奇怪,这捆芦苇不但不向前行进,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见势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险些溺入水中。神光带着浑身泥水,冲向老人,轻听责问:"你给他一根芦苇就渡过江,我拿你一捆芦苇为什么还过不去呢?

老人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芦苇,助人有份;你是抢我的芦苇,物各有缘,无缘无故,岂能相助?"老人说罢,转瞬间悠然不见,浩瀚的江面上空无一人

这时神光自知有失,惭叹不已,呼天不灵,呼地不应,悲凄非常,懊悔而归。

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仗,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了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

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谈吐吻洽。心想,这真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现在少林寺碑廊里还有达摩一苇渡江图像碑。古人有诗赞日:

路行跨水复逢着,独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07: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古时候,乾坤是由玉皇大帝定的。他叫天下雨,天就得下雨;他叫地生金,铲地得生金。玉皇大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本事呢?传说,他有五个保驾天将。这五个天将,每人都有一件法宝。每—件法宝,又有七十二能,不但劈云拨雾,遣风调雨,发水生火,镇魔伏妖,还有很多很多的能处。

    玉皇大帝有个女儿,名叫天灵,才貌双全,文武皆通。玉皇大帝早打算为她选个女婿了,他看保驾的五个天将,才貌都很好,可是选谁呢?一时又拿不定主意。有一天,天府巡官急步走进天宫,向玉皇大帝禀报,说东方出了水兽,西方出了风妖,南方出了火魔,北方出了冷怪,闹得天下大乱黎民不得安宁,求玉帝快快发兵除害。

    玉皇大帝听罢,急忙把天将招到教场比武选将。谁的本领高,就派谁去降魔,谁能降住魔,就选谁当驸马。天将们来到教场,经过一番比试,玉帝平日心爱的五个天将中,有四个选上了。玉皇大帝传下圣旨,命一个到东方去镇水兽,一个到西方去挡风妖,一个到南方降火魔,一个到北方伏冷怪。四员天将领旨,分别带领天兵离开天官。

    五个天将中,唯有一个名叫山高的没有选上。为什么呢?这个山高身体有些单薄,武功虽然也行,但不及其它四将。可是这位山高天将怀有满腹文才,能书善画,智足谋广。他看到其他四位天将下凡去了,使来到灵霄宝殿.,向玉皇大帝施礼说:“陛下!下界东西南北四方,都有人把守了,陛下就不怕中原出事吗?倘若中原出了人事,东西南北四方把守再严,也是枉然啊。比如,一个人,残手废脚尚能活下去,若是心脏坏了,可就都完啦。”

    玉皇大帝听他一说,觉得语言不多道理很是。挂帅去镇守中原呢?玉皇大帝发了愁。山高一看,到,便说;“末将情愿去镇守中原。” 玉皇大帝知道仙武艺不及那四个天将,迟迟没有说话。山高猜知玉皇大帝的心思。就当面立下“军令状”,玉皇大帝这才勉强传旨,让山高天将下凡。玉皇大帝带着随从来到南天门,拨开云头向东看去,只见一员天将把斩兽宝剑挥了三挥,突然出现了一座火山立于海岸。张牙舞爪的水兽来到山跟前, “砰”地一声,撞得粉身碎骨,翻下海去。玉皇大帝看罢,哈哈大笑,封这架山为“东岳泰山”。他又拨开云头,向西望去,见一员天将把捆妖绳抡了三抡,突然出现一座大山站在那里。风妖呼呼来到它身边,撞得头破身软,败下阵去。玉皇大帝看着拍手大笑,封这架山为“西岳华山”。接着,他拨开云头看南方,见一员天将把劈魔锏挠了三挠,突然出现—座大山站在那里。火魔扑来,浑身发抖,掉头就逃。玉皇大帝高兴地封这架山为“南岳衡山”。他又转过头来看北方,见一员天将,用长矛刺了三刺,突然出现一座大山。冷怪嗖嗖飞来,看见大山毛骨悚然,缩身不敢动弹了。玉皇大帝便封这架山为“北岳恒山”。

