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811|回复: 10

大金店镇金中村南岳庙府君殿府君之考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4 18: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金店镇金中村南岳庙府君殿府君之考证
   
     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镇金中村南岳庙,当地人俗称大庙。其主殿为府君殿,所奉祀者是何神灵,今神像不存,也没有文字碑刻资料可参考。不过,今天,在府君殿原香案上方仍存“位配南岳”的横额,与文物部门认定此殿为金代所建及当地流传的“金兀术占领中原后,此地为金人管辖的南疆,全国五岳,金兵已占有四岳,唯独南岳衡山未达,便下令在此建造南岳庙,名曰位配南岳”说法相呼应,可以作为我们考证府君殿之府君是何神灵的蛛丝马迹。

按常理讲,金中村南岳庙既然是“位配南岳”而建,也应当像唐代以前的南岳霍山唐代以后的南岳衡山的南岳庙一样祀奉南岳大帝(也称南岳真君),但查遍有关南岳大帝的资料,南岳大帝有“伯夷”、“ 庆华注生真君”、“ 司天王”、 “司天昭圣帝”、“南岳真君”、“南岳大帝”等不同的名称和尊号,却并无“府君”之称。显然,金中村南岳庙祀奉的府君与南岳之南岳庙祀奉的神灵并不相同。

那么,金中村南岳庙祀奉的府君到底是哪位神灵呢?

查文史资料及工具书可知,“府君”一词,其义有三:1、 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后仍沿用。2、旧时对已故者的敬称。多用于碑版文字。 3、旧时对神的敬称。由第三个义项看来,旧时“府君”一词是对神的敬称,使用当很普遍。 唐人王度《古镜记》:“某是华山府君庙前长松下千岁老狸。”而东岳泰山也有称为“泰山府君”的神灵,而且全国各地许多地方都建有府君庙,有名的如河北省磁州府君庙、山西省陵川县府崔府君庙、陕西西安细柳镇府君庙、郑州西郊府君庙村府君庙、漯河市郾城区龙城镇崔府君庙等,还有许多曾有的府君庙不存了却留下府君庙名字的村庄。

“位配南岳” 金中村南岳庙祀奉的府君显然不会是华山府君或泰山府君。那么,全国各地的府君庙或崔府君庙敬奉的是哪位神灵呢?金中村南岳庙祀奉的府君和其他地方的府君庙祀奉的是否一样呢?

根据我的判断,金中村南岳庙祀奉的府君应该有两个特点:一、是一位以“府君”为称的神灵;二、这个神灵能“位配南岳”。

考究全国其他地方的府君庙或崔府君庙,它们敬奉的都是“崔府君”,而 “崔府君”的奉祀在宋金时风靡一时,元明清仍旧不衰。但所祠为谁有何行状并不相同,据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王颋在《宋、元代神灵“崔府君”及其演化》一文中考证,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东汉“崔子玉”。南宋人熊克《中兴小纪》卷1载:“磁有崔府君祠,乃东汉之崔子玉也,封嘉应侯,号曰应王。

西汉“汲县令崔瑗”。《古卫城崔府君庙里门记》:“卫之汲,有古卫城,在其境。庙于东北隅者,汉崔府君祠也。府君讳瑗,字子玉。顺帝时,以茂才为汲令,居七年,数言便宜,开稻田数百顷,民祀之至今。庙屡废辄兴,累朝皆有封号。”

《太平御览》卷268、卷554:“崔瑗为汲令,乃为开沟造稻田,薄卤之地更为沃壤,民頼其利。长老歌之曰:天降神明君,锡我慈仁父。临民布德泽,恩惠施以序。穿沟广灌溉,决渠作甘雨。”

