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936|回复: 4

青童峰上没梁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9 10: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青童峰位于太室山东麓,俗称青岗坪。相传汉武帝刘彻游嵩山,封太室祠(即中岳庙),登上此峰,忽然遇到二青衣女童捧书迎驾,欲问而不见。青童峰便由此而得名。
    青童峰东有鸡鸣峰、悬练峰和春震;西望三鹤峰、遇圣峰及大铁梁峡、小铁梁峡,沿清代皇帝乾隆所走的御路可达峻极峰,再由峻极峰北行而后往西可到太子沟永泰寺(此为太室山顶游的路线);南有周到峰、黄盖峰,并透过黄盖峰可鸟瞰中岳庙全景;北过大栎树沟大峡谷,穿过原始林,可攀松涛峰达峻极峰。登青童峰有三条路线,一条是从中岳庙正北,越过黄盖峰可达青童峰;另一条从卢崖瀑布景区,过一线天,从风门后沟登上此峰;第三条是从石门沟,沿汉武帝登山御路,上山后往东可达此峰。青童峰上土地肥沃,周围林木茂盛,现有耕地40余亩,被韩村人耕种。登上青童峰,左右环顾,山川锦绣,风景如画,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宋代大诗人楼异曾在《咏青童峰》一诗中写道:“崭新高髻掠云开,翠色罗衣一样裁;知有真仙此中住,故命天女奉书来。”
   青童峰上有两座庙宇,东边的一座是青童寺,现有正副殿12间,建筑年代不详。这里过去有许昌人张西方在此守庙,人称张先。后开封人郎西山在此守庙,人称郎先儿。郎去逝后,由登封韩村人王景太守庙,王景太现已去逝三年,目前由王景太的老伴刘氏及儿子王天德在此看管庙宇并耕种田地。西边的庙宇是中岳行宫,俗称小中岳庙,一说是老中岳大帝居住的地方。其它建筑只有遗址,始建何时还待进一步发掘考证。其后的老爷殿为砖、石灰砌的拱形无木建筑,墙体厚约1.5米,俗称没梁庙。紧靠没梁庙前建有三间凉棚,建筑古朴坚固,匠心独具。据碑文载:没梁庙建于清康熙年间,复修于民国六年。说起没梁庙,登封人老少皆知景东?建没梁庙免除登封皇粮的故事。
   传说,清康熙年间,登封嵩山一带遭受大旱,五谷不收,出外讨荒要饭的百姓比比皆是,还有不少老弱病残者被饿死。
   就在这民不聊生的年代,登封大冶出了个人物。此人名叫景日昣,字东旸,号嵩崖。据《登封县志》载:他幼年家贫,母亲有病,无钱买药,医生说鸽子可以代替,他捕鸽到嵩山,见一群白鸽飞到县衙内,不能进去。东旸望着县衙内的白鸽放声大哭,当时的县令得知他的孝心,深为感动,以笼盛鸽让他拿回。从此后,东旸整日满山遍野跑着捉鸽子,但终究还是没有治好娘的病。他的母亲病故时,东?一面拆洗旧衣为母亲装殓,一面暗下决心学医。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老师见其聪明便免费教他。他刻苦努力,成绩第一,被选入县学,康熙十二年(1673年)入嵩阳书院,拜耿介为师。康熙二十六年中举人,三十年会进士。当时朝中名人仇沧柱、王宛平、徐昆山等看了他的文章,啧啧称赞,以公卿之位期望。他初任广东肇庆府高要县知县,平雪冤案,很受百姓欢迎。县内有水灾,常溺死人畜,淹没庄田。汛期到来,他乘船上岸巡察水情,思索方案,经多次治理,水患解除。高要县百姓感激他的功绩,在他治水站立的地方建立生祠以示纪念。政绩上报朝庭,康熙皇帝提升景东旸为京畿监察御史。他任职期间,巡视效区,发现井内有具死尸,他亲自便衣访察,尽得其情,冤案告破,京民叹服。他向朝廷上《奥中征米浮价》、《矿商病民》等奏疏,内容恳切详明,表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心。朝廷对他的爱民精神非常赏识,加之他是个良医,经常给皇后娘娘及皇亲国戚看病,因此屡迁其官,先后任陕西道、山西道、浙江道、江南道、河南道监察御史,又升鸿胪寺、太仆寺少卿、宗人府府丞、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后升礼部、户部侍郎,加礼部尚书衔。
