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16|回复: 7

五岳真形图注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9 10: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岳真形图,道教符箓,据称为太上道君所传,有免灾致福之效。今河南登封县嵩山中岳庙内存有此图的碑刻。
《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帝内传》:“﹝武帝﹞问:‘此书是仙灵之方耶?不审其目,可得瞻盼否?’ 王母 出以示之曰:‘此五岳真形图也……诸仙佩之,皆如传章;道士执之,经行山川,百神羣灵,尊奉亲迎。’”   晋葛洪 《抱朴子•遐览》:“道书之重者,莫过於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也。古人仙官至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   “修道之士,栖陷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之,则山中魑魅虎虫,一切妖毒皆莫能近。汉武元丰三年七月七日受之西王母,流布人间。后太初年中,李充自称冯翊人,三百岁,荷草器负图傲游。武帝见之,封负图先生。故世人能佩此图渡江海、入山谷、夜行郊野、偶宿凶房,一切邪魔魑魅魍魉水怪山精,悉皆隐遁,不敢加害。家居供奉,横恶不起祯祥永集云。故此图不独用为佩轴,家居裱成画图,安奉亦可……”。
古代的解释
  最早出现“五岳真形图”记载的是古代文献《汉武帝内传》,称该图是太上老君最早测绘的山岳地图。   五岳真形图的作用是:   *系道士入山护身符 。   *《抱扑子》:“凡修道之士栖隐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之。其山中鬼魅精灵、虫虎妖怪,一切毒物,莫能近矣。”
近代国外的解释
  “五岳真形图”是等高线平面图入山线路图   1910年6月,日本学者小川琢治在日本《地学杂志》第22年第258号上发表了《近世西洋交通以前の支那地图に就て》专文。   文中根据日本所收藏的十七世纪版《五岳真形图》之一《东岳真形图》,与实地考察用等高线绘制的泰山地形图作了比较分析,得出一个惊人结论:二者极为相似。换句话说,《五岳真形图》中蕴涵有等高线制图法的地图绘制思想。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成立的中国科学社将小川琢治对《五岳真形图》的研究工作介绍给了中国学者。   后来,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中也引用了小川琢治的研究成果,并作了评论:“小川琢治曾注意到一幅很值得注意的泰山图,这幅图见于《五岳真形图》(作者姓名不详,现存有十七世纪的版本)。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幅图中所用勾画山形的方法完全不逊于近代所用的方法。”
近代国内解释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曹婉如、郑锡煌于1987年发表了“试论道教五岳真形图”一文,这是学术界迄今为止对道教《五岳真形图》较为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   *现存的古本五岳真形图,就其表现形式和内容来看,可以称之为具体山岳的平面示意图。   *“圆山”是山区的一种行路方法。古代道士凭借这样的实地“圆山”经验,在绘制五岳进山地图时,就将同一高度的山峰位置用相同的墨迹标明,便于道士在山中绕山行走。   *《五岳真形图》之所以能在人类地图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因为其蕴涵有先进的地图绘制科学思想。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它们是: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市。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五岳之首泰山,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   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   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   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南岳独如飞”的说法。   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有人认为,五岳来源于中国的五行思想与山岳、以及对山神的崇拜。传说盘古死后,头和四肢化为五岳。虽然五岳不是中国最高的山,但由于高耸在平原或盆地上,故在古人眼中格外险峻。加上不少名人雅士的祭祀、修行和到访,留下遗迹,大大增添了五岳之名声。   五岳起源于古代中国人的山川崇拜,是和国君对山神的祭祀联系在一起的。五岳一词始见于《周礼》的“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礼记》“王制”记载:“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这里的五岳并没有列出具体山名。