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嵩山之——圣学泱泱:两起两落话嵩阳 前面说过,嵩山是儒、释、道三教荟萃之地。 儒教这个说法是否确切,以及儒教与儒家的区别与联系,是许多学者研究和探讨的事情,说什么的都有,难以尽述,且不去做更多的理会。以我个人的看法,它与道家发展而至道教是有相似之处的。简而言之,儒家是孔子老先生创立的私学,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忠孝等,到汉代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统治者接受,开始举国尊儒尊孔,并始有儒教一说。至宋代时儒家学者汲取前朝各家学说之精华,也从释道二教理论中择其可用者,汇集而称理学,儒家学说也渐渐为统治者通盘接受,奠定了它成为官学,也就是儒教的地位。 在儒家而儒教的发展过程中,嵩山是一个重要的见证地。而直接的见证者,就是座落在嵩山脚下的嵩阳书院。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种特殊形态的教育组织,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书院历来有官办的也有私办的,是名流学者讲经论道授业解惑的地方。对于书院的地位,有人说相当于大学,还是重点大学,有人说相当于图书馆,也有人说相当于社会科学院,按我的理解,书院应当和大学一个级别,它的学生们毕业后的主要目标是考公务员,做官。那么,作为一所高等学府的嵩阳书院,它有什么特别值得称道的历史呢? 嵩阳书院的前身是释、道二教的活动场所。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84)时,在嵩山造嵩阳寺,是佛教徒的活动场所,最多时曾有僧侣数百人。到了隋炀帝时这里改称嵩阳观,炼丹求仙,成了道教徒的活动场所。唐高宗游历嵩山时,将这里改成了行宫,叫奉天宫。五代后周时始于此建书院,命以太乙,而后这里便成为了嵩山地区儒教活动的中心。宋初称太室书院,景祐年间重修后改称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是以传播理学闻名的。说到理学,就不能不提到河南“二程”,就是儒家洛派理学大师程颐和程颢两兄弟。宋代初年,国内经乱而治,儒生们思学心切,于是,在山幽林深的安静去处找个地方隐居下来聚徒办学成为一种时尚。程颢与程颐也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潜心修学,根据时势需要,发展了儒家学说,成为宋明理学的主要奠基人。据《宋史》本传记载,程颢“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这主要是讲他们兄弟二人广泛汲取了道教、佛教之精华,还从诸子百家中学习研究,对儒家学说做出了积极的改进和发展。《宋史》对此评价甚高,说是自从秦汉以来,就没有到达这个境界的。二程的学说被后人尊为“洛学”,后来的统治者也把它奉为经典。二程对于儒家思想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而嵩阳书院因为临近洛阳,据记载,二程先后在此讲过学,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学子们如沐春风,致络绎至此受学者众。程氏兄弟在嵩阳书院的讲学,不仅传播了儒家学说,也使得嵩阳书院在国内名声渐著,有宋一代,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并称四大书院。这也是嵩阳书院最兴旺的一段发展时期。 现在网上有不少文章称,北宋时在嵩阳书院讲过学的硕儒名宦还有司马光、范仲淹、吕诲、杨时等人,不过我未查到这些资料。还有的文章称朱熹到嵩阳书院讲学,这恐怕就不大可能了。朱熹之时,已是南宋,嵩山地区业已成为金人的势力范围,虽说他曾主管过嵩山崇福宫,但那不过是一个挂名的闲差,既不必到任视职,也不大可能渡江赴任的。 而且,实际上自南宋始,嵩阳书院的讲学活动已经渐入低潮。由于金人入主中原,宋廷南迁,偏安一隅,偌大的中原已经很难安放下一张平静的课桌,嵩山也不再是清幽的地方,学子们为求安宁陆续南下,到江南各地的书院去继续求学。嵩阳书院书声渐悄,以致人去室空,空余盛名于世。 金、元之时,书院毁于兵火之中。明代嘉靖七年(1528)登封知县侯泰于其旧址起屋数楹,又打出了嵩阳书院的牌子,但实际上不过徒有虚名而已。明末,书院又一次毁于兵火之中。一直到清代初年,嵩阳书院才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春天。这一次的兴旺,是与一个大儒的名字相联系的,他就是耿介。 耿介,登封人,是顺治九年(1652)的进士,清初名儒。《清史稿》本传载,耿介因无意于官场,借丁母忧之机而不愿再出为官,“笃志躬行,兴复嵩阳书院”。当时的登封知县叶封也是个有识之士,有了他的鼎力相助,嵩阳书院得以重建。耿介为了弘扬儒教,把自己的田产捐了出来,又带领学生们开垦荒地,把勤工俭学的费用充作办学的费用。他的这些举动,得到了当时河南学道吴子云等人的支持,他们也先后捐献田产一千多亩,为书院的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耿介先后主持嵩阳书院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长达二十多年,在他的努力下,书院规模日增,声誉日隆,又成为了一家在中原乃至全国极富影响的学府。清廷为了表示对学人的尊重和褒奖,先后向学院颁赠了五经、诸子等学术著作,最多时书院藏书达到了两千多册。耿介还凭借自己的名望延请当时国内名流学者冉觐祖、窦克勤、李来章等人来书院给学生们授课。而耿介自己除了教学,著作甚丰,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上对儒家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时的嵩阳书院,又一次成为了嵩山地区儒教活动的中心,而且培养出了许多有学有才之士。曾看过一个资料,上面介绍说《中州先哲传》这本书中所列的其时颇有影响的儒家学者,如姚尔申等人,都是出自于嵩阳书院门下。还有影响很大的《说嵩》的作者景日昣,也是康熙年间嵩阳书院的学生,从书院毕业后中举人、进士,后来一直做到礼部侍郎。景日昣一生勤于著述,特别是他所编著的《说嵩》,在宣扬嵩山传播嵩山文化方面影响颇大。 在《登封县志》上,看到一首乾隆皇帝于1750年10月到嵩阳书院时写的诗歌,其中有“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的诗句,表现出这位在野史中总被形容成风流皇帝的大清帝国君主对于嵩阳书院历史作用的充分肯定,也显示出他与历史上前朝的那些皇帝相比,在学道求仙和教书育人两者之间的选择上所具有的高明之处。 到了清朝晚期,废科举兴新学之后,嵩阳书院与其他书院一样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走完了它千余年的讲学历史,退出了它曾经得以雄踞中原傲视天下的教育舞台,只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立于嵩山之中,一任风吹雨打,但凭日出日落。不过,经由它提升和传播的新儒学思想却没有随着它的没落而衰败,相反,却继续发展着,在国内和国际上越来越广泛地为人们所知,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今天的嵩阳书院,已经成为供游人观赏的旅游景点。大门外新修的道路、台阶,新增的石碑,仿佛在力图告诉熙熙攘攘的游人们一个全新的嵩阳。大院里资历最深的那两棵古柏,大将军和二将军,却总能把来人轻易地拉回到两千年前的岁月里。如果你能有机会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来到这里,独自一人立于树下,或是立于屋旁,闭上眼睛侧耳倾听,也许你真的能穿越时空,回到书院历史上鼎盛的时期,听到琴声悠悠,书声朗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