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715|回复: 2

虎头峰上大禹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1 16: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嵩山有启母石,这是大禹治水神话传说所留下的见证物。既有“启母”,则必有“启父”(大禹)。那么大禹在嵩山的化身又在何处呢?自古至今人们在寻找“大禹”。笔者通过多年的实地观察,对照传说和有关史料记载,终于实现了这一梦想,寻到了“大禹”。在此笔者将有关依据和想法写于此,以求教方家。
        一、“大禹石”的发现
        早在2000年夏季,笔者随嵩山探胜考察队,对嵩山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记得当时走到逍遥谷口,已是夕阳西照的时候,在范家庄村北考察队员们蓦然回首,仰望虎头峰山半壁,一块高约10米的巨石伫立山崖,酷似一巨人,又像一只大熊,看上去似坐非坐、似站非站,其身朝南、头部扭向东北,肩、臂、腿、头、脸分明,在夕阳余辉的照耀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恰如一尊天然的雕塑,奇妙无比。考察队员们纷纷认为此形象便是传说中的大禹化身,并给其命名为“大禹镇海石”。虎头峰东为万岁峰,而万岁峰下有启母石,启母石下是大禹宫(即启母庙),“大禹镇海石”与启母石遥相呼应,颇为传神。
        二、大禹的传说
        据《淮南子》载:禹治鸿水,通轘辕关,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晌,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状,惭而去,至崇高山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传说,4000多年前,嵩山一带洪水滔天,大片土地被淹没,许多生命被洪水夺走。当时的尧帝便召集四岳山神说:“汤汤洪水,正在为害,浩浩荡荡,山陵被浸,百姓怨恨,谁能治理洪水?”四岳山神想了想,都异口同声推荐鲧,于是尧帝就命鲧治水。
        治水的重担压在鲧的肩上,他眼望洪水,思忖如何治理。突然有一只神鹰飞来,叫道:“高地垫低地,洪水流下去。哈哈哈……”一只神龟游过来,叫道:“屯土填百川,把水堵成潭,哼哼哼……”鲧听了,目送它们而去,心里说:“对,就这么办!”
        鲧领着他的部下到处壅塞百川,铲平高地,筑起堤坝,挡住洪水。可是水很大,挡住这里,又冲开那里。辛辛苦苦治了九年,洪水仍然到处泛滥。
        鲧以为用地上的土治水方法不当,不如用天上的“息壤”去治。他没经玉皇大帝同意,就偷“息壤”治水,果然水涨堤高,十分灵验。鲧甚为高兴。但此事被尧帝知道后,惟恐惹怒上苍,得罪玉皇,为求玉皇赎罪,他遂派人面兽身的祝融,乘驾两条火龙,飞到羽山上空,见鲧正在筑堤,便大吼一声投下一个炸雷,把鲧劈死在羽山之下。
        鲧死后,洪水更泛滥,但他尸体三年不腐烂,尧帝派人剖开他的肚子。谁知从他腹内跳出禹。鲧变成一条黄龙随波涛潜入水底。禹出生后就身高八尺,虎鼻、熊腰、鸟嘴,耳有三洞,非同一般。人称大禹。
        大禹见父亲顺水而去,为其父治水失败而痛心。他立志要继承父业,一定要治服洪水。此时尧帝驾崩,把江山交给了舜帝,大禹向舜帝请求,替父治水,代罪立功。舜帝应允,大禹便开始了艰苦的治水活动。
        大禹沿着山崖水岸到处察看地势水情,研究治水的办法,并把开山凿渠疏导洪水定为根治洪水方略。
        大禹领着人们劈山凿石,决心疏通天下河川,使洪水流入江河,使江河之水流入大海。大禹整日忙于山川洪水之间。这种办法虽慢,但每治一个地方必有效果。
        大禹治水初见成效,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他到涂地治水,得到涂山娇的爱慕,她追随大禹,愿意跟大禹受苦受累。大禹治水来到天下之中的崇山(即嵩山),涂山娇追到了崇山,在九尾白狐的说和下,大禹与涂山娇结婚,并在崇山南(即万岁峰下)建草堂成家。
        大禹婚后3天,便去远方治水。他一去就是10年,10年里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打开龙门,开凿崇山与季山(少室山)之间的轘辕关,大禹才回了一次家,与妻子涂山娇团聚。一天大禹在临行前,对涂山娇说:“你听到我的击鼓声,就来送饭。”说完,就治水走了。涂山娇做好饭后,单等着鼓声传来。?
