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方法探微《六》----舍得之间老师2010年12月8日
今天我们继续《诗词创作方法探微》讲座,今天做第六讲。
其实这个系列的讲座,是舍得即兴之作。想学诗词,当然就是要寻找学习的方法。而诗学一道,到目前为止,也确实没有发现特别好使特别有效的便捷方法。因为对诗学的认识首先要明白几个为什么?
首先要搞明白诗词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学问, 学习它需要什么样的基础和前提,它和其他文学体裁的相同点及不同点是什么,它和历史、社会、经济、政治、个人生活情感以及红尘大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有什么关系……诸多种种问题,有的看着近,有的看着远,有的看着则风马牛不相及。其实,都是和诗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为,诗词写的就是自己的情感世界,而自己的情感,则是由自己的人生方方面面所决定的,是由我们自身和外面世界如何互动以及价值取向所决定的。文字是音符,情感是旋律,而所有的事件和所见所想的一切景物或过程,则是素材。那么,诗词,就是一曲自己谱写的人生之歌。
它考究的是知识底蕴的厚度,是情感之美的塑造艺术,是对智慧灵光的捕捉,是高素质才气的肆意流淌。如此看,这诗词的学问就真的大了去了。它不是仅仅的平仄押韵一类的外在形式所能说明了的学问。如此意义重大,使得我们不得不对它抱有敬畏之心;如此丰富多彩,又让我们无法阻止它强大的魅力吸引。
那么学诗的方法是什么?谁又能给的出?恁谁也没这能力把它编成其他系统完整的直观程序化的教程教材。谁也没有简洁有效的办法来象教你某重技术那样教你诗学。所以,舍得从来不把自己的演讲说成是讲课,而只是说成讲座。
讲课和讲座的区别在于,讲课是传道授业,讲的是公共认可的程式化的知识。讲座则是具有交流探讨的含义,说的只能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对某个学问或学说的一种认识上的阐述。所以,说到诗词创作方法,舍得也只能把这探讨的过程说成“探微”。
业余时间,舍得喜欢阅读并介绍历代优秀的《诗话》《词话》,这些古今《诗话》《词话》的作者其实都尝试着把“如何写诗填词”当做课程来讲,但是古往今来,谁也没有“成功”。至少,他们没有把诗词学问象其他学问那样可以程序化的教学。他们所能做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阐明诗词所具有的各种性质,以及他们自己对诗词本质的认识。比如我们介绍过的《词源》,作者张炎,他对《词源》的上卷说的很具体,因为上卷说的都是乐理知识,他可以条目清楚地讲述它,介绍它。但是到了下卷,他只能用启发式的说法说出他对词学的认识,他无法再象上卷那么底气十足地,清晰可辨地阐述了。
上卷的知识丝缕可辨,可以要求记忆。而下卷所述,雾里看花,只能是要求达到一定的理解。所有的《诗话》《词话》都是这类性质。他们说不清道不明,所以,所有的这类文,都不得不靠例举出大量的古人诗词作品例子来说明或证实他们的某些见解。
如我们上次讲座时说到的皎然的《诗式》,什么“二废”“四不”“四深”“五格”“六迷”“七德”等等,也只能是对诗的某些性质的意指而无法清晰说出具体的一二三。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正如我们前几次反复说到的那句“学诗浑似学参禅”,而参禅,是没有一定之规的。
也正如严羽所说的“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他的《沧浪诗话》的阐述形式,同样和其他同类的《诗话》没什么不同。严沧浪如此之说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智慧。如果我们有时感受到某种妙意,常常会说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了,诗学要旨的妙趣其实就是这样--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我可以给你举例子,给你打手势,让你自己去猜去体会。如果我真的可以用程序化的语言把它解析了,那就不是诗了。舍得说了上述这些现象和道理,目的是想说明舍得追求的诗学思想---诗学重在思维模式,而非具体程式化的条文。
好,我们现在看一下司空图的《二十四品诗》,通过对它的解读来开始我们的诗学参禅之旅。我们先看他写的诗之第一品“含蓄”,原文如下:
【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满绿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我们先不看这里是如何解释“含蓄”的。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理解先对含蓄做一阐述。含蓄,属于理解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一样事。主要是指说话时意思比较委婉,有话不直说,或旁指而意到,顾名思义,看这“含”“蓄”二字,就是深藏容纳的意思。但是,想要做到不直说而又要把想说的表达出来,这就有难度了。
