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十三年,足迹遍布九州大地,因而有关大禹的遗迹和纪念建筑分布广,而且数量多,遍及河南、山西、山东、陕西、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十余省。 例如“禹穴”就有4处:四川北川禹穴,大禹降生处也;浙江绍兴禹穴,大禹葬身处也;湖南衡山禹穴,大禹藏书处也;陕西石泉禹穴,大禹憩息处也。 “岣嵝碑”,又称“禹碑”或“大禹功德碑”就有五六处:最早的当属湖南衡山,相传为大禹所建, 因建于岣嵝峰上, 故称“岣嵝碑”,此外西安碑林、 浙江绍兴大禹陵(1541年据湖南衡山拓片刻建)、 四川北川(1561年据衡山岣嵝碑拓片刻建)、河南禹州等处均有岣嵝碑复制件。 涂山,是大禹治水期间娶涂山氏女之地,也是其治水成功后大会诸侯之地,据现有资料看,重庆江州、浙江会稽山(原名茅山)、宣州当涂、安徽蚌埠怀远均有被称为涂山的地方,最近听说山西晋阳也找到了涂山遗址,各处均流传着与大禹治水有关的故事和传说。 尤其是禹庙,更是遍及全国各地。龙显昭(四川师范学院文化所所长、教授,南充市社科联副主席)所撰《夏禹文化与四川的禹庙》一文中称:禹庙兴起于秦汉,盛行于唐宋,遍立于明清。禹驾崩于会稽,并葬于此,这里便有了禹陵、禹庙。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上会稽,祭大禹”。据《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元年(前110),嵩山有启母庙。龙门禹庙建成于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北魏时期,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下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唐宋时期,禹庙祭祀列入国家祀典,各地禹庙随之增多。唐玄宗时新修的《开元礼》还规定了祭祀的祝文格式;至明、清,则州、县几乎皆有禹庙。四川是夏禹文化的发源地,禹迹遍布巴蜀,据考证,晋初及以前,蜀中已兴立禹庙。《华阳国志·巴志》载,“江州县,郡治。涂山,有禹王祠及涂后祠”,“帝禹之庙铭存焉”。唐宋时期,四川各地禹庙兴起,其中以忠州、成都和石泉(今北川)禹庙为最有名。石泉禹庙是四川最重要的历史古庙。南宋唐诗学家临邛计有功于绍兴28年(1158)撰写的《大禹庙记》,考订了石纽,歌颂了禹功。这是从文献上看到的夏禹肇迹处最早的禹庙。该庙至清康熙、乾隆、道光各朝,续有培修和扩建,大殿祀圣父、圣母有莘氏,并建亭立岣嵝碑。综观唐、宋、元、明以来的四川禹庙,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其一是夏禹肇迹处的纪念性禹庙,如石泉禹庙,以禹生于石纽而建;重庆涂山禹庙,以禹娶涂女而建。这两处庙内皆供奉夏禹和涂后。其二是崇德报功,具有德教功能性的禹庙。如四川的成都禹庙、忠县禹庙、奉节禹庙等。其三是指清代由外来移民所新造的“会馆式”庙宇,如开江、彭水、黔江、梁山、南充的禹王宫,石砫的大禹庙,南川、巴县的禹王庙等。都江堰、遂宁、射洪、三台、绵阳等地所建禹王宫历史也较为悠久。 许多地方至今保存着有关大禹的遗迹和纪念性建筑,此撮其要以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