        大禹为了尽快凿开山间通道,就变成了一只大熊,开山凿石,忙碌不停,连饭都忘吃了。谁知一不小心,竟把一石块踢落崖下,恰好击在鼓上。涂山娇听到鼓声,以为丈夫肚子饿了,急忙把准备好的饭食送到轘辕关下,可是她东张西望不见自己的丈夫,只见一只熊在山间跳跃治水。她心中一惊,羞惭之下便往回跑去。大禹“醒”来只见饭食不见妻子,就急忙追赶,快赶上时,涂山娇羞惭地化成一块大石。大禹知道妻子有孕,将要分娩,便击石高喊:“还我子来!”连喊三声,只听一声巨响,大石从北面裂开一条缝,一个男孩从石破处出生了。这就是夏禹的儿子启,此处也就成了中国第一个私有制君王的诞生地。
        涂山娇化石而死后,由于其妹涂山姚也跟随姐姐来到崇山,并居住在崇山西的季山。大禹抱着孩子无法开山治水,便把启交给妹妹涂山姚。涂山姚见大禹为民治水心坚如铁石,他的家又无人照料,便决定代姐育婴嫁给大禹。后人把涂山娇住的崇山叫“太室”,把涂山姚住的季山叫“少室”。太室山与少室山由此而得名。
        后来,到了秦代人们为纪念涂山娇和涂山姚姐妹,在启母石前建了启母庙,在少室山下建了少姨庙。
        大禹治水,共开通大河300条,小河3000条,沟沟汊汊不计其数,使地上的洪水流入江河,江河之水注入大海,露出大片沃土,万民百姓过上了风平浪静,安居乐业的生活。
        大禹治水获得成功后,威名传遍天下,舜帝赏赐给禹一块上方下圆的黑色宝物--玉石“元圭”,作为奖励,并封他为夏伯。还选定良辰吉日为大禹庆典。
        在为大禹庆贺的日子里,不论各个部落大小头目,还是庶民百姓,皆欢呼雀跃,敲锣打鼓,或歌或舞,可谓普天同庆,呈现出一派欢声雷动,盛况空前的沸腾景象。整个庆典持续了一个月。
        一天,玉皇大帝在天宫早朝,忽听得地下百姓大声喧哗,便问文武百官:“地下发生了什么事,如此热闹?”
        太白金星奏道:“地下原来有洪水,大禹治水13年而获成功,地上百姓正在为其庆贺。”
        玉帝听后连连点头,太白金星见玉帝高兴又奏道:“大禹治水是人间大事,玉帝是否对其有所表示?”
        玉帝问:“如何表示?”
        太白金星奏道:“可否赐大禹一块石匾,以示天意。”?
        “好,此事就交给你去办,一百天之内把此事办成。”玉帝传下一道圣旨,命太白金星、杨戬、鲁班等到人间去赐御匾。
        杨戬带着鲁班走遍天下寻找合适的石匾,整整找了90天而没有选中一个,由于玉帝赐匾不能太小,而人间的所有匾额都不大。此事令杨戬、鲁班作难。一日,当行至崇高山大禹住的地方,见其家后的大山很高,便商定在此山陡崖处为大禹刻匾。回天宫将此设想禀告太白金星。太白金星说:“山下是大禹的住处,在揭匾时,怕山石砸坏宫室,伤了大禹的家人,岂不好心做了坏事。”太白金星灵机一动对二位说:“我自有办法,你们只管前去刻匾也就是了。”
        二神走后,太白金星叫来崇高山的山神土地,吩咐道:“大禹治水有功,玉帝要在崇高山赐御匾,恐在揭匾时砸毁禹宫。现命你二位,化两只小鸟告诉大禹搬家。”
        再说大禹受舜帝封赏后,没有一点居功自傲的想法,而是惟恐自己治的水再泛滥,他便到各地去巡视。安排涂山姚和儿子启在少室山下居住,崇高山下的家已托给一老者看管,自己很少回家,老者在大禹宫内居住,几天来听到两只小鸟吱吱喳喳叫个不停,因不懂鸟语,便没有理睬。鸟儿叫得急了,他就用石头去砸。
        山神、土地见这种办法不灵验就去见太白金星。太白金星道:“玉帝赐匾,一百天的期限只差一天就要到了,不能再延误时间,待我去一趟。”
        太白金星化作一算命先生,拄着仙仗来到大禹宫,见到老者便问:“你知道鸟在叫什么吗?”老者直摇头,说:“不知道。”太白金星说:“鸟儿在说,‘搬家,搬家,不搬家砸家。’你家后面的山快塌了,赶快搬家吧。”说罢一摇仙仗便不见踪影。
        老者恍然大悟,因无法告知大禹,就急忙给大禹搬家。待他将大禹的家当将要搬完时,玉帝赐匾揭匾的时辰已经到了。
        这天午时,整个崇高山是乌云密布,只听一声炸雷,将大禹宫后的山峰劈为两半。随着雷声,大大小小的山石便砸向大禹宫,顿时大禹宫就成了乱石堆。一块四四方方的无字匾额挂在了山峰崖壁上。“匾挂石崖”的说法,也由此而来。数千年后的今天,这块匾还清晰可辨。现在的崇福宫,即过去大禹的家,也叫大禹宫。
