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459|回复: 1

禹贡九州名称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4 10: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禹贡九州名称考
近年我陆续撰有《帝禹时代的国土资源普查: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科学考察活动》、《大禹地图今再现,帝国景观四千年》、《禹迹茫茫何处寻》、《至今思大禹,成败堵与疏》等文,并出版有《新绘神异全图山海经》、《追寻远古的信息》、《经典图读山海经》等专著,极力主张弘扬禹文化(山海经文化是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令人欣慰的是,近来不断有人询问有关九州、九鼎、禹文化和山海经文化产业方面的问题,似乎预示着禹文化正在升温。禹文化主要涉及治水、划九州、考察国土资源(其景观图被铸在九鼎上,内容见《帝禹山河图》),以及禹的族源和生平故事等内容。
其中,禹划九州的谜团最多,而有关的考证却相当薄弱。这是因为,古人对“九州”的记忆虽然由来已久,但是却有许多不确定的地方,古代典籍文献对九州的记载本身就存在着许多差异。流传到今天,或谓黄帝时代就划分了九州,或谓九州系春秋战国学者的托古之作;或谓九州乃虚指地理,或谓九州难确指疆域。
《周礼·夏官·职方氏》记有: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记有:“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尔雅·释地》记有:九州即“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杨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
《淮南子·地形训》记有:“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兖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申土。”
《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河图》称:“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卬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信土。”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总叙州郡第一引《河图括地象》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昆仑之墟,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东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宫州,又曰齐州,东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东曰阳州。”
此外,邹衍还提出大小九州说:“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山海经·海内经》记有:“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我在全彩绘精装本《经典图读山海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中对“九州”解读如下,该书并附有《九州地理范围分布图》。
此处经文“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所谓“禹卒布土”亦即“禹鲧布土”,这种说法表明“布土”工作是由禹、鲧共同施行的,同时也说明这项工作经历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布土又称敷土,敷即布,意为分布、展开、遍布;疑“布土”原作“步土”,步为测量。《尚书·禹贡》: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意思是禹测量土地,划分疆界,命名山川。
《尚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其所划分的九州范围,依次是:一、冀州,起自黄河壶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地为白壤。二、兖州,起自黄河下游、济水,涉及河北、河南、山东,地为黑壤。三、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东半岛,地为肥沃白壤。四、徐州,起自黄海、泰山、淮河,涉及山东、江苏、安徽,地为红色粘土。五、扬州,起自淮河、黄海,涉及江苏、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为潮湿泥土。六、荆州,起自荆山、衡山,涉及河南、湖北、湖南,地为潮湿泥土。七、豫州,起自荆山、黄河下游,涉及河南、湖北、山东,地为柔软的土,下层为肥沃而硬的黑色。八、梁州,起自华山、黑水,涉及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地为黑色松散的土。九、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地为最上等的黄壤。