    最后,玉皇大帝拨开云头俯视中原,只见山高天将一手拿着天书,一手拿着镇世宝刀,把书和刀一上一下,端了三端,突然出现一座大山。又上下端了三端,山又分为两支。

    接着,两架山脊,慢慢出现七十二峰,有的象老翁,有的象白鹤,,有的象青童,有的象玉女……山上山下,好似一卷美画,展现开来。

玉皇大帝越看越高兴,可到封山的时候,他却发了愁,为什么呢?一个贴身随从悄悄地说:“陛下,你看山高天将。长得与山一样俊美啊。”玉皇大帝一机灵,“山”与“高”合在一起不是“嵩”字吗?于是封为“中岳嵩山”。

    封罢山,玉皇大帝想起招驸马之事。他见这五员天将个个武艺高强,但细品起来,属山高天将文武双全,就选定了山高天将,可怎么说呢?这么一犹疑,世上已过了几千年,天宫巡官看透了大帝心思,忙嘉报说:“陛下,把这事交给当代天女去办如何?”

    玉皇大帝问:“武则天吗?”

    巡官说:“是武则天”。”

    此后,没隔多久,武则天梦中接到玉皇大帝诏书,命她到嵩山去封岳神。武则天遵玉皇大帝之命,来到中岳嵩山,在峻极峰上建起“登封坛”,举行礼祭嵩山大典。祭后封山高天将为“天中王”,封玉皇大帝之女为“天灵妃”。

    现在,中岳庙峻极殿的后边,有座“寝殿”。寝殿的东西两厢,放着两张透花雕刻顶子床,东边床上躺着个檀香木雕刻像,西边床上躺着个泥塑彩色像,两个象均为天中王像。两个床头处的椅子上,各坐着一个彩色泥塑贵妃像,这两个像均为天灵妃像。天中王的善男信女,便称他们为“睡爷爷”、“坐奶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07: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岳嵩山名有传说
   看完唐僧的故居以后,我们就乘车去五岳之一的中岳嵩山。车顺着柏油马路行驶着,不一会就进了山。两边的山并不太高。远看也没那么险要。转过弯去,车向左侧方向行驶。在我们的右手边出现了一座高山,车上的当一位同志说,这就是嵩山的主峰峻极峰。只见那峻极峰威严耸立,相当的壮观。
  老七我们俩谁也没来过嵩山,只知道嵩山是五岳中的中岳。具体的则什么也不知道了。老七说:“这嵩山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也不知道。要是知道就好了。”
  我们座位的旁边的一位同志搭了话:“你们要知道什么?”
  我看了一眼这个同志,只见他穿着西服,年龄大约五十多岁。看着文质彬彬。我肃然起敬的说:“比如这嵩山的来历、传说、典故等等!”
  那人笑了:“我倒知道一二,不妨说说。说错了大家不要见笑。”
  老七说:“哪里哪里!”
  我说:“谢谢您!”
  于是,那位同志介绍起来:“这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境内,它北依黄河、南临颖水,地处九州和五岳之中,故称中岳。这嵩山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两座山各有三十六峰。合起来嵩山有七十二峰。那太室山如龙眠,那少室山入凤舞。层峦叠嶂,雄浑奇秀。可谓峰峰都有典故……”说着,这位同志便讲起典故来。原来这嵩山属于伏牛山系。在古代伏牛山是尧舜禹活动的中心地段,至今还有好多尧舜禹的传说。那位同志专门讲了嵩山那太室和少室两山名称的来历。相传,大禹受命于继承父亲治水的任务,去治水。怎样治水?大禹开始研究,经研究,认为,要治好水,就要先凿开太室山,于是大禹开始凿山。凿山时,可谓尽心尽力。连饭都顾不得吃。于是就让妻子涂山氏女送饭。大禹怕凿山时,妻子来送饭遇到危险,就和妻子定下暗号,以击鼓为号。一击鼓,妻子就来送饭。大禹凿山心切,于是就变成了一只大熊凿山。这大熊凿山力大无比,进度也快的惊人。饿了时,下山击鼓。妻子涂山氏女就来送饭。一次大禹又变做大熊凿山,一不小心,一溜小石头滚下山去,恰巧击响了山下的鼓。妻子涂山氏女听到鼓声,就来送饭。到这里一看,见一只大熊在奋力的凿山。涂山氏女大惊失色,羞愧难当,回头便跑。大禹发现了妻子,急忙追赶,追到太室山南麓时,只见涂山氏女已经化作了一块巨石立在那里。大禹知道此时的涂山氏女已身怀六甲,正待分娩之时。大禹便向巨石哭喊:“还我儿来!还我儿来!”就在大禹大声呼喊时,突然听的山崩地裂的一声巨响,巨石裂开。里边跳出了大禹的儿子。只见这孩子欢蹦乱跳,跟着大禹回家。后来给儿子取名启。这块石头叫启母石。涂山氏女化作石头后,她的妹妹又和大禹结了婚,住在了太室山西边的一座山下,抚养启长大成人。后来启成了夏王。因为古代妻子又称之为室,所以,大禹的第一位妻子住的山取名太室山,第二位妻子住的山取名少室山。至今,太室山下有启母庙,庙前有启目阙,山后有启母石。
  说完,这位同志笑这说:“见笑了,献丑了!”
  老七说:“甭客气!甭客气!”
  我竟然忘记了说说谢谢的话。我在思索着,这位同志是干什么工作的?但不管是干什么工作的,都说明——中原大地人才辈出。
  车终于停在嵩阳书院门口。那个讲传说的同志也和我们一起下了车。他和我们挥手告别:“再见!我去上班。大家玩好!”
  原来,他就在这嵩山上班。望着远去的背影,我和老七说:“中原大地遍才子!”
  老七笑了:“这就叫能人背后有能人,一山更比一上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07: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彩石补天]

