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82|回复: 1

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护“女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30 16: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家女子,20多年来在生活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行程数万公里搜集民间故事和文化资料,多次遇险,几乎丧命,但仍痴心不改,终于2006年10月,以全国各县的县首一卷的基础上,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个人独立完成“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新安卷二》、《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新安卷三》,以及共计70多万字的两卷《黄河民间文学故事大全》,以国家规定的质量要求,无酬打印三校样书的上交任务。为了守护和发掘中原黄河的民间文化这座大金库,她登高呐喊,振臂呼吁,于2002年元月十七日发起、组织成立了“黄河文化研究会”,创办了《黄河文化》的民间文化刊物。现已编印的12期,在社会上很大反响,成为民间文化爱好者和收藏者的珍宝。
在如今市场经济的形势驱使下,别人都劝她干点其它营生。她考虑再三,如果一旦转行,就等于放弃。她说:“既然与民间文化结下了骨肉血缘,民间文化已经成为我的生命之根!没有了民间文化,我就是一棵没了根基的朽木。”她除了全身心守护着民间文化这片厚土外,还四处寻觅着民间文化的自我出路。为了《黄河文化》刊权的申报,依然是精神不倒,四处奔命,采集酿制文化的珍宝,当好民间文化的守护“女神。”因为,她家里矗着民间文化的脊梁。
  位于黄河南岸的“仰韶文化遗址”东边,有一山脉名叫“十八盘”。“十八盘”的十八个山头,相传是由十八个猪娃变化而成。据说,十八个猪娃还是上古“黄河之神”的十八个脊梁骨变的。十八盘之首有一山寨,名叫“老母猪寨”。据说,这老母猪寨整天领着十八个猪娃向前拱,等到老母猪寨拱到前面的酵子山时,洪阳就要出大人物了。洪阳村就处在寨南数十公里长的“广阳川”里,村南的青龙山和凤凰山相偎息卧。还有一条清澈透底的涧河,把广阳川的山水装点异常秀美。如此的山水使洪阳村更显得神密而幽静。洪阳村里有一棵千年古槐树,古槐树下常年聚集着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们。
公元1965年8月,洪阳村古槐下,刘家有一与众不同的女孩,取名琴华。她自幼就是听着故事长大的。琴华爱在古槐下听“故事”(乡下人叫拍“瞎话”),记得她爷爷讲:“老母猪寨的里面是个大龙潭,有人在老母猪的屁股后面扔块石头进去,就能响上三天三夜。有个南蛮子风水先生,到江北来撵风水。他来到洪阳一看,发现老母猪寨还差一天就要拱住酵子山了,洪阳的大人物一旦出来就无法治住。他赶紧化妆成‘要饭媳妇’,引着两个‘要饭娃子’,夜半悄悄来到老母猪寨下。他们看见老母猪寨开了一道门,里面出来金人,赶着金驹、金马在推磨碾金豆豆。金豆磨一点,老母猪寨就向前挪一点,金豆再磨一点,老母猪寨又向前挪一点。眼看再有一会老母猪寨就拱住酵子山了。这位南蛮子风水先生赶紧上前对金人说:‘饿死了,抓一把吧!’金人就抓了一把金豆入给他。哪知,转眼间金人、金驹、金马都不见了。从此,老母猪寨再也不会向前动拱了。”刘勤华听得如痴似醉,一个故事听不完决不回家睡觉。
上小学期间,刘琴华和同学们在课余休息时间就一块讲故事、听故事。她们刚开始是两三人,后来变成八九人,再后来老师和全班同学都来听讲。特别是在睛朗的月夜,刘琴华听着“嫦娥奔月”的故事,遐思如飞,宛然置身于月宫之中。
  从小到大,刘琴华在神密奇异的故事世界中一年年长大。
  上到初中二年级那年春天,妈妈为了帮琴华交5元钱的学费,卖掉了家里仅剩的一点点粮食,全家顿时闹了饥荒。刘琴华伤心之余,辍学回村参加生产劳动。劳动间隙,她缠着邻居的婶子、大娘给她讲“瞎话”,什么《金手镯》、《八百老虎闹北京》、《十八个黄鼠狼》、《弟兄俩分家》等等。有时,故事听到一半遇到生产队长喊开工,憋得她晚上敲人家的门,央求把“瞎话”讲完。
