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云琦 于 2013-12-23 15:52 编辑
一个退休职工的老区情怀
来到革命老区景店村,只见平坦的水泥路通遍了家家户户,宽敞漂亮的村部迎来了一批批办事的群众,老人协会的大院里戏曲悠扬,平安和谐的村风令人赞不绝口。村民甄建中说:“景店村巨大的变化,多亏了退休回乡任职的村委主任李松森。” 富而思源 帮民修路 李松森,61岁,魁梧的身材、充沛的精力、干练的作风、和风惠语,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既能干又和善。他自幼就出生在景店村的北沟村民组。 景店村位于登密交界处,是登封市的东大门。全村7个村民组4个自然村,470户2060人,有2700亩耕地,2000多亩荒山坡地。 景店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令人神往的红色土地。据传说自明朝始,这里就是登封东部的一个重镇,人口众多,市场繁荣,经济活跃,与卢店镇并驾齐驱。 1948年5月,中国革命进入解封战争阶段,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赓谢富治兵团九纵在此与反动的国民党军相遇,在司令员秦基伟的指挥下,发动了登密战役,与敌展开了血战。经过三天的艰苦战斗,终于战胜了四倍于我之敌,解放了登封、密县、荥阳、巩县、偃师、伊川等豫西大片地区。许多革命烈士在此牺牲,鲜血染红了麦田。李松森和所有景店人一样,听着这些动人的故事长大。 进入成年后,李松森参加了工作,先后在县采矿场和石油公司上班。2007年,因李松森过去主要从事的是矿山的特殊工种,按规定55岁的他便办理了退休手续。退休后,他并未停歇,而是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人脉,干起了石油站的土建工程,获得里一定的收益。 致富后的李松森始终惦记着家乡的父老。当年乡亲们同革命军队密切配合并肩作战解放家乡的故事,时时回荡在他的脑海。家乡人民扔未脱离贫困的情景时,常常使他心痛不已。千方百计帮助家乡人民致富,成了他孜孜以求的梦想。 2008年,卢店镇政府得的领导找到他说:“你在外地工作时间长,人脉关系好,能否帮助疏通一下,把景店村内的道路硬化一下。”李松森听后,便满口答应。他说:“为家乡办事,帮助老区致富是我多年的梦想,也是我应尽的职责,我一定尽力办成。” 于是,他便多方奔走,托熟人托朋友,了解本地情况,研究上级政策,同镇领导多次到省、郑州市、登封市交通部门反映情况,提出要求。在他的努力下,上级终于将景店村内的道路建设列入项目日程。项目确定后,李松森不等不靠,立即借钱垫资60多万元,开始了工程建设。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他制定了严格的措施,请群众选出代表监工。村组干部和人民群众看到后,也都自觉自愿出来帮忙,很快使3.6公里长的村道高质量修建完成。上级到村里验收后也十分满意,建设补助款项也很快拨付到位,从此全村人告别了土泥路,走上了平坦整洁的水泥路。 二、任职村委 帮民解难 李松森牵挂乡里的心情和为民办事的能力,人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老支书亲自登门动员他回乡任职,带领大家致富,群众期盼他返乡发挥余热。2009年,村委换届时群众选举他出任村委主任。 这时,李松森却陷入了沉思之中。辞去主任职务他完全可以在外面大力发展,过上更加舒心的日子。回村任职,则意味着要和大家摸爬滚打,同甘共苦,要帮更多的人致富,面对更多的困难。沉思之后他选择了后者。他说:“决不能只顾自己而忘记生己养己的父老,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乡亲做贡献。”上任后,他把帮民解难改善民生当了自己的第一要务。 2009年,为了使全村老年人活动方便,他决定腾出村委大院,作为坚持16年之久的老年协会的固定活动场所。每月的农历初九是活动日,这一天李松森和村组干部都会带上礼品到场,给老年人讲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本村的发展大计,征求老年人的意见,帮助老年人解决困难。