太室山,蜿蜒于白云之中,像一幅淡墨未干的水粉画

裱于天地间,而画中曲线秀美的高山,犹如一位沉睡的窈

窕淑女,给人一种别样的隽永和宁静。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天地清明,人类开始在万象更新

的天地间繁衍生息。两个不甘寂寞和平淡的人,以水为武

器的共工与以火作兵刃的祝融,为争夺天下和扩充领域,

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角逐。最后共工被祝融打得节节败

退溃不成军后,看到自己的威力已是强弩之末,便恼羞成

怒使出浑身力气向不周山撞去,支撑天地梁柱的不周山戛

然而折。整个苍穹訇然倒塌,天河水如万马奔腾把世界踏

成了一片浩瀚的汪洋。

嵩山的凤凰峰下因涧水长流、树木茂美、野果甘甜而

深得人们的喜爱,人们纷纷在此依山而居,逐水结庵。山

下,几株虬枝繁茂的塔松像天然的广庐掩映着一户只有兄

妹俩的人家。如花蕾初放的叫女娲,像雄鹰矫健的叫伏

羲。他们兄妹俩和乡亲们一样整天在山上砍柴、采果、男

耕女织,过着单纯而又平静的生活。女娲爱绘画也善歌

唱,时常在树皮、木板之上

画一些山水云岚、桃李竹菊

拿给乡亲们欣赏。每当夜晚

来临,人们不约而同围起篝

火,沐浴着月光欣赏女娲唱

的悠扬山歌和她如瀑长发在

歌声中飘飘洒洒的美丽。伏

羲喜爱观测天象,他非常留

心观察二十四节的天气变

化,总结出一套天文气象经

验,为人们种植和出行提供

了很多方便。他们兄妹被乡

亲们视为一对欢快的山喜

鹊。

嵩山在经过一夜绵绵细

雨的滋润后更加苍翠、高

洁,松柏、紫椴、七叶枫散

发着木质特有的馨香在晨曦

里悠悠浮动。

女娲和伏羲沿着烂漫山花簇拥的小路来到双溪河洗

衣、淘米。碧波从他们身边丁冬流过,女娲情不自禁抖开

挽着的秀发在溪水里浣洗起来。突然一只身披绿毛的巨龟

从河中央一跃而起飞到了岸上,摇身一变成为一位慈眉善

目、胡须如雪的老者,站在他们的面前,神色严肃地告诉

兄妹俩:它是从天河飞落嵩山的,不周山已倒,天空从南

向北塌陷,大地也随天空的塌陷而崩裂,无情的洪峰?那

就要把世界末日带到眼前。兄妹俩半信半疑之?,天空骤

然乌云翻滚、旋转下沉,脚下大地也开始震动摇摆,洪水

卷着巨浪扑面而来。老者不由分说地迅速把他们揽在怀

里,然后现出乌龟原形把他们藏在甲内。

大地不管怎么倒海翻江、浊浪横行,兄妹俩在龟甲里

面非常安稳,随绿毛龟在惊涛骇浪里荡漾、飘摇。可是,

他们的心情却是沉重的,他们不知道乡亲们是否像他们一

样幸运,逃过这一劫难,更无法猜测他们生活的家园是如

何的情形。女娲实在忍受不住与世隔绝的日子,就苦苦哀

求绿毛龟放他们回到嵩山。乌龟感到时机还不成熟,大水

虽然逐渐退却,可大地还处在不适宜生命存在的荒芜与危

险期。兄妹俩就唱起思念家园和乡亲的歌谣,去打动和感

染善良的绿毛龟:

家乡啊!

