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301|回复: 0

儒释道和谐聚嵩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 10: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儒释道和谐聚嵩山
                 记者米根孝 文/图

  中岳嵩山已有36亿年历史,被称为五岳之尊、万山之祖。在这里,相继产生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佛教的禅宗祖庭大法王寺和少林寺、道教圣地中岳庙,从而使嵩山成为儒释道三教共处的圣地之一——
      少林寺的《三教圣像碑》立于金大安元年,从正前方看为释迦牟尼,左侧看是孔子,从右侧看是老子,象征嵩山三教合一。 (资料图片)

  嵩山是儒释道共处的圣地之一,也是三教合一体现最为完美的地方,其宗教文化各具特色。在嵩山的三教圣地中,以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我国儒学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嵩山大法王寺建于东汉时期,是中国佛教寺院的发祥地之一,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庭,佛教文化独领风骚;中岳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道教庙宇之一,踞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嵩山,儒释道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儒学在嵩山地区取得真正的正统地位是在宋代,宋代统治者极力恢复儒学的权威,以儒家的伦理纲常为核心内容为封建统治者服务  

  嵩山地区很早就出现了儒学思想。在儒学产生之前,尧、舜、禹、汤等先贤就在嵩山地区有大量敬天卫民的活动,而这些人物正是儒学推崇的“道统”圣人。春秋初期,郑国颍谷封人、颍考叔被称为“纯孝伯”,一直被后世儒家所推崇,现在登封境内还有很多考叔庙、考叔祠。

  登封市文化局文管办袁红建主任告诉记者,嵩山地区儒教在宋代传播最重要的形式就是书院教学。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有的重要教育形式,它是古人以私人创办为主,教学、研究、藏书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至五代末期基本形成,北宋初年发展成为较为完备的书院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嵩山地区从书院教育一兴起,就创立了嵩阳书院。嵩阳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首,始建于五代后唐时期,当时进士庞式在这里聚徒讲学,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太宗赐额为太室书院并颁赐九经书疏,自此嵩山书院大大显扬于天下。后来,理学家程灏、程颐在此讲学,使嵩阳书院成为理学尤其是洛学的重要传播基地。北宋时,嵩阳书院的名师,除二程之外,还有大名鼎鼎的司马光、范仲淹、王曾、韩维、吕诲、范纯仁、李纲、朱熹等大儒,他们的讲学活动,使儒学尤其是宋代理学在嵩山地区更为广泛传播。

  五千年中国文化,儒学思想前后统治中国2000多年,它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前期儒学和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后期儒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把中国哲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而以嵩阳书院为中心的嵩山地区是理学传播的重要基地之一,在中国理学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佛教在东汉初年正式传入我国,先后在东汉都城洛阳和地处京畿的中岳嵩山落迹  

  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明帝下令,在风景如画、清静幽雅的嵩山玉柱峰下,为迦叶摩腾、竺法兰建造大法王寺。少林寺三十一代弟子释德水对记者说:“大法王寺为嵩山建寺之始。明帝刘庄为了使佛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特许阳城侯(今登封告成)刘峻落发出家。刘峻出家是嵩山度僧之始,从而为佛教在嵩山乃至全国的传播与发展拉开了帷幕。”

  嵩山继大法王寺创建后,兴起了建造佛寺的高潮。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大德沙门生禅师在嵩山创建嵩阳寺;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为天竺高僧跋陀建少林寺;永平年间,北魏宣武帝元恪诏令冯亮、僧暹与河南府尹甄琛监造了嵩高道场寺;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又将宣武帝灵台行宫改建为闲居寺;正光二年,为安置明练公主创建了明练寺,后因孝明帝的妹妹永泰公主出家于此改名永泰寺;北魏灭亡后,孝文帝在嵩山积翠峰下的离宫也成了澄觉禅师的精舍,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被赐名会善寺。

  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禅学重心在嵩山,少林寺的兴建加速了嵩山成为中国禅法重心的形成。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为了弘扬大乘佛法,不辞艰险来到我国,辗转来到了嵩山少林寺。达摩倡导的是一种经过革新的独具特色的禅法,现在嵩山少林寺外的“达摩洞”、“卓锡井”、 “炼魔台”和寺院内的“立雪亭”,就是菩提达摩和他的嫡传弟子慧可传承大乘禅法的遗迹。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当政期间,中国佛教禅宗南北分争,北宗大通神秀的嫡传法嗣普寂和南宗大鉴慧能的嫡传法嗣净藏,都相继来到嵩山会善寺,各传其法,于是嵩山少林寺、会善寺成了中国禅宗南北分争的重要场所之一。

  元世祖忽必烈于公元1245年钦立雪庭福裕住持嵩山少林寺,大大振兴了嵩山佛教。他还在太原、西安、和林、燕京、蓟县另外建造了5座少林寺,并排定了少林曹洞弟子的70个辈号,开辟了嵩山地区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498年),嘉靖皇帝钦立释儒兼备的小山宗书为少林寺曹洞正宗第二十四代方丈,后来无言正道禅师住持少林,共住持少林31年,不仅名动京阙,还成为北方禅宗的首领,佛教在嵩山地区持续繁荣。

  道场活动是道教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明清时期,以中岳庙为中心的道教更是与祭祀嵩山结合起来,昌盛一时  

  在道教形成以前,嵩山地区就传说有很多神仙活动。嵩山东部的浮戏山有个山洞,叫神仙洞,相传是神仙广成子居住之处,轩辕黄帝曾来此向广成子问道。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不满父亲的统治政策,被浮丘公接引上嵩山,后在嵩山北麓缑山驾鹤升仙。秦代宫女毛女得道,往来于嵩华之间,常栖于嵩山。早期道教五斗米道始祖张道陵在嵩山修炼“黄帝九鼎,太清丹经”,后来才入蜀创立五斗米道。登封市文化馆秦松六先生说:“从一定意义上说,嵩山也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秦松六认为,2000年来,嵩山就是道教传播的重要地区。嵩山是道教的第六小洞天,嵩山的附属山脉缑山是道教的第32福地,嵩山的北翼邙山是道教的第70福地。历史上大多著名道士都曾在嵩山修炼,如浮丘公、王远知、潘师正、吴筠、刘道合、邱处机、李八百、张道陵等,有的长期在嵩山修道,有的先在嵩山修道后成就了一番道业。北魏时,嵩山道士寇天师自称太上老君亲授他天师之位,要他“宣吾新科,清整道教”,于是他改革了五斗米道,增加了一些新科仪,称为“新天师道”。隋唐时,道教上清道茅山宗移居嵩山传道。金朝时,王重阳的弟子邱处机来到嵩山传道,当时道徒朝拜者络绎不绝,邱处机开创了道教丛林制度,使全真道在嵩山地区占据了统治地位。道教在嵩山的重要道场有中岳庙、老君洞、崇唐观、三官庙、峻极宫、九龙圣母庙等。

  宋代时,嵩山道教持续发展,虽比唐代逊色,但也是历史上的兴盛时期。经过唐宋两代的大加修整,中岳庙规模宏大,曾有“飞甍映日,杰阁联云”之称。中岳庙和供奉真宗御容像的崇福宫遂成为宋代嵩山地区道教的两大重观。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当时的统治者加强了对宗教的管理,设道会司于崇福宫,管理嵩山道教事务。成化八年(公元1437年),道会司改设在中岳庙,这时仅嵩山南麓就有道徒近千人。清代统治者重视佛教,对道教采取了抑制政策。嵩山道教也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冷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1 06:54 , Processed in 0.0337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