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581|回复: 1

话“箕山” 颂“许由”(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2 00: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

坐落于河北省行唐县的箕山,位于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结合部(今行唐县城寨乡境内),海拔226.8米,据地质资料表明:此山形成约在17~20亿年,山体突立,三岩结构(燧  岩、灰质砾岩、太古界片麻岩),其形若箕,故名箕山。其地理位置西倚太行,东接平原,南望磁河,北邻颍水(郜河)。
  观此山:七道山梁,四周拔聚成峰,峰突无险,形似八面簸箕。箕面缓至山底,低洼之处,有泉渗出,八股清泉、环山成溪,涓涓细流、汇入颍水。登此山:目极百里,山峦逶迤,北观神仙山(古恒山),西眺五台山,背靠群山、面向平原,箕山又仿佛置于一个更大的簸箕之中,形成“箕中有箕”的壮丽奇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本来就迷人的箕山又增添了一层更加神秘的色彩。难怪这里的人们,古往今来,代代相传为许由隐居生活的地方,讲述着唐尧访贤的故事。从大量的历史地理资料来看,自古至今这一带非常适宜人群聚居。许由选择这一最具佳境的地方隐居生活,应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史料记述,天下始分九州(《禹贡》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此地为冀。值得一提的是,“冀”这个河北省的简称,蕴含和寄托着美好的愿望。东汉时有一部推究事物命名由来的书叫《释名》,它在解释“冀州”这个地名的由来时这样写道:冀州位于北方,这里居住过帝王,这个地方有险有易,纷乱希望得到治理,贫弱希望变得富强,荒歉希望获得丰收。

  夏代以前,曾有五帝之说(即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许由生活的时代距今约在4300年左右。据《史记·五帝本纪·夏本纪》载:“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中国,蛇龙居之,民无定居。”据有关资料载:4000多年来,黄河曾有四次大的改道,在4000年左右,发生的黄河改道致使中原地区(今淮北、许昌一带)河流漫溢、民不能定居,人们重新寻找迁居之地。据分析,许由很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北迁来到冀地。有学者认为:许由曾是生活在中原一带很又才能、名声远扬的许氏部落长。他北迁后来到唐地(尧称帝前的封地),于是发生了帝尧禅位、许由不受的故事。

  关于帝尧禅位许由的这段千古佳话,无论是在浩瀚的文献中或是民间的传说中,内容基本无二。《高士传》云:“许由,字武仲,尧闻置天下而让焉,乃退而遁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与颍水滨。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崖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牛上流饮之。”

  《史记·伯夷列传》记述简练:“尧让天下于许由,由不受,耻而逃隐”。

  《庄子·逍遥游》记述了尧与许由的一段对话,对这一事件也做了说明。“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在行唐一带流传着的唐尧访贤、许由洗耳、巢父饮牛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故事内容与史料记载大致相同。

  唐尧欲禅位于许由的故事难道就发生在此地吗?笔者不敢断言,但经过对行唐周边区域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历史遗迹和裨文野史进一步考证,读者自然会得出一个结论。

  三

  古籍《帝王本纪》云:“帝尧氏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唐,少昊(挚)封于高辛,即定州唐县。《尧典》又云:“尧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在今定州,后徙晋阳”(一说平阳,今山西临汾)。

  关于尧的出生地,虽然又有多种说法,但普遍认为,尧出生唐而封于此。唐,即现今河北省唐县一带。从唐县明伏、钓鱼台等地出土的石刀、石斧、陶片及文化层分析:早在6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属仰韶文化。唐地有尧山,又称伊祁山(现属顺平县)。相传尧姓伊祁,诞生于尧山,母亲名庆都,为部落首领帝喾第三妃,陈锋氏女,地氏为名。尧随母姓,名放勋。《汉书·地理志》说“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以山为名。”古时有“站在尧山望都山,站在尧城望都陵”之说,望都县名也因此而来。“尧帝之乡”,“尧母故里”,在望都县留下了灿烂丰厚的文化宝藏。

  据《史记·五帝本纪》和其它一些古代典籍记载,尧是黄帝的后代,帝喾的儿子。帝喾去世后,继承父位的少昊帝挚,将其年轻的弟弟放勋封为唐侯。放勋在唐地与百姓同甘共苦,发展农业,妥善处理各类政务,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不仅受到百姓的拥戴,而且得到不少部族首领的赞许。可是帝挚却没什么突出的政绩,各部族首领也就亲放勋而疏远挚。帝挚九年,挚亲率官员到唐,将帝位禅于放勋,放勋即帝位,帝号尧,建都城阳邑(今唐县尧城)。因初封于唐,即以唐为代号,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号,后人称其为唐尧。唐尧即位后,顺应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为政勤慎俭朴,定历法,施德政,抗天灾,建国制,选贤能,政绩卓著,后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执帝位。如今尧山的尧庙、尧母洞,望都的尧母陵遗址尚存。

  许由隐居的箕山(行唐县境内)和尧山(顺平县境内)从相距的地理位置上看,同为冀地,同处太行东麓丘陵山区,西为绵延山脉、东为淤积平原,涝有山地、旱有水田,山林茂密、土地肥沃,极适宜人们群居生活。东北、西南两地相距只有百余里。唐尧欲禅位,广招贤人,名人许由恰在其治所之内。他欲寻能干的人,最早听说或者最早想到的恐怕就是许由。又据《正定府志》、《清·行唐新志》载:“初,帝尧封于唐,后诸侯来归,诣(到)平阳即位,南行历其地,行唐邑名由此始也。”始称“南行唐”,北魏去“南”字为行唐县。从史料记载分析,唐尧、许由当时应同居一区域,按常理推断,唐尧不会舍近求远。所以唐尧寻访许由的故事,发生在他的管辖区域内,也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行唐县志·地理志》(康熙十九年[1680年])载:“箕山,在治西北五十里,峰形若箕,相传许由隐此山,有冢在其山上。”“颍水,在治西北三十里,即郜水之上游也,自两岭口山谷流出,南行三十里经箕山之东、许由村之南,传云洗耳溪即此也,东流遂名为郜(河)”“许由墓,在箕山之上。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另有许由祠、弃瓢崖、洗耳溪、巢父问答碑、巢父饮牛处俱在箕山(《行唐县新志·侨寓篇·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至今,箕山之下、颍水之阴的村庄名“颍南”,颍水之阳村庄称“许由”,颍水相隔、两村相望。许由村建有许由观,颍南村建有女英祠(俗称奶奶庙),祠中楹联耐人寻味;

  尧天娇女九嶷归兮洞庭泪(上联)

  舜日贤英箕山来兮颍水情(下联)

  许由观、女英祠为后人纪念许由、女英(唐尧之女)两位先贤所建,遗迹尚存,始建年代已无可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8 10: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1 03:27 , Processed in 0.03251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