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072|回复: 1

管仲是哪个颍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 18: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管仲是春秋前期人,生于公元前723年。由《史记•齐太公世家》可知:管仲自公元前685年为齐桓公上卿,到前645年病故,管仲相桓公长达四十一年。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五霸之首。所以管仲是春秋时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管仲推行“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政策,也是开历史先河的经济学家。对于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说是管仲家乡的三个颍上县。其一,司马迁所说的颍上县;其二,安徽省的颍上县;其三,梁启超所说的管仲“齐之颍上人”。本文不着眼于对管仲的思想哲理和历史功绩的评价,仅对管仲是哪个颍上县人加以考证。
管姓来源及管仲祖籍
《史记•管蔡世家》中说:“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对管注释说:“管,周国名,管叔鲜所封,在今河南郑县。”郑县即今郑州。同书对管城注释说:“周初管叔鲜封此。春秋郑地,战国属韩。”对郑注释说:“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封厘王少子于郑,为郑桓公,都新郑,现河南省黄河以南中部皆为郑地。”管叔鲜因挟武庚叛乱,被周公所杀,国除。
《中国姓氏辞典》对管姓来源说:“1.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叔鲜于管国,管国亡后,其后人遂以国名管为氏。2.亦源于姬姓,以邑为氏。周穆王时将其庶子分封于管邑,其后亦为管氏。”
由此可见,管仲的管姓始祖是管叔鲜,封于管邑。管邑在春秋时为郑地。郑国都新郑。郑国东南方有个古城,现叫临颍。临颍距郑都140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的《各县异名表》中说:“河南省临颍县异名叫颍上县”。在《中国名胜辞典》中,山东省淄博市管仲墓条特别注释说:“管仲,今河南省颍上县人。”
从地理位置来看,管仲祖上封地在春秋时属郑。曾叫颍上县的临颍距郑都只有140里,且属郑地。从时间来看,郑国被封在前806年。比管仲生年早83年,那么管仲是郑国人是首当认可的。
再者,司马迁是西汉武帝时人,生于公元前145年,其所著《史记》成书于前100年前后,距西汉设郡县(前206年)已有106年。作为太史公的司马迁,不会不知道西汉时的县名,也不会不知道像管仲这样的历史名人的身世。所以司马迁说管仲是颍上人也,指的就是当时的颍上县。即今河南省的临颍县。
三个必须解答的问题
认定管仲是河南颍上县人,必须解答如下三个问题:1.临颍县有没有可能出现颍上县这个异名?2.如何解释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3.郑国可不可以在颍河下游有块飞地?
对于1,临颍和颍上作为地名,都具有靠近颍水的意思,因此,二者自然而然地互为异名。况且临颍县名出现在《前汉书•地理志》中,该书是东汉人班固在公元80年前后所撰。《前汉书》比《史记》成书晚180年。在此期间,前为西汉,后为东汉,中间还插有王莽和刘玄两个政权十七年。而政权变更往往伴随着更改地名,因此在司马迁写《史记》时尚叫颍上县,后被改为临颍县,是有可能的。所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的《各县异名表》中说:“临颍县异名叫颍上县”。正如同书所说:“汝南是安徽阜阳县的异名”、 “信州是安徽阜阳县的异名”、“小黄是安徽亳县的异名”一样。
对于2:历史上把管鲍相提并论。管鲍共仕齐桓公已为历史共认。《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管仲在自述中也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贫,知我贫也。”现在要问:管鲍仕齐之前,二人怎么相识的呢?在唐宪宗元和年间,今山东历城人林宝所编《元和姓纂》及南宋绍兴年间、今福建莆田人郑樵所编《通志•氏族略》都说:“鲍姓出自姒姓。春秋时夏禹后人、杞国公子敬叔,到齐国出仕,食采于鲍邑,因以为鲍氏,称鲍叔敬,其子鲍叔牙,曾孙鲍国,世代为上卿。”鲍邑在山东历城东三十里。《史记•陈杞世家》中说:“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这就证明林宝和郑樵说鲍敬叔是夏禹后人,为杞国公子是有根据的。杞国在今河南省杞县,位于临颍县东北,距临颍200里。就因为鲍叔牙初时经商,又是杞国贵族,由杞到临颍只有200里,因此,在原名颍上故城结识管仲是颇有机会的。因为鲍管成为相知,后来一同到鲍叔牙父亲做官的齐国去,也是顺理成章的。基于此,所以管仲少时可以常与鲍叔牙游。
