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381|回复: 4

嵩山的紫云山-------中国第一龙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 10: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 登封嵩山的紫云山
  嵩山紫云山,中国第一龙山。不到紫云山,不算拜过祖, 不到紫云山,不算认过宗。
  1 紫云山简介
  紫云山位于郑州和洛阳交界处,距登封城西35公里,颖阳镇北6公里处。她北眺黄河,南望马岭,西接龙门,东连少林。因为它是《山海经》里记载的大苦山,是女娲“抟土造人”和补天之地,因此是中国的第一龙山,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
  紫云山海拔1400多米,呈南北走向,四周山势,刀削斧劈,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勾通上下,堪称“紫云自古一条路。”东为万丈沟,西为千仞涧,南为南天门,北连怀玉寨。紫云山巅地势平缓,上有寨门石墙,为乱世避难之地,因此又叫安坡山。峰顶有一处地方因腹空如鼓,脚踏山“咚咚”作响,故名“灵山”。紫云山上石穴奇洞有五十多个,老母洞、紫云洞、老龙洞、黄龙洞、五门洞、飞虎洞、花石洞、药王洞等,洞洞都有迷人传说;丈万谷、千仞涧、紫云飞瀑、祥云贯日,处处都是一道靓丽风景。自然景观,令人心醉,自古就是旅游胜地。 它层峦叠障,洞穴幽静,飞瀑龙潭、秀色天成。松柏古树、遒劲参天,华荫如盖,郁郁葱葱。春夏时节,徜徉林海之间,沐浴香涛之中,漫山遍开的野花,有的红颜淡妆,有的洁白素净,有的翠色欲滴,有的浓艳如墨、雪海红霞尽收眼底。亭台庙宇矗立于巍巍山巅,或藏于山坳丛林之间,清清山泉淙淙鸣唱,飞鸟彩蝶枝头盘旋。自然景观美不胜收。如此意境,明代诗人高启诗云 :
  入山无处不花枝,远近高低路不知。
  贪爱下风香气息,离花三尺多立时。
  紫云山据传为人类始祖“女娲补天”之地,香火很是旺盛。慕名而来烧香上贡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挺拔险峻,大雾弥漫,紫云缭绕,无法领略其全貌,偶尔露峥嵘,已令我们赞叹不已。峰顶一处地方腹空如鼓,脚踏山石,咚咚作响,故又称灵山。还因淮阳有东灵山,宜阳有西灵山,确山有南灵山,巩义有北灵山,紫云山居中,故称为中灵山。紫云山最早的名字是大苦山,是逛水的发源地。历史上,苦山是中华民族的一座重要的文化之山,我们在说嵩山是中华文化圣山时,常引用《山海经》中山经中的一句话:“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祀之以太牢之具。” 《山海经》里在此部分开首说:“中次七山苦山之首,曰休与之山。”此部分结尾说:“凡苦山之首,自休与之山至于大隗之山,凡十有九山,千一百八十四里。其十六神者,皆豕身而人面。其祠之:毛(牛旁加全字)用一羊羞,婴用一藻玉瘗(Yi)。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其神状皆人面而三首。其余属皆豕身人面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苦山在《山海经》的此部分里,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的。在说到“大苦山”时,文中说:“其阳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三足龟,食者无大疾,可以已肿。”今天,颍阳还有条狂河,据此,可以证明《山海经》中所说的大苦山,就是今天的紫云山,或者说,今天的紫云山,包涵在过去所说的苦山之内。
  今天的紫云山又叫老娘山、石堂山,安坡山,西是中灵山,东是马鞍山。据山顶安阳宫的明代石碑记载,此名是因为元未兵乱时,有当地人在山上安寨得以自保而得名安坡山,或山形似马鞍,又称鞍坡山;叫石堂山,是因为山上多石洞,据说有五十多个石洞,最著名的有无极洞、紫云洞、五门洞、欧阳修洞等;而叫紫云山的另一说法,则是因为紫云洞里有水潭,每到中午太阳照到水潭时,里面发出紫色光芒,犹如紫云一般;山顶有安阳宫,供奉着无极老母,因此又称此山为老娘山;如今多叫中灵山,是因为山上多庙,大约有数十座之多,供奉的各路神灵五花八门,有香客把这里称为灵山。因为大多人到安阳宫烧香因为路远,先到行宫休息,而行宫在紫云山西面,在中灵山之阳,而人们直接把紫云山称为中灵山。其实,中灵山只是和紫云山相连,行宫就在中灵山和紫云山下的两山之间。这里是颖河水的发源地。