东汉的郑玄对《周礼》的注释说:“五岳,东曰岱宗、南岳曰衡山、西曰华山、北岳曰恒山、中岳曰嵩山。”   至于为什么是"五岳",而不是"四岳"或者"六岳",人们经过研究,认为我国五岳制度立始于汉朝,可能是当时的一些经学家根据殷商时的"五方"(东、南、西、北、中)和五色(青、赤、白、黑、黄)等观念,加以附会而成。   五岳具体山名见诸文字并得到官方确认,是在秦汉时期。《尔雅》“释山”和秦朝人伏生所做的《尚书?大传》都记载了五岳分别为“岱(泰)山、霍山、华山、恒山、嵩高(嵩山)”。其中的霍山,又称衡山。《汉书》的“郊祀志”载,汉宣帝在公元前61年(神爵元年)颁诏,正式确定东岳为泰山、西岳为华山、南岳为霍山(即衡山)、北岳为常山(即恒山)、中岳为嵩山。由此可见,确定这五山为五岳,可能早在《周礼》成书的春秋或战国时期,最晚也在西汉时期。   汉武帝之后中国历代皇帝都对五岳不断加封,唐代把五岳封为王,宋代加封为帝,元代继续加封为帝,到了明代更被加封为神。 道教创立以后,继续将五岳神话,认为五岳乃是神仙居住之地,把东岳称为蓬玄太空洞天,南岳称为朱陵太虚洞天,西岳称为太极总仙洞天,北岳称为太乙总玄洞天,中岳称为上圣司真洞天。晋朝的道士葛洪在《枕中书》中,融合了五行所代表的方位和颜色的说法(木代表东方,青色;火代表南方,赤色;金代表西方,白色,水代表北方,黑色,土代表中央,黄色),声称太昊为青帝,治东岳岱宗山(泰山),祝融为赤帝,治南岳衡霍山(即天柱山),金天氏为白帝,治西岳华阴山(即华山),颛顼为黑帝,治北岳太恒山(即恒山),轩辕氏为黄帝,治中岳嵩高山(即嵩山)。   但是,历史上所称的北岳恒山和南岳衡山,其所指的并不是如今的山西恒山和湖南衡山。其中北岳恒山在历史上长期都是指河北省曲阳的大茂山(古称恒山),直到1660年才由山西的恒山所取代。 而南岳衡山旧指安徽的天柱山(古称霍山、衡山),直到隋朝(公元589年)才改湖南衡山为南岳。   一些中国的地方割据政权,也曾以自己的视角封过五岳,例如三国时代,东吴的孙皓封离县(现于江苏宜兴县)为中岳,又封其南的荆南山为南岳。五代十国时期,闽帝王延均封霍童山(现于福建宁德县)为东岳,高盖山(现于永泰县)为西岳。唐朝时,南诏则称云南境内的苍山(中岳)、乌蒙山(东岳)、无量山(南岳)、高黎贡山(西岳)和玉龙山(北岳)。因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古代朝鲜也封过五岳。   五岳的形图,各有特点,彼此形象表明什么,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五岳图是表示五岳形状的,东岳泰山形体庞大,如巨人端坐,老态龙钟,肃穆威严,因有“泰山如人坐”之说;西岳华山形体陡峭奇险,壁立如削,因有“华山如壁立”之说,南岳衡山形体如鸟翼,光泽秀美,腾空而飞,因有“衡山如鸟飞”之说;北岳恒山,高峻谷深,飞岭纵横,如猿攀跃,因有“恒山如猿行”之说;中岳嵩山形体如人卧,外观奇伟,内含奥妙,因有“嵩山如人卧”之说。也有人说,五岳真形图是代表“五行”演化而来的五个方位和五种物化。东岳图表示“木”,西岳图表示“金”,南岳图表示“火”,北岳图表示“水”,中岳图表示“土”,木、金、火、水、土,大地上“五行”俱全,况且古代“五行”说对五岳观念的产生稳定都起过重要的作用。还有人说,五岳真形图是“四象”和土神的形象表示。东岳图绘的是青龙,西岳图绘的是白虎,南岳图绘的是朱雀,北岳图绘的是玄武(龟蛇),中岳图绘的是庙内住土神。如此等等,众说纷纭。但究意是什么?有待行家研究。   这幅图,或者说其中的符号,是目前我国道教文化研究重要文献和道教经典集合《道藏》中,仍然流传于世的古人作品。因为这五个符号,不仅见于书目抄绘,更见于诸器,如饰物(日常穿戴用具)、鼎器(礼器)、砚台(文房用具)、石碑(用途不明)等等中,历经近两千年,长久不衰,故没有被滚滚历史所湮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0: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岳真形图概说
  盖闻,乾坤之内,五岳者谓之神。五岳之中,岱岳为其祖,莫不应其造化。生于混沌之初,立自阴阳,镇乎乾坤之位。且五岳者,古经云“分掌世界人间等事”。
东岳泰山图说
  东岱岳泰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也,在兖州奉符县,是□□公真人得道之处,长白、梁父二山为副。岳神姓□讳□,封号“天齐仁圣帝”。岱岳者,主于世界人民官职及定生死之期,兼主贵贱之分,长短之事也。
南岳衡山图说
  南岳衡山,在衡州衡山县,是太处真人得道之处,□山、霍山为副。岳神姓崇讳□,封号“司天□□帝”。南岳者,主世界星象分野,兼水族鱼龙之事。
北岳恒山图说
  北岳恒山,在定州曲阳县,是长桑公真 人得道之处,天涯、□□二山为副。岳神姓晨讳□,封号安天元圣帝。北岳者,主世界 江河淮□,兼四足负□之类,管此事也。
西岳华山图说
  西岳华山,在华州华阴县,是黄灵于真人得道之处。终南、太白二山为副。岳神姓姜讳□,封号金天□圣帝。西岳者,主世界□□羽纤,兼□□□之事。
中岳嵩山图说