    一天,景东旸回到了家乡登封,他看到家乡父老饱受旱魔洗劫,数年颗粒不收,而官府的皇粮和税赋,有增无减,平民难以负担,有的百姓被逼无奈,或悬梁自缢,或家破人亡。景东旸看到这种悲惨的情景,很是痛心。常言说,哪里的官向哪里的民。他想,如果能免除登封的皇粮和税赋来减除灾情就好了。他辗转思量,终于想出一条计策。他找到当时的登封县令薛国瑞,将他的想法说予县令,两人一拍即合。景东?当即命人在青童峰上开始建没梁庙(还有一说没梁庙建在崇福宫内)。并吩咐薛县令要准备一些蝎子、蛇、知了、蛤蟆等小动物和红薯根、萝卜尾巴等农作物。建没梁庙时,景东旸亲自监工策划建筑,待庙建好后,他才进京。
   一日,康熙召见景东旸,景东旸来到宫中,见皇上高兴,便谈起家乡嵩山。他对康熙皇帝说:“中岳嵩山,位居天中,风景宜人,历代帝王都到嵩山封禅祭天,万岁何不到嵩山一游呢?”一番话说得平常不爱言笑的康熙“哈哈”大笑。说:“近日朝中无事,朕正想出去走走,不知去哪里是好,景爱卿说到朕的心里了。好,明天你就陪朕去游嵩山。”
    康熙四十三年初秋(1704年)。康熙皇帝在景东旸及朝中文武官员的簇拥下从洛阳来到了嵩山。登封县令薛国瑞到参驾店迎接。康熙皇帝先游少林寺,见少林寺山门前一老一少两个和尚在地下铺的白纸上写“少林寺”三个字,老和尚写的字大如犬,歪歪斜斜,笔道粗细不匀;小和尚写的字小如杏核,笔划弯弯曲曲,像蚂蚁爬行。康熙皇帝看后,心中不觉好笑,便吩咐:“拿笔来。”小和尚忙把一支笔递了过去。只见康熙皇帝蘸饱松烟徽墨,就地在一张如匾大的白纸上,“唰唰唰”写就“少林寺”三个大字,又在纸上盖了一枚御印。这时少林寺内的和尚们纷纷拥来,双手合十,躬身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少林和尚讨得康熙皇帝“一字千金”的墨宝,极为珍贵,至今这块御匾还悬挂在少林寺山门上。
    康熙皇帝游了少林寺后,又游中岳庙。在中岳庙峻极殿前,康熙皇帝拜过天中王,景东旸见皇上游兴正高,便奏道:“峻极殿是中岳庙最大的殿宇,而如今还不曾有匾额,请万岁给此殿题名赐匾。”说罢就示意中岳庙的道士拿出来已准备好的笔墨纸砚。康熙皇帝提起笔便写了“嵩高峻极”四个大字。写罢,文武官员皆喝彩叫好。
   在景东旸的陪同下,康熙皇帝及文武官员登上了黄盖峰。在黄盖峰上,景东旸详细介绍了嵩山72峰的景观,并手指黄盖峰北的青童峰,讲了有关汉武帝游嵩山在青童峰上遇天女奉书的故事,说青童峰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康熙皇帝听得津津有味,便当即决定要亲登青童峰,看个究竟。
在青童峰上,景东旸先让康熙皇帝赏景,后把皇上领到了没梁庙内,并说:“这是臣数月前在此山上建的一所庙,如今皇帝驾到,这座庙可做皇上的行宫。这庙建得咋样,还请陛下教我。”康熙皇帝进庙后,上下左右打量,看得仔细便随口说出一句“此庙没梁。”这时景东旸急忙跪在地上奏曰:“此庙没梁,登封嵩山一带也没粮。这里石厚土薄,十年九旱,加之近年来少雨,地里不打粮食,很多百姓出外讨荒要饭,饿死者不在少数。万岁是否开恩?……”
康熙皇帝自知失言,但金口玉言无法收回,更不可与其争辩,没作回答。过了一会儿,见景东旸久跪不起,随口说道:“免了!”意思是让景东?免礼平身,起来答话。谁知景东旸却高呼万岁:“谢主龙恩,登封没粮,皇粮免了,谢万岁,万万岁!”
