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2913|回复: 60

诗词讲堂笔记:近体诗写作一席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9 17: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嵩颍情 于 2014-9-9 18:19 编辑

  近体诗写作一席谈

在进行今天的讲座前,先介绍新建立的一个QQ群《舍得之间》(群号是10892943555),此群是为了联合网络上众多诗词QQ群,共同普及中华古典文学所建。其作用不是闲聊天,不是群内讨论,只是为了将群内的诗学讲座转播到各个群去。所以,只接收各个诗词爱好者群的群主、管理员或有能力进行文字转播的朋友。


本群近期还将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和诗人来群亲自讲座。热忱欢迎符合条件的诗友加入本群,将讲座同步转播到你们各自的群内,与更多的朋友分享诗词之乐趣。今天在书香阁做此诗学讲座,其内容此时将同时在近百个群中同步进行文字转播。


下面言归正传。今天,主要谈谈近体诗写作的一些问题。属于漫谈性质吧,后面结合自己的作品,讲一下写作时的具体思路问题。说是实战技法有点夸张,但是将自己一点点的经验介绍过来,也算是一种交流吧。


近体诗的写作需要技法吗?很难说,呵呵。其实“写作技法”这样的称呼是不准确的,今天在这里,只是想介绍一下本人在写作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悟,总结一下写作常用的概念和思维方法,来和朋友们做一交流。


写诗须有法度,但是诗却无常法,基本规则是普遍的,这是体裁所要求的必须做到的。诗意的挥发却是可以自由的,自由发挥意味着可以体现个性。比如李白的诗,他就张扬着豪放和浪漫,老杜的诗,就体现着精湛和工谨,义山之诗,含蓄而多情,杜牧的诗,那就见到了韵朗和精婉。大小李杜,各有各的神采而绝不雷同。我们自己写的诗呢,当然也要写出我们自己的风格与神采来。


写诗张扬个性的基础,是要先合法度。即使是做一游戏,还要先制定游戏规则呢,何况是做文呢?更何况,我们做的是文中之文,文中的极品---诗。


近体诗的体裁要求比较多也比较严。基本的诸如格律、押韵、对仗等一些要求,都属于近体诗最基本的工具性的基础知识。要想写好近体诗,这些知识是必须要熟练掌握的。熟练掌握的意思,就是格律不需要去看平仄表而按平仄规律直接去写;押韵不需要总去查《平水韵》的部,迅速判别字的平仄;对仗要保证词性和平仄的工谨对称。


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称之为熟练使用“工具”,也只有做到这程度,才有资格去张显你诗意中的个性和诗品,以及表现你自己的诗作风格。这些知识的熟练掌握,不代表你就能写出好诗,它只能说明,你具备了去写作一首近体诗的基础知识,也就是说,你才刚刚入了门,离登堂入室还差的远呢。


诗者,韵文也。在这里先用一定的篇幅着重强调一下关于“声韵”的问题。



我们写作近体诗,规定是以《平水韵》为默认韵的。诗之韵书起于隋朝,在这之前的无韵书可言的,隋朝陆法言的《切韵》是韵书之祖。但是,《切韵》将韵分为206韵,分的过于细了,唐代时则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的刘渊,将这类可以同用的韵进行合并,成了107韵,后人渐为106韵,所以被称为《平水韵》,一般叫做“诗韵”。


所以,唐时虽然没有《平水韵》,但我们看唐时的近体诗,也都是符合平水韵的。《平水韵》历经千年而不衰,它本身实际上已经是古典诗词体裁的专用韵了(《词林正韵》的根据也是《平水韵》)


在中国的声韵学中,将中国的古音分为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中古音之时代界定,是自魏晋南北朝起,至唐宋时期。这也是近体诗的起源和兴盛时期,近体诗的体裁流传了下来,同样,伴随它的专有诗韵也同样传了下来。


它是历史文化的产物,现在来说,是属于文字韵的范畴,不可以因时代的变化而更改。


简而言之,写近体诗,必须用平水韵。所谓的新韵一说,那是为了凑合大众需要(时政原因)而降低近体诗艺术品质的一些做法。在此不做详细论析,只是强调,写近体诗必须用以《平水韵》为主体的古韵,而不可以用现代汉语拼音为基础的新韵。