  中岳蒿山,在西京河南府登封县,是寇□真人得道之处。女几、少室二山为副。岳神姓□讳□,封号“中天崇圣帝。中岳者,主世界土地山川谷□,兼牛羊食□之种,管此事也。   中下层文   东岳太灵苍光司命真君。   南岳庆华紫光□生真君。   中岳黄元□光□真真君。   西岳素□□□大明真君。   北岳□□洞渊天□真君。   (最下层文残,从略)   说明   此碑原在岱庙延禧殿旁,清乾隆间移置县署土地祠,1979年复移置岱庙院,1983年移置岱庙碑廊。碑高126厘米,宽74厘米,圆首。碑阳刻《张宣慰登泰山记》,碑阴刻《五岳真形之图》。其右上部刻东岳泰山真形图,图下刻图说10行80字;右下部刻南岳衡山真形图,图下刻图说8行56字;左上部刻北岳恒山真形图,图下刻图说9行62字;左下部刻西岳华山真形图,图下刻图说9行58字;中部刻中岳嵩山真形图,图下刻图说11行66字。皆正书,字径l.5厘米。另中上部刻五岳概说9行58字,字径2厘米,正书。下部刻五岳称号5行50字,字径l.5厘米,亦正书。最下部刻《抱朴子》中的一段记载,多残缺,行数、字数不详,亦无法著录。额篆书阳刻“五岳真形之图”横列六字,字径8厘米。   五岳真形之图起源颇早,据《万花谷记》记载,“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汉武帝,帝视其巾器中有小书,乞瞻览。母曰:‘此五岳真形图也,乃三天太上所出,岂汝所宜佩乎?’帝乞不已,与之,藏柏梁台”。又按《抱朴子》记载,“凡修道之士,栖隐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之,则鬼魅虫虎一切妖毒,皆莫能近”。以上皆道家符谶之说,科学解释,有待进一步考证。此图刻于何年,缺载,一般认为刻于明万历年间。[1]
神秘的五岳真形图
神秘的《五岳真形图》  

秦建明

    中国的五岳为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名山,皆俯视群峰,高大雄伟,按东西南北中,各居一方,犹如中华大地上的五座测量标志,故又号为中国的镇山。五岳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对于建立大地宏观测量坐标与标志的模拟,在中国古代地理测量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与此相关联地是,五岳都刻有一方不同寻常的石刻地图,也与古代测量有关。堪称科学技术史上的奇珍。
    这幅图名曰《五岳真形图》,关于该图的传说很多,也非常神秘,细说起来,还要从汉武帝谈起。
    汉武帝在历史上可谓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但他平生最喜爱的却是长生不老和神仙方术,因此,他的宫廷中也就方士云集。方士是古代一些拥有特殊技巧而神秘的人,其中鱼龙混杂,有炼丹术士,也有与天文和地理有关的星相和堪舆学家,气功导引术、医术占卜、天文测量者等。这些方士中当然也不乏欺世盗名的骗子,如栾大、李少君、少翁之流,争相眩弄奇术,以售其奸。但时间一久,骗局漏出马脚后,往往被汉武帝处死,一时人头落地,死者颇多。众方士内,独有东方朔等得以善终,算是例外。
    东方朔好古博学,为人机智恢谐,又“多所观外家之语”,实际上是一位博物学家。《五岳真形图》便与东方朔有一定的关系。相传东方朔所著的《海内十洲记》中,记载了如下的一段佚事:
    “禹经诸五岳,使工刻石识其里数高下,……不但刻度五岳,诸名山亦然。……臣先师谷希子者,太上真官也,昔授臣昆仑、钟山、蓬莱山及神洲真形图。昔来入汉,留以寄知故人,此书又尤重于岳形图矣!……武帝欣闻其说。明年遂复从受诸真形图,常带之肋后,八节当朝拜灵书,以求度脱焉。”
    这是一段传说古代绘制地形图的文献,其中说到大禹令有技巧的人刻度五岳图,刻度就是描绘测量。不但五岳有图,其它重要的名山也都有图。并且东方朔的老师还有海外的昆仑山、蓬莱山等仙山的真形图。
    原来,早在太初年间,冯翊人李克就曾向汉武帝献过《五岳图》,为此,武帝特封李克为“负图先生”。这次东方朔再次献上一批《真形图》,汉武帝从东方朔手中得到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宝图,能让他这样珍重而又沉迷其中,我们今天可惜已经无从见到了。但是,中国古代的道教徒们却神秘地保存有一种《五岳真形图》,道家尊崇东方朔,这种《五岳真形图》大约也与东方朔有些干系。另据《汉武帝内传》:“帝又见王母巾笈中,有一卷书,盛以紫锦之囊。……王母出以示之,曰:‘此五岳真形图也。’”另一部古代异书《洞冥记》也有同样的记载。
    《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提到一个名为鲁女生的术士,注引《汉武内传》曰:“鲁女生,长乐人。……采药嵩高山,见一女人,曰:‘我三天太上侍官也。’以五岳真形图与之,并告其施行。女生道成,一旦,与知友故人别,云入华山。”又有一位名封君达者,其事迹下注引此书曰:“(封君达)闻鲁女生得五岳图,连年请求,女生未见授。”看来,五岳真形图在古人眼中也颇为神秘。
    除五岳外,西碑林也藏有一方《五岳真形图》,当我们步入碑林第六室,清代邓霖转刻的《五岳真形图》碑正宓静地矗立在那里,在人们长期的摩挲下,碑面已经洁滑如镜了。黝黑的碑面上发出神秘的幽光,似乎正在向人们暗示,这其中隐藏着古代的秘密。
    《五岳真形图》系每岳一图,分为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五图。图形似道家之符,但又弯曲盘绕,画迹诡异,自古以来无人通晓其中秘密。道士们传说,佩此图入山不迷,平安大吉,世世奉此图为道家之宝。
