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49|回复: 5

一个农民与民间文化的一生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16 10: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桓兆泮是个农民,但他不是个专心致志的农民,除了种几亩薄地糊口之外,他几乎沉迷在民间文化的海洋里。山歌要唱,故事要讲,锣鼓要敲,采莲船要划,花鼓戏要演……他真是太忙了。不仅如此,他还要踏遍村村寨寨去“讨”故事,去“挖”文化。他忙成这样为了什么,是名是利还是痴?
“秀才梦”未圆,农村汉子文武双全
    66岁的桓兆泮是个和蔼可亲的老头。身高不到一米六,腰板笔直,黑红的脸膛总是挂着笑。他说话慢悠悠的,一点也不着急,讲个故事别人笑得喷饭,他依旧保持着并不张扬的微笑状态,我们戏说他有点冷幽默。
    采访桓兆泮很愉快,那天他刚在宜都参加完“宜昌首届故事节”比赛,获得“宜昌民间故事家”称号。激动的心情还未平复,我们要他唱支歌子听听,他笑眯眯地张口就唱了起来:“太阳出来照白岩,白岩头上桂花开,风不吹铃铃不响,雨不洒花花不开,姐不招手郎不来……”
    他一肚子的故事、笑话、山歌,你要什么样的货色,他就给你抖落什么。有位女作家在采访他时,激动地称赞老桓就是一座活生生的民间文学金矿。在老桓居住的秭归县水田坝镇辛家坪村,村民们并不知道他肚子里藏着宝,但都知道他喝过几两墨水,能写能算能唱能跳,还能砍柴种田,算得上文武双全。
    老桓说自己年轻时最大的梦想是做个知识分子,但他还是做了农民。“我本是出自书香门第,祖上好几辈人为官,祖父也还是个秀才,父亲是教书先生,我自幼也熟读了四书五经。到解放初期时,我们已是家道中落,作为家里的老大,我只有放弃学业。当时我初中毕业,年满17岁,在大队教了三年小学后,就进了大队文艺宣传队。”在文艺宣传队里,桓兆泮身上天生的艺术细胞被唤醒了,创作编排、敲锣打鼓、吹笛子、拉二胡,他样样都干,很快就成了宣传队的骨干。
    “那时候真忙,每个月在大队里十个小生产队各演一场戏,月底到公社作一场汇报演出。快板、湖北大鼓、锣鼓词、三句半、碟子舞,有时也演《沙家浜》、《白毛女》这样一些大戏。我们这个戏班子共48个人,渐渐演出了名气,成为全县参观学习的榜样,还多次参加地区的文艺汇演。后来领导选我当大队业余剧团的团长,并负责主编公社的《兴和文艺》。这样的日子持续到1980年,很遗憾业余剧团解散了。有领导叫我带着剧团到外地去搞个体商业演出,也有领导要我到文化站去工作,但我选择了种责任田。家里四个儿女,我不能把生活的担子全搁在妻子肩上。”桓兆泮短暂地沉默,似乎沉浸到当年的情景中了。
    选择了种田的桓兆泮,在承包地里拿起锄头挣生活。但他的精神生活并没有离开“文艺”,有些人,精神生活再贫乏一样能生活,有些人,天生就离不开精神生活,他们的心灵必须要徜徉在理想的原野上。老桓无疑就是这样的人。
    苦涩岁月中,与诸“爱好”相依为命
    如果说原来在戏班子里,诸多爱好给桓兆泮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享受,那么后来这些东西就成了温暖他生命冬天的棉衣。
    桓兆泮从年轻就有个习惯,即使在地里干活,他身上总带着半截铅笔和一个小本本,随时随地记下田间地头大家讲的笑话、故事,唱的山歌。他还不断拓展搜寻范围,秭归县的大部分乡镇他都去过。每到一地,他都一边给人家做工,一边用心地收集这些东西,把他所接触到的民间文艺都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几十年间,他收集了民间谚语1600多条,谜语200多个,歇后语近500条,地花鼓一套,转丧鼓一套,薅草锣鼓、采莲船词、挑花篮儿词及民间故事等200多则,民歌近千首。民歌的内容最丰富,月歌儿、数字歌、忍字歌、酒色财气歌、全十字歌……收集加上自创,他有五百多首五句子歌。还有那些儿歌:《推磨儿》、《丁丁婆婆跳上门》、《杀羊儿》、《抓子歌》……让人一下子想起了童年的那些游戏,那些梦一样无忧无虑的日子!所有的内容,后来他都用稿纸誊写得工工整整,码在一起有一尺多厚。如今,这些珍贵的原稿被存放在秭归县文联的档案柜里。
    桓兆泮是个快乐的人,但他一生并没有遇上多少快乐的事。1996年妻子被诊断为肺癌,医治一年就去世了。相依为命的妻子去世,对桓兆泮的打击最大。妻子白梅祖与他三岁定了娃娃亲,善良贤淑,勤劳持家。更主要的是,妻子特别能理解他支持他。“她也很会唱山歌,很多歌是她教我的,还有很多是岳父教我的。”琴瑟和鸣的伴侣走了,留下孤单的他独自承受生活的打击。

    1998年春天,桓兆泮的儿子出车祸,差点车毁人亡;1998年8月,房子倒塌,他被埋得奄奄一息,在医院昏睡三天,总算捡回了半条命,从此落下腿疾,一辈子的家当也在这场灾祸中毁坏殆尽,这件件般般都是破财伤身又伤心的。前几年,他借住在亲戚家的一间小杂屋里,只有十来个平米。他曾自创一首五句子描绘当时的困境。
    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桓兆泮还是要唱山歌、要讲故事、要说笑话。“现实残酷,虽然别人说我都快家破人亡了,哪来心思快乐。但我就是要唱嘛,讲嘛,笑嘛,那样我就忘记了一切,才能化解悲伤,支撑自己站起来啊。”