        玉皇大帝给大禹赐匾的事一时传遍天下,世人皆知,大禹的威望再高一筹。舜帝驾崩,临终前执意把江山禅让给大禹,大禹不受,就隐居在少室山下。然而,天下各部落的首领纷纷投奔大禹,在众首领的推举和族拥下,大禹不得不在距崇高山不远的阳城即天子位,并建国都,国号为夏。大禹称帝后,骑着神马到处安抚百姓,安排洪水退了之后的生产、生活。黎民百姓过着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日子。大禹驾崩后,便把江山传给了儿子启。迄今告成镇还保留着禹都阳城的遗址。
        三、大禹降服黄河水怪
        大禹在嵩山下把家安排好后,就安心地去开凿龙门口,凿开龙门又到三门峡去疏通黄河。三门峡在陕县东北四十里。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白茫茫的大湖、水没出口,祸害百姓。大禹在这里用大斧在山上劈开了三个豁口,状若三门,即鬼门、神门、人门,湖水分成三股,顺着三道门流走了。但湖水落下后,却激怒了在此栖身的黄龙。黄龙与大禹作对,在此翻江倒海,或上岸伤害人畜。大禹掷出通天宝剑,剑柄变成一头雄狮,剑身化作通天石柱,在鬼门河下面堵住了黄龙的去路。黄龙被降服后,大禹封它为“巡河大王”,监督黄河水怪。大禹的宝剑也化作了通天柱--砥柱峰。大禹治水“山陵应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他从三门峡由西向东逐渐疏导了黄河,使黄河之水往东海流去,并留下了许多治水的遗迹。
        大禹治理黄河水后,便回到崇高山与涂山姚和儿子启相聚,歇息数日。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三门峡被制服后封为巡河大王的黄龙却出尔反尔。大禹回家不久,这个巡河大王就在水妖们的拥戴下忘乎所以。声称要报一箭之仇,要杀大禹,用大水冲毁大禹的老家。
        这一日,大禹登上崇高山,正在观望自己治理天下之水是否如愿。就在这时,忽听山北一声巨响,顿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大禹定睛一看,但见山北黄河早已决口,滔滔洪水自天而来。眼见崇高山将被大水吞没,大禹看到跑在最前的正是黄龙。大禹一时心急,便伸出左手向北推去,他竖起的五个手指,变成五个山头,挡住了黄龙的去路。大禹腾空驾云,手举神鞭、要打死黄龙。黄龙见大禹来势勇猛,便惊慌而逃,大禹紧追不舍,直至追到孟县,大禹大喝一声:“好你条野水。”挥鞭朝黄河打去。当即就把黄河水打压下去了。黄龙再次被大禹降服,不得不乖乖回三门峡去。当时大禹伸出的五指便化为大山,即现在登封唐庄乡境内的“五指岭”。如今在五指岭山南有一巨石很像一只五指分明的手。如今在孟县黄河北岸的“野水镇”也由此而得名。
        崇高山位居天中,大禹的家也在崇高山下,大禹治水,降妖捉怪,破山通河,但也难免有水妖作怪。大禹放心不下就经常站在距他家不远的虎头峰上向四面八方巡视水情,尤其担心崇高山北的伊河和黄河之水是否注入大海。时间久了,他的身影化为石头(大禹镇海石),永远站立山头。使水龙、水妖们见到“大禹”闻风丧胆,镇住了天下之恶水。由于大禹站在崇高山,令行雨的龙们也惧怕三分。至今嵩山一带还有着“十年九年旱,十河九断流”缺水的说法。
        美丽的传说记述了大禹治理洪水的英雄形象,也充分表明了人们对征服洪水灾害的美好愿望。但也许是大自然神奇的造化,在太室山虎头峰实实在在地留下了似像非像的大禹治水的遗迹--“大禹镇海”景观。大禹镇海这一景观于虎头峰,远观整个山峰,形若巨大的下山猛虎,大有气吞山河之势。据史书记载:峰上有虎头崖,为唐筌得皇帝阴符本经处。宋代诗人楼异曾在《吟虎头峰》诗中写道:“万里封侯相不如,道人曾此获阴符;轩牙露舌惊樵采,猛士还当捋尔须。”
        观罢虎头峰,再看大禹镇海石,回想大禹治水传说故事,令人精神振奋,慷慨万般,大有催人奋发向上的感觉。笔者不妨写小诗一首,以抒观景之情,“古传大禹治洪水,劈山疏河人敬佩;崇高山上伏水怪,威镇中原驱神鬼;大禹启母今犹在,虎头峰前白云飞;今遇此景多慷慨,作诗留句姓名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6: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右侧看,极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3 21: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1 03:24 , Processed in 0.03447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