    道士们的举动,历来受到学者们的讥笑,尤为近代科学家们所不齿。但是一位有心的日本学者却不以为然,他潜心研究这种奇妙的图,一天,当他将《东岳真形图》与现代测量的泰山地形图进行对照时,几乎目瞪口呆,《东岳真形图》竟然与泰山地形图有许多相似之处,真形图原来是一幅古人以特殊方式标画的泰山地形图!这一发现顿时引起轩然大波,因为用这类方式表示地形起伏的技术出现很晚,所以有些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一时影响很大,后来这一研究成果被英国的李约瑟先生收入他的大著《中国科技史》中。许多学者在惊定之余,依然疑问重重:这太离奇了,中国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其地图测绘方面能达到这样高的水平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0: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秘的《五岳真形图》  
     这一问题,到了1974年算是初步得到了解答。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掘出三幅彩色地图,这些地图成图年代在汉文帝之前,距今已经有2100多年了。其中一幅地形图中有九嶷山地区的描画,使学者们不可思议地是:该图“采用了闭合曲线表示山体的范围以及谷地、山脉,并辅以侧视俯视相结合的方法表示了九嶷山耸立的峰丛,这与现代地形图上利用等高线配合山峰符号画法是相似的。”专家们认为:马王堆汉地图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绘制的古典地图,它表明了我国在2100年前地图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水平,给中国和世界地图史增添了光辉。其后,我国又相继发现了战国时期为中山国墓地设计古代工程图,其上有明确的绘图比例。
    既然西汉早期汉文帝时的地形图已经达到这样高的水平,汉武帝是汉文帝的孙子,那么汉武帝时的西汉中期产生诸如《五岳真形图》之类的地形图,也就不足为奇了。只不过由于某些原因,这些图后代人大多无法理解,又经历了传写翻刻,已经走形,更显得荒诞不经。除华山外,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都刻有真形图传世,甚至将这些图形当作山岳的标志。若不是道士们神化此图,一代一代留传下来,我们今天恐怕也无缘窥见这一展示出中国古人高度才智的地图成果。
    当发现了这种情况后,我们再次回过头来重新研究中国古代对于《五岳真形图》的有关论述,便会发现这一直被目为迷信的资料闪耀着古人智慧的光芒。明人编著的《华岳志》卷一中也绘有一幅《古本灵宝西岳真形图》, 其中引有所谓《东方朔序》。序文中说:“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曲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似於奋笔,锋芒畅乎岭锷,云林玄黄,有如书字之状,是以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纵趋向,因如字之韵而随形而名山焉。”这件资料的时代大概不会晚于明代,其中特别重要地是,作者点明了《五岳真形图》描绘的是山水之象,也就是说表示的是地形变化。并指出,其盘曲回绕,表现的是陵阜的形势,文中还点出其山岭的脊与图中的锋芒有关。而且有“下观规矩”“拟纵趋向”之语,确有一些测量成图的意味在内。
    道家在中国古代特别重视方技,许多道士本身就是术士,中国古代测量在道家的著作中往往被蒙上一层神化了的方技色彩。这一流派的文献中除了其迷信与封建糟粕外,也创造和保存了许多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重要的科学技术。
不幸地是,汉代已经创造出的上述地图绘制方法,到了数百年后的晋代时,大约已经无人知晓,当时的学者认为古地图比较粗略,地图学专家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理论时所见到的汉地图与马王堆出土的地图相比,制图水平似乎反而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是由于封建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往往控制在皇家手中的,在这种严密的管理体制下,先进学说的传承和推广是非常困难的。从历史上看,不但天文学如此,地理学也不例外。另外,从西汉到晋,中间经历两次大的战乱,尤其是东汉末董卓焚毁皇家收藏的图书,和汉末对知识人才的摧残,可能使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资料和技术人才都丧失殆尽。完全可以设想,秦汉许多制图技术已经失传,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理论,也许是一种再创造,殊为可叹。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并非是直线形的,许多发明创造,往往失传后,又再度被发明创造,有的甚至有多次反复,如中国古代指南车的发明即是如此。在地图学的发展中,也难免出现这类现象。
从这一角度来认识《五岳真形图》,我们就会发现,它神秘的外衣下,原来掩盖的是中国古代一种被扭曲了的科学遗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0: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巍巍泰岳觅绝顶
——泰山背后的一段地图故事
范俊劼(中国测绘报)