  紫云山的阳面(君召乡政府所在的西北)
  2 人类的始祖母女娲在紫云山的传说
  中国古神谱中,有一位名气最大的女神,她就是女娲娘娘。女祸是被民间广泛而长久崇拜的一位古神。在神话传说中,女娲是唯一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传说中的女娲在中岳的紫云山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化育出70样东西来。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日造出鸡,初二日造出狗,初三造出羊,初四造出猪,初五造出牛,初六又造出马,到了初七这天,女娟用黄土和水,依照自己的模样造出了一个个小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感到速度太慢,于是扯下一根藤条,蘸上泥浆,挥舞起来,星星点点的泥浆洒落在地上,都变成了人。《太平御览》与《凤俗通》书中都对此有过描述。
  女娲想让人们掌握“造人”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力量传种接代,繁衍下去,有“滚石成亲”之说。
  滚石成亲:祖母女娲开始让一对男女成亲,男女羞涩不允,女娲命男女各站一山头,各把一个石磨盘从山顶滚下,结果两个石磨盘在山下合在了一起,正应了天合石合人合之意。于是男女结婚成亲,繁衍人类,生生不息。女娲也被称为最早的“媒神”。
  因此,这位中国第一个媒人,便被后世尊奉为媒神,又称“高媒”也就是婚姻之神、媒人之祖。人们祭扫这位婚姻之神,典礼十分隆重,修了女娲娘娘庙、安阳官、或高煤庙,奶奶庙、始祖庙,用猪、牛、羊三牲齐备的“太牢”和最高礼节来祭祀她。每年的孟春二月,善男信女们云集于此缅怀始祖,重礼焚香,青年男女也在女娲庙前欢游作乐,数千年过去了,紫云山仍保留着农历二月二的庙会。依然如《周礼》所载“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传说中,这时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可以自由幽会,任何人不得干涉!这就叫做“天作之合”,即是青年男女结了婚以后没生儿女,也纷纷到女娲庙中求子,来此祈子的人络绎不绝,于是这位媒神又兼作了送子娘娘了。紫云山的安阳行宫里,年轻夫妇在女娲神像面前“祈娃娃”的习俗,延至今日。
  人们把女娲娘娘说成始祖创婚姻制度和充当最初的谋人,这与她的人类老祖母的身份完全是一致的。这也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一种现实;婚姻以妇女为中心,女族长掌握着全族的婚姻大事。
  人们还说女娲发明了“竹笙”这种乐器,《世本》称“女娲作笙簧”。在南方许多民族中,小伙子常常吹着芦笙向心爱的姑娘求爱,笙簧不啻为建立峦情的一种媒介。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炼石补天:女娲除了“抟土造人”的伟业外还表现在她“炼石补天”。据说女娲创造了人类以后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地间突然发生了一次大事故,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之间发生了一场恶战,共工战败,共工一怒撞向不周山,天有四极,靠四极支撑,撞蹋了西北一支擎天柱不周山,弄得天塌地陷,天河水倾泻人间,发生水患,人类几乎遭到了绝灭的灾难。
  紫云山上到处是五彩石,女娲在紫云山上拣选了许多五色石,堆聚在一一起,用火烧成石浆,把天上的窟窿补好;又用芦灰把洪水冲成的沟壑填平;把为害民间的黑龙杀掉,人类终于从这次灾难中解脱了出来,她面对灭顶之灾,毅然拯救人类出水火,是人类的保护神。由于女娲的神话深入人心,她所创造的伟业受到后人的无比尊敬。
  新中国成立后,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和《中国少年百科知识全书》(上海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于1987年9月25日发行的《中国古代神话》邮票,第一枚就是“女娲造人”。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创造人类,为民除害、锐意进取的始祖母高尚品格的崇敬。
  鞍坡山上的安阳宫
  3 李白的《将进酒》写于紫云山