唐“滏阳令崔某”。 《仁宗实录》:景佑二年,封崔府君为护国显应公,且言:府君,贞观中,为相州滏阳令,再迁蒲州刺史。史失其名,在滏阳有爱惠,民为立祠,后因葬其地。咸平二年,始赐府君之庙,而京师北郊及郡县,奉之如岳祠。至是,因民之所信向而封崇之,故诏曰:惠在滏邑,恩结蒲人。又曰:按求世系,虽史逸其传,尸祝王官,而民赖其德,使果为子玉与伯渊,安得谓史逸其传欤?”“又言:唐太宗梦得之碑,诏入觐,刺蒲州,河北采访使因命刑曹曹弋编录神之灵迹五十余条,传于世。”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7在:“显应公,在京城北,即崔府君祠也。相传唐滏阳令,没为神,主幽冥。本庙在磁州,淳化中,民于此置庙。至道二年,晋国公主石氏祈有应,以事闻,诏赐名护国。景祐二年七月,封护国显应公。”其封赠,自仁宗景祐为“公”,神宗元符为“王”,徽宗加封字,而光宗又改号“真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7中也有相似的记载。

唐“长子令崔珏”。 生活于金中后期的元好问在它的《崔府君庙记》中写道:“唐崔子玉府君祠,在所有之。或谓之亚岳,或谓之显应王者,皆莫知其所从来。府君定平,太宗时,为长子令,有惠爱之风,本道采访使与长子尉刘内行弗俻,且有赃赇之鄙。时县有名虎,府君谓二人者宜当之,已而果然。及一孝子为所食,乃以牒摄虎至,使服罪,一县以为神,而庙事之。世所传,盖如此。”这一说法,在元中叶有了很大的“补充”,如其名为“珏”。王仲安《重修崔府君庙记》:“夫府君神者,本祁州鼓城人也,姓崔名珏,字子玉。出自寒门,幼而聪敏,长而从学,祇良德义,乡里推重。唐贞观间,进士取应。凡仕为令尹者三,始任长子,次滏阳,次卫县。其守职也,廉介无私,治端有异,省刑罚,民无怨讟以虐,□均赋役,吏无夤缘以巧法,福善祸淫,弭贼息盗。至于除虎害、告水灾,绝飞蝗、远强暴。”关于“檄虎服罪”,《潞州崔府君庙灵应记》:“其地万山环列,险而多虎,尝有采樵者,道触虎死,其母泣诉于府君。君遣使投檄城隍祠,顷之,正昼雾塞,阴崖风生,虎自林薄出,震栗为俯伏状,遂縳以归。君立命磔之,自是虎屏迹无遗类。”

这几种说法,到元中期以后趋于混淆,且增添了生前“昼理阳、夜理阴”,死后入围“五岳”僚吏、通管“冥界”等更多的“事迹”。

“崔府君”的祀典的开始,应在唐代,到宋末更盛。并且已由磁州传至都城开封府及它地。《东京梦华录笺注》中载:“六月六日,州北崔府君生日,多有献送,无盛如此。”而金人入住中原后,是否提倡奉祀崔府君呢?《齐圣广佑王庙碑》载:“宋景佑、元符、宣和、绍兴、嘉定增封爵,前贤纪言,昭著详悉。金国以宋祀未絶,江淮未庭,奉神代享衡山之祭。至元十五年,中书省奏:先是,南岳阻于长江,不获致礼,以崔府君摄享,金残、宋灭,南北五岳通祀,府君封号难袭故常,圣旨增封齐圣广佑王,勑守土备礼告庙,仍大书深刻门额。”看来,霸据北方后,金朝的统治者确实有使崔府君“代享”南岳衡山之祭的做法。

由此看来,金中村南岳庙府君殿祀奉的府君应该就是“崔府君”,而且,大金店街六月六一直是老古刹会会日,这也与宋代以后在六月六崔府君生日庆祝神灵“生日”的风俗同,当可成为佐证。只是,这种“以崔府君摄享衡山之祭”的做法是自金中村南岳庙创建始,还是当时已先在其他地方崔府君庙施行,后因此才命名金中村府君殿为南岳庙,尚需进一步考证。但如果《齐圣广佑王庙碑》载的“以崔府君摄享衡山之祭”是以其中所说的“至元十五年(1278年),中书省奏”为始的话,那么,金中村南岳庙“以崔府君摄享衡山之祭”的做法当在前,因为根据金兀术南侵中原的踪迹考证,金中村南岳庙修建的时间大概在金熙宗皇统年间(约1142年前后),比这个“中书省奏”要早三十多年。