你可听到我们思念的哭泣,

乡亲们啊!

你们可听到我们盼望的呼唤,

绿毛龟被他们如泣如诉的歌声所打动,便绽开满身绿

色的长毛飞出水

面,在凤凰峰下他

们曾经的家园放他

们走出龟甲。

当女娲、伏羲

走出了保护他们生

命的绿毛龟身体的

刹那,仿佛倾盆的

黑水涂抹了他们的眼帘,这哪里还是飘荡着花木芬芳的家

园啊?曾经清风明月下美丽如画的茅檐木舍已荡然无存,

亮丽璨然的苍荫、翅翼、山岗、水湄都已美丽不再。他们

像这世界上两只无依无靠的孤雁,笼罩在厄运沉沉的暮霭

里……

兄妹俩痛苦地抱在一起。荒凉的山顶挂着如钩的弯

月,寒光冷冷地打在他们身上,像覆盖了一层冰霜。女娲

伏在哥哥的肩上,望着遥远而苍凉的星光反复问自己:生

命就这样沉寂下去吗?绿毛龟保全我们还有什么意义和价

值?不是为了让我们重建家园吗?想到这里,女娲眼睛一

亮,对哥哥说:“绿毛龟留给我们生命绝不是让我们哀叹

和哭泣的,大地现在只有我们两个生命存在,我们要自己

来改变荒芜,找回失去的鸟语花香!”妹妹的一番话像一

把火炬照亮了哥哥寒冷而茫然的心。他们相互擦拭彼此眼

角的泪水,互相鼓励,寻找改天换地的机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07: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少林传说】

  对于人世间而言,再没有比佛更好性情的了,佛的最显著特点是修养好和脾气好。迎佛迎到家,你要我来我招之即来,送佛送到西,你让我走我飘然而去,充分显示了好聚好散的心态。

  最初是东汉明帝的时候,明帝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梦见了金色的神人在宫里面飞来飞去,他们像金色的鸟儿飞来飞去,这一晚明帝的梦通体透明。第二天上朝,明帝就把这些说给臣子们听,大家有点不知所云,一个名叫郭毅的大臣立出来说,这金色的神人应该就是西方的佛。

  这一天早朝最大的议程就是决定了派人前往印度寻求佛法。跟随汉朝大使从印度回来的是摄摩腾和竺法兰,还有一大批佛经佛像。印度僧人和佛经佛像是由白马驮来的,白马千里迢迢从一个古老国度把佛教带到了中国,佛教在另一片古老的土地生根发芽。

  汉明帝于洛阳西雍门外建白马寺供二人译经。白马寺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座佛寺。唐朝诗僧灵澈的句子“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上一句说的是佛教初来乍到白马寺,下一句说的是佛教到三国年间在南方发扬光大。

  在白马寺敲着木鱼的摄摩腾、竺法兰地抬起头来,悠然望见东南方有高山耸峙,烟云出于其间,于是奏请明帝,派人陪同他们去那里另寻清静之地再造僧刹。高僧一行有缘踏上了嵩岳福地。

  太室山南麓有一狭长的山间谷地,林壑生凉,流泉成响。东面有两峰并立,其间空阙如门,当地人谓之嵩门。每逢中秋,山民们于暮色之中,焚香静坐,以待月出。须臾,一轮明月从嵩门间冉冉升起,银光泻于空谷,万籁凝于石崖。此景谓“嵩门待月”,乃嵩岳第一胜境。

  二位高僧佛心为之所动,决定在这里“面南岭,建经台;倚北阜,筑讲堂;傍危峰,搭方丈;临浚流,立僧房”。寺成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即公元71年,汉明帝敕名“东都大法王寺”,晚了白马寺三年,这也是中国第二座佛教寺院。

  摄摩腾、竺法兰于这座中土宝刹“对千年之乔木,纳万代之芬芳”,神思静虑,译经布道。继永平十一年他们在白马寺完成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后,又于嵩山大法王陆续译出几种小乘佛教的早期经典。汉明帝笃信佛教。大法王寺建成后,由于嵩山地处京畿,往来方便,明帝及随从官员多次亲临道场,听经拜佛。明帝还下令,新任命的官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必须到大法王寺听经学法后方可上任。