换句话讲,就是需要艺术性了。在生活中我们都有体会,与人交谈是需要有谈话艺术的,“大实话”其实往往是不受欢迎的。比如,若看到某人衣着不得体,直接对他说“你穿的衣服真难看!”这肯定会换来一对白眼,甚至挨一顿臭骂。即使是好朋友不外气了,也会心里不痛快。
但是如果说,你身材这么好,穿某种颜色某种样式的会更精神,更能衬托出你的气质。虽然他知道你是指责他现在穿的不好看,也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意见,甚至会来找你请教怎么穿着打扮更合适。这种委婉的说法方式,就是“含蓄”。含蓄是艺术,而大实话则是俗白。说大实话往往是遭白眼的。
其实,这类的大实话,并不代表你这人多么忠厚,多么真诚,大实话往往和人的道德品质挂不上钩的,而只说明你比较傻气而不懂说话艺术,至少,说明你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 某些人动辄以“俺是粗人,爱说大实话”这类充满自豪的口气来表白自己,好象自己这就算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粗俗和真诚实在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的人,其实是没资格去谈什么人品道德高尚不高尚的。
中国是文明的国度,几千年来的文明传承,重要的就体现在这种和合之道上的。而所谓的“大道理”都是体现在平常而细小的事情上的
常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良言逆耳利于行”,道理是不错,但是,如果良药因为太苦涩而拒绝被喝,良言因为太逆耳而被拒绝接受,这种起不到作用的良言和良药,还能表现出“良”这个字的意义了吗?良药大可以不苦口,比如我们把它包上糖衣。良言大可以不逆耳,比如我们可以使用“含蓄”
唐时的魏征因为敢于直言,不惜性命地顶撞皇上,成为千古佳话,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纯粹是属于一个误导(并扼杀)后代多少人的“瞎话”。该千古传诵的不是魏征而是那个皇上李世民。换个小心眼的皇帝他试试,早砍了他的脑袋了。是李世民的雅量胸襟造就了魏征的佳名,而历史上能有几个李世民呢?
真正的智者往往使用的是劝谏而不是直谏,而历史上劝谏成功的办法,又多是举各种看是不相关的例子而比喻所要表达的要求。这种含蓄的方式,是更为智慧更为有效也更为艺术的。
我们还可以说,含蓄就是中华文明的一种标志性特点,含蓄也是中国人审美艺术的理念根基。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审美上理念上最大区别是,一个属于含蓄,一个属于张扬。这点属性的区别,甚至渗透在各自的血脉之中,进而表现在为人、处事、言谈、性格等各个方面上了。我们和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就在于我们和他们的审美理念不同。
文学艺术同样如此,诗歌是文学殿堂上的精华所在,更是凝聚了各自鲜明的特点。西方诗歌主要表现是奔放热情粗旷,中国诗歌的主要表现则是含蓄委婉精工。看我们的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也同样讲究含蓄的艺术。甚至政治手段,经济交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人的主要表现特点,就是含蓄。
进而,含蓄作为一种艺术追求,其实所能表现的也绝不仅限制在意境的委婉情调上,而是做为一个艺术的概念而存在。表达大气,表现热血奔放,其实同样离不开含蓄的艺术表现手段的。可以这么说,唐诗宋词最典型的美学特征,也就是这两个字——含蓄。 那么,有了上述对“含蓄”的概括性广泛的理解,我们回头来看诗品,其实可以这么理解——“含蓄”不仅仅是诗的一种表现风格,更是可以涵盖其他所有“诗品”的总领性的艺术原则。具体表现可以多种多样,这只是一种艺术上的本质要求。
而《二十四品诗》把【含蓄】单列一条,其实是想说明如何具体表现“含蓄”的方式上的引导。这样,我们看司空图所写的文字,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说的就是不用直白地点明一个字,已经可以把意思完全表达出来了,“尽得风流”就是尽情表达出内涵的意思。
比如我在前面例举的穿衣的例子,不需要直接去说他穿的好看不好看,而说别的好的衣服款式,让他自己联想到现在的穿着效果,进而比较出他自己穿的到底好看还在不好看。意思也说到了,但是没用一个直白伤人自尊的字眼,这是什么效果?众皆喜欢很和谐啊,创造一种愉悦的感觉和氛围,这不就是在创造一种美吗?
