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488|回复: 2

怎样临习《嵩高灵庙碑》?(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6 11: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同字异形
  1、“及”字。如右下图中第一个“及”字笔画相对轻细,字形显得疏朗,转折处一方一圆,相映成趣。第二个“及”字笔画粗浑,且刚劲利落。第三个“及”字捺画跳宕,运笔一波三折,动感顿生。
  2、“天”字。如右下图中第一个“天”字二横画较细,捺画粗重,整个字形上半部分向右倾斜,最终通过捺画来调整平衡,化险为夷。第三个“天”字反其道而行,上半部分朝右倾斜,通过撇画厚重程度来调整重心。第三个“天”字看起来平淡无奇,妙在不变中有变化,第二横以隶法为之,使字形化静为动。
  3、“君”字。如右图中第一个“君”字“尹”部第三横右端伸出,与“口”部结合很紧凑,转折处圆中见方、浑融无迹,给人以稳如磐石的感觉。第二个“君”字“尹”部撇画末端出钩,且和“口”部稍有错位。第三个“君”字三横画自上而下逐渐伸长,形成梯状的层次变化,字形歪斜欲倾,通过“口”部来调整和平衡整个字形重/亡、。
  4、“灵”字。“灵”字变十搬为俏皮。如右图中第一个“灵”字字形很窄且字位较高,其中四“口”部方圆大小,各不相同。第二个“灵”字形体较小,结体近正方,细微处变化见风神。如“雨”字头中两点,方向不同,姿态各异,字形中并列的三个“口”部中间块面较为模糊,与两侧相映成趣;“巫”部中对称两“人”字形处理也各不相同,尤见精妙。第三个“灵”字又见一变,上中下三部分笔画,上下粗中间细,布局上中间更密一些,上下两部分疏朗。“雨”字头中的两点显得极为紧密。局部之变导致了整体之变,第三个“灵”字的形体大小与前两者相比极为悬殊。

    5、“而”字。如图中第一个“而”字笔画较为轻细,与后世初唐楷书的风格接近,和其他字形差异很大。第二个“而”字处理之妙处在于下方四笔画极为随意,中间两竖间距小一些,左边笔画圆浑,右边笔画稍具钩意。第三个“而”字上方横画较为粗重,字下方四笔自左向右渐次增长,收笔处略加变化。第四个“而”字与前三个“而”字差别很大,且撇画伸出左边竖画之外。
  6、“祀”字。如右图中第一、第二个“祀”字形体较为接近,但仍有细微差别。左部中横画行笔方向存在差异;竖画收笔,前者顿笔显粗重,后者为悬针。第三个和第四个“祀”字笔画相对轻细,细加对比,仍有不同:左部中点画是粘连还是断开,竖画出钩与否,右部点画是粘连还是断开等,都构成形式上的变化。
  7、“真”字。如下图中第一个“真”字结字较为缜密,整个字形欹侧取势,向右倾斜,通过捺画来调整字形重心,起到复归平正的作用。第二个“真”字形体较为宽博,字形中间横画缺少一笔,临摹时可以照样临,创作则不宜;字下方两点,近似对称,如一叶小舟上鼓荡起的双桨,跳跃性极强。第三个“真”字形体较大,字形同样也欹侧取势。临摹时要注意,下方横画起笔可以再自然些,切忌描摹而成墨团。第四个“真”字较为清秀,平中见奇,临摹时要把握笔画轻重。


    8、“以”字。“以”字笔画简单,“可变因素”要少得多,但在原碑中仍有多种变化。如下图中第一、二个“以”字用隶法,末笔点画形态上略有不同:前者调锋提笔,后者以平捺出之。第三、四个“以”字极为接近,但也存在细微变化:第三个“以”字撇捺画位置不同,第四个“以”字挑画转折处顿笔暗转后形成方折形态。第五个“以”字没有和其他字一样将左半部处理成“厶”,而是将笔画断开。
   9、“之”字。提起“之”字的变化,自然令人想到《兰亭序》中21个“之”字的变化之法。相对而言,行书结体变化比楷书难度要小一些,可以更多些虚实对比变化。《嵩高灵庙碑》为楷书,其中“之”字多种变化尤其不易,且“之”字数目远不止21个,笔者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字例(见图)罗列出来,习书者通过对比可发现其中的微妙变化。


