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081|回复: 9

五岳真形图注解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9 10: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岳真形图   
五岳真形图出现于西汉武帝时,距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传说此图若按比例放大与五岳真实的山脉、地形、走势基本相符。  
  五岳真形图是道教最重要的符箓,出自三清之一的太上道君。《太平广记》中记载西王母将此图授与汉武帝时说“此五岳真形图也,诸仙佩之,皆如传章,道士执之经行山川,百神群灵尊奉亲迎”。古时,求仙修道者多奉此图,五岳真形图乃是道教符书中最高级者,能避一切妖鬼祸害,并能得长生之道。民间亦将此科奉为至宝,竞为使用。现今一些流传下来的古典家具上的图案、纹饰皆有此图。人们在供奉此图的同时历朝历代的饱学之士皆对此图进行多方的研究,其形状泰山如坐、华山如立、恒山如行、衡山如飞、嵩山如卧,中国传统的五行说以金、木、水、火、土表示方位,并以此五形揭示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并通过其具象表现图腾膜拜,免灾致福。  
  《抱朴子•遐览》 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家有五岳真形图,能避兵消灾免其凶逆,人欲害之者皆反受其殃。  
  《洞冥记》 盖谓佩五岳真形图者,能得长之道也  

小法宝:五岳真形图镇 ,3*3*3MM,用上好的西王母所在的昆仑冻石(又名昆仑仙玉)制成,符是心符,印是心印-今据传世之图样,恭治五岳真形图,并道教之-压除官刑狱鬼符,成其镇。  
五岳真形图序 ──东方朔古
《五《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曲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似于旧笔,锋芒暢乎岭崿。云林玄黄,有书字之状。是以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纵趣向,因如字之韵,而随形而名山焉。子有《东岳真形》,令人神安命延,存身长久,入山履川,百芝自聚;子有《南岳真形》,五瘟不加,辟除火光,谋恶我者,反还自伤;子有《中岳真形》,所向唯利,致财巨亿,愿愿克合,不劳身力;子有《西岳真形》,消辟五兵,入阵刀刃不伤,山川名神,尊奉伺迎;子有《北岳真形》,入水却灾,百毒灭伏,役使蛟龙,长享福禄;子尽有《五岳真形》,横天纵地,弥纶四方,见我欢悦,人神攸同。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之,诸侯咸宗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从而征之,破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太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遂獯鬻,登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有常处。察四岳,并有佐命之山,而南岳独孤峙无辅,乃章词三天太上道君,命霍山、潜山为储君。奏可,帝乃自造山,躬写形像,连五图之后。又命拜青城为丈人署,庐山为使者形,皆以次相续,此道始于黄帝耳。主
东岳东岳太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所宗者也。世俗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归泰山受罪考焉。诸得佩《五岳真形》,入经山林及太山,诸山百川神皆出境迎拜子也。泰山君服青袍,戴苍碧七称之冠,佩通阳太平之印,乘青龙,从群官来迎子。主
南岳南岳衡山君,领仙七万七百人,诸入南岳所部山,山神皆出迎。南岳君服硃光之袍,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赤龙,从群官来迎子。古
中岳中岳嵩高君,领仙官玉女三万人,道士入其中岳所部,名灵皆来迎拜。中岳君服黄素之袍,戴黄玉太乙之冠,佩神宗阳和之印,乘黄龙,从群官而来迎子。中岳五土之主,子善敬之。太上常用三天真人有德望者以居之。知
西岳西岳华山君,领仙官玉女四千一百人,道士入其所部之山川,神并来迎。华山君服白素之袍,戴太初九流之冠,佩开天通真之印,乘白龙而来迎子。斋
北岳北岳恒山君,领仙人玉女七千人,道士入其所部之山川,神皆来迎。北岳君服玄流之袍,戴太真冥灵之冠,佩长津悟真之印,乘黑龙,而来迎子。知
青城青城丈人,黄帝所命也,主地仙人,是五岳之上司,以总群官也。丈人领仙官万人。道士入山者,见丈人服硃光之袍,戴盖天之冠,佩三庭之印,乘科车,从众灵而来迎子。主
庐山庐山使者,黄帝所命,秩比御史,主总仙官之位,盖五岳之监司。道士入其山者,使者服硃绯之袍,戴平华之冠,佩三天真形之印,而来迎子,亦乘科车。古
霍山霍山南岳储君,黄帝所命,衡岳之副主也,领灵官三万人。上调和气,下拯黎民,阅校众仙,制命水神,是峻险之府,而诸灵之所顺也。道士入其境,储君服青锦之袍,戴启明之冠,佩道君之玉策而来迎子,或乘科车,或驾龙虎。知
潜山潜山储君,黄帝所命,为衡岳储贰,时参政事,今职似辅佐者也。道士入其山者,潜山君服紫光绣衣,戴参灵之冠,佩硃宫之印,乘赤龙之车而来迎子。斋
诸佐诸佐命山君,并辅弼岳君,预于位政。道士入其山,佐命服硃袍,戴仙华之冠,佩太上真形之章而来迎子,所乘无常。知
东方东方朔言:古书《五岳真形》首目者,乃是神农,前世太上八会群方飞天之书,法始于鸟迹之先代也。自不得仙人译注显出,终不可知也。凡道士欲佩图,进取山象及书古文卷毕,以此题外面。主
◎五◎五岳真形神仙图记《神仙图》曰:一切感到,妙应备週。或天或人,或山或水,或飞或沉,或文或质,皆是真精之信,有字总号为符。符验证感,皆由善功。功无妄应,其路莫因。因悟立功,其符必现。现而未得,兼者由功。行未充,方应修戒,积精存神,常想真形,受符佩服。妙气入身,智慧通达。达士通人,勤密遵崇。消灾厌恶,精则有征。征则神降,所愿必谐。是以三五,传用至今。但后人善少,得之偏颇。或时遇值,旨诀不明。明之者希,希故为贵。贵不可妄得,得不可妄行。臣择君而奏,君卜臣而传。传奏非人,两受灾害。下未达者,上行之宜。奏未通者,下修之宜。潜密则各保元吉,诸和则俱享利贞。君臣父子,男女师朋,更相晓喻,疑则勿行。了然无惑,正信同心,上下和睦,必通神明。玉帛钟鼓,礼乐外形。三牲百味,嗜欲之事。日损之教,止杀之科,明者惊悟,不复曲言。今录古迹记时,不因风移俗易,三牲可停。观妙之徒,勿拘文以翳理。缘本取悟,必守源以究流,源一生二,二为父母,不可忘常,当存念。古
