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704|回复: 4

皮定均重访登封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30 17: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皮定均重访登封记
王云琦 王剑松
2013.12.30.
(座谈人 黄清林、梁光印)
解放后的1958年,皮定均曾回到阔别多年的登封。看望老区人民,让老区人民倍感亲切和温暖。皮定均和登封的情谊如山高似海深,在嵩岳大地世代相传,万古流芳。
一、皮司令要回登封啦
1958年11月初,农村已经场光地净,绿油油的麦苗破土而出,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摆着鲜嫩的芽头。灿烂的阳光照耀大地,萧瑟的秋风给人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许多人已头戴护耳帽身着薄棉衣抵御风寒。
与气候变化形成鲜明的对照,嵩山脚下正涌动着滚滚的大跃进热潮。登封当时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典型,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三面红旗高高飘扬,大炼钢铁、大搞卫生、浮夸风甚器尘上,左倾思潮充斥着登封的晴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蹬破地球冲破天,麦粒长得象嵩山,…..”,漫不着边的吹牛让登封威名远扬,许多国内外的人士纷至沓来,参观学习。
11月3日的上午,县委办公室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正在这里值班的县委办公室主任吴万义拿起话筒,只听对方说:“是登封县委办公室吗?我是省委办公厅,给你们通知个事情。明天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参观团一行180多人,由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李志民上将带领,由许昌、禹县到你县参观,时间半天,晚上住洛阳。请你们务必于中午时分到登禹交界处迎接,并做好接待介绍工作。另外,登封人民的老朋友皮定均司令员也在成员之中,将随团前往。应皮司令的要求,他将借机在登封停留两天,走访老区群众,你们要务必做好安保和服务工作。”
吴万义放下电话机话筒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1944年5月登封和豫西被日军占领,人民群众倍受蹂躏,苦不堪言。正当大家遭难之时,皮定均受党中央毛主席指派带领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来到了嵩山,以登封为中心开展抗日斗争,解救人民于水火,直至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0月离开。他在豫西同登封及豫西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他的名字和事迹登封及豫西人民妇孺皆知有口皆碑。登封人民日夜盼望的亲人回来了,这怎能不让人高兴呢!
吴万义拿着电话记录,赶紧向时任县委书记蔡振忠作了汇报。蔡振忠马上召开在家的领导会议作出安排。决定由副县长张诚带队接待,公安局的副局长陈国栋、刑侦股副股长黄清林等人负责安保事宜,黄清林作皮定均等人的全程警卫,自始至终形影不离。
事情安排后,皮定均回登封的消息由县委大院逐渐传播开来。“皮司令要回来了!”群众以人传人,无不欢呼雀跃。特别是当年跟皮定均抗日的老同志更是喜不自禁,想方设法要趁机表达自己的崇敬心情。

二、欢迎标语都要撤掉
第二天上午,副县长张诚和县委办公室主任吴万义、公安局局长王继贤、副局长陈国栋、刑侦股副股长黄清林又进行了合计,安排好参观路线,便决定提前吃午饭以便及早赶到登禹交界迎接。