与此同时,《禹贡》还记述了各州所在地的居民,向中央政府上贡的土特物品,及其缴纳赋税的等级。为了能够及时运输上贡物品,以及消除水害;又根据各州的山川地形,疏通了各地的水陆交通。从此大禹建立的王朝“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赐玄圭,告厥成功。”《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显然,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王朝,尽管它的有形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被岁月淹没了,但是它的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保存在《山海经》等古籍之中。
《山海经》全书最后一句话落在“禹定九州”上,当寄托着撰写者或编辑者对中华民族统一兴旺的厚望。刘秀(歆)《上山海经表》称大禹治服洪水后 “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海外东经》记有禹命竖亥步量天下;相传同时绘有《山海图》,而这些图又铸在了九鼎之上,正所谓:功成洪水退,帝禹定九州,踏勘海内外,千古一图收(录自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的题诗)。
本文的兴趣是对九州的名称进行考证,并试图通过这种考证来进一步探索九州的来源。由于九州的名称在不同典籍中有所差异,本文重点选择《禹贡》记述的九州名称进行考证;这是因为禹贡九州更接近于自然地理区划,而《河图》等所述九州似乎是源于洛书九宫(中心加四正四隅)的理论模式。
众所周知,古人命名实际存在的地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例如“河”(古人特指黄河)字即包括有黄河的河道地形内容,“不周山”描述的是一种环状地形;二是根据当地居民的特征,例如《山海经》的歧舌国,描述的就是以提供翻译服务为生的部落;三是根据当地发生的重大事件,例如《山海经》记述的禹攻共工国山。
“州”字的含义,臀也,区划,户籍编制(2500户),聚也。或谓“州”与“洲”通用,意为水泽中可居住的高地。不过,笔者倾向于在九州一词里,“州”应当指若干人居住的地方。需要注意的是,古代许多地名用字,往往存在着形近相替、音近相代的现象。
1 、冀州
“冀”与“黄”均指戴面具的人,他们的区别在于:“冀”形面具与“黄”形面具相异,而且彼此相背离。笔者曾撰文指出,戴“黄”形面具的人属于黄帝族,戴“冀”形面具的人属于与黄帝族有明显区别的其他部族(主要是炎帝族,以及蚩尤族等),戴“冀”形面具的人所居住的地方就称之为“冀”(今山西省,以及河北省、内蒙古和辽宁省的部分地区)。显然,创造“冀”字的人,属于黄帝族,而黄帝命仓颉造字的传说也是有依据的。
2 、兖州
或谓兖州之名出自兖水,该水系属于济水。济水为古代著名四渎之一,后因黄河下游频繁改道,屡屡侵夺济水河道,以致济水河道久已被黄河泥沙淹埋,济水亦不复存在,只留下若干相关的地名,例如河南省的济源县、山东省的济南市。
或谓“兖”有端信之义,端为直、信为诚(见《说文解字》)。根据是西汉时纬书《春秋元命苞》称:“兖,端也,信也。”初唐编《晋书》、《隋书》等国家正史,亦曾引述此说,例如《隋书·地理志》就说:“兖之为言,端也。言阳精端端……其地兼得邹鲁齐卫之交,旧传太公唐叔之教,亦有周孔遗风。今此数郡,其人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古之风烈矣。”
其实,“兖”字的出现,恐怕远在周孔之前,如果它描述的是“端信”之民,那么应该指的是在当地居住的远古部落。在《禹贡》里,兖州位于太行山东麓(延伸至嵩山一带)与山东丘陵西缘之间的华北平原上,在先夏时期这里大面积是水泽,只有少数高地适于人类居住,例如任丘、内丘、封丘、商丘等以“丘”命名的地方,以及太行山、嵩山和山东丘陵边缘一带。
对比之下,居住在兖州的人,对洪水泛滥(包括河流泛滥,以及海平面上升)更加敏感,因此他们的治水河道也就更多更有经验。从这个角度来说,先夏时期的兖州居民,可以追溯到鲧、禹部落。有趣得是,《五藏山经》记述的鲧族圣地和帝禹后宫,就在洛水与黄河交汇的地方(参阅《经典图读山海经》和《帝禹山河图》)。
从发音来说,兖与淹、掩、盐、奄、炎相同或相近;这可能是在暗示着居住在兖州的人们与洪水泛滥、排除积水、海水晒盐等活动密切相关,或者与古奄国(《括地志》:“兖州曲阜奄里,即奄国之地也。”奄族至迟在商代早期就居住在这一带)有着某种族源承继关系,也可能与古炎帝族有着族源关系,炎帝少女女娃(部落)就曾生活在这里。
3 、青州
青州的地理范围大体即今日的山东半岛,而山东半岛的标志性地貌为泰山(岱),但是这里却被统称之为“青”。如果说其得名于青岛,道理恐怕很难说得通。
青,指春季植物叶子的颜色,比喻年青,又指黑色。《禹贡》里就有“厥土青黎”的说法,青和黎都指黑色,不过却是用来描述梁州的。也就是说,青州之名与土地颜色无关。
