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2615|回复: 69

诗词课堂笔记:诗词创作方法探微《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9 18: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词创作方法探微《三》----舍得之间老师2010年11月27日


  
大家周末好!

首先,舍得宣布一件事,舍得群现在起长期征寻古典诗词原创作品,命题由舍得群出题,征寻范围面向所有网络诗词文学群社及各网络文学论坛,只面向各群的群主管理或论坛的坛主版主等接稿,不接受个人送交的作品。所征作品,舍得将公开点评,并做为舍得群诗词讲座之典例。

征诗详细规则,今天讲座后会在舍得10个群的空间里全面公告。半年来,舍得群每次讲座平均都有万人以上的诗词爱好者在收看和传播,舍得群是开放性质的讲座平台,是属于所有爱诗人的,任何狭隘的圈子意识都是我们不提倡的。我们鼓励更多的朋友对舍得群讲座进行传播和分享,文化无界限,诗趣共分享,为之付出辛苦和努力,我们心甘情愿。
今天我们继续做诗词创作方法探微讲座。为了方便和诗词爱好者的交流,舍得在这里先介绍一下这个讲座系列的大致思路,首先,舍得对诗词的美学意义展开了初步的探讨,和大家一起品味一下诗词所具有的美学特点,说一下诗词与绘画以及诗词与音乐的一些通感之美学意义。
前二三次讲座,基本是这个系列的前期铺垫,虽然有点漫谈的性质,看起来略有点散,但,主要目的是想增加一点诗之艺术通感性的印象,为我们后期做具体诗法的探讨起着序曲的作用,并增强一定的感性认识。虽然展开的不充分,但是今天开始,我们将结合诗的美学特质,正式进入诗法的探讨。
舍得群半年来诗学讲座,是从近体诗基础知识开始的,并对宋词做一比较详细的介绍,同时,对楹联以及诗钟等体裁也做了一定的介绍。下面开始的探讨,是面向上列所有体裁的。我们还是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但是已经不局限在基础知识的层面上了。
尽量做到,兼顾初入门者和有一定诗学基础的人都能接受。我们将做的,是一个长期的诗之美学的熏陶,在这种美学的交流氛围下,提高我们自己的学术修养,陶冶我们的情致意趣,让我们所有人都能逐渐进入国学的最高殿堂,真实地分享我们中国人引为骄傲的独特的文字魅力。
舍得的诗学观点,虽然时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但更多的是吸取前人的营养,向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学宝库去索取。舍得愿意和大家分享从宝库中取来的东西,更愿意带大家直接进入这个宝库中饕餮大餐。
史上,文学经典之作浩如烟海,历代的诗话词话也不胜其多,茫然进去会迷路的。下面简单罗列一些,以供大家参考。同时也是舍得大部分讲座的理论来源。
《词源》是舍得具体讲过的一部词话,作者张炎。这部词话里,技法性的讲解比较多,学习时参考比较实用。《四溟诗话》是明代谢榛所著,这里比较强调格调,从诗的艺术角度提出“气格说”,很重视诗的意境,以及“景”与“情”的关系,是舍得比较喜欢的诗话之一。
《苕溪渔隐丛话》和《詩人玉屑》,这两部著作很有意思,也非常值得一看,都是属于各家“诗话”的集成编辑。前者偏重于北宋,后者偏重于南宋,值得推荐的是《诗人玉屑》的1至11卷,对诗的诗艺、体裁、格律等多个方面表现方法做出了论述,参考价值非常大。

还有一部很重要的诗话著作不能不说,《沧浪诗话》,是南宋的严羽所著。它主要是针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系统性和理论性都非常强,“诗有别才,非关书也”之诗学本质的论述,就出自这里,对此,舍得也隆重推荐。
还有一些诸如《白石道人詩說》《後山詩話》《麓堂诗话》《南濠诗话》《二十四诗品》等等好多了,尽可闲时一可览之。这么多诗话词话我们也一时看不过来啊,有兴趣的,不妨就先跟着舍得,走进“舍得诗话”中来吧,呵呵。舍得诗话基本都是大白话,咱就方方面面的慢慢侃起吧。
比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端正学习的意识和方向,在此,舍得再次坚决地提出“词不妨意,律在意先”的观点。我们都知道,诗词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上佳的意境,写诗论诗也都是以意境如何来鉴赏优劣的。然而,舍得要说了,初学诗词者,在格律等基础知识没掌握时,最忌讳的就是处处喊着意境如何如何。
曾有一些朋友把自己的作品拿给舍得看,要舍得给出意见,我一眼看去,不少情况是诗不合律,意象乱取,辞藻强堆。我就说,你的作品先把格律调整规范了,咱们再来好好赏析。可是对方常常说道,好,一定好好修改,但除了格律,你先帮我先看看意境如何?对此,我还真一时说不出话来了。
我们都在追求着意境,那么意境到底是什么?舍得曾专门以此为课题做过专题讲座。这里,再次引用一下魏晋时大学问家王弼的那句话“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舍得的理解是“没有语言的组织和表述,就没有意象的生动体现。没有意象的表现和组合,就不存在所谓的意境了”。