就崔府君的生平行状而言,综合王世贞的《列仙全传》和各地碑刻、传说,关于崔府君的神迹传说主要有以下几件:

一、崔府君的出生与众不同。据说,崔府君姓崔名珏,字子玉,唐乐平人。其父崔让,乐善好施,年近五十,膝下无子,遂与其妻同往北岳祠祷祝求子。是夜,夫妻两人梦见一童子擎一盒,内盛美玉两枚让其吞食。以此,崔夫人十月怀胎,于隋大业三年(607)六月六日生下一子,遂取名珏。

二、崔子玉任长子县令时,有一次向群众发出一张告示,叫人不要在五月十五跟十六两天出城外私宰猎射。结果有一个人不听告示,偷偷潜出城外猎杀了一只兔子,被崔手下的一名士卒发现并抓到了县衙。崔子玉审问他,问他为什么故意去冒犯告示,还问他是愿意在县府受罚还是想在阴府受罚。猎兔人觉得阴府是很遥远的事,于是说愿意在阴府受罚。他说完后,崔子玉便放了他。结果在当天晚上,猎兔人做了一个梦,梦到穿黄衣的士卒把他押进了一座殿堂,见崔子玉穿着冠服宣读对他的判决:减其寿命,削其禄位……然后把他放归阳间。猎兔人被惊醒,主动到县衙去向崔子玉表示,愿意在县府受罚。

三、有一次,一个守门的门卒向崔子玉报告说:"雕黄岭有老虎出没,伤人很多。"崔立刻派小吏带"符牒"到山庙里去勾虎,小吏到山上去做了符术之后,老虎便自动走出来唌着"符牒"跟随小吏回了衙门。崔子玉呵斥老虎说:"你个异类把人吃了,不能饶恕。"随即老虎便自己触阶而死。由于他断案如神,能断阴阳,因此被唐太宗称为"仙吏",并把他从长子县令调到滏阳当县令。

四、滏阳县西南有五里有一条河,经常泛滥成灾,崔子玉便在河上设祭坛奏词上帝,顷刻间,见一条巨蛇浮出水面而死,洪水马上消退了。

五、崔子玉的死也可说是充满神秘色彩:有一天,忽然有几个穿着黄衣的人,拿着符向崔子玉说:"奉玉帝的命令,召崔子玉为磁州土地神。"不久,有一百多人捧着玉珪、玉带、紫服碧冠、五岳位旗,吹笙奏乐前来迎接崔子玉。一神牵来一匹白马,对崔子玉说:"玉帝命你立即起程。"于是崔子玉嘱咐他的两个儿子说:"我即将去世,不要太悲恸。"并写下一封训子遗书交给两个儿子,然后就像睡觉似的去世了,享年64岁。

六、崔子玉死后,到安禄山造反时,曾托梦给唐玄宗,请他放心,"贼之自灭,陛下无恐。"因此,唐玄宗封他为护国侯。

七、北宋末年,时为康王的赵构赴金营为人质,金兵押其北上,途中赵构脱逃,逃至磁州时,夜宿崔府君庙,梦神人告知金兵将至,赵构惊醒,见庙外已备有马匹,遂乘马狂奔。这匹马居然载着赵构渡过黄河,过河后即化为泥塑之马。后来,宋高宗便在此处为崔子玉立了第一座庙,赐额曰"显卫"。

崔府君在唐宋期间,香火极盛。他的封号有:灵圣护国侯、护国威胜公、护国显应公、护国显应昭惠王、护国西齐王等,淳熙年十三年(公元1187)奉光尧圣旨,改封真君。

唐宋之后,崔府君在神庙里大都被塑成一个样子如下形象:头戴一顶软翅乌纱帽,身穿一件圆领红官袍,腰系一条犀牛大宽带,足踏一双歪头皂靴,一脸胡须,一双圆眼,左手拿善恶簿,右手执生死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4 18: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南岳庙怀古(其一)