那些《中华新韵》一类的新韵韵书,初学者尽量先不要去看,所谓新旧韵双轨并行,个人以为,实质上都是不尊重历史文化特点的做法。


本群近期还将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和诗人来群亲自讲座。热忱欢迎符合条件的诗友加入本群,将讲座同步转播到你们各自的群内,与更多的朋友分享诗词之乐趣。今天在书香阁做此诗学讲座,其内容此时将同时在近百个群中同步进行文字转播。


其实,绝大多数所谓的新韵作者,他根本就没去认真对查过《新韵》韵书,他也只是以习惯的汉语拼音或自己的口音为标准,an和en,en和eng以及-in和-ing都经常混用,即使按新韵他也不符合的。自己娱乐一下,没人限制的了你,但要是真正热心诗学,就必须认识并掌握《平水韵》。


声韵问题,是百年来诗学界争议不断从来就不曾停止过的。1913年,当时的民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个读音统一会,与会代表多数不懂音韵学,北方代表主张以北方官话为标准国音,而章太炎、黄季刚等学术界人士以北方官话无入声而加以反对,并提出另一套方案。


可惜表决时仅差一票而未被采纳。北方官话成了标准国音,也就是现在的普通话(国语)。这次表决造成的结果是,现在学校教育出的学生只懂普通话而辨别不出上古音的四声,我们现今学习古典诗词的最大障碍就源于此。所以强调声韵,对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意义也就更加不同。


基础的概念性的东西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这不是今天讲座的重点。但是,它确实是我们写诗必须储备的知识底蕴。工具都不熟练,怎么进行艺术创作呢?熟练掌握工具性知识,必须的!


工具应用熟练了,基本知识掌握了。那么,我们写诗的准备工作基本就做好了。近体诗这个体裁,其实只是个载体,它要承载的,是我们的情思、我们的感觉、我们的心志。我们不是随时随地都会有感觉的,有时,我们的感觉中没有诗意。那我们就不必强逼着自己为写诗而写诗。

但是,一旦我们来了兴致,我们想吟而哦之,我们想诗兴大发了,我们就应该能做到吟出好句佳句,因为,我们有这个基础的工具在手里。我们可以使用它。会用画笔,会调颜色,会研墨,还会选上好的宣纸,那么我们就一定能画出好画吗?未必!

工具性的知识不难掌握,但是怎么使用,却是有很大的讲究。就象绘画,就象音乐。会用笔会写会画,不难,但画出一定的创意,却不是人人能做到的。画出创意,你是画家,如果只去临摹画别人的,那你就只能是个画匠。

会创作曲子,会捕捉音乐的旋律美,你是音乐家,如果只会拉几支曲子,玩玩小提琴,那你最多只能做个琴师。

写诗呢?没有思维上的灵感,没有块垒的喷薄,没有那种诗意上的美感激发,也只能是在码字爬格子。写诗需要的是诗思,诗承载的是我们的灵魂,融入了我们灵魂的文字,才能被称做是诗。

我们平时喜欢写诗,想写诗,但我们却常常苦于自己无诗可写。无诗可写,其实就是没有抓住那种诗思,有时候我们要写的是命题诗,看一幅画,我们取画意而题诗。有时候我们自己兴致比较高,想吟几句诗了。但是,诗兴不一定等于诗思。兴致蛮高,提笔就没词了,这种事是常有的。

也不是肚子里没词啊,唐诗三百首都可以倒着背了,咋就吟不出来自己的句子呢?有诗词“天赋”的人,咱就不去管他了。现在要说的是,咱们这些自认为或者被认为没有写诗天赋的人,怎么去写出好诗。

其实,古往今来,真正称的上写诗天才的,其实只有李白一人而已,这世界上还是非李白的更多。全唐诗也没有被叫成李白专集。

下面只说说象我这样不具有写诗天赋的人怎么去写一首“好诗”,从开始到结句的过程上如何完成的。结合本人的一首题图七律诗作,把我个人的体会说出来,也给初学者一个借鉴。

那么,什么是好诗呢?其实,好诗的标准不是很绝对的,自己得意的,别人也是比较诚心欣赏的,那就是好诗。因为,它能给咱带来一种诗意的美啊!

