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492|回复: 0

报告文学需提升公信力、影响力和表现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4 10: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国报告文学创作理论研讨会”在北戴河举行

  7月26至27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办的全国报告文学创作理论研讨会在北戴河举行。会议围绕着新世纪报告文学发展态势及存在问题、报告文学的公众影响力、报告文学理论建构、报告文学创作如何贴近现实以及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非虚构文学的关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系统的探讨。来自全国各地的报告文学研究者、报告文学作家约40人参加了讨论。

  报告文学作家不能自我放逐

  报告文学的生态是最近一段时间讨论得比较多的话题。针对报告文学的现实性与文学性弱化、报告文学文体的本质特性日渐模糊等问题,与会者从文化生态环境入手,对报告文学的现状和问题做了细致深入的分析。

  何建明说,对于报告文学的发展,要有战略思考和战略安排,才能促进报告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他认为当前报告文学领域中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问题,面临青黄不接;二是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扩大途径工作做得不够。如何让好作品获得更具影响力的效果,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三是批评与理论队伍要加强,眼下没有形成像小说等其他文学形式那么多的批评家与理论家参与、合力同谋的氛围;四是如何借助社会及有关部门力量,为报告文学发展提供方便和条件。

  朱晓军认为,当下报告文学的最大问题是片面追求真实性。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源于新闻性。对于新闻的真实性来说,不仅要求现象的真实,而且要求本质的真实,历史的真实。面对读者要求的多元化,报告文学的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朱晓军认为,报告文学可以多元化,但是报告文学不能失去新闻性。对于报告文学批评论,朱晓军希望,评论家要给予正面引导,要多从事报告文学建设性的研究,少发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讣闻”。

  针对报告文学边缘化的说法,蒋巍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报告文学都被边缘化了,被边缘化的是那些对真善美和假恶丑表现冷漠的作家,那些以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进步、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干预生活”的报告文学作品,不仅没有被边缘化,而且还受到了社会的热烈欢迎,关键是作家不能自我放逐,不能脱离现实、脱离人民群众。

  研究报告文学几十年,李炳银认为,今天的报告文学的生态的确出了问题。一些营名营利的“广告文学”机械地将报告文学当成了文化研究和工作报告,损害了报告文学的品质。但也依然有很多坚守自己社会使命和责任精神的报告文文学作家,在纷纭浮躁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一种正义担当和真诚的人文精神关怀。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所有试图给报告文学总结性评价的人们,是否真正接触和阅读了那些严肃认真的作品。如果缺乏阅读积累轻易作出结论,难免对报告文学的现状评价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同时,看待报告文学创作的时候,不能够简单地用固定的感受和尺度来要求不同时期的作品,而要从具体的创作成果出发,看其是否真的提出了有价值的成果。

  李春雷认为,由于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的退化,一些报告文学作家选材远离敏感、严肃、深沉的社会问题,使报告文学丧失了灵魂。还有一些作家,热衷于抓重大题材,对生活中的小人物缺乏关注。李春雷认为,从小人物身上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和人类命运,能最好地彰显文学的特殊价值。

  报告文学的公信力和表现力有待提升

  作为一种与生活距离最近的文学样式,报告文学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却有离公众生活越来越远的趋势。如何在量的繁荣的同时提升报告文学的社会影响力,达到质的繁荣,是报告文学作家和研究者非常关注的话题。

  邢军纪认为,现在一些报告文学作品得了软骨病,既无阳刚之气又缺乏独立品格,影响力的萎缩是自然的。要确立报告文学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作家必须确立自己的独立品格,勇于表达自己,改变思想上的不作为,这样才会改变作品思想的苍白和书写的简单化。与此同时,形式上的创新和细节上的努力,也是现在一些报告文学必须下功夫的地方。

  田珍颖是一位资深的报告文学编辑,报告文学的思想性是她选稿的关键。她认为,深度是报告文学坚守自己品质的通道,深度可以使报告文学拒绝肤浅、短视和庸俗。它要求作家提升理性思维能力,寻找事物趋势性的本质,开掘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提升作品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

  李鸣生认为,一个好的报告文学作家,不仅要有责任感和正义感,还要学会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思考。报告文学想要影响更多的人,一是表现形式上要有创新,要善于借鉴新媒体;二是作家要坚守自己的底线。他认为,报告文学仅仅追逐真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思考真实、真相与真理之间的关系,并表达出自己的这种思考。如此,个性的题材才会具有社会的共性。

  杨晓升认为,报告文学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作品是否与人民群众的内心渴望和精神需求相呼应,它要求作家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变革时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及相伴而来的事关国计民生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焦点和社会热点,吸引并引导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引起应有的共鸣和思考。因此,报告文学作家要努力打破自我圈子和文学圈子的局限,以文学和社会的双重标尺去捕捉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他认为,个人视野、策划能力、思想深度、文学表现力,对提升报告文学的公众影响力至关重要。

  除了思想准备和素材的选择,赵瑜非常强调报告文学的语言提炼。他认为,报告文学报告的事件是公共性的,但语言一定要是自己的。用公共语言来表达公共情感,这样写出来的报告文学作品是很可怕的。语言是各种艺术形式最本质的载体,他要求自己的语言一定要干净。要使作品有表现力,报告文学作家还应该坚持唯物的、实事求是的立场。

  报告文学发展的新空间

  《人民文学》去年推出“非虚构”栏目,引发了人们关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讨论,并试图从中找寻报告文学发展的新的可能。

  丁晓原认为,近年来报告文学作家一方面充分认识到了报告文学反映现实的独特功能,以报告文学记录中国社会的重大进程;另一方面作家又注意拓展报告文学的题材空间,写作了大量史志意味的作品,呈现出了文体的新变,在新闻性渐次、主体性表达退位中,重构非虚构本身对于受众的召唤力。表现为题材的日常生活化,这一类作品是经由个体生命体验的写作,强调现场感和个人性,其“祛政论教训”式的叙事,是对原有报告文学写作范式的一种有意义的改变,为读者以自己的感知去解读作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几乎所有关注报告文学发展的人都注意到了“非虚构”对于传统报告文学写作的影响。与会者认为,比区分报告文学、非虚构等概念更为重要的,是在非虚构受到读者欢迎的这一事实中,寻找出报告文学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拓展的空间。只有这样,报告文学这一“表现民族的良心”的文体,才能赢得更为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两天热烈的讨论中,与会代表还就报告文学的长篇与短制的影响力、报告文学理论批评的现状问题和体系建构、报告文学与其他文体的艺术借鉴、报告文学与新媒体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与会者表示,这是近年来少有的一次关于报告文学形态和发展的系统而深入的理论梳理。

  张胜友、何西来、傅溪鹏、周明、彭学明、冯艺、刘茵、张雅文、贺绍俊、萧立军、贾宏图、徐刚、黄传会、郝敬堂、李青松、张文宝、王晖、张立国、章罗生、马建辉、李朝全、龚举善、梁彬、阮梅、何轩等参加了讨论。(刘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2 14:36 , Processed in 0.0347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