王占敏



南望苏杭起战端,欲圈琼海立边关。

擒拿二帝为囚客,夺取四山成猎苑。

岳勇难前六合残,府君易建五山全。

颍河岂是湘江地,乱世黎民思富安。

【注】

南岳庙: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南12公里大金店镇金中村,俗称大庙、小南岳庙。据传,金代,金兵南下,占领了中原地区,把金店改名为“大金店”,并在这里修建了“南岳庙”,额曰“位配南岳”,以彰占领南宋之野心。原有大门、掖门、财神殿、广生殿、三官殿、火神殿、龙王殿等建筑。现存庙院三进,保存较完整的仅有府君殿(正殿),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式,檐下一周施三踩斗拱,前墙壁辟棂门棂窗,梁上饰以游龙为主的彩绘壁画。梁架与殿顶木架为金代构筑,是河南省现存较早的木构建筑之一,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1986年11月21日,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琼海:琼海:指琼州海峡。

二帝:指北宋徽、钦二帝。宋宣和七年(1125),金军灭辽后南下攻宋,宋徽宗慌忙让位给太子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金军破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北宋亡。次年五月金军虏徽钦二帝北返,初解至金上京城(今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金天会八年(1130)改囚于五国城(今哈尔滨市依兰县城北)。徽宗于1135年,钦宗于1156年,先后死于此。

四山:指五岳中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岳勇:指岳家军。

府君:指南岳庙府君殿。里面祀奉崔府君。

五山:指五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4 18: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南岳庙怀古(其二)

白丁

泥马渡江身脱险,宋家方占半江山。

金人祀奉配南岳,虽是神仙也作难

【注解】

泥马渡江:相传 靖康 之变, 康王 ( 高宗赵构 )质于 金 ,与 金 太子同射。 康王三矢俱中,金 人以为此必拣选宗室之长于武艺者冒名为之,留之无益,遣还。康王 得脱,奔窜疲困,假寐于 崔府君庙中,梦神人曰:“ 金人追及,速去之。已备马于门首。” 康王惊觉,马已在侧,跃马南驰。既渡河而马不复动,下视之,则泥马也。见 宋 辛弃疾 《南渡录》。