   
七、形体之美
  《嵩高灵庙碑》的结体显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许多字的笔画处理常出人意料,不落窠臼。如右图中,“主”、“耶”二字第一横写得很长;“生”字撇画加长,和第一笔横画相连,下方横画较短,造型奇特;“事”字中间部分的横笔极力左探,打破字形过于高耸的格局;“石”字是以篆法写楷书;“母”字钩画极长且粗重,改变了原有字形的方正形态,疏密关系也随之改变,令人耳目一新。
  《嵩高灵庙碑》以古拙流美的风格为人瞩目。它追求奇险的造型,但不一味求险,也有方正古拙一类,显现出庄严气象。如右图中“周”、“古”二字。综合来看,《嵩高灵庙碑》大多数结字均追求大巧若拙的美感。这一切都无疑来源于创作者独特而高超的表现技巧。书写者通过字形中某些笔画的夸张来实现个性张扬的目的,总的原则是打破结体的规则形状。如右图中,“名”字“夕”部夸张,整个字形为斜侧倒置的梯形结构;而“处”字下部较宽,构成了梯形结构;“寇”字结体取隶势,“一”下的两部分争让有致,相映成趣;“哲”字则又是另一种情形:“斤”部收缩,整个字变成左右结构。


    左右(或左中右)结构的字,通过高低错落来实现各种不同变化。如右图中“声”字本为上下结构,却变成左右结构,左右错落,加上捺画上提,更加显得神采飞扬;“故”字左右互动,貌离神合;“醇”、“地”、“既”三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慨”字为左中右结构,自左至右由高渐低。
  尚有部分结字,通过内部巧妙移位,变得虚灵有致、憨态可掬。如右图中“配”字右部倾斜,使左右两部分一正一斜,煞是可爱;“治”字右部中的“厶”与下方的“口”稍有错位,有欲倾非倾之感;“始”字左右两部分各呈其态,特别之处在于“女”部横画没有按照一般避让原则缩短,而是着意伸长,使整个字形变得很宽,显得很疏朗。
  由以上字例观之,《嵩高灵庙碑》的结字确实是变化万千、神鬼莫测,这也是该碑能引人入胜的一个关键所在。

    八、结语

    《嵩高灵庙碑》(右图为拓本局部)作为北碑名品,属于古拙—路。很多人不敢学它,因为很难学好。林散之生前对《嵩高灵庙碑》极为推崇,从中得益良多。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学书经历,谈一些粗浅的临习体会: 1、求古拙,求大巧。大巧若拙,并非小巧。《嵩高灵庙碑》以隶法入正书,隶正相杂,碑中各字大小欹侧有自然之趣,且字形各部分错落有致而不失平衡,临习时应处理好拙与巧的关系,不可一味求拙,应在拙中寓巧、巧拙相生。该碑风格奇崛,碑中结体变幻莫测,临摹时切忌描摹画形,失之要旨,以致步人俗书境地。因为平正庸常为俗,怪异骇俗亦为俗,切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2、临习《嵩高灵庙碑》对初学者不宜。初学者最好遵从由楷书或隶书人手的法则,先从规矩一路人手。如果一上手便涉猎此碑,必定无法体会其中精妙之处。此碑章法较为特殊,疏而不散,字与字间距离几乎相等,因而不能用唐代笔法临习此碑,否则便会失其神韵。此碑用笔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汉隶《张迁碑》的方笔特点,如果先对汉隶中的《张迁碑》、《西峡颂》及“二爨”等下一番工夫,谙熟一些基本的用笔方法之后再临摹,可以避免走弯路,并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临摹北碑一路作品,重在取其意,不能像临习法度森严的唐楷一样,即便是颜、柳之间也要泾渭分明。然而即便如此,仍然要坚持一个“度”,将《嵩高灵庙碑》临摹成《郑文公碑》形貌,也是不可取的。尤其是该碑剥落严重,临习时不可依样画葫芦,要注意揣摩,准确把握原碑风神。《嵩高灵庙碑》结字奇崛、古拙、流美,可医线条浮华之弊。倘若与“二王”书风结合,不失为一条佳径。但此法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设身处地领会其中真意,才能进入临摹与创作的最佳状态。                (佚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3 11: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9 23: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06:28 , Processed in 0.02701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