2013年,他还个人出资3.2万元,为全村60岁以上的370位老人每人购买了一部唱戏机,让大家开心,这对全村稳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2011年,他根据当地适合种谷子的条件,挖掘整理了历史上当地谷子被选为“贡米”贡献给朝廷的故事,发动大家种谷子。他首先要求干部带头,自己拿钱购买谷种,并且每亩补助150元作为鼓励,当年播种面积就达到80亩。秋季收获时,亩产800至1000斤,收购商登门收购,每斤3元,亩收入达到2400至3000元,大大超过了玉米的收入。卢店镇在2012年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中,把该村定为特色新型农村社区,以种谷子为重点,发展特色农业。 2013年,本来已十分缺水的景店村又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干旱,群众吃水出现了难上加难。李松森多方奔走,提前争取到了水利部门的支持,投资80万元在北沟组的地界内打了一眼345米的深井,为全村六个村民组架通了自来水,年底前最后一个组也要架通,实现全村吃上纯净的自来水。 三、和谐管理 平安乡里 “为官一任,平安一方,实实在在为乡亲办点事”。李松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是土生土长的景店人,是乡亲推选他当上了村主任,他十分感谢乡亲的信任。他从没有把自己当作什么官,而是把乡亲们当父母。他说话和气,待人热情,遇事同大家商量,实行和谐管理村务。 村委会原来紧邻公路是个经商的好地方,他同大家商量,把原村委的房子一部分改作了商业门店,一部分让给村老年协会活动,将位于村子中部合点后的空闲学校利用起来改作为村部,市妇联把该村定为“儿童之家”示范村,共同投资15多万元,对原学校破旧的房屋进行了整修,设立了办事大厅、电教室、图书室,配置了大量有关儿童活动成长的设施和图片,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和儿童的成长。 为了维护村中的治安秩序,他争取镇政府支持,投资15万元,在村中重要地段安装了19个摄像头,开展了技防。他还组织九名村干部和八名村中热心治安的志愿者组成了治安巡逻队,在节假日和案件易发的时段开展值班巡逻,使全村社会秩序良好,连年来从未发生一起治安和刑事案件。 他遇事总是同群众商量,耐心地听取大家的意见,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从不强人所难。2012年春,从他们村旁经过的省道316公路两侧有十几户需要拆迁,镇政府要求在15天内完成。李松森接到任务后,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耐心地进行疏导,制定合理的政策,取得了大家的理解,结果5天就自觉地完成了。同样,经过市政府研究,决定要扩建景店的烈士陵园,将全市散葬的革命烈士都要安葬在这里。新的陵园要占去村民30多亩土地,需要村民进行配合。李松森接到任务后,又是耐心工作,取得了群众理解,使烈士陵园的扩建顺利开工。 为了能及时地解决村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各种不安定因素,李松森将村中干部进行了合理分工,实行周二接访,周六、周日下沉制度,届时干部有事没事都要到群众家中走一趟,做到有事处理,无事早防。他还在村里组建了三人民调小组,及时调处各种纠纷,做到矛盾纠纷处理不过夜。 他要求所有的干部党员,都要象孝敬自己的父母一样为群众服务,以服务促管理。由于党员干部的带头,全村形成了和谐文明的新风尚。 村风的文明,也有力地促进了全村的经济发展。目前全村劳力绝大多数都找到了外出务工的职业,村中有30多家形成了运输专业户,拥有30多台大型运输车辆。有十多户发展了养猪、养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谈起未来的发展,李松森和他的同事们信心十足。他说:“我们这个村已被市里规划为特色社区,我们要在特字上做文章,发展以谷子为重点的特色农业,建设古老文明的特色村镇,广泛开辟兴业渠道,让村民都过上舒适幸福的城镇化生活,使革命老区不再贫穷”。 登封市老促会 王云琦 2013.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