这种创造的方式、过程及效果,不就是艺术二字吗?回到我们诗词创作的方法上来,道理是一样一样滴。关于【含蓄】,在艺术表现特点上,我们只须记住这句话就可以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后面的那些文字,可以慢慢体会,皆属于具体说明性质的一些例说。
如我在前面所言的那样,“含蓄”二字,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是真要去做到“含蓄”的程度,则不是那么简单了。含不好就露了,蓄不住就破了。含蓄的表现如何,其实考究的就是一个人的综合修养如何。包括知识底蕴的修养、气度底蕴的修养以及艺术造诣上的修养。
反馈到诗词的领悟上,也就体现了不同的差异。我们看前人的诗词佳作名篇,其实,不论哪一首都有“含蓄”的艺术成分在其中。那怕是表面看着很奔放浪漫热情的诗歌,比如《诗经》里的一些,如《诗经·国风》中的作品,属于风雅颂中的风了,算是比较简朴直白的风格了,但他们采取的写作手法,也大多运用是赋比兴的创作手法。
这些艺术手段的运用,其实就是含蓄的性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白了就是小伙追求美丽的姑娘,但是,他不这么直筒筒地说,他先用河中小岛上成双成对的雎鸠来做比喻,然后再引出年轻人对美丽的采荇女的赞美和追求。
在这个“女”字前面也加了几层的修饰,“窈窕”“淑”。这里表现出的就是诗人的文学技巧。这些诗歌的年代很古老了吧?和它们的年份比较,唐宋时代和我们是更近的。那么古远年代的人们就知道了文学上的修饰作用,就知道了含蓄的意义,而我们呢?
关于“含蓄”的具体的体会,以及艺术手段的修炼,其实也没那么复杂。方法上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加强关于文学上“修辞”的学习和练习,尤其是针对诗词所常用的修辞手法的学习。如,先了解赋比兴的含义和使用性质,再具体的对比喻、映衬、示现、联绵、转品、双关、借代等等具体修辞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学习的途径也不难啊,舍得就做过关于修辞方面的专题讲座,舍得讲的还远远不够,其实,更多的是去参考古典诗词的作品,去体会,去玩味,看前人是怎么落实这些修辞手法的。在基础层次上,就要有良好的语文基础和古汉语的基础。
其实,我们比较一下古汉语和今天使用的语言特点,会发现它们的区别,也属于是否含蓄的区别。含蓄,不仅是指意上的委婉内敛,还表现在文字的精练和凝聚的特点上。短几句话的古文,我们用今天的白话翻译,也许用上几百几千字,还不一定能说的很明白。而诗词所用的语言性质,其实就是文言文的性质。
诗语的特点,更接近文言的特点。这个特点的突出表现,就是诗语忌讳大白话,要凝练,要言简意丰。常言道“凝缩的都是精华”,诗词艺术之所以被称为文学上的精华,也概因于此。所以,熟悉古文,也是修习诗词的一个有效的辅助途径。
比如我现在常翻看的《黄帝内经》,我可以直接读它的原文,而身边的一些朋友看不懂古文,他想看就需要借助翻译版本的。所有的翻译工作都是属于“再创作”,那么,就必然失去了原作的原汁原味。
再去看一些古代的散文和议论文,尽管不是诗歌的形式,但是赏读之下,我们也会感到某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有时,还会有诗一般的语句的出现,古文说理,也多用比喻比拟等来说明。古人抒情,也多借用景物的衬托和渲染,寓情于景,亦诗亦文,非常具有文学上的美感。
例如,朋友们都知道苏轼是著名的诗词大家,其实朋友们也知道,他更是一位散文大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就占了三位。由此可见一斑。我们今天的语言环境和古代不同的,舍得的意思不是叫大家都去学古人说话,而是注意在写诗时,尤其是写古典诗词作品时,注意语言的凝练性和有效性。
我们讲那么多是为了理解诗语的来源本质,也从更广的意义,来阐述“含蓄”所涵盖的诗词面貌。其实,少了分直白,无形中就是多了分含蓄。多了一点借代和比喻,就等于增加了一点含蓄的艺术成分。应该牢牢记住的一点是,诗词的本质就是“有话不直说”的艺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才是诗词魅力的本色。
舍得说了这么多,扯的范围这么广,目的就是全面地理解一下“含蓄”的意义。不知道我说明白没有,但我深知,真管用的,最终还是要靠作品来说话。我们不妨随便在唐诗三百首里拿出几个,不须舍得去絮叨解释,我们慢慢品味一下,就能体会到“含蓄”的魅力所在了。
滁舟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寄人[唐]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清平调之三[唐]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锦瑟[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好,今天讲座到此结束,本周六我们继续这个话题的讨论。多谢各位收看,再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