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76|回复: 2

中国人从哪里来[之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6 14: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经中的挪亚
  
  前文曾说:古中国人有一个服羔羊皮、流羊血、献羊肉、用燔柴烧成烟来祭上帝的规矩,被称为“禋祀”,与圣经中挪亚所献的燔祭极为一致。试问:古书中有没有交待这一个献的出处、是谁教给我们祖先的呢?有的!不过欲解开这个谜,我们得先到圣经中观察挪亚的另一个身分。
  
  “出方舟挪亚的儿子就是闪、含、亚弗…他们的后裔分散在全地。挪亚做起农夫来,栽了一个葡萄园。”(创九)这里给了我们一条线索,就是挪亚还有一个常为人所忽视的身分:他是大水后的头一个种田的人,因为圣经明白的说“挪亚作起农夫来”。
  
  有了这一个认识,才能真正了解古籍中周人自己流传下来、那禋祀的缘始,有何等重大的意义。这是一段可以令中国基督徒流泪的历史,隐藏在诗经生民篇:“生民,尊祖也…文武之功,起于后稷。”这篇诗首先说到周人的的来历,周人自称为“稷”的后裔。“稷”这个字明显是个象形会义字,不是他本来的名字,而是后人加给他的、为了纪念他是那头一个“种田的人”。换言之,周人尊洪水时代那一位农夫为他们的祖先。
  
  诗经接着说稷小的时候曾经有很特别的经历,就是与牛羊挤在窄巷里、又在树林中伐木的人在一块儿,还经历寒冰之灾,并受到鸟翼的保护:“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翼覆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凡传说总有个缘起,这几件毫不相干的事会与稷的“幼年”联在一起,怎么理解?其实是追述洪水以前挪亚与方舟的故事,因为挪亚确实在方舟中与牛羊动物挤在一块儿,“隘巷”对于方舟的内部还是个十分恰当的形容;为了造方舟要用大量的木头,他当然得进树林子砍许多的树,以致于整个树林子都给砍平了;挪亚在方舟中曾经历四十昼夜的大雨与一年多的洪水,是相当寒冷的,许多科学家相信
  冰河就是那时形成的,因此说是“寒冰”;然后圣经告诉我们“挪亚放出一只鸽子去,要看看水从地上退了没有。…到了晚上,鸽子回到他那里,嘴里叨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挪亚就知道地上的水退。”所以诗经说“鸟翼覆之”,他是一个曾受鸟翼庇护赐福的人(世人至今也还以此鸽子象徵和平)。最后“他又等了七天,放出鸽子去,鸽子就不再回来了”。我们很可以想像挪亚因此而感动落泪的
  情景,所以说“鸟去之矣,后稷呱矣”,因为知道出方舟的时候到了。
  
  随后诗经说稷长大以后播种禾麦瓜果,都长得好,有如神助(“后稷之穑有相之道”,汉郑元笺:若神助之力也)。这些都再再指证“稷”这位传说中周人的祖先,其实可能就是圣经创世记九章廿节那位“作起农夫来”的挪亚。
  
  最后说他怎样首先用禋祀来祭上帝,能够清楚解开我们的疑惑:
  
  诗经说稷“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取有香味的艾蒿草与脂油同烧,取公羊为祭肉,加柴火烧旺),…于是“其香始升,上帝居歆”(馨香之气上升,上帝安然悦纳享受)....所以“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稷开始这样祭祀上帝以后,众百姓不必再为罪后悔,直到如今)。
  
  请再对照圣经创世记第八章的记载:挪亚出了方舟之后,“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拿各类洁净的牲畜、飞鸟,献在坛上为燔祭。耶和华闻那馨香之气,就心里说:我不再因人的缘故咒诅地(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也不按着我才行的那样,灭各种活物了。地还存留的时候,稼穑、寒暑、冬夏、昼夜、就永不停息了。”
  
  这两段文字实在是太相像了,稷就是挪亚,周人明说:是他、教给子孙这样献祭来敬拜上帝,而我们都是他的后人。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书中最令人震惊的文献,也是古中国人挪亚血缘无可推诿的佐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4: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古遗憾
  