这里讲我的这首诗,不是它真的有多么好,在此介绍的只是写诗的思维和过程,自己写的嘛,体会总是比较深的。这是一首进群时候的考试题,要在40分钟内,面对一幅画写出一首七律,而且限韵了。图如下:

这里讲我的这首诗,不是它真的有多么好,在此介绍的只是写诗的思维和过程,自己写的嘛,体会总是比较深的。这是一首进群时候的考试题,要在40分钟内,面对一幅画写出一首七律,而且限韵了。图

多美的一幅美人图啊!一眼看去就比较激动,那感觉,桃花零落飞仙梦,应是美人扑梦来。一品滋味,几分醉,再品风韵,又是谁?呵呵。哎,别小看这份“激动”,这就是块垒的催发啊。其实想来,写诗,是需要让自己入境的。


虽然是平面的一幅画,但是却应该激发起自己的一些联想,让自己走进画中,让自己融入所看到的画内景色中。那么,这画也就活了,这景也就真了


能将这平面的画想象成立体的风景,能将自己真实地融进这风景之中,那么,这是什么?这就是传说中的“诗思”啊。有了“诗思”的涌现,那么下面的一切也就顺其自然了。有了诗思,用文字来修饰这种美感中的意象也就得心应手而随手擒来了。

擒来的是什么,就是自己想做的诗呗。

身临其境,才能品位到美感在哪里,才能体会到那画面中蕴涵的那种真。诗思带我们走近的,就是这种美和真。这是雁梦群的考试题,面对这幅画,我开心啊,所以,我只用了十来分钟就交了卷,这期间还打了两个电话,还打了几个喷嚏。但是美感太强了,诗思挥之不去,提笔就……,不是,是敲键盘,俺就噼里啪啦地敲出了这样的七律:

谁知窈窕风来舞,却是娉婷叶托花。
长袖送香香扑语,短声衔笛笛吹沙。
平生最怕伊人笑,浅笑难扶醉客斜。
零落芬芳伤几许,桃园深处一流霞。

写的快吧?当然够快。写的好吧?呵,不敢说很好,但是写的自己看了很舒服(偷笑)。对于不是诗词“天才”的俺,这就很知足了。和我一样的人呢,当然同样可以做到这点,而且会比我做的更好。

我写这首诗,是怎么起笔?怎么个谋篇?怎么个选取意象来表现的呢?现在就做个思想汇报,供大家参考,也供大家批评。

一般的写题面诗,不要见到画就匆忙的去写,要舍得多花点时间去看这幅画,最好能看深看透,能把自己看得化身到画里去那最最好了。其实,动笔或打字能费多长时啊。
要先谋后而再动手,在腹中筹划好草图,再经自己的大脑润几遍色,再用心去来回打磨几遍,剩下的,就只管去敲字了。这样看着是慢,其实反而提高了效率,快的多。

有的人写这样的题画诗,性子特急,特别是应试时,好象活烧眉毛是的,看一眼画,上来就写,第二眼都不看,等写了两句没词了再去看一眼,那么,这时候你的“诗思”其实就已经被打乱了。当我见到上面的美女图时,我就不着急,俺先把这美女好好欣赏一番再说了。

看那白里透红的粉扑扑小脸,和身后若隐若现的桃花相映成趣。看那飘扬拂动的水袖,随风而舞,这人就象花,而后面这一树桃花,又起了衬托渲染的效果,使这美人并不孤单,人与景融洽而不可分离

更美妙的是那飘飘扬扬散落的花雨,不仅活了画面,也给观赏者带来了强烈的动感。画中人是动的,画中花是动的,正是那一种春风之舞。

“谁知窈窕风来舞,却是娉婷叶托花”,正是在这种感动之下写出来的。以问起句,是想突出一种突兀点的效果,想表现初见画面这种欣喜的状态。起句仄收,纯属偶然,想到这个“舞”字了,就随手用它押上了句尾。


我在以前讲座的时候讲过,起句仄收的时候,首联最好能采用对仗的形式,这主要是从诗句音韵的角度考虑的。但是,看这画面多活啊,我不想让对仗所具有的对称刻板的形式破坏了画面的动感美,那么,就采用流水对吧。用一问一答的两个关联词来领句,自然而然的构成了一付流水对。


