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06|回复: 2

中国人从哪里来[之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6 14: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人怎样离开神
  
  严格地说、挪亚子孙无论属于那一个民族,都在一一九事件(巴别塔)离开了神,但从中国古史来看,我们的祖先在千年之后仍有不少敬畏上帝的痕迹。比如商汤王说“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尚书汤誓)我是个敬畏上帝的人,不敢不去讨伐(那罪恶的夏桀)。诗经大明篇题到周文王,也说”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一直到公元前六世纪孔子时代,仍在用“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中庸)。令我们不得不问:后来的中国,为什么好像更远离了上帝?有三个原因值得思考:
  
  1)阶级束缚:今天中国老百姓不祭上帝只祭祖先,好像我们在传统上是个不敬拜上帝的民族,其实不然。原来中国的老百姓几千年来不拜上帝,不是因为不信,而是因为太尊敬他了,觉得自己以庶民之身不够资格来到那伟大的上帝面前,因为照着古中国与儒家的传统,百姓在祭祀的时候,一定要守住自己的阶级身分,不然就是逾矩,被视为大不敬。背后的道理是:儿子祭父亲、天经地义,人只能祭自己的祖先,谁却能祭神呢?如果有、只有一位,就是那被称为“天子”的一国之君;朱自清先生也说“天子祭天,和子孙祭祖先一样”。这样的礼仪规距,自然加深了老百姓与上帝之间的距离。
  
  2)礼教偏差:以孔子为代表。他虽然可以说是一位尊崇、敬畏上帝的人,但他施教的目标不是为了寻求神,而是为了以古礼来治世,使人们因为敬天畏祖而尽力作一个仁人君子,建立一个有规有矩的伦常社会。这就使后来儒家走上了一条礼教与规范的路,基本上不鼓励、甚至可以说完全放弃了对那位又真又活之上帝的追寻。
  
  3)玄想哲学:以老子为代表。从人本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哲学思想因着他很早就登上了极峰,以后中国人所有文艺宗教,没有不受他影响的。可是从寻求神的角度来看,老子的为害最大,他把人本性中对上帝的知道、以及一切有关神的事,都用玄想哲学架空了。罪人、审判、天国、与人来往的活神等观念,在他所建立的心灵世界里是无权无分的。没有定义就是最好的定义,人的澈底迷失反成了最清高的精神境界;他所说的圣人,是一个不需要神的怪物,绝不是上帝因为爱世人所差来的弥赛亚。可叹不知多少中国人就在这样的骄傲里灭亡了。近年来他的学说又在全世界大行其道,不是没有原因的。
  
  要观察古中国人进一步远离神的过程,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观察古史中“天”这字的定义之演变。周以前所说的天,就等于是那位能听能看、至尊的上帝(甲骨文、钟鼎文、诗、书、易经里都有他的名字),古文写天字甚至就是个带着头的、站立的人形。他主管邦国兴衰、人的罪罚、收成、雨水、生死。到春秋时代,孔子所说的天仍有很强的主宰成分、与命运相近,他仍以为人可能“获罪予天”,好学生颜回死了,他就说“天丧予!”孟子的天着重于天理、或着说天是一片义理,荀子的天则接近我们所说的自然规律,而老子的天就被确定为一个不可知的自然体,一切的运作与变化,都不带任何目的,更不是为了人。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见,中国人在春秋战国时代,曾带着相当快的速度,从思想上进一步远离上帝,甚至两千多年后的我们,虽然活在破了四旧的新中国,仍脱不开他们的影响。
  
  但是上帝从来没有远离我们,他的爱、他的话、他的救恩与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今天都活画眼前,与中国人文思想的传统,成了何等鲜明的对比,如同生与、福与祸向我们陈明,但愿读者诸君能慎思明辨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4: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嵩山隐士 于 2011-8-16 14:07 编辑

请听老祖宗自己说
  
  古中原文明是无由自生、还是一群已有高度文化的人由外地迁来?传统教育只支持前面的说法,圣经却说各民族都是挪亚的后裔,洪水之后带着相当高的科技与文明,由中东两河流域向四方开展。
  
  对这个问题有许多方法考证,最重要的是看看我们的老祖宗自己怎么说。因为一群文明人若是经过这样浩大的迁徙,必会把这长征故事传与子孙。在中国最早的古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吗?有的。诗经是古中国各地传唱文学的总汇,其中至少有四篇诗为我们提供了线索。
  
  先看商朝,诗经“长发”是商朝人传唱自己的祖先。开头说“浚哲维商、长发其祥”,商朝的先人英明有智慧、源远流长。他起源何处?“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从大水泛滥、禹从洪水中下了地的日子开始。(但从前的中国人没有圣经对照,“禹敷下土方”和接下去的“外大国是疆”,就一直被解释为禹王安定四方、立定大国的疆界,即或如此,也可看见迁徙的影子。)
  
  再看周朝,诗经“鲁颂閟宫”讲周朝太王的身世,说他是“缵禹之绪、后稷之孙”;禹的后人、稷的子孙。近代已考证商周实为东西并存、彼此相争的两个族群,然而无论商周,却都尊大水中出来的禹为直系祖先,实非偶然。禹稷二人又在此并列,禹从大水中出来掌权,稷教我们祖先耕种,这两个身分,也与圣经中的挪亚不谋而合,因为创世记九章廿节特别说“挪亚作起农夫来”,他正是洪水之后的头号农夫啊。诗经接着说周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他与商人之间的战争,是迁居歧山南边之后才开始的。由此我们就知道,周民确实经过迁徙。
  
  他们迁徙的经过,请看另一处诗经“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周民之源如棚架上的瓜,绵绵不绝,“土(音杜)、沮、漆”都是河川名,他们从一条河来到另一条河,直到了漆水流域。“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我们的老祖宗亶(音掸)父,刚到的时候,尚没有安家立室,只挖土住在洞穴里。“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他一清早骑上马,从西方沿着水涯,一路来到歧山之下。“爰及姜女、聿来胥予”;他为什么与那(西域)牧羊族的妻子东来呢?为要寻找可居住之地。“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终于到了美好的周原,这块地如此美好,连苦菜的味道都发甜。“自西徂东、周爰执事”;那时从西往东来的人,都在这块地上定居。
  
  另一篇诗经“笃公刘”说到一位刘姓老祖宗:“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裹餱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忠厚的刘先生,不能在原地续居,就清理仓房,带了大小包的乾粮,用心计划,备了武器动身远行。“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他穿过上百的河川,终于看见宽广的平原。他爬上南边的山冈,瞻望美好的京野,真是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笃公刘,既溥且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这地又宽又长,他观测山影、阳光和流泉,“度其隰原,彻田为粮”整治耕地生产粮食。“豳居允荒。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他渡过渭水取石头,在豳(音宾)山建住处,刘先生就这样在豳山这空地上定居。
  
  诗经并没有交待亶父和公刘之间的关系,这显然是两批东来的人,带着他们已有的文明,在关中平原一带定居;古公亶父在歧山和漆水、笃公刘在豳山和渭水。他们来的时候,很从容地勘测规划,并没有争战的事,这块地上也没有别人居住。为什么?因为洪水以后那广大的新世界,都还是空旷的荒地。就是这样,我们的祖先来到黄河流域。
  
  人若不信圣经民族四散的记载,面对这些老祖宗亲口述说、诗经所传下来的优美史诗,当作何解释呢?(全文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5 09: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沉奥了
看不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1 03:24 , Processed in 0.0351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