  刘琴华由于爱听故事,逐渐对文学创作有了兴趣。为了增加文学知识水平,她自修完初中课程后又自学高中与大学的相关课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还未通电,家家户户用煤油灯照明,可是煤油得凭票供应,很难买。刘琴华托同学开后门买了三斤煤油悄悄收藏起来,等家人睡着后再点灯读书学习。为了省油,她把灯芯挑得刚好能看见字。冬天,她为学习方便,夜里和衣而眠,时间一久,生出满身虱子,有的爬到衣领上也浑然不知。那时,农村实行了承包责任制,谁不下田劳动谁就没饭吃。琴华为不惹父母生气,白天就像男子汉一样拉车扶犁,上耙播种,扬麦打场,出粪喂牛,扛布袋背粮食,家里家外成了农家的一把好手;夜里,照样读她的书,写她的文章。
  1986年, 21岁的刘琴华己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父母到处张罗着给她提亲说婆家。可琴华的心思根本不在这上面,因此,相亲对于琴华来说是莫大的委屈。但为了不惹父母生气,她只好硬着头皮,穿最脏的衣服,自污其面来应付。父亲见来软的不行,就火了。朝她面前丢了一根绳、一把刀,很生气地说:“你恁不听话!两条路你随便挑吧!”母亲和姐姐心软,见她在家呆不下去了,才托人说和,把她介绍到相邻的洛阳市新安县机械厂打工。期间,她认识了新安县文化馆的专业创作员、作家刘国华。当时,全国民间文学三集成工作正开展得如火似荼。刘国华就让她参与搜集民间故事资料工作。从此,刘琴华与民间文学结下了不懈之缘。
  1990年,刘琴华和新安县故事大家、农牧局的高级园艺师任国栋先生相遇。故事之缘,使二人志趣相投,以结同心,一块相互学习,彼此照应。她文学创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1995年,刘琴华与任国栋合作的民间文学作品《烂柯山的传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荣获“中国北方民间文学创作三等奖”。
  《烂柯山的传说》出版发行,引起了一些读者和领导的关注。是年,刘琴华和爱人任国栋受邀到小浪底库区的新安县仓头乡编写《移民志》。在移民志的编纂过程中,她有机会亲近“母亲河”,目睹了这条几千年来,由炎黄祖人的血液汇成的古老文明的大河。在这方深厚的文化老土上,刘琴华扎下民间文化的生命之根。她利用工作便利,搜集到大量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这使她萌生了编著《黄河传奇》的想法。在后来的采访中,她听到一个又一个有关黄河的优美传说,一处又一处黄河原始文化遗址:“盐东文化遗址”,“卷兹文化遗址”,“马河文化遗址”,“西沃文化遗址”,“荒坡文化遗址”,“安里文化遗址”,“清河文化遗址”,“麻峪文化遗址”等等,面对这些裴里岗和仰韶时期先后的原始“村落”,她每到一处,好像成为原始村落中的一个村民,常常在幻觉之中与古人对话,和史书辩论。从那时起,不知不觉中,黄河文化已溶入她的灵魂,成为她生命中的主宰。
 
20年来,刘琴华为搜集地方文化资料和民间故事,像蜜蜂一样昼采夜工毫不懈怠。
  2002春,她到新安县石井乡安里村的“大禹峡谷”考察李自成的兵库,由于观景心切,钻入荆刺丛中攀崖而上。下来时,她望着陡峭的山崖眼花缭乱,惟恐跌入波涛汹涌的黄河之中。她无奈之下,只好手握藤条,闭目下溜。下来后,她被荆刺挂得衣衫褴褛,双手与双腿已是鲜血淋漓,疼痛难忍。
  “周公和桃花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广。而且它正是中国婚俗礼仪由来的渊源。为了完善“周公和桃花女”系列故事,和民间持筷扶乩问卦“桃花姑姑”的详细情况,她到50公里外的河南省宜阳县盐镇走访调查。从盐镇到周过村,再从周过村到周茔(周公坟)村,从周茔村到罗村,又从罗村到桃村,最后还拜谒完“桃花姑姑坟”。她将近一天的时间走完90多里路,傍晚时已跑得筋疲力尽。当听老乡们说“此地再往西五六公里有一‘鸿庆寺’,那里挖出好多石碑”时,她又精神倍增,前往查看。结果她翻山越岭一路向西步行两个多小时,既不见人又不见寺,口干舌燥,头晕眼花,想坐车又没有公共汽车,只好拖着灌了铅似的双腿返回;没走几步,只见天空中乌云密布,一会儿功夫,瓢泼大雨扑面盖来,乡村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她的鞋子坏了,只好赤脚赶路,雨水像溪流一般顺头发和衣襟往下淌。一直到天黑透了,她才赶回家中,脚痛得几宿都没有睡好觉。
  1995年夏,小浪底库区——新安县仓头乡盐东村有一陈姓石碑即将淹没,该村村委副主任陈景国约刘琴华前往查看。刘琴华来到盐东村,发现村民早已搬走,到处是荒芜的杂草,古人留下的“二郎庙”已是一片废墟。陈姓石碑就埋在这片废墟中。她扒拉半天才,才看到石碑的背面,此时她已成泥人,跳蚤趴得满身都是,奇痒无比。她们使尽力气翻石碑时,刘琴华由于用劲过猛,脚面被砸伤,肿得“发面馍”一样,返回时一瘸一拐,疼痛难忍。走到半路,又逢大雨,山体滑坡,房屋大的石头从山坡上滚下来,差点没把她砸死。她想:“老天多次开这种玩笑,但却不取自己性命,说明我国的黄河民间文化事业还需要自己来完成!”
