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494|回复: 3

一代名相、一口老井和一座古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6 16: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濮阳,“御井”景观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地方,尽管有些人从来都没有见到过,那些神乎其神的传说却在口耳相传里,丰富着他们的人生记忆。我也是,御井可能在懵懂记事时就曾耳闻,现在几近不惑之年,才有了第一次对它的正式探访。春天里,风和日丽,虽然云层很厚,光线昏晕,但心情还是如此地舒适。我不疾不徐,因为我知道,不管去与不去,它就在那里,何况已经驻足了千年。 车行濮阳县城南环,县城通常我们称作“老城”,虽说近年来焕发些许生机,但它改变脏乱差的面貌,还需更多的努力。过了与解放路的交叉口西行两三百米,就到了“御井街”,路旁有醒目的提示牌,更有一座上题“澶渊”大字的牌楼,木石结构,气势恢宏。看颜色鲜艳,建成应该时间不太长。此处向北,视野开阔,一条笔直的大道延伸开来,路两侧多是两层的仿古灰色建筑,路灯上还悬挂着古色古香的灯笼。道路很干净,虽不甚宽阔,但车辆和行人不多,但也显得整洁有序。
行至路的尽头,就到了一座题为“回銮碑”的大院。刚到时大院紧闭,门口有示威老者,有的在晒太阳,有的在打纸牌。问明来意,有老者说拿钥匙的就在大门西侧,是一位老大娘。老大娘态度不温不火,爽快地给开了大门。进入大院,顿感别有洞天。大院大概有两亩面积,花团锦簇,平整洁净,大名鼎鼎的御井,就正对着大门口,而御井的后方,是同样蜚声遐迩的契丹出镜碑。
契丹出境碑,也称回銮碑。原为青石,高2.6米,宽1.3米,碑文为宋真宗所赋《契丹出境》诗,相传为寇准书写,字大如掌,苍劲挺拔,秀丽流畅。相传御井水清澈甘甜,为真宗驻跸时所凿,故称“御井”。此迹是宋辽大战与“澶渊之盟”的唯一见证。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圣宋与其母萧太后率二十万大军,以骁将萧挞览为先锋,从幽州出发南侵,采取避实击虚战略,绕过冀(今冀县)、贝(今清河县)不攻,直抵黄河北岸澶州(今濮阳),急书一夕五至,宋廷大震。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请幸金陵;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请幸成都。同知枢密院事寇准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当诛。”并苦谏真宗御驾亲征。是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真宗在寇准等人辅佐下,从京都起驾,趋至澶州南城,不欲渡河,以观形势。寇准进曰:“陛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望銮驾,若不渡河,人心益危,敌气未慑,此非取威决胜之策。”在寇准、高琼等人力促之下,真宗渡过黄河,来至澶州北城,登上北门城楼,宋军将士望见黄龙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军威大振。真宗悉委军事于寇准,准运筹帷幄,号令严明,士卒喜悦。辽军数千骑薄城,寇准挥军反击,斩获大半。适辽军大将萧挞览已被宋军床驽射死,气馁引退,遣使求和。真宗厌兵,亦遣曹利用使辽。同经周折,双方达成协议。以宋输辽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条件,两朝罢兵,各守旧界,互不侵犯,此约史称“澶渊之盟”。当和议成,两军班师,真宗不胜欣喜,即赋诗一首:“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征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锐旅怀忠节,辟凶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上天垂助顺,回旆跃龙骧。”镌刻于石,以志其事,谓之“回銮碑”,立于御井旁。

网查资料,契丹出镜碑祠历代多有修复,文革又遭毁坏。1978年,濮阳县人民政府重加复制,并建碑亭,以兹保护。1991年2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 泽 民来濮阳视察工作,特地参观了古戚城、回銮碑和“中华第一龙”等文物古迹。他指出:“濮阳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要好好地把历史遗迹保护起来,多做宣传工作,发展旅游事业。”根据这一指示,濮阳市和濮阳县党政领导非常重视,现将“回銮碑”辟为旅游景点,周建围墙,又建大门,内植松柏花草,恢复“御井甘泉”旧貌。后来濮阳曾出过“御液酒”,与此典故有关,后因经营不善停产。
行文至此,我们回过头来,再来审视一下一代名相寇准。寇准(961~1023) ,北宋政治家﹑诗人。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生活比较奢侈,多有微议,能诗,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当然,寥寥数语不足以为我们反映这个大人物。曾经有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宗与太子拜谒祖庙回来,京城的人们拥挤在道路两旁喜气洋洋,争着看皇太子。这时人群中有人喊了声“少年天子”。太宗听后吃醋,很不高兴,问寇准:“人心归向太子将把我放在什么位置?”寇准连连拜贺说:“陛下选择的皇储深得人心,这是国家的福气。”太宗恍然大悟,赏寇准对饮,大醉而罢。此后太宗更加依重寇准。有人给太宗献了个宝物——通天犀,太宗令人加工成两条犀带,一条自用,另一条赐给了寇准。
经过很多地方戏曲的演绎,“寇准背靴”的故事更是广为人知、深入人心。讲的是北宋时期,昏王无道,听信谗言,陷害忠良,将忠心报国的杨延景元帅充军云南。而后奸臣王钦若陷害杨延昭,假传圣旨赐其毒药。杨延景狱中好友任堂辉不忍忠良遭害,喝下毒药才使得杨延昭逃过一死。后来,杨府虚报杨延昭病死,假设灵堂,想自此回河东隐居。此时,辽军进犯,边疆告急。八贤王和天官寇准听到杨延景的噩耗,心情十分沉痛,并为朝中失去披肝沥胆的忠良而深感忧悒。于是,二人同往杨府吊唁。寇准在灵堂上看到杨延昭的儿子杨宗保不甚悲哀;又见到杨延昭的妻子柴郡主外面虽身着孝服里面却着红裙;还听到佘太君向八贤王奏本,举家要回河东,心中顿生疑团,便以守灵为名留八贤王同在杨府。夜晚,寇准疑虑满怀,难以入眠,出门背去靴子蹑手蹑脚地跟踪柴郡主,发现她给杨延昭送饭,忠良还在人世,十分惊喜。于是,君臣二人悄悄地来到花厅,设法见到了杨延昭。从此,世代忠良的杨家又重为国为民捍卫边疆。
当然,寇准背靴的故事不是发生在濮阳,而在濮阳签下的“澶渊之盟”也显得让人不那么畅快淋漓。战了、胜了、签了、赔了,总感觉不是那么让人扬眉吐气。但想想如今契丹族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汪洋大海,“肉烂烂到锅里”,肥水没有流到别人家,也就释然了。我们脚下的这座古城,早就结束了旷日日久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在和平和谐里迎接又一个美好的春天。“昔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一代名相寇准也早已湮没在历史记忆里,一口老井和一座古城,成为这个故事永远的痕迹。此刻,回銮碑大院里绿草盈盈、鲜花绽放,我们站在这里,平静又祥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7 15: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1 10: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句赞言
   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1 10: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23:55 , Processed in 0.0326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