《老《老君中经》曰:东王父者,清阳之气也,万神之先。治东方,下在蓬莱山,姓无为,字君解。人亦有之在头顶,精气为日,在左目中,名伏戏,字偃昌。西王母者,太阴之气也。姓自然,字君思。下治昆仑之金城,九重云气五色,万丈之巅。上直北斗华盖紫房北辰之下。人亦有之在右目中,姓太阴,名玄光,字偃玉。人须得王父母两目中护之,乃能行步,视瞻聪明,别知好丑,下流诸神。如母念子,子亦念母,精明相得,万世常存。人之两乳,万神精气,阴阳之凑液,左乳下有日,右乳下有月,王父母之宅,上治目中,游戏头上,止于乳下,宿于绛宫,此阴阳之气。人欲长生神仙,务和阴阳之气。气中有神,神验有符。符次于神,神为符本。本是谁乎?太一父母也。太一祖宗,源本之主,父为东帝,母为西君。应感赴救,随念而来。来无所从而来,去无所至而去。众生大感,都应有方。寓昆莱,并立宫殿大会,集乎大岳,位居五岳之端。符信之始,始于此方。元气週回,北斗分下,天地交泰,父母转居。人能得者,混合玄黄,驱使六甲,正定五行。常以岁暮,三元之朝,诸王之辰,拜讯父母。练符建德,上乘玄元,制化一切,赏罚分明。始气荡涤,正之以符。常起王初,受符施行。应当拜者,皆回向日晷。知
《五《五岳真形》、《神仙图记》,并出太玄真人。汉初,有司马季主师事太玄仙女太玄仙女,号西灵子都,居委羽石室大有宫中,有诸妙法,《五岳》备焉。咨受《五岳》,以奏孝文帝。帝不能勤行,又教贾谊。谊未练习,粗谙本源。文帝受厘,坐于宣室。未央殿前正室也,祠还至福祚曰厘。因问鬼神事,谊具道之。帝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虽有此言,犹斥远谊。谊既失志,法遂不行。后孝武好道,少君荐之,王母感降图文,宣明不能专修,俄复散逸。季主同学,道士季守及西门君惠,图谶兼精,知刘季当为天子,光武中兴,诣上此科,帝务未遑,信用疏略。建武七年此年日蚀,积两为灾,阴阳变怪,四方多垒,寇逆纵横。及至八年,上自西征。颖川盗贼、河东叛逆,京师验动,求福神明。方士道术,颇被信用。乃征道士郭宪,代张堪为光禄勋,从驾南郊,委以祭事,遍醮五岳,行戒立功,后不能从,兹法又绝。至桓帝时,仲甫卖算辽刀城市上,以供酒脯,为百姓祈福。外人斋礼,即皆设之,远近歌恩,昏朝所忌。李公嘉遁,左生微行。葛孝先为孙权修之,多诸效验。李方回为晋武修之,亦有休征。世尘难荡,善始少终。元帝过江,鲍太玄频奏,王丞相雅重之。鲍为广州长史,南海太守,化行丹天,传授葛洪。洪传滕叔,叔传乐玄真,条流稍广,约在至诚,修行唯密也。知
◎王◎王母授汉武帝真形图斋
西王西王母既降汉宫,武帝见王母巾器中有一卷书,盛以紫锦之囊。帝问:此书是仙灵方也。不审其目可得瞻盼否?王母出以示之,曰:此《五岳真形图》也。昨青城诸仙就吾请求,今当过以付之,乃三天太上所出。文秘禁重,岂汝秽质所宜佩乎?今且与汝《灵光生经》,可以通神劝志也。帝叩头,请求不已,王母曰:上皇清虚元年,三天太上道君下观六合,瞻海河之长短,察丘山之高卑,名立天柱,安于地理。植五岳而拟诸镇辅,贵昆陵以舍灵仙,尊蓬丘以馆真人,安水神乎极阴之源,栖大帝乎扶桑之墟。于是方丈之阜,为理命之室,沧浪海岛,养九老之堂,祖瀛玄炎,长元流生,凤麟聚窟,各为洲名。并在沧流大海玄津之中。水则碧黑俱流,波则震荡群精。诸仙玉女,聚乎沧溟,其名难测,其实分明。乃因山源之规矩,睹河岳之盘曲,陵回阜转,山高陇长,週旋逶迤,形似书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实之号,画形秘于玄台,而出为灵真之信。诸仙佩之,皆如传章,道士执之,经行山川,百神群灵,尊奉亲迎。汝虽不正,然数诣山泽,扣求之志,不忘于道,欣子有心,今以相与。当深奉慎,如事君父,泄失凡人,必致祸考也。主
夫人夫人语帝曰:阿母今以琼笈妙韫,发紫台之文,赐汝八会之书,《五岳真形》,可谓至珍且贵,上帝之玄观矣。子自非受命合神,弗见此文矣。今虽得其真形,睹其妙理,而无《五帝六甲左右灵飞之符》、《太阴六丁通真遂灵玉女之录》、《太阳六戊招神天光策精之书》、《左一混洞东蒙之文》、《右庚素昭摄杀之律》、《壬癸六遁隐地八术》、《丙丁入火九赤斑符》、《六辛入金致黄水月华之法》、《六已石精金光藏影化形子午卯酉八禀十决六灵威仪》、《丑辰未戍地直曲素诀辞长生紫书三五顺行》、《寅已申亥紫度炎光内现中方》。凡关此十二事者,当何以召山灵、朝地神、摄万精、驱百鬼、来虎豹、役蛟龙乎?子所谓适知其一,未见其他。知
帝下帝下席叩头,曰:彻,下土浊民,不诚清真,今日闻道,是生命遇会。圣母今当赐与真形,修以度世。夫人方今告彻,应须六甲六丁六戊致灵之术。既蒙启发,弘益无量,唯愿告诲,济臣饥渴。使已枯之本,蒙灵阳之润。焦火之草,幸甘雨之溉。不敢多陈,帝启陈不已。知
王母王母又告夫人曰:适《真形》宝文,灵官所贵。此子守求不已,誓以必得,故亏科禁,将以与之。然五帝六甲通真招神,此术眇邈,必须精洁至诚,逮非流浊所宜施行。吾今既赐彻以《真形》,夫人当爱之矣。吾当亿与夫人共登玄陇羽野及曜真之山视童子,王子就吾所请《太上隐书》。吾以三九秘言,不可传泄于中仙。夫人时亦有言见守,助子童之至矣。吾既难违来意,不独执惜。至于今日之事,有以相似。后来硃陵食灵瓜味甚好,忆此久而已七千岁矣。夫人既已告彻篇目十二事,毕,当匠而成之,何缘令主人稽首谢某乙流血邪?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0: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夫人夫人语帝曰:阿母今以琼笈妙韫,发紫台之文,赐汝八会之书,《五岳真形》,可谓至珍且贵,上帝之玄观矣。子自非受命合神,弗见此文矣。今虽得其真形,睹其妙理,而无《五帝六甲左右灵飞之符》、《太阴六丁通真遂灵玉女之录》、《太阳六戊招神天光策精之书》、《左一混洞东蒙之文》、《右庚素昭摄杀之律》、《壬癸六遁隐地八术》、《丙丁入火九赤斑符》、《六辛入金致黄水月华之法》、《六已石精金光藏影化形子午卯酉八禀十决六灵威仪》、《丑辰未戍地直曲素诀辞长生紫书三五顺行》、《寅已申亥紫度炎光内现中方》。凡关此十二事者,当何以召山灵、朝地神、摄万精、驱百鬼、来虎豹、役蛟龙乎?子所谓适知其一,未见其他。知
帝下帝下席叩头,曰:彻,下土浊民,不诚清真,今日闻道,是生命遇会。圣母今当赐与真形,修以度世。夫人方今告彻,应须六甲六丁六戊致灵之术。既蒙启发,弘益无量,唯愿告诲,济臣饥渴。使已枯之本,蒙灵阳之润。焦火之草,幸甘雨之溉。不敢多陈,帝启陈不已。知
王母王母又告夫人曰:适《真形》宝文,灵官所贵。此子守求不已,誓以必得,故亏科禁,将以与之。然五帝六甲通真招神,此术眇邈,必须精洁至诚,逮非流浊所宜施行。吾今既赐彻以《真形》,夫人当爱之矣。吾当亿与夫人共登玄陇羽野及曜真之山视童子,王子就吾所请《太上隐书》。吾以三九秘言,不可传泄于中仙。夫人时亦有言见守,助子童之至矣。吾既难违来意,不独执惜。至于今日之事,有以相似。后来硃陵食灵瓜味甚好,忆此久而已七千岁矣。夫人既已告彻篇目十二事,毕,当匠而成之,何缘令主人稽首谢某乙流血邪?主