  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曾多次到嵩山游历访友。开元十四年,李白离开扬州,在陈州(今河南淮阳)拜访了刺史李邕后,来到了嵩山南麓的汝州,本想到东都洛阳一观东都和嵩山风光,但因囊中羞涩,只好到南阳游历。在南阳结识了诗人崔宗之,崔宗之邀请李白到他的嵩山别业隐居,而胸怀大志的李白没有答应,又一次与嵩山失之交臂。不久李白游历到湖北襄阳,在著名诗人孟浩然处结识了隐居嵩山的著名隐士元丹丘,自此对嵩山十分仰慕。
  开元二十年秋天,年届三十的李白来到了嵩山,尽访嵩山胜迹。吹笙跨鹤的王子晋最使李白神往,但时隔千余年无处寻觅,无奈写下了《感遇》一诗:“吾爱王子晋,得道伊洛滨。金骨既不毁,玉颜自长春。可怜浮丘公,猗靡与情亲。举手白云间,分明谢时人。二仙去已远,梦想空殷勤。”听说嵩山有个女道士焦炼师,住在少室山下石室中,已经两百多岁了,看起来仅有五六十岁的样子,不食五谷,身轻体健,行走如飞,千里之遥,朝发夕至,于是李白就在嵩山到处寻求。一连找了多日,连焦炼师的影子也没有见到,只好写下了《赠嵩山焦炼师》一诗,表示甘愿跟她修道学仙的心情。今人登嵩山峻极峰途中,可欣赏刻在中岳行宫西南峭壁上的这首诗。
  然后,李白便往颍阳,到嵩山的余脉紫云山访问故友元丹丘,二人“同衾卧羲皇”,极尽“方从桂树隐,不羡桃花源”的安居之欢。看到元丹丘新卜的别业颍阳山居,北依马岭,连峰嵩丘,南瞻鹿台,极目妆海,云岩掩映,景色优美,李白心里非常仰慕,真想和元丹丘一块隐居,对元丹丘隐居生活甚为向往,于是接连写下了《题元丹丘山居》、《题元丹丘颍阳山居》、《观元丹丘座巫山屏风》、《元丹丘歌》等几首诗。其中《元丹丘歌》最为著名:“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峰长周旋。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元丹丘还特地请李白将《题元丹丘山居》一诗写成一个大横披,请工匠托裱后悬挂在其山居的草堂壁上。
  这年冬天,李白离开了登封,到了洛阳龙门。在洛阳盘桓至春天的李白在一个月夜听到了有人吹奏玉笛《折杨柳》,这激起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写下了《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折杨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于是便起程回到了安陆家中。这一次,李白在嵩山地区呆了将近半年时间。
  五年之后,李白从太原元演处回到了洛阳。元演的父亲是太原府尹,临行前,除送给李白一大笔盘缠外,还送了一领价值千金的狐裘和一匹五花马。在洛阳遇到了从蜀中访道回来的元丹丘,元丹丘邀李白到他的颍阳山居小住,李白因想念女儿而婉拒。分手第二天,已回到颍阳的元丹丘又派人送信来,信后还附有岑勋的一首诗,诗中说渴慕已久,机会难得,已置酒相待,因此请李白务必到颍阳山居。于是李白便第二次来到了嵩山。
  颍阳山居,李白是故地重游,和岑勋虽是初次会面,但彼此因元丹丘也神交已久。一天,三人一齐游览了嵩山紫云山,遥望黄河,蜿蜒东来,好像自天而降,东都洛阳也尽收眼底。回到山居时,明月初升,他们一边在院中开怀畅饮,一边高谈阔论。最后谈到写诗,岑勋求和,李白马上就写了一首《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自比为黄鹤,在“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中,怀才不遇的李白又借酒浇愁,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将进酒》。住了一段时间后,李白告别他们二人回家,并写下《颍阳别元丹丘》一诗。
  除此之外,李白还有一次和嵩山的约会。李白后来云游庐山、霍山一带,元丹丘又从嵩山发来邀请,李白这一次本下定决心“举家就之”、“长往不返”,因此写下了《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
  李白写嵩山的诗歌,有关元丹丘的就有十多首。与嵩山有关的诗歌还有《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送杨山人归嵩山》、《嵩山采菖蒲者》、《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赠卢征君昆弟》、《口号赠卢征君鸿》、《酬崔五郎中》、《奔亡道中二首》等。他甚而将嵩山作为家乡看待,他在《送杨山人归嵩山》中说:“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中灵山下的行宫(在紫云山之西)