祀奉配南岳:《齐圣广佑王庙碑》载:“宋景佑、元符、宣和、绍兴、嘉定增封爵,前贤纪言,昭著详悉。金国以宋祀未絶,江淮未庭,奉神代享衡山之祭。至元十五年,中书省奏:先是,南岳阻于长江,不获致礼,以崔府君摄享,金残、宋灭,南北五岳通祀,府君封号难袭故常,圣旨增封齐圣广佑王,勑守土备礼告庙,仍大书深刻门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4 18: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在《中国神怪大辞典》中也指出:“按崔府君之祀,最盛于南宋。”在这里辞典又引出《畿辅通志》卷一四八引元•王德渊《崔府君庙碑》云:      金有中原,以衡山在宋境,命府君权行南岳事。至元十三年,归岳祀于衡山,改封崔府君为齐圣广佑王,与五岳岁时同致祭。元贞二年,加封灵惠齐圣广佑王、顺佑灵懿夫人。    如若按照这条记载,就可以解释之前磁县当地石碑记载的元代为何也要封崔府君为“齐圣广佑王”的缘由了,因为元贞二年是元朝时元成宗的年号,元成宗是元世祖的孙子,元世祖之后的继承人虽然有所出入,但是大体一致。另外在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改封崔府君的这个称号中的“齐圣”一词,在后文中还会有所展现。但是在宋元时期的另一笔记中却有引出的另一个问题,见于宋代楼钥《攻媿集》卷五四有《中兴显应观记》:        辨崔珏非崔府君。 楼钥的这个说法虽然简短,但是在更为知名南宋末年吴自牧所著笔记《梦梁录》中《卷四》有载:      六月初六日,敕封护国显应兴福普佑真君诞辰,乃磁州崔府君,系东汉人也,朝廷建观在衺门外聚景园前灵芝寺侧,赐观额名曰"显应",其神于靖康时高庙为亲王日出使到磁州界,神显灵卫驾,因建此宫观,崇奉香火,以褒其功。此日内庭差天使降香设醮,贵戚士庶,多有献香化纸。      虽然历史研究中有一大忌讳,就是越往后的材料的材料在认祖归宗的时候越喜欢把祖宗的历史最总的越久远,在之前的记载中都是显示崔府君是隋唐之际的人,而此处语出崔府君是东汉时人,对于这个材料要用审慎的眼光去看,不能简单的认定其真伪,但如果以《梦梁录》的材料和楼钥的材料共同论证的话,引出了另一个话题,即“崔府君”真的就是指“崔珏”吗,还是另指他人?或者更确切些说,或许崔珏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崔府君”,那么在历史长河,还有没有别的崔姓名人也被唤作崔府君呢?因为“府君”这个称号,在汉唐以来是民间百姓对郡太守的一个普遍尊称,使用率很高!毕竟崔氏是自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来北方最显赫的世族之一。       在进行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研究中,墓志是不可缺少的必备资料,在查阅比较权威的墓志资料著作《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赵超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中,我们发现在北魏和北齐时期还真有两个人也被唤作“崔府君”,一条是第66~68页“魏故員外散騎常侍清河崔(猷) 府君墓志铭” 另一条是第392~394页“魏開府參軍事崔(頠)府君墓誌銘”,由此可证在宋代之前被成为崔府君的人至少有三个。而且在查阅崔(頠)墓志铭下面的内容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记载:        君諱頠,清河東武城人,尚書僕射貞烈公之」孫,涇州使君第二子也。冠冕世德,福慶餘緒,」曜車為寶,荊玉成珍。文慧之志,著自弱年,孝」友之情,表於冠歲。藻翰與春華比美,景跡共」秋菊均榮。而宦止開府參軍事。輔仁之道便」虛。年廿六,武定六年七月遘疾,七日卒於鄴都寢舍。粵以天保四年二月甲午朔廿九日」歸窆本鄉齊城南五十里之神塋。       在崔頠墓志铭的记载中我们能看出其是知名的清河崔氏族人,年少有为,英年早逝在邺城的寝舍,如今邺城的遗址就是在今天的磁县,宋代的磁州境内,那么说明崔頠也是死在任上的,一般而言,就算是名门望族出身,26岁也很少能当到太大的官职,文中称他官止“开府参军事”, 北朝各府军下都设参军事,级别也类似县太守,那么一个年轻有为的青年英年早逝之后会不会因为其名门望族的出身,北朝政权为了一些政治利益上的考量而将崔頠追封为当地的土地神呢?这也不得而知了!关键在于他最后在北齐一朝被归葬了“齐城”的“神塋”,这就很有意思了,北齐朝归葬齐城,还是神冢,是否意味着有一些神圣的意味呢?而且王德渊的《崔府君庙碑》中所记载的“改封崔府君为齐圣广佑王”中只提到了崔府君,而没指出崔府君是谁?而且齐城也是在北方的地名,因此说这个“齐圣广佑王”的崔府君是“崔頠”的话,也存在很大的可能性啊??!!         故而,我觉得最后关于崔府君庙这个民间信仰的探讨是否可以大胆假设,所谓的崔府君的传说,跟如今端午节传说一样,是一个多源头的历史故事,由于缺乏确切的正史资料记载,一方面处于北方的北齐政权和后来的金、元政权也都有相似性,都是源起于中原东北部,后来控制中原的北方民族政权,那么金、元政权通过搭设一个当地的土地神传说来收买民心,巩固统治,也是统治者惯用的做法,有其合理性。而“泥马渡康王”的传说使得崔珏形象的“崔府君”在南宋所辖的广大地区留有深远影响,而吴承恩也是淮河以南的人士,在他的小说中援引故乡相传甚广的民俗人物加以创作,这在小说创作中也实属常见。那么有没有可能由于传说众多,又缺乏正史的确凿记载,最后又好几个“崔府君”的传说最终被混为一谈,在后世看来这些“崔府君”成就了一个“崔府君”,这些都需要学术上再加之探讨吧。        记得大一的时候,有同学就跟我推荐过黄一农先生的e考据,听说黄先生下周就要在华东师大开课了,我也不知道今天我所做的这段论述,能否称之为e考据,总之觉得崔府君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但毕竟不是自己的专研方向,在此就不敢多下妄言了,还请跟各位同仁多多交流,五篇的秦汉史考察记,就此终结了,这眼瞧着下周又要去安阳了,五味杂陈在心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4 18: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崔珏身为一个县令,职位不高,常与皇帝有缘,多少皇帝都为抬高自己,编造故事、传说。因此,从唐朝到明朝,历代多少皇帝都捧他,为他建庙、加封。