夫人夫人曰:环不苟惜,向不持来耳。此是太虚群文,真人赤童所出。传之既自有男女之别耳,又且宣得道者。恐彻下才,未应用此耳!古
王母王母色不平,乃曰:天禁漏泄,犯违明科,传必其人,授必知真者,夫人何向下才而说灵飞之篇目乎?妄说则泄,说而不传,是为衒天道,此禁乃重于传耶!别敕三官司,直推夫人之轻泄也。吾《五岳真形文》,乃太上天皇所出。其文宝妙,而为天仙之信,岂复下授于刘彻也!直以彻孜孜之心,数请川岳,勤修斋戒,以求仙之应,志在度世,不遭明师,故吾等有下眄之耳。至于教仙之术,不复限惜而传。夫人但有致灵之方,能独执之乎?吾今所以授彻《真形文》者,非谓其必能得道,欲使其精神有验,求仙之不惑,可以诱进向化之徒。又欲令悠悠者,知天地间有此灵真之事,足以却不信之狂夫耳!吾意在此也。子性气淫暴,眼时不红,何能得成真仙,浮空参差乎?勤而行之,适可庶于不死乎!明科云:非长生难也,闻道难;非闻道难也,行之难;非行之难也,终之难。良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也。必何足隐之耶?知
夫人夫人曰:谨受命矣!但环蒙倒景君,无常先生,二君传灵文,约以四千年一传,女授女,男授男,太上科禁,以表于昭生之符矣。环以来并贤大女郎,抱简凡六十八女子,固不可授男也。顷见浮广山青真小童受《六甲灵飞》于太微中元君,凡十二事,与环所授者同。青真是环入火弟子,所受《六甲》,未闻别受于人,彼,男官也。今正敕取之,将以授彻也。先所以告其篇目者,亦是愍其有心,将欲坚其专气,令且广求,他日与之,亦欲与男,授男承科而行,使勤而方获,令知天真之珍贵耳!非徒苟执,衒泄天道矣。愿不罪焉!阿母《真形》之贵,愍于勤志,亦以授之,可谓大不宜矣!知
王母王母笑曰:亦可恕乎!夫人即命侍女纪离容但到浮广山,敕青真小童出。若《左右六甲灵飞》致神之方十二事,当以授刘彻也。须臾,侍女还,捧八色玉笈凤文之韫,以出《六甲之文》,曰:弟子柯昌言,向奉使绛河,摄南真七源君,检校群龙猛兽事毕,过门授教,承阿母相邀,诣刘彻家。不意天灵至尊,下降于浊臭。不审起居,此来何如?侍女纪离容至,云:尊欲得金书秘字,《六甲灵飞左右策精》之文十二事,欲授刘彻,封一通付信。且彻虽有心,实非仙才,讵宜以此传泄于行尸乎?昌近在帝处,见有上言之者甚众,云:山鬼哭于艹聚林,孤魂号于绝域,兴师而族有功,妄兵劳而纵白骨,淫酷自恣,罪已彰于太上,怨已见于天气,嚣言玄闻,必不得度世也。值尊见敕,不敢有违耳。王母笑曰:言此子者诚多然,帝亦不必推也。夫好道慕仙者,精神志念,斋戒思愆,辄除过一百。克己反善,奉敬真神,存真守一,行此一月,辄除过一千。彻念道累年,齐亦勤矣。累祷名山,愿求度脱,校计功过,殆已相掩。但自今已去。勤修志诚,奉上元夫人之言,不宜复奢淫暴虐,使万兆劳残,急魂穷鬼破掘之诉,流血之尸忘功赏之辞耳!夫人乃下席起立,手执八色玉笈凤文之韫,仰天向帝而咒曰:斋
天九天九浩洞,太上耀灵,神照玄微,清虚朗明。清虚者妙,守气者生,至念道臻,寂感真神。役神形辱,安精年荣。授彻《灵飞》,及此《六丁》,《左右招神》,《天光荣精》。可以步虚,可以隐形,长生久视,还白留青。我传有四万之寿,彻传在四十之龄,违犯泄漏,祸必族倾,反是天真,必沉幽冥,示其福祸,敢告刘彻。师主是青真小童,太上中黄道君之司直,元始十天王入室弟子也,姓囗名陵阳,字庇华,形有婴孩之貌,仙宫以青真小童为号。其为器也,玉朗洞照,圣同万变,玄镜幽览,才为真俊。游于浮广,推此始运,馆于玄圃,治仙职分。子在师君,尔从所愿。不存所授,命必倾沦。言毕,夫人一一手指所愿用节文,以示帝焉。主
凡十凡十二事都毕,又告帝曰:夫五帝者,五方之真精,六甲者,六位之通灵。佩而尊之,可致长生。此书上帝封于玄景之台,子其宝秘焉。古
王母王母曰:此三天太上之所撰,藏于紫陵之台,隐以灵坛之房,封以华琳之函,韫以兰简之帛,约之以紫罗之索,印之以太帝之玺,受之者,四十年传一人,如无其人,八十年可顿受二人。得道者四百年一传,得仙者四千年一传,得真者四万年一传,得升太上者四十万年一传。传非其人,谓之泄天道;得人不传,是为蔽天宝;非限妄传,是谓轻天老;受而不敬,是谓慢天藻。泄蔽轻慢四者,取死之刀斧,延祸之车乘也。泄者,身死于道路,受土形而骸裂;蔽者,盲聋于来世,命雕枉而卒殁;轻则祸终于父母,诣玄都而受罚;慢则曝终而堕恶,生弃疾于后世。皆道之科禁,故以相戒,不可不慎也。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0: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母王母因授以《王岳真形图》,帝拜受之。斋
◎五◎五岳真形图法并序知
弟子弟子葛洪曰:夫至道无形,机妙难论,神仙之事,诚非小丑所宜缘寻。然世人不睹其门,皆谓之无。既见真验,复肯以语人。是以清浊乖体,香臭绝伦。若道士得秘圣之书,皆当吐于一人口者,则灵真之文,将坠于独见,何缘得存流于百代乎?洪谓传授当必得其人,岂可都蔽邪?自江东都无有此书,若郑君复秘而不出,则斯文永翳也。昔曾以此白郑君曰:道书人皆有之,始《三皇天文大字》,及灵书至妙,修勤求慕时,忽闻见《五岳真形》在目录之首,吴越之人,无有得传,将斯文之不出,文贵而不授乎?不审先生有此书与不傥,令鱼目之珠,映于九阳之光;洿丘丸石,暂眄南和之肆。若遂仰瞻天真,则洪心坚愈深。郑君曰:此书吾似有之,传授禁重,不可妄泄,传非其人,罪咎必至。凡道士辈虽心希清正,而行多不备。不备则有虑祸诣,急令致祸之书而为刀锯乎?是以先流得之者,又不敢轻以授人,便自都绝,正如此耳。卿极有心,必能通玄暢昧,是故相告,且勿宣之。吾先此书受于青牛先生,自吾受《图》以来,未传一人。依仙科,当传一人,乃得绝身弃迹耳。世上波波,不可复停,行当以此文与卿。后复是一年许,七月闲夜见呼,告曰:吾方当去,可具素写《图》。洪乃斋戒祭受,公施用节度,皆出于郑君也。主
郑君郑君说:青牛先生,仙人封君达,本陇西人也。初服黄连五十余年,入鸟鼠山中,服炼水银百余年,还乡里,年如三十者。常乘青牛,故号青牛道士。行闻有疾殆死者,识与不识,便以腰间竹管中药与服之,或为下针,应手皆愈。世多得其验效,都不以姓字语人,人通识乘青牛为名耳。人间复二百余年,入玄丘山中,不知所在。青牛先生言:人家有《五岳真形》,一岳各遣五神来卫护图书。所居山川近者,山泽神又常遣侍官防身,凶逆欲见伤害,皆反受其殃,辟除五兵五瘟,可带履锋刃。又司人之奸秽,言人之不正。不正者祸身,奸秽者祸门,是以宜深忌慎。人有带此文及执持以履山林者,其山地源灵主皆出境拜迎。尊贵图信,鬼神犹执卑降之礼,何况几凡人而可慢堕哉!知