曾反复强调本论点,这里不须多谈了。只借用个比喻来说话吧,(言辞及格律等)形式和意境的关系,相当于政治经济学里的那个理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谁决定着谁,我们以此来推而论之吧。
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形式”的重要性呢?其实是针对我们现在的广大学诗者,普遍的表现是文学基础弱,尤其是文言基础薄弱的特点而说的。踏实地学好走路,不愁有高飞之日。
沧浪诗话云,诗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这里首先说到的就是“体制”,也就是体裁形式。这几方面,说不上哪个比哪个更重要,因为是不同的概念范畴,不具有可比性。但是,体裁的体制合体,却是属于“资格”问题,是具有先决条件的性质。
比如,写上五言或七言诗,我们一般就认为是古典诗歌形式,而古典诗歌,在体裁上就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在语言上首先注意的就是要凝练精准,古典诗歌是以文言为基础的,现代口语的大白话是入不得这类诗的,当然所谓的打油诗也是入不了体的。
古体诗和近体诗,形式又各自的要求不尽相同,律有律的规矩,“古”有“古”的写法,非律非“古”的诗,干脆就别用这种齐整整的五言或七言,也别标榜自己写的是七律五律的或古体诗。若喜欢这种形式的写作,就要遵守这个规矩。
正比如,用黄土高坡的调门,去唱咏叹调,只能表现出滑稽的一面。如果真的喜欢美声的唱法,就去学学它是如何的发声,如何运用胸腔共鸣的方法。文学创作,也同样如此,写诗合乎体制,是最基本的意识要求。也是最基本最基础的创作方法要求。
再有,舍得还要老话重提地说到声韵的问题,这都是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最基础的问题。如果说舍得这是在“炒冷饭”,舍得愿意一炒再炒。不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所谓古典诗词的创作方法问题就无从谈起。这是创作古典诗词的第一把钥匙,只要面对初学者,舍得第一件事就是介绍声韵基础。
前面我们强调的是尊体的话题,其实,声韵的选择使用,正是最基本的体制要求之一。舍得在一系列诗词讲座中,不断地反复地讲述《平水韵》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平水韵》就是格律类诗歌体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平水韵》的另一个名字,叫“诗韵”,它是古典诗词创作的专属韵。
面对不断的所谓“新韵”的非议,舍得提出以下几点说明,不做无谓之争,只强调其声韵的归属本质特点。
一,体制形成的属性。近体诗起源乃至成熟的年代是唐宋时期,这一时期的汉语语音是属于中古音阶段。近体诗格律的分布设计与此阶段的语音特点不无关系,也就是说,这种体裁声律的形成乃至确立,就是以中古音为基础的,是骨与肉的关系。将中古音的语音特点与这种体裁强行分离,无疑是对古典诗歌文化的强行的骨肉撕裂行为。
你用新韵自以为合乎你的语音习惯了,却扭曲了这种体裁的根基所在。如果懒惰于跨越声韵障碍,那么用你的语言习惯去再另创一种诗的形式好了,别糟蹋这一经典的传统文化形式。
二,诗韵的虚拟属性。虽然《平水韵》是宋末刘渊所编,却来源自唐人所用之韵,乃至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只不过将其繁杂的206韵简化为107韵,清时的《诗文佩韵》,又将其简化为106韵。元以来,胡人几度入主中原,就曾推行《中原音韵》(周德清),将入声派到平上去三声里了(一如现在的国语)。
元明清几个朝代(近古音时代),口语上推行以“北方官话”为主,但,文人读书时,大部分声调仍保持以包括入声在内的古声韵。千百年来,平水韵做为写诗时的专属韵,恁是谁也撼动不了。
实际上,平水韵,不是某时代的特有韵,不是某地域的地方音,其韵书,是以中古音为基础,集古今方国之音而成的诗用专属韵。它属于一种文字韵性质的虚拟语音系统,唐以来一千多年间,时代更换多了去了,即使同一时代,各地方的口音也绝不一样,包括现在南北还不同音呢。而诗韵,依然还是那个诗韵。时代原因的理由站不住脚。