众所周知,蚩尤为九黎之长,九黎属于东夷,亦即居住在华夏东部的部落(包括太昊、少昊等族群)。黎为黑色,表明九黎部落崇尚黑色,或者服饰以黑色调为主。“黎”除了指黑色之外,还有众多、耆老、黎明之意;从字形来说,黎含有禾、黍等字形,古人用黍米之浆作成黏结剂以制履,亦称之为黎。
据此可以推知,青州可能得名自“黎族居住的地方”,因九黎族在蚩尤之后大举南迁,此地便转而称之为青州了。
4 、徐州
徐州的地理范围在今日的山东半岛南部,以及江苏省、安徽省北部。“徐”意为行走缓慢。在东夷里,有徐夷(又称徐戎、徐方),夏商周三代时居住在今淮河中下游;周初在今江苏省泗水、洪泽湖及其周边地区建立徐国,其王即徐偃王,曾长期与周对抗,公元前512年为吴国所并。
显然,徐州之名,应该得自于这里是徐族的居住地。
5 、扬州
扬州的地理范围在今日淮河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相当于春秋战国的吴国、越国。“扬”意为高举,掀起,显扬,称颂,容貌出众;特指脸部的眉毛及其上下部位;古兵器钺的别称。
或许扬州之名,取自当地居民有着独特的眉毛装饰,或者眉毛动作丰富(例如扬眉吐气)。
6 、荆州
“荆”原本指一种灌木,古人用其作为刑杖(例如负荆请罪),又谦指自己的妻子(拙荆)。古楚族发端于荆山(今湖北省南漳县),故而楚人自称为荆。
因此,荆州之名应该就是取自于当地为楚族所居。
7 、豫州
“豫”字的象形,通常均解释为“一人手牵大象”状。但是其字意为:悦乐、安适,游乐,通预,通与(参与),犹豫,厌烦,欺骗,六十四卦有豫卦(坤下震上,寓意“雷出地奋”),表面看来与动物“象”并没有多少直接的关系。
豫州的地理范围大体在今河南省,因此今河南省简称豫。根据《五藏山经》的记载,4200年前,野生象分布在岷山、大巴山西端,以及南岭一带,今河南省一带当时已没有野生象栖息。
据此可知,豫州之名,描述的是这里的居民(主要指统治者或上层人士),仍然在使用驯化了的象,因此生活过得悦乐、安适。
8 、梁州
“梁”的本义为桥,最初的桥有独木桥和舟桥。在水中筑堰用来捕鱼的设置,也称之为梁。今陕西省韩城南,有古国名梁,公元前641年灭于秦。开封古名大梁,曾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首都,因此魏国又被称为梁。
问题是,禹贡梁州的地理范围大体在秦岭以南(包括青海、四川),对于这样一个广袤的区域,为什么要用“梁”命名之?如果《禹贡》真的是战国时人托古所作,何以要用中原的“大梁”来命名位于西南方向的“梁州”?或许,命名九州的人,将西南地区命名为“梁”,寄托着希望与该地区人们加强来往的愿望。
9 、雍州
“雍”意为和谐,又指宴饮结束时所奏的音乐,以及负责管理烹调工作的官;此外,还借指遮蔽、壅塞,拥有,被水壅塞而成的池沼。
雍州的地理范围大体相当于今日中国的西北地区,用“雍”命名这一地区,当有赞美当地居民生活在和谐之中的意思。
综上所述,禹贡九州之名多数都与当地居民的特征有关,尽管它们还不是行政区划,而仅仅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某种分类,但是却标志着民族认同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来自远古的信息表明,帝禹在完成大规模治理洪水泛滥的工作后(实际上主要是把低洼地的积水排泄出去,使被淹没的土地变得适宜人类居住),及时召集天下诸侯开会,促进了民族融合,九州的概念应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形成的,实施大规模考察国土资源活动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
种种迹象表明,居住在华夏大地及其周边地区的远古各部落(包括古国、方国),很早就开始了民族融合、民族认同的进程。这一进程,我们至少能够追溯到,黄帝族炎帝族蚩尤族在涿鹿三战之后,黄帝召集天下各部落方国在涿鹿举行了第一次中华民族团结大会并“合符釜山”(即“合诸侯符契圭瑞,而朝之于釜山”,见《史记·五帝本纪》),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民族团结融合的历史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诞生于此时)。
《尚书·舜典》称,帝舜每五年巡守天下一次,并将天下划分为十二个州:“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与禹贡九州相比,多划分出并州、幽州、营州。其实,无论是九州,还是十二州,它们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最初可能只有几个州(例如古老的冀州、兖州、豫州等),用来指称那些具有某种共同人文特点的区域,而这正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彼此认同的必由之路:无论华夏与四夷,我们都生存在同一片蓝天之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3 18: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1 06:54 , Processed in 0.0616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