郑君郑君言:在家一岁辄一祭《图》,令人居家富昌,宦身升隆,行来诣合,凶祸远逆,求欲得愿,长生延年。若山林独处,可亏祭也。所以然者,山林幽寂,栖心无邪,又非酒灸所出,唯当恭而已矣。家居混杂,有妇女、鸡犬、尘秽生于部界,堕慢出自言语,或污浊神炁,产乳堂宇。是故斋祭灵图,为谢灾属。以月建斋三日,又须夜半之时,出庭中,或密室中,西向,勿令人见。祭用白米粿脯二十五斤,清酒一斛,以十杯酒者一案上,无案,新布巾上亦可。燔两炉香,大例祭,余酒以别■盛座左,随杯奠粿花脯,余脯著盘盛座右。取可食菜覆祭上,令花脯在菜下,有果尤良,安施既毕,主人立而不拜,因以硃书章纸著案上,《图》著案后。席上若别有所道,当令声载出口,祭食,须讫也。祭毕,即于祭所室中烧章文,烟尽,取灰,以杂水汤中,令举家各取少多,喷澡面目手足,令人目明无患,辟兵,却鬼,去尸,安神。若家富财丰,而歇尽珍宝,欲置腆于神明,益善也。亦如祠山川,务厚耳。古人祭多用大牢或少牢,饭粿之物,殆崇厚者也。其传授,祭用粿花脯五斤,酒二斗。凡祭胙唯得与同志人,若大祭馔多,得分一家饮食之耳。食胙者,除灾辟祸,禳诸恶气。《祭五岳文》,以好纸硃书之。主
◎请◎请五岳储佐等君郑君所出古
年月年月岁在某日,子男生州郡县乡里某甲,年若干岁,谨依道明科告斋,请五岳君、霍、潜储君、青城丈人、庐山使者、诸佐命八山神君:主
东岳东岳泰山君,罗浮括苍佐命。知
南岳南岳衡山君,黄帝所命霍山、潜山储君。古
中岳中岳嵩高山君,少室武当佐命。斋
西岳西岳华山君,地肺女几佐命。主
北岳北岳恒山君,河逢抱犊佐命。知
太岳太岳众官君,千山百川诸墟陵真仙,地主源泽丘阜大神、有泰清三天玄录飞精称下土者,皆登游降于某郡县乡里村中斋盛处,某昔以某年月日受先师真像如千年,按《九都千明之科》,九炁丈人昭生之符,五岳君共遣二十五神,千山百源,皆遣侍官,营卫图书,防捍某身。某身生长浊世,动多违离。才非通真,识浅术薄。未得远避风尘,游适林岫。抱持灵图,汙染秽气,文禁深重,惧以抵触。谨告虔斋祠,诚照至心。当令某长生久视,所向无前。凶害藏匿,金石为开。精光神炁,常在身中。愿欲如意,昌盛隆丰。谋议者反死,毁谤者反伤。令此二十五神、千灵侍官,长守某身,拥护灵文。日月代序,当复以闻。某居在郡县乡里中,因九光使者,威明大夫谨请祭文。如此细书,如道家章状。其所书山神郡县乡村,上叙年月姓字,当如常法。自从后应所道,斟酌出入随意耳。此是岁祭仪。若祭酒祭者,兼建道家之治位。郑君云:神飨下是太上道君致神符,仙人秘鲁女生所出,以付封先生者。知
昔黄昔黄帝游观六合,后造神灵,见东、中、西、北四岳并有佐命之山,唯衡山峙立无辅。乃与昌宇、力牧、方明等章词,三天太上使霍山、潜山为南岳储君,拜青城山为丈人,署庐山为使者,令总衡岳,以鼎镇举德真而为主。储君者,衡山之副君也。吴越人或谓霍山为岳,其实非正也。知
◎授◎授图祭文斋
某以某以胎生肉人,白骨子孙。耽酒嚣恶,流浊世务。运遇有幸,得奉大化。涤荡秽俗,许以更始。修心慎违,希企灵真。夙夜驰竞,不敢宁舍。昔以某年月日岁在某处,受先师甲乙《真形》,按《九都干明之科》,许得传授。谨按道法,当付良密。今有同志道士,某郡县乡里男生某甲,年如干岁,小心勤翼,必能宣启灵化,敷正神炁。即以今年月誓书,授其真图,委缯告盟,禁以不泄。天亲同心,常相爱护,不得弃元崇末,要荣希利。其五八大约,祸福所期,量己审人,任之处焉。谨斋祭以符,唯即一列上。古
◎受◎受图祭文主
某胎某胎生肉人,枯骨子孙。生长浊世,染乱罪考。宿行积咎,祸高丘陵。天启其衷,得闻圣化。心开改迹,好生乐道。仰慕灵感,思求真应。庶蒙清荡,以延性命。常舍秽率善,愿为种民。钻求遐年,当须天启。登山履川,亦赖灵助。注心道门,不敢携贰。并仰贡方,物自辅信。诚以今即日,受《五岳真形》,藏戢一已,与之终始。五八有期,永无中泄。传授相亲,爱护同炁。蠲齐荣辱,天科所祐。不敢慢惰,抵犯禁纲。遵受法诀,付之于心。谨清斋告祭,以为其始,唯即一列上,三天章奏太上。除某三尸,登书生录。刻题玉札,缄之绛府。五方灵岳,各遣五神。千百山川,时差侍官。营守图,永防护。某身使长生永存,寿延亿千。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0: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晋◎晋鲍靓施用法斋
靓按靓按《黄帝九龠玉匮内真玄文》,此书是三天太上撰次所出。曾闻之于先达也,言西王母紫兰宫室,通画此象,在诸宫墉玉女仙人服衣,皆以此形画之。昔遣中黄太一,以此图下授名山隐逸有仙录者,结约五八之年而传也。自无运命之遇,莫见其篇目矣。如鲁女生山中,受之皆此也。仙人玄道士佩此类文,入山林川泽,所经诸灵神,皆出郊境奉迎焉。然五岳各有所部,东方之山则属东岳,其西岳、南岳、北岳亦同。唯平地、江河、淮水及中央之山陵,皆统之中岳之部也。诸入山采八石、石象、石脑、流丹珠、飞节、黄子,石髓、桂英、芝草诸神药,自无《五岳》佩之,此仙物终不可得也。欲佩之法,以青为缯,或用白为缯,或盛以紫囊,或带之头上,或带之心前,或肘后。山无大小,皆有灵神。神来见形,自称某山某甲来迎拜也。是太上真人以为竹使策文,五岳卫此图书,如今世人二监司之章节状,所以丘山之神而来拜谒也。受付之法,限之四十年一传,歃血委誓而约。人有此文在家者,五岳君各遣五神来奉卫图文,所居山川源泽诸灵各遣侍人营护子耳。他人憎嫉,谋议口舌、凶逆贼害、及官系子者,五岳所卫二十五神,及山川侍官,即白所居之部岳君,岳君即使鬼物反害彼人自中也。奉之者,不可不净身清神,若行邪乱慢,不尊所受,忽贱灵信,轻侮宗末者,祸至灭家,不可不慎。入山无其《真形》,则众精坏人;采药不得《真形》,则群灵蔽之;为道士不得《真形》,则魂炁不定,三尸乱干;术士不得此文,皆不成。但就有此文以佩身,乃是弥纶众神,横行天地。在家则神人奉卫,入山则群灵奉迎,采药服芝草则真仙营护,结疫沙害则妖灾自灭尔。乃虚往实来,真验祸福,将有道者,其秘而尊焉!汉元封元年西王母授孝武皇帝。斋
五岳及五岳真形图
    图为现存于五岳及西安碑林等处的五岳真形图碑刻。这种五岳真形图出现较晚,其地图特征已经变得很不明显,而显得更加高深莫测了。
    五岳,是北岳恒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和南岳衡山的总称。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狩封禅相结合的产物。
    五岳中“岳”意即高峻的山。虽然五岳不是我国最高的山岭,但都高耸在平原或盆地之上,因此显得格外高大险峻。《诗经》中即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等诗句。古代帝王附会五岳为群神所居,在诸山举行封禅、祭祀盛典。五岳说始于汉武帝。汉宣帝定的五岳中以安徽省天柱山为南岳,河北省曲阳县的大茂山为北岳,后始改以湖南省的衡山为南岳,隋以后成为定制。明代又以山西省浑源县的恒山为北岳,清代移祀北岳于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在五岳修建佛寺、道观,进行宗教活动。到明清时期,南岳、北岳和中岳仍保持着佛、道共尊的局面,东岳和西岳则以道教势力为主,成为中国道教的中心。五岳景观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华山险,恒山奇,嵩山奥。