  4 紫云山文化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 并序
  丹丘家于颍阳,新卜别业,其地北倚马岭、连峰嵩丘、南瞻鹿台、极目汝海、云岩映郁,有佳致焉,白从之游,故有此作
  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
  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
  卜地初晦迹,兴言且成文。
  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
  遥通汝海月,不隔嵩丘云。
  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
  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
  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濆。
  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并序2
  白久在庐,霍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处无间,岩信频及许为主人欣然适会,本意当冀长往不返。欲便举家就之,兼书共游,因有此赠。
  家本紫云山, 道风未沦落。
  沉怀丹丘志, 冲赏归寂寞。
  朅来游闽荒, 扪涉穷禹凿。
  夤缘泛潮海, 偃蹇陟庐霍。
  凭雷蹑天窗, 弄影憩霞阁。
  且欣登眺美, 颇惬隐沦诺。
  三山旷幽期, 四岳聊所托。
  故人契嵩颍, 高义炳丹雘。
  灭迹遗纷嚣, 终言本峰壑。
  自矜林湍好, 不羡朝市乐。
  偶与真意并, 顿觉世情薄。
  尔能折芳桂, 吾亦采兰若。
  拙妻好乘鸾, 娇女爱飞鹤。
  提携访神仙, 从此炼金药。
  元丹丘歌
  元丹丘,爱神仙, 朝饮颍川之清流。
  暮还嵩岑之紫烟, 三十六峰长周旋。
  长周旋,蹑星虹, 身骑飞龙耳生风。
  横河跨海与天通, 我知尔游心无穷。
  欧阳修紫云山诗三首
  戏石唐山隐者
  石唐仙室紫云深,颍阳真人此算心。
  真人已去升寥廓,岁岁岩花自开落。
  我昔曾为洛阳客,偶向岩前坐盘石。
  四字丹书万仞崖,神清之洞锁楼台。
  云深路绝无人到,鸾鹤今应待我来。
  赠许道人
  城三月乱莺飞,颍阳山中花发时。
  往来车马游山客,贪看山花踏山石。
  紫云仙洞锁云深,洞中有人人不识。
  飘飘许子旌阳后,道骨仙风本仙胄。
  多年洗耳避世喧,独卧寒岩听山溜。
  至人无心不算心,无心自得无穷寿。
  忽来顾我何殷勤,笑我白发老红尘。
  子归为筑岩前室,待我明年乞得身。
  送龙茶与许道人
  颍阳道士青霞客,来似浮云去无迹。
  夜朝北斗太清坛,不道姓名人不识。
  我有龙团古苍璧,九龙泉深一百尺。
  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
  纯孝伯祠诗
  金.元好问
  泄泄颍谷云,融融颍川水。
  封君去我久,水云自清美。
  人言君善谏,微意得郑子。
  特于悔悟时,一语发天理。
  大孝动天地,土苴及顽鄙。
  反身而未诚,善谏且败矣。
  如何千载下,乃与茅焦比。
  我行颍川道,永念负甘旨。
  愿作赪尾鲂,因之日千里。
  登嵩吟
  明.提学副使.魏庄渠
  遥瞻郑庄隧, 缅怀颍考羹。
  谏议诚小隐, 岩名千秋芳。
  泰华衡霍殿, 俯淼黄河长。
  考叔祠
  明.魏庄渠
  母里在孝诚,
  一食岂容解。
  感悟郑庄公,
  母子全慈爱。
  过颍阳①山墅作
  文彦博
  平生箕颍志,未免困名缰。
  赖此营山墅,频年至颍阳。
  相邻紫云洞,不羡白莲庄。
  却愧耕夫问,归轩作底忙。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全宋诗》
  [注释]
  ①颍阳:即今登封市颍阳镇,因城居颍水之北故名。北魏天安二年(467)置县,属阳城郡。东魏属洛州中川郡,北周废县为镇。
  ②紫云洞:在登封紫云山。紫云山,登封称石塘山,在颍阳北5公里。唐刑和璞曾于此隐居著书。
  行宫
  5 紫云山下庙会