所以,以时代改变古今不同音之说法来否定平水韵或另行推动新韵,再或所谓的双轨并行,都是对这种古典文学体裁的极大破坏。声韵问题,其实反映的是诗词体裁本质中的音乐属性。这里,舍得赞同徐晋如在他的《大学诗词写作教程》里提到的主张,用当前的普通话入韵来写诗填词,是不能被称为诗词的。
由于历史原因,由于现今教育体制的原因,使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诗词爱好者面临一个最头疼的事,就是如何跨越声韵的障碍。舍得《近体诗基础知识讲座》系列第一讲,所做的就是帮助学习者如何跨越这道障碍。
尤其大部分北方朋友,我们小时候没接触过入声,舍得本人也是北方人,同样面对过这样的障碍。但是,一旦认识到这是必须跨过的门坎,就无须逃避它。这里再次说起声韵,实际上还关系到我们在后期如何讲究声调对诗词作品的影响问题,以及如何处理的技巧和方法。
不同的声系当然有不同的音律表现。诗为韵文,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精巧工美地协调诗词的声韵,是绝对必要的。在后面,我们会有专题论述。前提依然是--古韵基础
关于诗法,姜白石曾经曰过“不知诗病,何由能诗;不观诗法,何由知病!”舍得再加上一句:不尊体制,法由何来!先尊体而后循法,善用其法,而后成诗。
我们还看到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到过“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这里所说的除俗,其实不单指避开庸俗浅陋之意,这里强调的,其实就是从体裁、声韵、乃至炼字炼意,都要追求一种高雅工正的尊体意识。
非格律而标格律,或格律粗陋不工,谓之体俗;嬉闹的低级趣味的庸俗之立意取向,毫无风雅清空之气象,谓之意俗;堆砌字句,语意不通或凑痕明显,谓之句俗;寻常口语入诗,不加炼字,谓之字俗。所谓俗韵,其实可以归到俗体的范围内,如我前面所言,韵,本身就是体制的一部分。
还是根据严沧浪的语意,我们通过自己的体会,这么认识到,大凡学诗之人,一般都要经过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不识体不知法,分不清诗之优劣,动辄连篇累牍可以大写特写,肆笔而成章,常常自己得意于其扬扬洒洒的字句。
第二个阶段,就是接触到一定的知识了,有了一定的诗学觉悟,方知自己原来写的自以为得意的作品都是“垃圾”,这时候就往往感觉到羞愧,有了羞愧之感,就会产生了畏惧退缩的心理。这个阶段,是学诗最为艰难的时候。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耻下问,勤于学习才可以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在勤奋的学习中,偶然一回眸间,你会发现,你已经升华了。你会感到自己的进步是那么的明显,量变到质变,往往就是在那不经意的一瞬间。知识底蕴的积累,终会使你精神涣然地脱胎换骨地走进那纯洁而神圣的诗词殿堂之上的。这个过程可能会是痛苦的,但是,换个角度看也是快乐的,登山虽累,我们奔上的却是那无限风光的险俊之峰。
勤奋学习,不知不觉间,你就会跨到第三个阶段,那就是你对基本知识都熟练掌握了,诗风词韵的感觉也找到了,回头看去,诗学道理分外透彻,这个时候,写作对你来说“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比如我曾经议论过对联和诗的比较---从诗取联易,由联到诗难。诗词要领你都很熟练了,不去专门学对联,你也会无师自通的信手拈来的。因为你会知道,所谓的联,无非就是诗句中的一种,不论是长句短句,有了诗的基础,那真都是小菜一碟。
可是,如果你不学诗法,而沉迷于所谓的联,天天对月月对年年对,你对的很熟练,俨然被大家看成是联坛高手了,但是,要你写出一首七律或五绝什么的,或者要你去填一阕词,你可能就会暗自流汗。
因为你不懂押韵,你不知章法,你不知道诗词的造境手段和谋篇布局的概念,你更不知道,炼字炼的不仅仅是字,更是炼诗意,点出的是全诗的诗眼。所以,仅习联而不学诗法,真的只会停留在第一第二阶段,而无法达到一种至高无上的那中诗风词韵的享乐境界。
但是,面对五绝体裁,我却是真的有点望而生畏,不是没写过,而是要反复推敲,多长时间能写成写好,我真的没把握。什么意思呢?舍得你在吹牛吧?不是!我个人的观点和体会是,五绝,是近体诗中最难写的,而七律则是近体诗中最基本的。

有人对我说,七律字多太难写,我还先写五绝吧,字少。这样的说法,都是不认识近体诗的体裁性质所形成的。字越少,越需要字字如金如钻,越需要更高度的精华凝练,需要的是一种返朴归真的至高的艺术理念和手段。
无知者无畏,舍得也是从一个茫然无知的门外客走过来的。舍得也曾极其反感所谓的古韵,那时感觉,它太限制俺的写作发挥了。舍得也曾不拘格律地大写七律五绝七绝等等的,也曾自鸣得意的张扬自己的大作。但是,那时最深处的秘密就是---心虚,为不懂不熟这些真正的知识而心虚。
现在不心虚了!舍得可以诚恳地在这讲台上对朋友们说,学习真的不是丢人的事,它是提高自己升华自己的必要过程。爱惜自己的小面子,半瓶子水乱响才是不可取的事情。
好,今天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各位的耐心收看,再次祝大家周末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9 19: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9 19: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报道,开始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9 21: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花枝也来参加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30 10: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30 10: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破红尘 发表于 2014-8-29 19:37
我来报道,开始学习!

谢谢诗友临帖参与!祝好秋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30 10: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花枝 发表于 2014-8-29 21:53
花枝也来参加学习了!

谢谢诗友临帖参与!祝好秋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30 10: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30 10: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30 10: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哥哥在呀,这两天去看你,我这几天有点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1 17:06 , Processed in 0.04199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