    五岳真形图是流传近2000年的道教符箓,民间将其奉为避兵、消灾、免祸致福的护身符,广为使用。该图广泛见于书目抄绘、饰物、鼎器、砚台、石碑等载体。碑刻五岳真形图曾分存五岳,现存的有:年代最为久远的存于泰安岱庙东碑廊的明洪武十一年(1377年)刻石,碑存河南登封中岳庙的明万历年间巡按河南监察御史方大美重刻石,存于西安碑林的清代邓霖转刻石,存于恒山、华山等处的刻石。
    碑刻五岳真形图用5个不同的符号代表五岳,符号形状“泰山如坐、华山如立、恒山如行、衡山如飞、嵩山如卧”,各图都有文字说明。该图弯曲盘绕,画迹诡异,自古以来说法很多。有的说,五岳图是表示五岳形状的:东岳泰山形体庞大,如巨人端坐,老态龙钟,肃穆威严,因有“泰山如人坐”之说;西岳华山形体陡峭奇险,壁立如削,因有“华山如壁立”之说;南岳衡山形体如鸟翼,光泽秀美,腾空而飞,因有“衡山如鸟飞”之说;北岳恒山,高峻谷深,飞岭纵横,如猿攀跃,因有“恒山如猿行”之说;中岳嵩山形体如人卧,外观奇伟,内含奥妙,因有“嵩山如人卧”之说。“五行”说对五岳观念的产生和稳定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所以也有人说五岳真形图是五行演化而来的五个方位和五种物化:东岳表“木”,西岳表“金”,南岳表“火”,北岳表“水”,中岳表“土”。还有人说,五岳真形图是“四象”和土神的形象表示:东岳是青龙,西岳是白虎,南岳是朱雀,北岳是玄武(龟蛇),中岳图绘的是庙内住土神。
    对于五岳真形图的众多说法,更为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吉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0: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岳真形图”考

古代对“五岳真形图”的解释:
最早出现“五岳真形图”记载的是古代文献《汉武帝内传》,称该图是太上老君最早测绘的山岳地图。
五岳真形图的作用是:
*系道士入山护身符 。
*《抱扑子》:“凡修道之士栖隐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之。其山中鬼魅精灵、虫虎妖怪,一切毒物,莫能近矣。”
近代对“五岳真形图”进行研究后的解释:
“五岳真形图”是泰山等高线平面图
泰山入山线路图
1910年6月,日本学者小川琢治在日本《地学杂志》第22年第258号上发表了《近世西洋交通以前の支那地图に就て》专文。
文中根据日本所收藏的十七世纪版《五岳真形图》之一《东岳真形图》,与实地考察用等高线绘制的泰山地形图作了比较分析,得出一个惊人结论:二者极为相似。换句话说,《五岳真形图》中蕴涵有等高线制图法的地图绘制思想。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成立的中国科学社将小川琢治对《五岳真形图》的研究工作介绍给了中国学者。
后来,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中也引用了小川琢治的研究成果,并作了评论:“小川琢治曾注意到一幅很值得注意的泰山图,这幅图见于《五岳真形图》(作者姓名不详,现存有十七世纪的版本)。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幅图中所用勾画山形的方法完全不逊于近代所用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曹婉如、郑锡煌于1987年发表了“试论道教五岳真形图”一文,这是学术界迄今为止对道教《五岳真形图》较为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
*现存的古本五岳真形图,就其表现形式和内容来看,可以称之为具体山岳的平面示意图。
*“圆山”是山区的一种行路方法。古代道士凭借这样的实地“圆山”经验,在绘制五岳进山地图时,就将同一高度的山峰位置用相同的墨迹标明,便于道士在山中绕山行走。
*《五岳真形图》之所以能在人类地图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因为其蕴涵有先进的地图绘制科学思想。
嵩山道教遗留的几件文物
文:王 卡来源:中岳道教论文集发表时间:2009-11-24
    河南省登封县境内的嵩山,古称太室或天室,居五岳之中,自古即为华夏民族奉祀的名山。东汉、魏晋以降,道教、佛教相继传入中岳。直至今日,这里仍是中国传统宗教文化遗存丰富,影响深远的名山。今年是新中国建立甲子华诞,又正值嵩山申请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之际。在此举行“中岳论道”学术研讨会,可谓恰逢其时。
    嵩山道教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尤以北朝、隋唐最为兴盛。出现过寇谦之、潘师正等著名道教宗师,并遗留丰富的文化宝物。最重要的文物首推五岳真形图、中岳嵩高灵庙碑、武则天投龙金简。从前已有一些学者研究过这几件重要文物,笔者亦曾关注嵩山道教文化遗迹。本篇仅就几件文物在道教历史及道法、科仪上的意义略作叙述,祝论道大会举办成功,嵩山道教文化传统继续发扬光大。

    一  五岳真形图的来历及功用
    中岳嵩山很早就是中国原始宗教奉祀的神山。《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夏商周)之君,皆在河、雒之间,故嵩高为中岳”。传说作为古华夏族之一的炎帝族(神农氏、姜姓),在上古从西北进入黄河中游,曾长期居住在嵩山附近的伊水、雒水流域。其中有一支奉伯益为始祖的部落,号称四岳,以崇拜山岳为其宗教信仰。后来西周时的齐、吕、申、许四个姜姓国,据说即四岳的后裔。《诗经•大雅•崧高》有云:“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干”。按“申”、“甫”即申氏、吕氏部落。诗中说他们都是嵩岳山神的子孙,护卫周朝王室的干臣。又据《史记•周本纪》和《逸周书•作雒篇》载:周武王灭亡殷商后,曾计划在伊水、雒水一带靠近“天室”的地方建造城邑,以定保天命。所谓“天室”,即古人认为能够沟通人与天神的嵩山太室。后来周公果然在嵩山附近造了成周雒邑(今属洛阳),作为周朝统治关东的中心。西周灭亡后,雒邑又成为东周的都城。有周一代,嵩山是当时人心目中的神山。故《左传》昭公四年说:“阳城、大室、荆山、终南,九州岛之险也”。