    五岳真形图的真正涵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中外学者们用了整整100年的时间,以泰山为突破口,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揭开了蒙在五岳真形图上的一层层神秘面纱,发现它们居然是蕴含着现代制图思想的山岳地图。

    图为Google Earth上的泰山俯视图。五岳真形图试图表现的正是这种整个山体的形状及多种地理信息。
    巍巍泰山,五岳独尊。熟悉泰山的人都知道,除了壮丽的自然景观,泰山还拥有傲人的200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可是也许你还不知道,泰山背后还隐藏着一段绵延近2000年的神秘的地图故事。

    恩格斯指出:“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被搬进了它的宗教里。”我们的祖先对山岳的崇拜源远流长,山岳崇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由山岳崇拜发展而成的山岳神灵构成了中国信仰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而在中国的山岳体系中,泰山的地位最为显赫,“山以岳尊,岳为东最”,这就是泰山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天下第一山”的原因。
    五岳成为定制虽始于汉武帝,其历史则可上溯到尧舜禹时期甚至更远,可谓是由来已久。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继承了山岳崇拜的悠久传统继续将五岳神化,并创造出五岳真形图。五岳真形图虽不及五岳久远,但也有近2000年的历史。2006年4月21日的《中国测绘报》曾发表《五岳真形之图》一文对此图进行介绍,该图还为国家测绘档案资料馆收藏,并在中国测绘科技馆的古地图展中展出。
    在道教中,五岳真形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图符。东晋著名道教学者葛洪有言云:“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在魏晋间文士托古而作的《汉武帝内传》中还杜撰了一个关于五岳真形图的故事:西王母下凡会见汉武帝,汉武帝见西王母随身携带的书箱里有一卷书,包装得很华贵,就想看一看。西王母说,此乃五岳真形图,是之前青城诸仙想要的,所以这次带过来给他们。这五岳真形图乃三天太上道君所作,殊为机密,凡夫俗子概莫能见。汉武帝一听,马上磕头如捣蒜,死缠烂打索要五岳真形图。西王母看汉武帝心诚,只好答应并详尽介绍了此图的来历、功用。西王母要求汉武帝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该图,且指定该图只能授予董仲舒一人,绝对禁止泄露给其他人。后来,西王母见汉武帝自得道之后开始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就又一把天火把所传授的五岳真形图等宝物全都烧掉了。因为汉武帝之前将五岳真形图传授给了董仲舒,所以该图才得以在人世间流传。这个故事的荒诞自不必说,但它一再强调五岳真形图的极端重要性,则是符合道教的一贯传统的。
    五岳真形图为什么这么神秘而尊贵?它所表示的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地图说即是其一。现存的五岳真形图约有10余种版本,其中早期版本的地图特征最为明显。唐末以后的五岳真形图流布很广,但大都高度简化,仅存原图大致轮廓,已经不具备明显的地图特征了。
    在早期的传统文献中,对五岳真形图的地图特征有较多和比较一致的记载。《汉武帝内传》对五岳真形图制作过程和方法的记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昔上皇清虚元年,三天太上道君下观六合,瞻河海之短长,察丘岳之高卑,立天柱而安于地理,植五岳而拟诸镇辅,贵昆陵以舍灵仙,尊蓬丘以馆真人……乃因山源之规矩,睹河岳之盘曲,陵回阜转,山高陇长,周旋逶迤,形似书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实之号,画形秘于玄台,而出为灵真之信。诸仙佩之,皆如传章。道士执之,经行山川,百神群灵尊奉亲迎。”托名西汉东方朔、应为隋唐之际文士所撰的《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序》中也说:“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曲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似于奋笔,锋芒畅乎岭崿,云林玄黄,有如书字之状。是以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纵趋向,因如字之韵,而随形而名山焉。”这两段文字都点明了五岳真形图描绘的是地理特征和山水之象,也就是说表示的是地形变化。而“下观规矩”“拟纵趋向”诸语,甚至还有测量成图的意味。
    除古籍中的记述外,各种版本的五岳真形图大多附有文字说明,对此有大同小异的、更为具体的叙述。如在《灵宝五岳真形图》之《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中有云:“墨者山形,赤者水源,黄者洞室穴也,画小者则形微,大者则陇洪。高下随形,长短取象。其源画神芝草有室之处,自是后来出,人皆于山处识而志之。”这说明,该图原来还是彩色的,其上标识的地理信息也相当丰富。