对于3:郑是公元前806年封国,已为西周晚期,距春秋只有36年,比齐、晋、蔡、陈等晚封国232年,并夹在晋、陈、蔡、楚、亲之间,所以郑在春秋时就是弱国。郑都新郑距颍河下游的安徽颍上县约800里,中间隔着比郑强大得多的陈、蔡、楚,还有许、项、顿、沈、胡诸国,所以郑不可能有飞地飞到颍河下游来。
古郑地与古郑城之别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在安徽颍上县条注释说:“古郑地,隋置颍上县,治古郑城。在今安徽颍上县南,唐移今治。”这条注释有误。误就误在把“古郑城”说成“古郑地”。古郑地是春秋郑国领地。古郑城另有缘由。现安徽颍上县境,西周初即为宋国慎邑属地。慎邑在今颍上县江口镇西北二十多里的汤圩村西古城子,紧靠乌江,如今城垣遗址清晰可辨。在春秋前期,即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约宋、楚会于鹿上(今阜南县公桥乡阮城)。同年秋在盂(今河南睢县)盟会上,楚成王突然拘捕宋襄公,强迫宋割让包括鹿上在内的宋国南部大片土地。现阜南县、颍上县、利辛县、颍东区东半部、太和县东半部,直到亳州城父都被楚国割去。有《左传》多处记载为证:1:鲁昭公十二年(前530年)楚灵王在城父西南五里建章华台。2:鲁昭公十六年,楚平王“狩于州来,次于颍尾,次于乾溪”(注:州来,今凤台;颍尾,颍水入淮处,在今颍上县东南80里的末口子;乾溪,乾溪上段在亳州,涡阳段,如今仍叫乾溪,乾溪中、下段即今乌江,此处乾溪当指慎城,因为慎城西门紧邻乌江。)3:鲁昭公十九年,楚平王封其子于慎。楚国在慎城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基地。4:《水经注》记载:鲁哀公十六年,即公元前479年,“吴人伐慎,白公败之”(注:白公为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熊胜,胜曾随伍子胥逃亡吴国,后回楚封于慎,号白公)。这些都说明安徽省颍上县在西周及春秋早期属宋,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时代属楚。从来未属过郑国,所以不是古郑地。
到了西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在慎城设立慎县。《水经注》颍水条注说: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宣帝封数出西域破车师,继张骞之后最终打通西域的安远侯郑吉于慎县蜩蟟,食邑慎县;郑吉即今天浙江会籍(现绍兴)人,郑吉在蜩蟟置城曰郑城。东晋太和六年(371年),前秦苻坚攻占慎城。南朝刘宋时乔置慎县于合肥东北三十里的梁国。慎城从此被废。隋炀帝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在郑吉所置郑城设立颍上县。唐移今址。
从上述可见:安徽颍上县从西周初到南朝宋,一直都归慎城管辖,先属宋,继归楚,从来不是郑国之地。汉文帝设慎县时,比司马迁生年早31年,距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仅早60多年。司马迁不会不知道有个慎县。如果管仲是今安徽颍上县人,司马迁只会说:“管仲,慎县人也”,也不会说“管仲,颍上人也”。司马迁之所以说“管仲,颍上人也”,就证明了司马迁所说的颍上县,不是现在的安徽的颍上县。安徽颍上县设县比司马迁的《史记》中所说的“颍上”,最少要晚706年。司马迁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可以前知八百代,但不能后算八百年,绝不可能预见到七百年后有个隋炀帝在颍河下游又设一个颍上县。因为在司马迁写《史记》时,中国只有一个颍上县(即今河南临颍县),可谓“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所以司马迁用不着说明他讲的管仲“颍上人也”,是原属郑地的颍上县或颍河上游的颍上县,而不是颍河下游的颍上县。历史事件是时间的记录,时间决定历史事件的顺序,所以考证历史,就不能不算时间这笔帐,也不能不分辨历史的用语,河南的颍上县是在古郑地,安徽的颍上县是设在古郑城,而不是设在古郑地。
安徽颍上县的管仲碑揭幕
