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03|回复: 2

话“箕山” 颂“许由”(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2 00: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

  历代名人墨客、地方官员为赞美箕山颍水、颂扬许由高洁精神,留下了不少诗词歌赋,丰富了行唐一方的历史文化,摘撷阅览: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皇帝乾隆巡幸五台山,驻跸行唐,御揽箕山,作《咏箕山》四首(《清·同治·行唐县志》)。

  (一)

  兰衢翘首望云端,小隐兴予论古遥。

  一任弃瓢还洗耳,巍巍荡荡总归尧。

  (二)

  苍烟淡蔼古溪头,父老犹然说饮牛。

  自是耦耕有沮溺,那无长往让巢由。

  (三)

  桑田沧海几回更,此地千秋识遯亨。

  避世不缘逢叔世,伯夷难擅圣之清。

  (四)

  行唐迤俪度箕山,问答碑前夕照殷。

  巢许有知应抱恨,孤踪何自噪人间。

  三国时期,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曹植,曾作《许由巢父樊仲父赞》,诗曰:

  尧禅许由,巢父是耻。

  秽其溷听,临河洗耳。

  池主是让,以水为浊。

  嗟此三上,清足厉俗。

  西晋“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工诗文,善鼓瑟,曾作《许由赞》曰:

  许由养神,

  宅于箕阿。

  德贞体全,

  择日登遐。

  元代诗人董蒙亨作诗《箕山》云:

  寂寂箕山春复秋,更无人到此溪头;

  弃瓢岩畔中宵月,千古空闻属许由。

  宋朝仁宗年间,官至参知政事的文学家欧阳修,文章著名,赋诗《箕山》曰:

  朝下黄芦坂,夕望箕山云。

  缅怀巢上客,想彼岩中人。

  弱岁慕高节,壮年撄世纷。

  漱流羡颍水,振衣嗟洛尘。

  空祠乱惊鸟,山木含余曛。

  聊兹谢芝桂,归月及新春。

  清代诗人何琛吟“箕山”云(清·乾隆《行唐新志·艺文志》):

  闲陟箕山落木萧,谁当击壤乐逍遥?

  百年沧海经近古,千载王侯一木樵。

  境绝凡尘犹两耳,淡忘天下尚多瓢。

  白云冢上衰秋草,还是风高处处骄。

  历代咏“箕山”、吟“颍水”、赞“许由”的诗词歌赋,可谓数不胜数,其中不乏李白、欧阳修等一些文学大家。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笔者称之为“箕山文化”。

  “箕山文化”的形成,其核心是许由。那么,这一文化现象为何在行唐一带有着如此浓厚的氛围,并得以发扬光大、永世传承呢?这要归功于清代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据地方志载,二位“盛世皇帝”有四次路经行唐县境巡游五台。乾隆二十六年的咏“箕山”诗词,为“箕山文化”的发扬光大、以致于传承后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便是当今行唐人为什么要每每提及箕山颖水,将许由作为一方荣光的重要原因。

“箕山文化”已经成为行唐县一项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好在笔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挖掘整理出民间故事《唐尧访贤》和《行唐古人古迹歌》(刊载于《行唐民间故事集》),近年出版的《枣乡漫话》中“箕山遗址”、“许由植枣”、“黄花姑”等记述,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文化内容。县民协主席封国生同志撰写的《夕照箕山风萧萧》、王勇同志撰写的《箕山枣魂》、以及胡业文同志撰写的《箕山寻隐者记》等作品,均以新的视角进行了探讨,皆是见解独特的好文章。此外,县文化馆长王民义同志三上箕山,创作绘制了具有时代色彩的《箕山颖水图》;颍南村杨银斗先生四方募捐、慷慨解囊,在箕山之根、洗耳溪边的女英祠旧址上重建了女英庙,使女英这一美好形象在民间得以世代崇拜和敬仰。
  最近,笔者与王勇同志合作编创的神话电视剧《中秋红》,正是以电视文学剧本的形式,艺术地再现了传说中行唐枣乡许由和女英两位令人敬慕的先贤形象,为“箕山文化”泼抹了一笔浓重的色彩。

  许由为什么会隐居在行唐箕山?千百年来,为什么有这么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为其歌功颂德,其精神为什么会如同箕山颍水,历经沧桑、千年不息?这也正是笔者文中交代的重要一笔。

  五

  许由生于何处,是否由南(河南许昌一带)迁北,具体隐居之地在哪里?这些并不重要,其人其事因来自于“传说时代”,无证可考。

  但需说明的是,行唐县旧志多处明确把许由列为“侨寓篇”。就此而言,许由应是为躲避黄河溢漫带来的洪荒,千里迢迢带领部落人北上的。他很可能是慕名而来,投奔冀地唐尧的。因为他知道尧治理的唐地,洪水被治、土地肥沃、适宜生存。他为何又选在了行唐西部丘陵地带,因为他看到这里背山面水、缓丘厚土(箕山周围部分地方至今土层逾丈)适宜种植。另其因,这里满山遍岭生长枣树。枣果既能鲜食,又能干食。容易储存,欠年五谷不收,可以枣果充饥。《战国策》中记述:“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食足食于民”。枣果是这一地区固有的天然植物、传统特产,看来许由定居此地也是经过了一番“考察”的,这里毕竟有着生存的基础。