    尽管中国古代有丰富的资料对五岳真形图的地图特征进行描述,但都没明确指出该图就是地图。直到100年前,一位日本学者第一次明确指出五岳真形图是地图,并且不可思议地蕴含着现代科学制图思想。而打开这项研究突破口的,正是泰山真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对比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0: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理学家小川琢治

    小川琢治(1870年—1941年),日本著名地理学家,被日本学术界尊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著述颇丰的中国历史地理问题专家。1910年5月8日,小川琢治在日本东京地学协会发表了一次关于五岳真形图的演讲。同年6月,该演讲的内容发表在日本《地学杂志》第22年第258号上。小川琢治根据日本所收藏的17世纪版古本五岳真形图之一的泰山(东岳)真形图,与实地考察并用等高线法绘制的泰山地形图作了比较分析,认为二者十分相似,第一次明确提出泰山真形图“为示山与谷之关系的平面图”“起源于自高山绝顶以俯瞰山岳之平面图”“实类一种晕滃式地图”等观点。
    熟悉地图史的都知道,晕滃法是地图上表示地形的一种方法,通过印在地形坡面图上顺流水线方向绘制一系列不连续的短线(称晕滃线),以线粗细、疏密和长短表示地形坡度的陡缓并建立立体感。该法由德国人莱曼(J.Lehmann)于1799年创制。晕滃法在19世纪曾经是表示地形的主要方法,到19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让位于等高线法。等高线法则脱胎于1728年荷兰工程师克鲁基最先用来表示河流深度、河床状况的等深线法。1791年法国人都朋特里尔绘制了第一张等高线地形图,19世纪初法国参谋部测量局将等高线法用于野外测量。19世纪后半叶等高线法突破不易识别的障碍得到公认,并开始成为地形测图显示地貌的基本方法。无论是晕滃法还是等高线法,都比最早出现的五岳真形图晚了一两千年,因此,当年小川琢治的研究成果还是有相当的震撼性的。
    继小川琢治之后,日本学者井上以智为也发表长篇论文对其结论表示赞同,并对五岳真形图的版本、制作年代及演变过程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
    1915年成立的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1916年在其主办的《科学》月刊第2卷第7、第8、第9期刊登了黄喜嘉译自小川琢治的《中国地图学之发达》的文章,将小川琢治对五岳真形图的研究成果介绍到了中国。

    日本同行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中国地图学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比较一致的认可。
    在1938年初版的《中国地理学史》一书中,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庸写道:“据日人小川琢治之考证,知吾国中古时期之五岳真形图为表示地势高下之地形图。”后来,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197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中也引用了小川琢治的研究成果,并作了评论:“小川琢治曾注意到一幅很值得注意的泰山图,这幅图见于《五岳真形图》(作者姓名不详,现存有十七世纪的版本)。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幅图中所用勾画山形的方法完全不逊于近代所用的方法。”李约瑟还进一步指出五岳真形图乃“制作等高线图的早期尝试”。
    在1987年第1期《自然科学史研究》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曹婉如、郑锡煌发表了《试论道教的五岳真形图》一文,这是学术界当时对五岳真形图最为系统的研究成果。文中,作者再次将古本泰山真形图与泰山等高线地形图进行了认真的对比。在对现存泰山真形图的各种版本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分析和比较之后,作者指出:早期道士绘制的五岳真形图肯定与实际观察到的“河岳之盘曲”的形象有关,而且绘制的是山岳平面图,可惜原绘本已失传;道士绘制的这种山岳平面图虽然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地形图以平面封闭曲线表示山体的方法有所不同,但是,目前所见中国古代地图中以平面表示山体的为数较少,因此是很宝贵的;古本五岳真形图的绘制,虽有山川形象为依据,如葛洪所谓“高下随形,长短取象”等语,但是如何随形,如何取象,由于对地图表示方法没有具体要求,自然带有极大的随意性;现存的古本五岳真形图,就其表现形式和内容来看,可以称之为具体山岳的平面示意图;在中国地图学发展史上,对于山岳的绘法较多,古本五岳真形图是其中之一,形成道教一派。这种平面的山岳示意图是道士作为符使用的,自然不易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流传方面,后来也不如绘法较为简便、纯属符箓性质的五岳真形图流传广泛。