    秦汉以降,嵩山仍是列于国家祀典的五岳之一。相传秦始皇曾在嵩山立庙祭祀天神。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巡游嵩山,又令祠官增修太室祠。汉代常有方士入山寻仙采药,或存思诵神以治病驱邪。《太平御览》卷881引汉代纬书《河图》云:“东方泰山君神姓圆名常龙,南方衡山君神姓丹名灵峙,西方华山君神姓浩名郁守,北方恒山君神姓登名僧,中央嵩山君神姓寿名逸群,呼之令人不病”。又曰:“东方太山将军姓唐名臣,南方霍山将军姓朱名丹,西岳华阴将军姓邹名尚,北岳恒山将军姓莫名惠,中岳嵩高山将军姓石名玄,恒存之,却百邪”。存神治病是后世道教上清、灵宝派的重要方术,源于汉代方士。
    汉末魏晋,随着道教的形成,嵩山成为道教名山之一。据《汉武帝外传》载:汉末方士鲁女生采药于嵩山,遇一神女,自称为三天太上侍官,以《五岳真形图》授之,并告以施用节度。据说用其图“可以威制五岳,役使众灵”。后来鲁女生道成,入华山中去,以图传授道士蓟子训,蓟子训传封君达,封君达传左慈,左慈又传东吴道士葛玄(道教称葛仙公)。又据《云笈七籖》卷六及《道教义枢》卷二载:西晋时,道士鲍靓学道于嵩山。惠帝永康中(300年),鲍君于石室静斋思道,忽有天文大字出于石壁,鲍靓告玄而受,后以之传授女婿葛洪。此即所谓“大有三皇文”的来历。按《三皇文》和《五岳真形图》都是魏晋之际出世的重要道书,后世道教三洞经书中的洞神部经,即由嵩山传出的这两种道书增衍而成。葛洪《抱朴子•遐览篇》有云:“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也。……家有《三皇文》,辟邪恶鬼、温疫气,横殃飞祸。……又家有《五岳真形图》,能避兵凶逆,人欲害之者,皆还反受其殃”。可知《三皇文》及《五岳真形图》,都是早期神仙道教祛除鬼神,治病避邪的经书。
    《三皇文》在唐代因官方禁止而失传。《五岳真形图》现仍存于明编《正统道藏》中,即《五岳真形图序论》及《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两篇均题署。汉武帝时宠臣东方朔传。前篇讲西王母传授汉武帝《五岳真形图》及《灵光生经》的故事。后篇即五岳真形图的图像,以及传授、使用真形图祛疫除灾的方法。从书中看,五岳真形图有两套版本,一为魏晋古本,一为唐代版本(称洞玄灵宝五岳真形图)[1]。两种版本各有九个真形图,东岳泰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北岳常山(山西恒山),以及霍山(会稽赤城)、潛山(在合肥)、青城(在蜀郡)、庐山(在九江),各有真形图一幅。魏晋道士认为,霍、潛、青、庐山神是五岳神君的储君和佐命,因此也图画其真形。所谓真形,是一种曲折婉转的山水形势图,类似篆书符文。据说佩戴五岳图形,或在法事中奉祭图形,用于镇墓镇宅,可以祛疫免灾。

    总之,五岳真形图是从中国上古山岳崇拜巫术演变而来的一种道法。唐宋元明历代道书,尤其是上清、灵宝派的道法书中,都记载有用五岳真形图镇宅、镇墓免灾的法术。当时人的坟墓中,也发掘出一些刻有五岳真形图文的镇墓石。据说现今嵩山中岳庙内,还保存有明代万历年间刻立的《五岳真形图碑》两通。这是具有中国宗教特色的传统文化遗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0: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北魏道教与中岳庙碑

    嵩山道教的发展,在十六国北朝时期趋于兴盛。据《晋书•艺术传》载,前秦道士王嘉在淝水之战后曾居嵩山修道。不久,著名道士寇谦之也来嵩山隐居。关于寇谦之在嵩山的活动,《魏书•释老志》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29有详细记载。寇谦之,字辅真,冯翊万年人,生于前秦苻坚建元元年(365)。早年随方士成公兴入华山修道,后又至嵩山石室,采药服食,隐居守志。据称他在北魏神瑞二年(415)遇太上老君降临,授以《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 ,使继任天师之位,改革旧天师道,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北魏泰常八年(423),老君玄孙李谱文又降临嵩山,授予寇氏太真太室九州真师、治鬼师、治民师、继天师四种符箓,使统领地上人鬼之政。并授给他《录图真经》六十卷,使奉持真经辅佐北方泰平真君,建立静轮天宫,沟通人神。经寇氏改革后的新天师道,得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司徒崔浩的赏识。北魏始光初(424年),寇谦之前往魏都平城奉献《录图真经》,因大臣崔浩引荐得到重用。太武帝使谒者奉玉帛牲劳祭祀嵩岳,迎致寇谦之弟子在山中者,并于京城建大道坛和静轮天宫。“于是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天师道因此从民间宗教正式上升为官方宗教,在北魏兴盛起来。寇谦之作为太武帝的国师,曾参与谋划军政,利用宗教帮助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战争。始光二年(425),魏太武帝将攻夏主赫连昌,朝中群臣多迟疑难决。太武乃问“幽微”于国师寇谦之,谦之答曰“必克”。于是太武帝连年出击,先后消灭赫连夏、北燕、北凉等割据政权。至太延五年(439),最终完成了统一北方的事业。次年,寇谦之为太武帝祈福于嵩岳,据说“精诚感通,太上冥授帝以太平真君之号”。北魏乃于当年改元太平真君元年。太武帝又听从寇谦之建议,于太平真君三年亲至天师道坛,接受道教符箓。其后北魏诸帝即位后,都要接受天师道符箓,成为定制。
    作为寇谦之新天师道的发源地,在北魏时成为北方道教的中心。其最显赫的年代,大约在魏初太武帝在位时(424-452年)。记录这段道教史的资料,除《魏书•释老志》等文献外,最重要的实物证据即北魏所立的《中岳嵩高灵庙之碑》及《大代修华岳庙碑》。(以下简称《嵩岳碑》《华岳碑》)。