    最近两年,老桓的生活状况得到了一些改善,终于有了两间自己的平房屋,有了安身立命之所,田里都种上了柑橘,生活温饱有了保障,他更是沉浸到他热爱的民间文化中去了。
    他当上了秭归县民间文学协会的理事,获得了秭归县“屈原文艺创作奖”的“文艺综合奖”,他还被宜昌市文化局命名为宜昌市第二批“优秀民间艺人”……对他来说,这是莫大的鼓励和安慰,他不图个什么,但看到自己热爱的东西被如此重视,心里总是美的。
    老来赛神仙,唱到80岁讲到80岁
    2008年10月,在宜昌首届故事节上,面对众多高手,桓兆泮轻松地以最高分获得了“宜昌民间故事家”的称号。故事开讲之前,带队的人比他还要紧张,只见他笑眯眯地往台上一站,故事还没开讲,故事的味儿却全出来了。老桓身上的这种气质就是民间文学长期熏染的结果吧。一说起故事,一唱起山歌,那个憨厚的老农民老桓就不见了。跟他吃饭特别有意思,从开吃到结束,老桓的故事就没断过,喝酒有故事,吃肉有故事,挑菜有故事,盛饭有故事,事事他都可以讲出故事来,如果允许他唱,他可以唱个不停,整一个生活在故事和山歌里的人。他想的,说的,唱的,都是民间文艺,他的生活,他这个人,已跟民间文化融为一体。
    他有一个想法,自己辛辛苦苦搞了几十年,不能就这么泡也不鼓一个就走了。他那些宝贝,放在柜子里也不是办法,怎么能让它们发挥作用,能够传承下去呢?这是老桓的一块心病。他的想法很朴素:老祖宗的东西,在这块地方流传了几千年,不能在我们这辈人的手里弄没了。是啊,这真是一个问题。在村里,他成立了一个“辛家坪民间艺术社团”,由当地一些会唱会说的老人组成,他也收了几个年轻的徒弟。每逢丧葬嫁娶,或新房落成,或生子贺喜,他们就去演戏,唱歌,在他看来,这也算一种原始的传承方法吧,而光有这种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翻开老桓整理的丧鼓唐祭仪式里的叹词和赞词,那分明就是阳春白雪的楚辞,它和楚辞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从这里仿佛看到一条从民间流向古今诗人的潜河。《诗经》和《楚辞》的源头,本来就在民间,我们每个人都是民间文化的受惠者。桓兆泮早已自觉地走在“抢救民间文化”的道路上,真希望他的“宝贝”们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出路。
    民间文艺有鲜活的生命、浓烈的情感,是古板的正史之外的另一种历史,它有光怪陆离的色彩,无畏而真实的内容。对现实中的我们来说,它是那么逍遥,又那么遥远。一个热爱它、寻找它、最后拥有它、并能完整演绎它的人,是多么幸福啊。老桓很乐观,活到老,讲到老,唱到老。现在的老桓,正在着力翻新创作民歌,用古老的民歌小调歌唱新时代的新生活,66岁的老桓在攀登一个新的高峰。“凭我的精神,我想唱到80岁,讲到80岁是没有问题的。”老桓拍拍胸,一副笑容可掬又充满信心的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10: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文艺有鲜活的生命、浓烈的情感,是古板的正史之外的另一种历史,它有光怪陆离的色彩,无畏而真实的内容。对现实中的我们来说,它是那么逍遥,又那么遥远。一个热爱它、寻找它、最后拥有它、并能完整演绎它的人,是多么幸福啊。老桓很乐观,活到老,讲到老,唱到老。现在的老桓,正在着力翻新创作民歌,用古老的民歌小调歌唱新时代的新生活,66岁的老桓在攀登一个新的高峰。“凭我的精神,我想唱到80岁,讲到80岁是没有问题的。”老桓拍拍胸,一副笑容可掬又充满信心的样子。
是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诗词歌赋)需要我们去传承!忘记诋毁就是背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11: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传承,但不可拘泥形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13: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说起故事,一唱起山歌,那个憨厚的老农民老桓就不见了。跟他吃饭特别有意思,从开吃到结束,老桓的故事就没断过,喝酒有故事,吃肉有故事,挑菜有故事,盛饭有故事,事事他都可以讲出故事来,如果允许他唱,他可以唱个不停,整一个生活在故事和山歌里的人。他想的,说的,唱的,都是民间文艺,他的生活,他这个人】生活处处有故事。问候老同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8 21: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8 21: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坚持!永不放弃!好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1 03:53 , Processed in 0.0351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