  佛教犹如一粒从西方飘来的种子,首先在嵩洛之间扎下了根。

  东汉末年,大乘佛教传入嵩洛。“乘”是乘载,小乘佛教说的是自我解脱,大乘佛教讲的是普渡众生。除了目的有差异,修行的方式上,大乘也比较简便。随着大乘佛经传入,佛教的影响开始波及民间。三国时期,嵩洛间出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正式受戒出家的汉族僧人,他就是朱士行。

  出生于嵩山南麓颍川的朱士行,在嵩洛出家之后,以弘传佛教大法为己任,专心于佛教理论的研究。当时风行的大乘经典尚质简约,很多观点实际上没有讲清楚。他因此“誓志捐身,远求大本”,于魏甘露五年从嵩洛出发,开始他的西行壮举。

  在于阗,朱士行抄取了九十品《般若经》梵文本,于西晋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等十人护送经卷回洛阳。十年之后,由精通梵汉两语的天竺僧人竺叔兰和学识渊博的西域僧人无罗叉两人译出,称《放光般若经》,共二十卷。

  当《放光般若经》在汉地大为风行之时,朱士行仍在于阗,最后以八十岁高龄为求法而客死他乡。《梁高僧传》说他死时有异相,火化后,“薪尽火灭,尸犹能全”,后念诵咒语,骨架才散碎,其弟子们聚骨造塔以供养。北魏太和二十年,即公元496年,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寂静的山林中矗立起一座寺院,这便是日后声名显赫的少林寺。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落迹传教而兴建的。但少林寺的名扬天下,却缘于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达摩。

  少林寺落成三十多年后,即北魏孝昌三年,菩提达摩不辞艰辛,从南天竺国渡海来到东土,开始了禅宗在中华大地上的传播。

  人们说起禅宗时,往往会用一派“本地风光”来表达对禅宗的印象。佛教的文化渊源在印度,而禅宗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它的文化渊源在嵩山,在被誉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

  达摩首先到了金陵,一月之后来到永宁寺,只见那九级浮屠“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称活了一百五十岁,周游列国,没有见过如永宁寺这般精美的寺院,真是极尽佛的境界。于是,达摩口唱南无,合掌赞美不停,已经将心许与嵩洛。

  离开永宁寺,达摩来到几十里外的嵩山少林寺,落迹于此,终日面壁。面壁似乎是一种追根穷源思来想去,也似乎是一种无言召唤和漫长等待。

  这时候嵩山有位名叫神光的僧人,听说达摩大师住在少林寺,于是前往拜谒。

  达摩面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没有气馁。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无不历尽艰难险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当自勉励!”时置寒冬腊月,纷纷扬扬飘起漫天大雪。夜幕降临,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动,天明积雪已没过他的双膝。达摩这时才开口问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泪流满面说道:“只愿和尚慈悲,为我传道。”达摩担心神光只是一时冲动,难以持久,略有迟疑。神光明白达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达摩面前。达摩于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边,并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内的立雪亭,便是为纪念慧可断臂求法的事迹而建。

  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后禅宗在东土的第二代祖师,自此,禅宗在中国有了传法世系。

  禅宗在其诞生地印度也没有成宗,却在传入嵩洛后,成为中国佛教延绵不断的主流宗派。禅宗流传久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教义和修行方法的简易性。教内传法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教条化、形式化的弊端,只重考据文字而不重把握精神,会丧失教义的灵魂。针对这种偏颇的倾向,禅宗提出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所谓“教外别传”,是指在教典以外别有一种教义的传授方法。禅宗的简易性,便体现在“见性成佛”的主张上。

  禅是“静虑”,佛教称安静地深思为禅定。达摩提出一种新的禅定方法,否定了印度佛教那一套修行的阶梯层次和累世修行,主张人人都具有佛性也就是“本性”,人人都先天地具有成佛的智慧也就是“菩提”,人人都能够通过觉悟佛性而成为佛,尽管何时豁然大悟难以料定。众生之所以未能成佛,是因为对自身的本性没有觉悟。一旦“拨开迷雾见青天”,明心见性,自性就是佛,把佛变为举目常见的平常人。