    《嵩岳碑》是中岳庙现存最早的道教碑刻。此碑高六尺四寸,广三尺,碑额有篆书标题,碑阳正文二十三行,行五十字;碑阴题名七列,皆楷书阴文[2]。碑文首先概述了嵩山地理形势,上古至秦汉魏晋十六国历代统治者奉祀嵩山始末。其次则述及天师寇谦之沟通人神,辅佐真君治成太平之化,北魏因此为他修复嵩岳祠庙,以为表彰。这篇碑文内容印证了史书、道典的记载,为研究北魏天师道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见证。碑文的字体古拙,介于隶、楷之间,属魏碑珍品,为历代金石家、书法家所称赞。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卷四,列此碑碑阳的书法为高品,碑阴为神品,称赞其书法“如浑金朴玉,真正书之极则,得其指甲,可无唐宋人矣”。可见此碑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嵩岳碑》原未题立碑年月及撰写、刻石者姓名。北宋赵明诚《金石录》卷322始著录:“后魏中岳碑及阴,太安二年(456)十二月立”。清孙星衍《寰宇访碑录》题为寇谦之撰。皆不知所据。按《魏书•释老志》载,寇谦之卒年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下距文成帝太安二年(456)尚有八年。故近代学者对此碑之年代和作者颇有疑问。实际此碑当立于北魏太延年间(435-440),撰书者亦非寇谦之。其证据如下:
    第一,《嵩岳碑》之刻立,据碑文所述,是为表彰寇谦之感通天神,辅助北魏统一北方之功。另据《魏书》记载,北魏始光元年(424),寇谦之至魏都平城进献《录图真经》,得太武帝赏识,使人祭祀嵩岳,显扬天师道法。次年太武帝为征讨夏主赫连昌,问幽微于寇谦之。始光三年,魏攻夏,至神jia元年(428)擒赫连昌。太延二年(436)魏灭北燕冯氏,太延五年(439)又灭北凉沮渠氏,统一北方。次年寇谦之为太武帝祈福于嵩山,北魏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元年。从史书记载看,北魏太延至太平真君年间(435-450),寇谦之最受太武帝宠信。此时朝廷为寇天师建庙立碑,表彰其“佐国扶命”之功,合乎情理。迨至太安二年(456),寇谦之及太武帝均已去世数年,新君文成帝崇信佛法,北朝天师道不如先前显赫。这时再为天师立碑褒扬,于理不合。
    第二,《嵩岳碑》文中提到:“谣俗之或,浮图为魁,祭非祀典,神怒民叛”云云。此语当出于魏太武帝镇压佛教之时。据史志记载,太武帝灭佛之事始于太延年间,至太平真君五年(444)达到高潮,北朝佛教惨遭毁灭。而文成帝继位后,立即宣布恢复佛教,其后北朝佛教一直兴盛,势力优于道教。此时朝廷所立碑文中,不应再有斥责浮屠之祀为“神怒民叛”之语。
    第三,《嵩岳碑》文中称:“圣上以睿哲之姿,应天顺民,绍隆洪绪,是以即位之初,天清地宁,人神和会”。此处所谓“圣上”,显然应指太武帝,而非文成帝。据史书记载,文成帝即位时,恰逢朝中有逆乱,决非“天清地宁,人神和会”之时。
    第四,《嵩岳碑》碑阴所刻题名中,有“颍阴令□”。考《魏书•地形志》,颍阴县属颍川郡,太平真君七年(446)并入临颍,东魏元象二年(539)复置。故太安二年时,北魏没有颍阴县令。《嵩岳碑》应造于太平真君七年之前。
    第五,据《魏书•礼志一》载:“太延元年,立庙于恒岳、华岳、嵩岳上,各置侍祀九十人,岁时祈祷水旱。其春秋泮涸,遣官率刺史祭以牲劳,有玉币”。据此可知,除《嵩岳碑》外,北魏同时还在恒岳、华岳建庙立碑。现恒、华两碑已不存。但清末民初学者刘铁云藏有《华岳碑》拓本,民国时有正书局曾影印行世[3]。该碑立于太延五年,其碑文内容与《嵩岳碑》大体相同,少有异文。碑文中提到:华岳庙“旧祠毁坏,更造新庙,太延元年乙亥冬十月戊□□”云云。可知北魏当于太延元年(435)开始建造华岳新庙,至太延五年(439)完工,立碑记事。嵩岳庙的建造和立碑,大约也在同时。故《嵩岳碑》文中亦云:

    又以天师□□,受对扬之诀,乃□服食□士,修诸岳祠,奉玉帛之礼,春祈秋报,有大事告焉。以旧祠毁坏,奏遣道士杨龙子更造新庙。太延□□□□□□□□□□□。

    这段碑文残缺甚多,但从文中尚存“太延”二字,可知嵩岳建庙立碑应在北魏太延年间,大约与《华岳碑》同时。碑文所谓“修诸岳祠”,即指北魏于太延年间修造恒岳、华岳、嵩岳庙之事。
    《嵩岳碑》之建立时代已如上述。至于其碑文的撰书者,虽然有前人题作寇谦之,但笔者怀疑应是北魏司徒崔浩所作。据《魏书•释老志》载,崔浩曾上书太武帝,推荐寇谦之,并积极鼓动太武帝灭佛。《嵩岳碑》的行文用语风格,与《释老志》所载崔浩奏荐寇谦之的表文及灭佛诏书非常相似,当出于一人之手。清河崔氏家族,是北魏初期的书法名家。《魏书•崔玄伯传》载:崔浩之祖崔悦与范阳卢谌并以书法著名,其父崔宏“尤善草隶行押之书,为世摹楷”。崔浩本人也工书法。《魏书•崔浩传》说:“浩既工书,人多托写《急就章》。从少至老,初不惮劳,所书盖以百数……世宝其迹,多裁割缀连以为模楷”。《嵩岳碑》的书法被后人称赞为魏碑上品,以崔、寇二人关系之密切来看,此碑之撰书者,非崔浩则无人能当之。至于寇谦之虽亦工于书法,但不应撰文表彰自己。
    嵩岳庙及碑石的监造者,据碑文称为道士杨龙子。关于他的生平字里,史书道典均未记载。唯《嵩岳碑》的碑阴题名称:“□□□义将军渭南杨龙子,鉴典洛豫二州营造指挥模□□”。又《大代华岳碑》文末亦有题记曰:“□□□□杨□□,字道真,弘农华阴人,迁住秦州,即住南□。弱冠怀道,志慕灵仙,匪躬之操,简存帝心。台遣营造碑阙,功成事就,允合□□,□□书勒记焉,以美其□”。据此可知,嵩、华二碑当皆系杨龙子监造。此人大概为寇氏天师道徒。
    《嵩岳碑》因刻立日久,现已剥落漫漶,存字不足三分之一,文字既难通读,笔画亦失其旧趣。传世的拓本,据近人邵茗生考证,有剖字不损本(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藏)、陈叔通旧藏明初拓本(现归故宫博物院)、又龚自珍藏本(现归北京图书馆)、端方藏本(中华书局曾影印)[4]。各本中以陈氏藏本最古,存字最多。《书法》杂志1988年第二期已将此碑拓本影印刊出。《嵩岳碑》的释文,以邵茗生所录最完整,除少数讹漏外,基本上复原可读。当今嵩山、华山道门,应将嵩、华两岳庙碑文重刻,以纪念先师寇谦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0: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唐代道教的投龙简仪
   寇谦之卒于北魏太平真君九年,不久崔浩、太武帝也去世,天师道的地位在北朝渐趋衰落。北魏后期佛教兴盛,其势力进入嵩山。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29《韦节传》载:北魏末年,关中道士韦节到嵩山参谒天师道法师赵静通。赵对韦节说:“嵩高是神仙福地,倾浮屠氏栖于此,非有绝俗之行,直欲托名岳以鬻风声,由是积尸沉魄,秽浊灵山。比者天文气候,怒戾失中,恐灾流于此,尚宜安居耶?”由此可见,当时嵩山道教的势力已不如佛教。
    隋唐时期,嵩山道教又兴盛起来。茅山上清派是隋唐影响最大的道派。隋大业七年,上清派宗师王远知应诏扈驾东都,曾奉敕修斋于嵩山。唐初武德年间,秦王李世民出兵河南,消灭洛阳军阀王世充,途中与房玄龄微服私访王远知。王远知对李世民说:“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王远知弟子潘师正,奉师命隐居嵩山逍遥谷二十余年。唐高宗出巡东都洛阳时,曾两次上山拜访问道。明《道藏》所收《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一书,即潘师正与唐天皇(高宗)就道教教义相互问答的记录。潘师正的弟子司马承祯、吴筠,亦曾居住嵩山。
