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267|回复: 2

归隐嵩山——隐者言行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4 09: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归隐嵩山——隐者言行录

]古时大凡归隐之人,多以其道德高于他人自居。虽说不尽其然,但他们能弃荣华而不见,置侈靡于不顾,甘心清贫,乐于施道,即便只是隐上个一年半载,或其言,或其行,也都有些个异于常人之处。于是,从茫茫文海书山之中,择其与嵩山有关者略摘其一二,以期有所寄托。如果还能起些一叶辨秋、见微知著的作用,那自然就是化外之功了。

其一:“衣不过适体,食不过充饥,孜孜营求,徒劳思虑耳。”

柳蚪,北朝人。从小时候起就不注重外表的修饰,而愿意读书,最大的爱好是写东西。北魏孝明帝孝昌年间(525~527)中了秀才。当时的兖州刺史冯俊认为柳蚪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就把他召到府中,封了个官,想留柳蚪帮他做事。但柳蚪不喜欢做官,就弃官回家,到嵩山中隐居起来。可是,人要是有才,想隐都隐不成,没过多久,就又被征召出来,后来还在北周做到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柳蚪虽然官越做越大,但节俭的习惯没有变,做事不注重小节,穿的吃的都不太讲究,只要图个舒适就行了。有的人就讥讽他,说他不懂得生活,当了这么大的官,也不知道享受一下。于是,柳蚪说了上面那段话,大意就是,穿衣只要合身就行了,吃饭只要能吃饱就行了,那么费劲地去经营和追求吃穿,就未免白费心思了。

其二:敢于直言上谏的武平一

武平一是唐代人,名甄,平一是他的字,其父武载德是武则天的堂弟,论起辈份来,他应当称武则天为姑母的。但是,武则天当政时,他因为不满于武则天的作为,也怕日后有什么祸乱牵连到自己,就隐居到嵩山里,任由姑姑怎么下诏他就是不出来。从唐中宗又即位之后,他才从山中出来做官。武平一最大的特点是敢于直言。他看到朝中皇权实际上被皇太后武则天和皇后韦后把持着,心中不平,就上书请求中宗抑制母党。中宗看后,很赏识他的忠诚,但不敢照他说的去做,只是表扬了他几句。后来,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和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各自拉党结派,扰乱朝政,武平一又冒死谏言,请中宗召集亲贵在内殿设宴,对他们晓以大义,斥责奸佞小人,如果还不奏效,就弃近亲贵族不用,而用关系稍远一些的大臣,以向他们表示皇帝的决心。可是,中宗太过懦弱,他又是只表扬了武平一的忠心耿耿,但不去施行他的意见。就这么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后来一直不得志,玄宗朝又被贬官,郁郁而终。

其三:不愿“立身于矮屋中”的张彖

张彖,唐代人。从小就勤奋好学,志向高远,不愿意落在他人之后。正值杨国忠权倾朝野炙手可热之时,天下想在仕途上有点作为的人都想方设法投靠杨国忠,有人爱惜张彖的才干,劝他去拜谒杨国忠,找个靠山,图个发展。张彖却说:“你们都说靠上了杨国忠就像是靠上了泰山一样,在我看来,那不是泰山,只不过是冰山罢了。等到什么时候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这座山是要误人的。”没多久,杨国忠倒台了,大家都说张彖有远见。后来,张彖进士及第,做了华阴县的县尉。他做官和读书一样,很勤奋,也很廉洁,却和当时的县令等人搁和不到一块儿去,他一气之下,对县令等人说:“大丈夫有凌云之志,而像这样处于低下的地位,就好比是站在低矮的屋子里,让人抬不起头来。”说罢,拂衣而去,归隐于嵩山之中。

其四:七十四次登嵩山的刘伯寿

刘伯寿,名几,北宋人。刘伯寿的上两代都是做官的,可他自己不肯躺在老子的功劳薄上,而是发愤读书,中进士。后仕途坦畅,做过邠州、泾州、保州等几个地方的知州,就是州这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据野史记载,刘伯寿年少时曾遇一老人,那老者看了他半天才说,“这个少年人清气足,可以成仙。不过肩骨低了一指,就这样也能做到三品大员。”这老者还真有点来头,预言够准确得了。最后刘伯寿在秘书监这个职位上退休,一退下来就隐居到嵩山中,呼吸着山中清新的空气,又没什么烦心的事情,加上锻炼,刘伯寿的身体一直非常得健康。他的喜好之一便是登嵩山,每一次登上嵩山顶峰峻极峰,就做一次笔记,他记载道:“余今年某某岁,登顶凡七十四次矣。精力虽疲,心未足也。”嵩山的居民们都把他看成是地仙。元丰二年(1079),刘伯寿已是七十四岁高龄,登嵩山顶峰时行步如飞,别的人居然赶不上他。后来有位叫王辅道的,与刘伯寿的孙子一同游嵩山,做诗一首:“烂红一点出浮沤,夜坐嵩峰顶上头。笑对松窗谈祖德,当年七十四回游。”说的也是这件事情。

其五:品行高洁的张潜

张潜,金朝时人。少年时钦慕荆轲和聂政等刺客的为人,一直到三十岁时才开始读书。当时的人很推崇他,把他称作“张古人”。后来就到嵩山隐居起来,师从高仲振学习《易经》。张潜一直到五十岁时才结婚,妻子贤惠,夫妻相敬如宾。十分恩爱。他们在山中隐居,每日除读书之外,便是砍柴烧饭,不管做什么,一边做一边唱着山歌,其乐融融,根本没把在山里的清贫生活当回事儿。邻居有替张潜种瓜的,等瓜熟后,要把瓜给张潜,结果张潜不答应,两人你推我让,最后没有办法了,只好把瓜分开一人一半吃掉了。还有一次,张潜夫妇二人在山里行走,看到地上有一把斧子,就守着斧子在那儿等丢失的人来取,结果等来等去没见人来,过了很长时间,实在没办法了,只好把斧子拾回家来,然后又满山跑着找丢失斧子的人,最后终于把斧子还给了主人。山里人对张潜十分敬佩,有一对亲兄弟因为家事不和睦,要分家里的财物,当弟弟的说,“像我们家这样的,难道就不怕让张潜先生知道吗?”当哥哥的幡然醒悟,于是,兄弟二人又和好如初。可见张潜在嵩山里的名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4 23:50: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隐于世!我应该像他们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5 17: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20:15 , Processed in 0.02910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