    曹婉如和郑锡煌是中国知名的地理学史和地图学史专家,他们的研究继承和深化了日本同行的研究成果,从此“五岳真形图原系山岳平面图”的观点基本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泰山真形图的地图本质得到了较为深入的揭示。通观学术界对五岳真形图的研究,尽管评价不尽一致,但基本上都认为五岳真形图绘制山脉的高低起伏形状和走向,所采用的方法孕育着现代的晕滃法和等高线法等先进地图绘制思想。由此,五岳真形图在中国乃至世界地图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随着探讨的深入,这些学术层面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07年11月7日,“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课题组与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有关人士及长期在景区工作的退休老干部职工在泰山举行了《东岳真形图》与泰山地理座谈会,具体探讨了东岳真形图的地理信息实地验证问题,这些在古本泰山真形图上沉寂了近2000年的地理信息终于走下神坛,重又回归到这座文化名山的怀抱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0: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试论道教的五岳真形图》一文中古本东岳真形图与泰山地形图的对比。

    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近几年,这项研究继续向纵深发展。
    200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历史研究》第6期上,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教授姜生发表了《东岳真形图的地图学研究》一文,该文是揭示泰山背后地图秘密的另一重量级的论文。作者搜集了现存的5种地图特征比较明显的泰山真形图,通过对比发现,这些图虽然不尽相同,但图上峡谷、河流的数量及方位的相对关系却如出一辙,周边3块游离山体的位置相同,因此断定这几种图反映的是共同的主体。作者又一次将这些泰山真形图与国家测绘局1994年航拍、1999年印刷的泰山地形图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对比,并结合实地勘察,判定二者所绘之区域大致都与今天泰山的主体部分相合,图中所绘的山峰、河流、洞穴、登山路线等大部分竟可以在实地找到,从而以泰山为实例,用更加让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古代的山岳真形图确实是实用性很强的山岳地图。
    作者认为,先前诸学者对五岳真形图未能进行具体的地图科学分析,因而研究都显得过于略简。作者以泰山真形图为例,运用现代地图技术对其所蕴含的地图特征进行了深度剖析及比较研究,从而重新审视和确认了五岳真形图在中国乃至世界地图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从此可以确认,道教经典中的五岳真形图虽属道符,却隐藏着唐以前道教地图学的独特成就。在泰山真形图上,泰山的山体、山峰、山谷、洞穴、河流水源、登山路线、物产等多项内容,均以地图符号或注记方式,不同程度地得到近乎地理实际的技术表达,构成比较准确的泰山区域地形图,且具有近似等高线法的特点。其绘制方法对古地图学有所继承,系汉魏时期绘图传统影响下的产物,汇集了两晋南北朝隋唐道教地图学成就,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地图学的另一技术流派,具有很高的地图学史意义和历史地理学价值。
    2009年,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上,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生罗燚英发表了《道教山岳真形图略论》一文,将对泰山真形图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道教整个山岳真形图体系。道教山岳真形图是一个较为庞大的体系,主要有五岳系统的山岳真形图(包括五岳、霍山、潜山、庐山、青城山)、十洲真形图、人鸟山真形图和酆都山真形图等。该文在分析了“道教山岳真形图由原始的山岳地形图衍化而来”之余,重点探讨了山岳真形图的发展演变与道教教义思想、信仰和意识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至此,中外学者们用了整整100年的时间,以泰山为突破口,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以认真严谨、科学求实的态度揭开了蒙在泰山真形图上的一层层神秘面纱,用科学的语言写下了一个关于泰山、关于中国地图学史的动人故事。

《东岳真形图的地图学研究》一文中古本东岳真形图与泰山地形图的对比。

    也许有人会问:中国的道教教士们为什么能够采用如此超前的方法绘制出山岳地图呢?