康熙皇帝再次失言,更觉无法收回,便“哈哈”大笑起来。他转身问景东?:“登封真的没,有何为凭?”景东旸急忙示意薛国瑞县令拿出了红薯根和萝卜尾巴,奏道:“登封久旱无雨,种在地里的庄稼,红薯长不大,麦子不结籽,萝卜长成小尾巴。”康熙皇帝看了再问:“嵩山是中原的宝地,不长庄稼,还会长什么?难道会生什么宝物不成?”景东旸答道:“嵩山多生害虫,危害庄稼。”薛国瑞忙从身上掏出几个木盒子,第一个盒子里面是只知了,有位大臣爱看稀奇,上前一摸,只听这只知了“唧”地一声飞跑了。众臣见这么小的东西能叫出这么大的声音,都吓了一跳,连说厉害。第二个盒子打开,里面装着蝎子,一个跟随康熙皇帝的内侍臣,手伸进盒子内拿蝎子让皇上看,谁知他手刚伸进盒内,就“娘呀”一声急忙缩回,他被蝎子蜇了。只见他双手紧握,疼得乱蹦乱跳,叫个不停,一会儿疼出一身汗。
待薛县令打第三个和第四个盒子,露出蛤蟆、蛇时,再也没人敢动了。
   景东旸这一举动被明珠宰相看出破绽。他感到今天景东?在皇帝面前出尽了风头,心里觉得不是滋味。登封之南保远县县令张满天,是他的得意门生,也是他一手提拔的,现随他到此,不如来个正反对比,一来可以杀杀景东?的威风,甚至可致其于死地。二来可借此机会让皇上加封张满天。于是他便发话:“启奏万岁,依臣之见,田地不收五谷不能光怨天怨地,许多事都在人为,只要精心治理,一切困难则可排除。距此之南的保远县过去曾出现涝灾,但经过县令张满天的治理,如今却是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张县令随臣到此,陛下可亲自问话。”
   爱欺上瞒下,拍马溜须的张满天,听明珠宰相在皇帝面前保举他,觉得提拔的机会到了,便慌忙跪在康熙皇帝面前,磕头如点豆。康熙皇帝问道:“张满天,明相说你县年年丰收可是真的?”从没给皇上说过话的张满天,一时受宠若惊,语无伦次,结结巴巴地说:“禀皇上,不,不,万岁爷。小县过去常有涝灾,经奴才费尽千辛万苦,带领百姓治水造田,如今的萝卜长得是登封的百倍,红薯长得如升子大,家家户户的粮食都仓满屯流……”
   康熙皇帝说:“粮食吃不完,可以捐出来。登封没粮,今后保远县可替登封县把皇粮缴了,这叫赈灾救困,肥瘦相搭。”张满天一脸尴尬,满口说:“是!是!谢主龙恩”。
    从此,登封有好多年不缴皇粮。其实,保远县是个盐碱地带,这里的百姓常年经受着涝灾的折磨,下场小雨房屋内便会出水,地里的庄稼大面积被水浸坏,百姓们同样过着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的生活。但遇上了爱搞浮夸的县令,平民遭殃。官府加重了皇粮,百姓怨声载道。
由于张满天县令欺压百姓,极为霸道,庶民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当他们得知加重皇粮的缘由,是替登封缴粮,就把所有怨气撒在了景东旸身上,他们不敢骂张县令却骂起了景东旸。那时保远县曾流传着骂景东旸的顺口溜:“提起景东旸,只想骂他娘;种得下湿地,纳着登封粮。”
景东旸建没梁庙免皇粮的事已过去近300年了,但这个顺口溜却一直流传至今,其中道出了景东旸为官清正,关心百姓疾苦的爱民之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7 09: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9 16: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日他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8 14: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起景东旸,只想骂他娘;种得下湿地,纳着登封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5 09: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正义之剑 发表于 2011-7-28 14:57
提起景东旸,只想骂他娘;种得下湿地,纳着登封粮

呵呵 说的不错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1 03:24 , Processed in 0.0277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