    唐代皇室与道教关系密切,道教所创的斋醮仪式,深得帝王贵族喜好。他们经常召请道士建坛设醮,为国家及家人祈福禳灾。凡有国家庆典、皇室祖先忌日超度、皇帝或后妃公主寿诞庆贺,以及天旱时请神降雨、洪涝时请神放晴等事,皆有道士出场行醮做法。“投龙简”是道教为皇家举行的一种斋醮仪式,属灵宝金箓斋法。该法事可能源于早期天师道投三官手书于山水的忏悔仪式。东晋问世的古灵宝经《洞玄灵宝赤书玉诀》中,已有投金龙玉简削罪除过仪式。上清派经书《洞真青要紫书金根众经》,南朝道士陆修静编《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天师道经书《正一法文护国醮海品》等,亦载有投简科仪。后来仪式不断完善,本文篇幅所限不能详述。可参见北周武帝敕编《无上秘要》、唐王悬河编《三洞珠囊》、唐末杜光庭编《太上黄箓大斋仪》等书。
    投龙简的主要程序,是在设醮祭祀山川岳渎后,将金龙玉璧或刻写有名刺告文的金银铜玉简牍投埋于山水,旨在招真致灵,镇伏山川,消除罪过,长生成仙。据说金简玉璧是向神灵传达帝王心愿的信物,金龙则是传信的驿使。从唐宋以至元明,道教投山水龙简醮仪成为官方祭祀岳渎的典礼。道士奉敕为帝王祭祀山水投龙的记载屡见于历代碑刻或文献。从清末至今,不断发现有刻写告文的历代龙简实物。二十世纪初,法国汉学家沙琬(Chavanne)发表《投龙简》论文后,国内外学者结合最新考古资料,不断有研究论文发表[5]。
    据诸家考证,道教投龙醮仪成为官方祭典大约始于隋唐。尤以唐高宗、武后、玄宗时最盛行。留下的重要文物,有泰山东南麓王母池的唐代《岱岳观碑》(碑文见《道家金石略》);清道光年间湖南衡山发现“唐玄宗南岳投龙铜简”(原件今藏贵州省博物馆)。1982年,河南省登封县村民在嵩山峻极峰,发现“武则天中岳投龙金简”,则是建国后道教考古的重要成果。中央电视台四频道《走遍中国》节目,最近演播了发现中岳投龙简始末的视频。该金简现藏河南省博物馆,《道家金石略》登载其上文字:
    大周国主武瞾,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瞾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6]。
   
    文物对研究唐代道教投龙简,具有很高的价值。唐代前期,投龙简是国家常用的祭典,各地道士都曾奉敕举行醮仪,尤其在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投简最频繁。武则天金简中提到的“小使臣胡超”,即唐高宗、武后时洪州西山游帷观(今南昌西山玉隆万寿宫)著名道士胡惠超。据唐颜真卿《华姑仙坛碑铭》及杜光庭《墉城集仙录》载,江西抚州临川县女道士华姑,曾於武后长寿二年(693)至洪州西山,拜访天师胡超问道[7]。另据《全唐文》卷97所收武则天《赐胡洞真天师书》,内称:“先生道位高尚,早出尘俗,如轩历之广成,汉朝之河上,……倘蒙九转之馀,希遗一丸之药”云云。宋代《太平广记》卷288引唐张鷟《朝野佥载》,谓武周圣历年间洪州有胡超僧,隐居白鹤山学道,微有法术。武后使合长生药,所费巨万,三年乃成。武后服之以为神妙,希望长生久视,故改年号久视元年。可见这位胡超(字拔俗)颇得武则天宠遇,因此命他来嵩山投龙。关于胡惠超的生平事迹,《道藏》中还有许多资料,不再赘述。
    替武则天往五岳四渎投龙简的道士,还有一位金台观主中岳先生马元贞。据《道家金石略》载唐代《岱岳观碑》,马元贞及其弟子在天授二年(691)至三年间,数次奉敕往各地设醮投龙,庆祝大周革命成功。足迹涉及山东泰安(东岳庙)、曲阜(孔庙)、河南登封(中岳庙)、济源(奉仙观)、桐柏(淮渎庙)等处。
    总之,汉唐时期道教在中岳嵩山发展兴盛,留下丰富的文化遗迹。嵩山中岳庙自唐以来历代多次重修,现存庙宇系清代整修,仍保留宏大规模和众多文物古迹。嵩山道教文化遗产,今后仍待继续发掘。



    [1]魏晋古本真形图,与《三皇文》同属洞神部道经,梁朝陶弘景所编《五法传授仪》载其传授科仪。唐代官方禁传《三皇文》后,《五岳真形图》归属洞玄灵宝部(参见唐张万福撰《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戒法箓择日历》)。现存《道藏》本,盖系明代道士将两种传本合并而成。
    [2]参见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十二著录。
    [3]按北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一最早著录《华岳碑》,谓“大代修华岳庙碑,不著撰人名氏,镇西将军略阳公侍郎刘元明书。太延中改立〔华岳〕新庙,以道士奉祠,春祈秋报,有大事则告。碑以太延五年五月立”云云。又罗振玉《石交录》卷三据刘铁云藏原拓影印本,录《华岳碑》残文,并记述刘铁云拓本得来始末甚详。据称该拓本系清末陕西观察刘喜海(字燕庭)偶得孤本,后质押北京厂肆,刘铁云以三百金赎得,后亦不知所在。以上详见张勋燎、白彬著《中国道教考古》第二册,《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华岳庙碑与寇谦之新天师道》。
    [4]参见邵茗生《记明前拓北魏嵩高灵庙碑》,载《文物》1962年第11期。
    [5]最近研究成果可参见刘昭瑞《从考古材料看道教投龙仪》(载《第二届道家与道教国际会议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6]原件中“瞾”、“月”、“日”、“臣”等字,皆为武周时所造异体字。
    [7]参见《全唐文》卷340、《云笈七籖》卷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6 08: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1 1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深奥的东西
俺搞不懂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9 23: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06:29 , Processed in 0.03671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