  禅宗传到唐代,六祖惠能提出顿悟的主张,连坐禅也免了,认为顿悟并不要求离开现实生活,“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提水斫柴无非妙道”,在日常劳动生活中都可以顿悟成佛。少林功夫便起源于僧人的日常生活。相传跋陀的弟子慧光十二岁时,能在井栏上反踢毽子五百下。在井栏上踢毽子是很危险的,功夫不到家就可能跌落井中。少林功夫的许多招式都是僧人们受日常劳作,如挑水、扫地、打柴、烧火动作的启发加工提炼而成的。最高深的功夫其实也是最普通的功夫。

  被誉为少林功夫之源的《易筋经》,记载的就是一种疏通人体经脉从而强筋壮骨的功夫。菩提达摩采用壁观的方法参禅,长期静坐,困倦是难免的,要时常起来活动筋骨。相传达摩走后,少林僧人在洞中发现了一个铁盒,盒上没有锁,却打不开。聪明的僧人用火一烤,铁盒便开了,原来铁盒被蜡封住,以防水汽侵蚀。铁盒中有两部书,一本是《易筋经》,另一本叫《洗髓经》,都是用梵文写的。

  当时,少林寺里真正懂梵文的只有二祖慧可。慧可把《易筋经》留在少林,自己拿着《洗髓经》去云游天下。

  寺中也有一些对梵文一知半解的僧人,你翻他译,依法修炼,以致后来少林功夫多如牛毛。后来,有位僧人带着《易筋经》去峨眉山,见到了天竺僧人般剌密谛。在般剌密谛的帮助下,《易筋经》才有了中文版。慧可云游归来,带回了他自己翻译的《洗髓经》。大家两相比较,才发现《易筋经》和《洗髓经》原来是一体的。自《易筋经》问世,少林僧人坐禅与习武已是密不可分了。

  唐初,少林寺已拥有一支勇猛善战的僧兵队伍。武德年间,少林寺僧因助唐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李唐立国后,特许少林寺演练僧兵,可自立营盘,不戒酒肉,俗称“五荦和尚”。以后各朝代相沿成习。元朝初年,少林寺方丈富裕曾被武功盖世的元世祖忽必烈封为晋国公。

  嵩岳山林天生与佛有缘。隋文帝开皇20年,即公元600年,一代高僧玄奘于嵩山北麓缑氏镇陈河村悄然出生。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纷纷创立,标新立异。玄奘遍学佛教传入中国的各家经论,发现了诸家之间的意见。这种分歧争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玄奘要来决断。他选择的也是朱士行西行求法的道路,想到印度求取《瑜伽师地论》来统一诸家异说。玄奘长途跋涉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印度的佛学中心摩揭陀国王舍城的那烂陀寺,从主持人戒贤学习五年,成为精通五十部经论的十大德之一。唐贞观十九年,即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夹道相迎者数十万,争相目睹唐僧风采。此后,玄奘历时十九年,共翻译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一卷。并完成地理学巨著《大唐西域记》。

  因为玄奘,一些人想起了忽远忽近的暮鼓晨钟。他们和玄奘擦肩而过,又回头凝望。他们看到了唐朝飘逸的背影。少林寺在唐朝初年就扬名海内。少林寺和尚13人,在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助战解围,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太宗李世民后来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并特别允许少林寺和尚练僧兵,开杀戒,吃酒肉。庙内有一块<<唐太宗赐少林寺主教碑>>,记述了这一段历史。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发展成驰名中外的大佛寺,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称号。宋代,少林武术又有很大提高,寺僧多达2000余人。在明朝,少林寺到达鼎盛时期,从清朝开始衰落。

  在少林寺西约300米的山脚下,有一塔林,这是唐以来少林寺历代住持僧的葬地,共250余座。这是我国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大都有雕刻和题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少林寺内还保存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山门门额上悬挂的“少林寺”匾额,是清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的。山门后大甬道和东西小马道旁立有碑碣数十通,称为少林寺碑林。其中有两通碑刻是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撰写的。

  登封市区过后再走十多公里就到了少林寺停车场,然后步行10多分钟(也可自费乘坐电并车10元)到达少林寺进行当天的游览活动:主要游览少林寺、塔林、少林武术馆、十方禅院(五百罗汉堂)下午自由活动游览达摩洞、初祖庵、二祖庵、三皇寨(不含索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7 05: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1 06:57 , Processed in 0.03284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