  当挪亚的后裔因为语音遭变乱(详见“一一九事件”一文)而向四方分散以后,就各按其方言宗族立国。从前面诸文的考证我们应当觉悟,挪亚那用羊烧出香气、使上帝悦纳人的祭,曾被古中国人相当完整地保存下来。
  
  这个对上帝的大祭被称为“禋祀”或“禘”(见“古中国人怎么祭上帝”一文;西周之前“帝”这个字泛指上帝,所以“禘”的原意甚明,并非如后人附会为祭祖先之大祭),只有国家的君王、被称为天子的那一位,才有资格主领其事,无论是所用的祭羊、所穿的服装,都有极恭敬的讲究,不能胡来。后来礼记也中说起这个祭的重要性:“大矣、治国之本,不可不知,明其义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不明其义,君人不全;不能其事,为臣不全。”又说它是“诸德之发也”。
  
  但是很可惜,当有人请孔子解释“禘”的真意时,孔子却答不出来。这段故事记载在论语八佾篇,当时孔子在鲁国观礼,看见他们没照规矩而行,就说:“禘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他们主持这个禘祭,从把酒洒在地上之后,我就不愿再看下去了。)孔子不高兴的原因至少有两个,其一是鲁国的国君只是诸侯、不是天子,不该主持这个祭礼;其二在禘祭的规矩里,何来把酒洒在地上这道手续呢?旁边有人见孔子这位专家在场,就想请他将禘这个祭礼解说一下(“或问禘之说”),您知道孔所给的答案是什么吗?“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我不知道,如能明白禘的真意,那么连治理天下这样的事也像看手掌一般容易了。)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权威的礼仪专家,他的教育方法,是以古礼来匡正人心,而这禘祭又是一切礼仪的根本、诸德之发。可是他怎么会说不知道呢?连孔子都说不知道,还有谁能答这个问题呢?“子曰不知也”这短短五个字的千古名叹,真是道尽了中国人在神面前的迷失!
  
  当然、今天我们知道,周人虽然记得这个祭的来历,孔子虽然熟悉这个祭的作法,他们却不可能清楚其属灵意义,因为神尚没有赐下进一步的启示。这一切礼仪的真意,惟有在圣经里才能找到答案。原来人一切的罪,若不流血就不得赦免从亚当到挪亚,从挪亚到我们都是一样,若不带着流血的祭物,就不能够达到神面前,更不能与神和好。献血祭,一方面是叫献礼物的人良心里面得到暂时的平安,另一方面又是叫人记得自己乃是个罪人。严格说来,无论是血祭、是禋祀、是禘祭,都不能真正解决罪的问题,只是个预表而己,“因为公牛和山羊的血,断不能除罪”(圣经希伯来书十4),所以我们的祖先才要一再的做,直等到那真正的、有功效的、更美的祭物来到。
  
  什么才是真正的祭物呢?远从创世记廿二章起,神就已经对我们预言说:“我儿,上帝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羊羔。”这羊羔就是那无罪的神儿子耶稣基督。施洗约翰曾指着他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翰福音一29),后来他真为我们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在神前成为世人永远的赎罪祭,惟有他的血才能洗净我们的心,除去我们的死行,使我们事奉那永生神。
  
  我们应当确实的知道,真正使“上帝居歆”的,不是那被风吹散就没有了的禋祀,而是复活升天的基督,为我们显在神的面前。是他生命的馨香之气蒙神悦纳,使神不再记念我们从小就怀在心里的恶念。也只有藉着他,人才能真正的如诗经所说“庶无罪悔”直到永远。
  
  亲爱的同胞啊,我们的祖先虽不明白“禘与禋祀”的真意,尚且接继挪亚的传统,用人养的羔羊“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诗经大明),历二千年传至孔子仍不敢旷废。我们今天已经看见了神的羔羊,若是反倒不接受,他们将要怎样的责备我们呢?愿凡有心在神面前寻根的中国人,都能在此驻足三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5 09: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1 03:24 , Processed in 0.0323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