1996年11月的一天,刘琴华首次怀揣《黄河传奇》故事卷打印稿来到北京,冒雨走进北京师范院校,播通了我国著名的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民俗泰斗”钟敬文老先生的的电话。她记得最清楚的是,自己登陆上钟老小竹楼的那一刻:随着“咚咚咚!”的敲门声,她的心跳随之加快。开门者竟是一个个头不高的老人,满面慈瑞,口气亲和:“进!进!”琴华一下子就像回到了家里,迎接自家的老者一般的感受。这就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我国著名的“民俗泰斗”钟敬文老先生。
竹楼里,除了两尺多宽的人行通道,桌上地下到处堆满了书,琴华一下子犹如置身于书的海洋。面对这位清雅文弱、九十三岁高龄的“书神”,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她竟萌生了“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一腔豪情。她像对待自家的爷爷一样亲敬地递上了《烂柯山传说》和《黄河传奇》的书稿。钟老握着书稿,语气深沉地说:“你生在洛阳这块文化厚土上,有福气,也有重量,因为黄河承载着炎黄文化的主流。”也就是那时,两代文化人用心灵进行着文化重任的交割仪式。她手捧钟老的题名,坚定信念“勇扛黄河民间文化之大旗,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之大业。
  我国著名女作家、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顾丰年,了解刘琴华的事迹后,为她的执着精神深受感动,把自己珍藏多年,由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联编写的300余卷中原河南各地市县民间文化珍贵资料全部赠送给她。
2002年1月17日,刘琴华惊闻钟敬文老先生驾鹤仙逝的消息,震撼之余,不禁悲痛万分,为了不辜负钟先生的期望,她发起组织成立了“黄河文化研究会”,并获准《黄河传奇》第一集的内印,和《黄河文化》出版内部刊物。此举分别得到世界教科文组织成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大众出版社主任编审门书文先生和副编审范军先生的肯定。
我国辞赋大家孙继纲先生称赞说:“《黄河文化》的诞生,对我国的民间文化是一大贡献!其文化资料载体厚重,涵义悠长,掘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明渊源的老土,体现和透析民俗文化的独特风格,具有深远的研究价值!”

2003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看到刘琴华编印的《烂柯山传说》、《黄河传奇》和《黄河文化》民间文化刊物的成果后,肯定了中国民间文化价值和意义。以贾芝为首,在北京“九龙饭店”召开会议;提倡了二次抢救民间文化工程的议项。刘琴华在此精神的感召下,坚持在一没人力,二没资金的基础上,自筹资金编印《黄河文化》期刊。为了办好刊物,她吃的苦只有她自己知道。至2005年10月,《黄河文化》的民间期刊编印九期。同时,她接受和承担了在全国开展的“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在全国编整《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县首一卷的基础上,刘琴华以个人名誉编理两卷。七十多万字的采集、编写、印校的繁重任务。她不到一年就完成上交了省级质量的书样,彻夜拼命,累得眼晕、脚肿、背弯。可是,她辛苦多年,集累那么多的文化成果,也没有得到一分钱的收入。知心好友劝她:“肉食者谋之。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大业,不是咱老百姓干的事。别人干事都是为了三斗米折腰,你这样玩命,做出成果,要按值价算,何止百万。可你得到一分钱也吗?凭你的智商,这多年,就是干啥也不会过这种苦日子!”“日子过得再苦,也不能丢掉根本。放心吧!咱有一天会感动上帝的。”不过,琴华说的感动上帝,不是为了得到几百万的钱,而是20多年来,她在任国栋先生的鼓励和支持下,深入民间,行程数万公里搜集收藏民间文化资料上千万字。其中:她于1995年编写出版了《烂柯山传说》和七十万字的民间故事集成。2000年打印了由“中国民俗泰斗”题名的《黄河传奇》的二十多万字黄河故事内部资料,以及整理了《中草药物故事》、《民间土单验方》等二百多万的黄河民间文化资料,还有《中草药物故事》、《地名故事》、《密都杂记》、《郁山风情》等60多万字的民间文化手稿。除此,她又收藏了由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联编写的河南中原各地县的“河南民间文化”的贵珍资料三百多卷数千万字。她凭着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撑起中原大地上辉煌的文明大旗,其伟大的精神对中华文明贯穿古今,超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和祖先“同生”,撒播文明的种子,召唤五千年沉睡的人文始祖。这种为祖国的民族文化事业舍身弃命、勇于拼搏的精神,值得千千万万个文化届人士的学习和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5 09: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女强人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1 03:24 , Processed in 0.0334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