在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刻本的《颍州府志》中对安徽的颍上县出现的管仲碑及管仲祠有所记载。笔者在此把提出管仲为安徽颍上人的几个首要人物,按时间顺序加以整理,并注明其职务、官阶品级排列于下:
明万历五年(1577年),颍上知县(正七品)屠隆为管仲立碑。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颍上兵备(未讲品级)杨芳为管仲立石。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颍上知县(正七品)王三阳为管仲建亭。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颍上县经历(正八品)蔡继俊建四贤祠,祀管仲、鲍叔牙、甘茂,甘罗,后祠废。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管子祠。
由以上排列可见:都是明朝晚期的颍上县级官员所为。最先为安徽颍上县管仲立碑的屠隆县长是今浙江省  县人,与西汉时在蜩蟟置郑地的安远侯郑吉可谓同乡。因为郑吉是浙江绍兴人,绍兴距  县约160里。先后来到安徽颍上县做官,也算是相隔1500多年在他乡遇“故人”。因为隋炀帝在郑吉城首设颍上县,今屠隆为颍上县令,若做先贤管仲家乡的父母官,则身价十倍。加之颍上县有管姓,也有鲍姓,于是借司马迁的“管仲颍上人也”,在安徽颍上县给管仲立碑,也是不同时代的“老乡”对颍上县的先后贡献,其心意是可想见的。只是安徽颍上县出现的管仲碑,却比隋炀帝置颍上县迟到971年。如果管仲是安徽颍上县人,那么,早在《史记》成书之后,或最迟在隋唐已经设置颍上县后,就应当有人为管仲立碑了,怎能等到了明朝末年留给屠隆来找补呢!颍上县的管鲍两姓,可能是管仲、鲍叔牙的后裔,但是有管鲍两姓的地方,不见得就是管仲、鲍叔牙的老家。屠隆为纪念古代先贤,为管仲立碑,也是他为官一方所做的一件好事。但是,遗憾的是:因为屠隆立碑时未把管仲是哪个颍上县人说清楚,引起他的后任颍上县级官员,相继立石、树亭、建祠,造成誉论,才使得后人把河南颍上县人管仲拉到安徽颍上县来,致使四百多年来的颍州人误认了乡亲。关于这一点,不能责怪司马迁。至于管仲墓,前已提到:管仲墓在山东省淄博市牛山北麓。墓东西长36米,南北约16米,北坡高9米,南坡高6米。墓前石碑刻诗云:
幸脱当年车槛灾,一匡霸业为齐开。
可怜三尺牛山土,千古长埋天下才。
这个管仲墓碑不知比屠隆所立管仲碑要早多少年了。
梁启超说管仲“齐之颍上人也”解谜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的大文豪、大经史学家,于清宣统元年,即1909年在其所著《管子评传》第三章中说:管仲“齐之颍上人也”。可是紧接着又说:“《史记》及《管子》咸不详其家世,今无考焉。”就是说管仲是哪里人,现在无法考证了。显然,梁启超的后一句话又否定了其前一句话。可是,因为梁启超是研究《管子》最具权威的大师,所以1994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辞典》却引用梁启超的前一句话,在管姓条的“楹联”中说:管仲是“春秋时齐国颍上人”。真是名人“稍不慎言,流误多年”。
梁启超说管仲是“齐之颍上人也”的理由与“齐之颍上”在什么地方?梁启超都没有说明,笔者在此只能加以推测:根据《史记•管晏列传》中讲: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使梁启超认定鲍叔牙与管仲同乡。如果找到了鲍叔牙的籍贯,那么管仲的家乡也就找到了。恰好唐人林宝和南宋人郑樵提供了鲍叔牙的父亲“到齐国出仕,食采于鲍邑,因以为鲍氏。”由此,梁启超就认定鲍叔牙是齐之鲍邑人,因之认为管仲也是鲍邑人。梁启超也要附会司马迁的管仲“颍上人也”的说法,于是就推论说管仲是“齐之颍上人也”。其实中国只有一条颍河,颍字几乎成为颍河流域因颍所命地名的专用字。山东省不但近代没有颍水,古代也没有颍水,何来“齐之颍上”之说?只能认定梁启超是智者千虑,也有一失了。
结束语
综上论证,笔者认定:司马迁所说的管仲“颍上人也”。是指司马迁写《史记》时的颍上县,即今河南省的临颍县。不是隋炀帝所设安徽的颍上县,也不是梁启超所说的“齐之颍上县。”
纪念先贤,无可非议;名人效应,理当利用。但是,应当以史实为依据,不能紧靠传说和附会,否则将误导后人。笔者实书已见,抛砖引玉,企盼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8 10: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23:55 , Processed in 0.0266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