唐玄宗封崔珏:灵圣护国侯;

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封护国显应公;

      元二年(1099年)改护国显应王;

南宋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封为护国显应兴圣普佑真君 ;

元,封灵惠齐圣广佑王;                                                         

明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朱元璋赐封崔珏为神,正神位号,赐称唐长子令崔公之神,命岁时致祭;

金,虽与宋为敌隔河而治,也不敢冷待崔珏,不能亲往祭祀,命摄享南岳之礼。

崔珏是传说中阎罗王的首席判官,《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崔珏为东岳大帝的辅臣,称“亚岳”。

崔珏在任,济世佑民,保国护驾,深受百姓爱戴,帝王赏识,历代皇帝对其褒奖有加,从侯—公—王,直到君,堪比孔子、关公,甚至超之!崔珏是人、鬼、神皆敬,君、臣、民同奉的神灵。





陵川府君庙偏殿中的崔府君像



民间描绘崔珏的形象:

头戴一顶软翅乌纱帽,

身穿一件圆领红官袍,

腰系一条犀牛大宽带

足上一双歪头皂靴,

一脸胡须,

一双圆眼,

左手拿善恶薄,

右手执生死薄。

其样子可敬可爱!

从唐至今,全国修建很多府君庙,纪念崔珏,崔珏及其传说流传不断,各地的府君庙香火不断!人们期盼为民为事,人们期盼天下平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4 18: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岳大帝的神职
至于南岳大帝的神职,《历代神仙通鉴》卷四认为其主于世界分野之地,兼督鳞甲水族变化等事。又称:“伯益乃南岳之后身,伯益相传是禹时人,曾佑禹治水,有功,(禹)以天下授伯益,伯益辞而隐居。”至今在南岳衡山仍有当年大禹治水的禹王石。
《历代神仙通鉴》卷四:“(元始日)伯益即南岳后身,为庆华注生真君,主于世界分野之地,兼督鳞甲水族变化等事。”又云:“伯益乃南岳之后身,伯益相传是禹时人,曾佑禹治水,有功,(禹)以天下接伯益,伯益辞而隐居。”
《云及七签》描述南岳大帝的形象是:“服朱光之饱,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赤龙,领神仙七万七百人。霍山为其储君,青城山为其丈人,庐山为其使者。其所服之袍、所乘之龙为赤色,这是因为,与南相对的颜色,正是赤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4 18: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岳大帝的神职:《历代神仙通鉴》卷四:“(元始日)伯益即南岳后身,为庆华注生真君,主于世界分野之地,兼督鳞甲水族变化等事。”又云:“伯益乃南岳之后身,伯益相传是禹时人,曾佑禹治水,有功,(禹)以天下接伯益,伯益辞而隐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5 14: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9 14: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看看 支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9 14: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20:17 , Processed in 0.0285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