起句形容的是一种“态”,是画面给我的最初的印象。那就是窈窕淑女啊,窈窕淑女,随风而舞,那是一种轻盈哦,所以就来他一句“谁知窈窕风来舞”。


下句的“叶托花”,那就是一种虚想了,其实画面本无叶的,但这是写诗,不是写实。因为俺用的是诗思。


以叶托花,那这花,其实俺想的不是那铪面里的朵朵花儿,而是这美女如花。这么轻盈的姿态,真叫人不忍欲近之,伸手欲托之。怎么去托呢?还是借叶而托吧。呵呵。


起联定了调,那是大致意象,那么,承联就好写了。顺起联之势头,再写的细一点,再写的飘一点。“长袖送香香扑语,短声衔笛笛吹沙”。长袖飘飘,那是对画面的一种写实,香扑语,就仿佛她含羞带嗔地拂袖带香,香,花香,人香,景色香。语,花语,心语,景色语。


下句的“短声衔笛笛吹沙”那就跳出画面了,但是并没有跳离画意,也不能脱离画意。“衔笛”之音当然是因画中人而起,这尾字的“沙”字却不一是风沙。诗思之下,含而蓄之吧。


注意这联用的两个叠字,其实不是一般的叠字用法,实际上是属于一种重出字的用法。目的是想让这联具有一种节奏上的节拍感,是想配合起句的那个“舞”字。


转联的感,当然也不能离题远了。“平生最怕伊人笑,浅笑难扶醉客斜。”其实就是写自己的一种醉,一种自嘲。浅笑之笑,当然来自那画中美女的浅浅淡淡冷冷清清若有若无的一笑。转为自己的感思,又不能只顾去乱思了而往了自己来干啥了,俺是来写诗啊,写题画诗,那当然就不能离题太远。


结联“零落芬芳伤几许,桃园深处一流霞”其实就是跟着转联顺笔而下了。“零落芬芳”几字是回扣画面,也就回扣前面描述的景色,“桃园深处一流霞”,用这个“流”字,意图是使这种诗意这种画面美流出画外,带来袅袅不绝的余音。


对自己做这首七律的过程介绍完了,说的很多罗嗦,我本还可以说的更多更罗嗦,呵呵。其实,如果真的进入一种诗思的状态,那么,会感觉自己的思路流畅而清晰,简洁而舒曼。这种思维的流淌也只是那么一瞬间而已。


自己要做的,就是对它的沉浸之态。再用自己所掌握的工具性的格律知识来完成它。格律平仄、对仗、押韵,起承转合的谋篇设计,以及对具体字句的推敲。比如起联入声字“托”的运用,颔联叠字用法的安排,转联对“怕”“扶”字的炼字,尾联“一流霞”的发散(原句略改)。


上面是说了如何写作题图诗。这种训练其实对我们写作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足不出户,便可领略万千世界。不费一金,便可欣赏到不同的风韵。转来转去皆由我,我以我笔写我心。


其实,面对不同的景物,我们同样可以以这种诗思来催发自己的诗情。一物一景皆可下笔,一花一叶皆含风情。只要注意观察,只要学会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多做换位思考,那么。你与诗人的距离,真的不远了。


基础知识的扎实,是写近体诗的根基。工具性知识的运用,是必须要熟练掌握的。比如对《平水韵》的熟练辨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谋篇构思的足够认识和重视。立意--谋篇--造句--对仗--押韵-炼字……。近体诗不是很好写的,但是却是很耐写的。写作近体诗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呢?


时间关系,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的收看。舍得在此多多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9 20: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敬茶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9 20: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谁知窈窕风来舞,却是娉婷叶托花。
长袖送香香扑语,短声衔笛笛吹沙。
平生最怕伊人笑,浅笑难扶醉客斜。
零落芬芳伤几许,桃园深处一流霞。真是好诗!花枝一辈子也难写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0 08: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花枝 发表于 2014-9-9 20:54
楼主辛苦!敬茶问好!

谢谢关注!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0 08: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花枝 发表于 2014-9-9 20:57
谁知窈窕风来舞,却是娉婷叶托花。
长袖送香香扑语,短声衔笛笛吹沙。
平生最怕伊人笑,浅笑难扶醉客斜。 ...

谢谢诗友雅赏精评!祝好秋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0 11: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0 12: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知识好好学习下!问好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0 20: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0 20: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嵩颍情 发表于 2014-9-10 08:21
谢谢诗友雅赏精评!祝好秋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08: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比黄花瘦 发表于 2014-9-10 12:29
好知识好好学习下!问好先生!

谢谢诗友雅赏精评!祝好秋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1 21:59 , Processed in 0.03165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