    其实,回顾一下道教的历史,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它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也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等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道教的修炼学说对土地山川河流等自然环境有非常大的依赖,千百年来,他们把栖隐山林当做成仙得道的必经之路,长生不死的梦想驱动道士们入山涉险。道书有云:“名山五岳中,学道者数百万人……有不乐上升仙而长在五岳名山者,乃亦不可称数。”因此,这些道教徒众对五岳山川最为熟稔,不自觉间担起了地理学家的重任。因此,他们能于近2000年前绘出如此高水平的五岳地图,绝非偶然。
    关于这一点,还可以从现存的道教典籍中觅得一些线索。在敦煌遗书中有一道经当年为斯坦因所盗,现存大英博物馆,书名曰《授受五岳圆法》。所谓“圆法”,即道士在山中翻山越岭跋涉时,根据经验可以判断所处两座山峰的高度,如果发现所要穿越山峰到达的位置高度差不多,就不必翻越山峰,可绕山而行。时至今日,仍有不少道士深谙此道。我们可以推测,古代的道士很可能凭借这样的实地“圆山”经验,在绘制五岳进山地图时,将同一高度的山峰位置用相同的墨迹标明,以便于道士在山中绕山行走。绘制山岳地图的这种思路,与等高线制图思想可谓是不谋而合。因此,古人流传下来的五岳真形图也可以说是汗水、实践和智慧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
    正如泰山以其雄伟壮丽的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一样,五岳真形图也因其蕴涵有先进的地图绘制思想而能够在世界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仰望泰山,阅读泰山,我们怎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

谜 碑
  即五岳真形图碑。尽管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立于华山峪口,由邓霖题记的五岳真形图碑,每幅图下刻有其地理位置及传说,并已载明:“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七月七日夜,西王母亲降,见王母巾器中有书卷,紫锦囊盛之,即是斯图。太初(前104—前101)中,李克称冯翊人,三百岁荷果荜留,负五岳图,帝封为负图先生。此图如人,出入做客,过江渡海,或入山谷,又恐宿于凶房,若此图随身,一切邪魔魑魅魍魉水怪等,尽隐迹逃遁矣。所居之处花香供养,处心扶侍,必降祯祥之佑,以感圣力护持。忆予总角时,获见此图,心窃感其异,然所见皆朱墨图写,恐不无传述之误。”但仍有人觉得碑刻如谜,因此得名。   释图者各执一词,“①形体:泰山坐、华山立、恒山行、衡山飞、嵩山卧。②形态:泰山如龙,华山如虎,恒山如鸟,衡山如龟,嵩山如奥。③方位:古人用木金水火土,代表东南西北中,泰山系东岳为木,华山系西岳为金,恒山系北岳为水,衡山为南岳为火,嵩山系中岳为土。④神尊:青龙系东方之神,主泰山;白虎为西方神,主华山;朱雀为南方之神,主衡山;玄武为北方之神,主恒山;土神为中方之神,主嵩山。⑤文字:分别表示泰、华、衡、恒、嵩5个象形字。⑥标高:系五岳的等高线图。⑦道符:即道家镇山的石刻。⑧绘画:即古代5幅龙、虎、乌、龟和大地写意画。⑨法旨:《中国道教宫观文化。河南嵩山文化》对《五岳真形图》则另有说词:”据《汉武帝内传》记载:汉末方士鲁汝生采药于蒿山遇一神女,自称三天太上侍官,以《五岳真形图》授之,并告以施用节度。据称其图可以威制五岳,役使众灵。“⑩路标:此图系方士考察山岳的鸟瞰图,为入山之指南。⑩护符:后经配以老君符文而被神话,认为具有护符保身之功能。《抱朴子》云:凡修道之士,栖隐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之。其山中鬼魅精灵虫虎妖怪,一切毒物莫能近矣。总之,五岳真形图含义深邃,属传世神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3 09: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认真研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8 10: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太深了
  不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23:58 , Processed in 0.08345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