  紫云山下庙会,在紫云山和中灵山之涧,中灵山之阳,又叫中灵山庙会。中灵山庙会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及九月九几个日子。如果到了会日,山脚下的车辆将会排成长龙,到山上赶庙会的游客、香客,则是比肩接踵。庙主们为了迎接庙会,都会早早地就备好物品,粮油、蔬菜整车往山上送。每逢庙会时,庙主的亲戚朋友还会上山帮忙。同时,庙主们还要聘请厨师为香客们做饭。由于香客们太多,用的饭锅是一次能盛10担水的大锅。饭是从早上8点钟开始开饭,30分钟一锅,到下午5时,每个大庙宇都会做一二十大锅的菜。即便这样,吃饭的香客还是排着队等待。此外,有人专门烧火,有人专门切菜,有人专门洗碗。香客们或坐或站,在那里吃得津津有味。
  6 紫云山是中国最有名的隐居地
  隐居的祖先该归为名叫许油的隐士。在石道乡的北面,马鞍山下,有个隐士沟,是许油隐居的地方,据传许油在隐士沟隐居(颖河水洗耳)。许油是许姓人的祖先,当今的许昌与他有关。相传尧帝曾三次禅位于他而不受,比刘备三请诸葛的级别要高多了。有个地名叫“三过尧”,是尧帝请许油三次路过的地方。
  紫云山洞穴有50多个,这些大大小小的洞穴均为古人类赖以栖身的地方。近年来,紫云山发现了大量的石刀、石斧、石凿和瓦陶片等均为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和生活用具。
  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来此游乐,寻根觅祖。唐代大诗人李白、岑参,宋代宰相欧阳修、范仲淹都来此驻足,留下了奇文绝名,名志珍。
  7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左传》故事,也是《古文观止》的开篇大作《郑伯克段于鄢》,郑武公夫人姜氏当年生庄公时难产,所以一直不喜欢这个大儿子,而偏爱小儿子共叔段。姜氏想立小儿子为君主,可是他的丈夫武公不同意。及至庄公继位,姜氏就一意帮着小儿子讨封地,最后发展成和共叔段一起阴谋造反,想要推翻庄公。共叔段袭击庄公时,母亲开城门做为内应,结果失败。做母亲的做到这份上,也难怪大儿子有怨气了。庄公在打败共叔段后,就把其母安置到了城颖(即现在的颖阳),并且当面发下重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可想而知,庄公很快就后悔了。
  后悔归后悔,这话已经说出去了,收不回来了。不要说他是一国之君,按古人之重誓,就是普通人我想也拉不下脸回头去讨好对方。后来就有个叫颖考叔的孝子给庄公出主意,他对庄公说:“这有什么好为难的呢?如果挖地,一直挖到有泉水之处,然后在隧道里面和母亲相见,那有谁敢说这不是在‘黄泉相见’呢?”后来故事的发展,我想也不用说了,自然是母子和好如初了。这里既有古人的智慧(说狡猾也行),也不得不说有文言的功劳。说到文言,还是忍不住想补充一点母子“黄泉相见”的场面细节。左传里是这么写的,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读公与其母的入隧及出隧诗,是不是带点让人动容的成人的天真呢?
  民间还流传:“大滹沱,小滹沱,滹滹沱沱到黄城”的顺口溜。大滹沱,小滹沱为两个村庄,就在黄城和颖阳的中间,颖阳即现在的颖阳镇,黄城在君召北边,为春秋古城,现存完整城墙3000多米。大滹沱,小滹沱相传是庄公和他母亲经过地下隧道在地下相见的经过之地。
  如今在颖阳有颖考叔祠。黄城古城墙,是春秋古城,现保存完好的有3000多米。
  8 万丈峡谷
  紫云山巅两峰之间刀削斧劈形成一道峡谷,深一千二百余米,号称万丈沟,站在悬崖边俯瞰谷底分人头晕目眩。由于山高谷深和复杂地理环境的原因,临渊高呼回声千荡百回,香客们说这是中灵山,山异,神更灵!不时有人站在崖边对着山谷与始祖母对起话来:
  老——母——娘
  哎——
  在干啥?
  纺——棉——花——
  听起来跌宕起伏,余音冗长,情意绵绵。为紫云山景区的一大奇观。后人有诗曰:
  万丈峡谷万丈崖,一声呼唤百人答。
  悠悠回音绕耳畔,疑是老母在纺花。
  旅游路线:从郑州或洛阳乘车,沿郑少洛高速,到君召下车,沿君召到颖阳的高速路辅道到颖阳往北,中灵山下,即紫云山的西边,车走不动时下车,步行上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 13: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 13: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 14: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 14: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1 06:57 , Processed in 0.0394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