  什么是许由精神?他的隐居不仕为什么会与山常在,似水长流,世代相传,光同日月?对此,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王勇同志在《从“许由巢父”故事铜镜谈起》一文中,提到过一些学者对“尧舜禅让”“畏劳”的说法,认为:“尧舜禅让”没有那么严肃和神圣,只不过是本人不想承担这份辛苦的职务罢了。有人据此观点,认为许由是因“害怕吃苦、消极厌世,故退避山林、隐居不出”。先不说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上古尧舜时期,的确吃住都很简陋,生活及其贫困,即使尧舜这些管理层的人也是吃粗粮、咽野菜、住茅屋。不仅如此,他们既要处理事务,还要与民众一起扶耒种地,参加劳动,比常人更加辛苦。没有谁愿意来干这种毫无优越感,且操心费力的事情。因此,才出现了尧的哥哥挚禅位于弟尧,尧欲禅位于许由,许由不受,尧又禅位于舜,舜又禅位于禹。到了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建立夏国,贪图起奴隶主生活。至高无上的权利、奢侈豪华的生活,使得以后几千年的中国出现了子承父位的家族式封建王朝,一直到上世纪初才结束这一统治模式。

  也有人认为,许由自持清高或自渐形愧而退避。其说法是:许由北迁唐地前,也曾为一地首领受人爱戴,只是洪水作怪,将其毫不情愿地赶到这里安身立足,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寄人篱下,要吃要喝要地种。自渐形愧,无颜面对唐地首领。初来乍到,更不愿意低头哈腰去乞求谋职,只有悄悄隅居一处,屈居下来,落个一身清闲。

  除此两种说法,世人普遍认为:许由隐居不仕,虽有自恃清高的一面,但其主要的方面是:自知之明,胸怀宽阔,诚实谦让,不贪官位,惟才是举,不为名利,德行高尚,天下为公。这便是其几千年来始终受到天下人敬仰的原因之所在。

  有些学者把尧舜时代称其为“尧天舜日”,喻政治清明,人与人之间只存谦和礼让之心,而无尔虞我诈之意。尧、舜、禹三代帝王皆以许由为师,这在《庄子》、《吕氏春秋》、《帝王世纪》中均有记载。从唐尧拜访许由时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尧诚心实意将天下让给许由来治理,他比许由是日月之光和及时雨,而把自己比作微光和泽水。而许由则把自己比作鹪鹩和偃鼠,认为自己不是怕辛劳、图清名,而是深感自己治理天下,确实比不上舜的才干,害怕的是登上了帝位,贻害了天下百姓。于是,推荐了胜过自己才能的舜,坚决拒绝了尧的请求,隐身而去。后“许由殁,葬箕山之巅”尧封其曰“箕山公神”,以配祀五岳,世世奉祀。

  许由不受尧的禅让隐居箕山而闻名于世,高风亮节,流传千古,其人其事受到历代人的推崇。此后出世隐居者言必许由,许由称为隐居不仕的代名词。

  高洁之士远去,箕山颍水仍在。抚今追昔,难道不值得现代“公仆”们,登山怀古、颍水洗耳,而感慨一番么?

  六

  “箕山颖水”是先贤许由留给我们行唐人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从这种历史文化传承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呢?我很赞同封国生同志在他《夕照箕山风萧萧》文中的一段话:“许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遗传形式,在现代人的潜意识里传承着一种远古的密码,来自这种基因的,也许是行唐人那种甘于淡泊、不慕时尚的习性;也许是行唐人那种安于清贫、不尚繁华的习性;也许是行唐人那种乐于谦让、不求回馈的习性;也许是隐士心态中那种消极避世、不求进取,甚至有些对社会不大负责任的遗风,是行唐人思维深处的一种基因。”

不是吗?箕山仍矗立在我们面前,颍水就淌在我们脚下。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箕山周围“满目疮痍”(私挖滥采所致),颍水河源干涸断流(采沙截流所致);植被破坏、山体裸露,没有一棵参天树木;祠庙阁楼,坍塌无存,只留下了一堆残垣瓦砾;昔日胜景化成缕缕云烟,也已消散的无影无迹。笔者曾考证,昔日的箕山,有如诗人所云:

         箕山幽似峻,颍水清而姝

  鳞鳞映白云,潇潇滋翠竹。

  箕山与颍水,千古照于今;

  深林集幽鸟,西风洗烦襟。

  ……

  曾几何时?随着箕山周遍环境的日益破坏,诗人笔下的箕山颍水我们已无缘面见了。这里虽有着自然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憾缺,但更多的是人为的肆意毁坏……这难道不正是行唐人骨子里那种以隐士消极心理遗传来的基因吗?什么时候,由谁们才能负起这种社会的责任?

  近年,自发而起的行唐县产业文化协会,聚集了一批箕山“隐士”。他们似乎感到了“箕山文化”的博大精深,似乎觉悟到了“箕山文化”对一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于是,他们实地考察,深入挖掘,走访民间,大声呼吁:社会各界的学者专家、贤达名人,四十万热爱家乡的父老乡亲,请献上爱心、伸出双手,为了“箕山绿、颍水清、许由(精神)活”,再造一个游历胜景吧!我们的子孙后代需要他的前辈留下不仅仅是物质遗产,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8 10: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9 2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06:29 , Processed in 0.02759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