饭后,张诚、陈国栋、黄清林一行便踏上了迎接的行程。他们从中岳庙经卢店到告成,再到登禹交界的白沙镇,沿路看到群众自发地悬挂了许多标语、横幅。上写“热烈欢迎皮定均司令员重访革命老区”,“向皮定均司令员学习致敬”,“登封人民想念皮定均”等。
下午2点,四辆大轿车在四部吉普车的引领下,驶近了登禹交界的白沙水库大坝附近。张诚等几位登封的人员赶忙迎上前去,前来送行的禹县领导和担任参观团领队的中央警卫局的同志,同登封的同志握手接头。而后,禹县的同志就驱车返回了,接下来便是登封的领导导引参观。
参观的第一站是白沙水库,参观团一行下车后依次走上了水库大坝。皮定均也从车上走下,登封的同志赶忙走上前去同他握手。当年皮定均44岁,只见他中等个头,嘴唇微扬,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头戴深色尼子单帽,身着深色尼子大衣,步履矫健,刚健有力,热情和善。他一边走一边同登封的同志交谈,问登封和白栗坪的情况。他要借此机会留下两天,不随大团看洛阳,专访登封老区,他让安排一个熟悉白坪的同志带领,到白坪看望老乡,如有可能下午就去。话语之中流露着司令的急迫心情。
白沙水库是个大型水库,坝长1316米,高47.88米,可调节库容2.95亿立方米,1951年4月动工,1953年8月竣工,1955年到1956年扩建加固,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灌溉禹县、许昌数万亩良田,解决禹县、登封、许昌二百多万人的吃水。这个水库是根据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的号召而建的,由国家投资、省政府牵头,组织登封、禹县、叶县、鲁山、密县等14个县的10多万民工投工建设。水库大坝位于禹县的白沙村,水面位于登封的王村、告成、徐庄、大冶一带。看着伟岸的大坝、宽阔的水面,皮定均一行惊叹不已,深深地为老区的快速发展而高兴。
接着,皮定均一行又登车来到了新登煤矿参观。该矿是登封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而建立的地方国营煤矿,矿上生产红红火火,车车煤炭频频升井,地面煤场内堆集小山,拉煤的车辆排成长龙。新登的生产又让皮定均大开眼界。
正是在通往新登的道路上,皮定均看到了悬挂在道路两侧和中间的许多欢迎标语和横幅。他想,我受命带领八路军来到豫西抗日,所取得的每一个胜利和成绩,都是党中央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的结果,没有他们那有我皮定均,功劳应归于大家。于是他便找到带队领导和登封的同志,坚决要求将悬挂欢迎他的横幅标语撤下,换上欢迎参观团和感谢党中央、毛主席、人民群众的标语横幅。在皮定均的强烈要求下,登封县委又派人沿途动员群众将横幅标语内容作了更换。
紧接着,皮定均一行又来到朱家湾炼铁厂参观,对工人们的干劲给予了赞扬,参观团人员还贴出了一些大字报,对大家艰苦奋斗的精神表示敬佩。
大约在下午4点钟,参观团的汽车经告成、卢店来到了中岳庙。车停稳后,参观团一行由县文物保管所的人员导引,依次进入庙内参观。宽大的庙院,巍峨的松柏,古老的建筑,彰显着嵩山文化的悠久和厚重,参观团成员一个个赞不绝口,惊叹不已。
在中岳庙大殿处,县里的三级干部会议刚刚结束,每个乡都留下了一位同志准备开小会,布置年终总结工作。白坪乡的干部张从新也被留了下来。正在此时大家忽然看到从峻极门处进来了很多军人,随即从大会办公室传出消息,皮定均司令员来中岳庙参观了。
不一会儿,皮定均和参观团的成员走上了大殿前台,来到了大家中间。皮定均见到大家说:“你们在这里干啥”?大家说:“我们在开会”。皮定均又问:“全县各地都有人在吗?”大家说:“都有”。他又问:“有白栗坪的人没有”?张从新说:“有,我就是”。皮定均紧紧握住张从新的手问这问那,他特别提到当年在危急关头为他和司令部的同志提供帮助脱离险境的李大娘情况怎样。张从新说“可能不在了”。皮定均顿时陷入了痛心之中。
接着皮定均又问:“这里有大冶的人吗”?一位大冶的同志说:“我就是”。皮定均开玩笑地说:“你是大冶的,拿枪打过我没有?我军打大冶时是付出了很大代价的”。这一问使那人的脸和脖子顿时变得通红。哪位同志说:“我不是大冶街的,是双庙的”。皮定均说:“啊!那你是好人,你没有打过我们,是抗日的”。张从新和开会的登封人都围了上来,领着皮司令参观了大殿、寝殿、御书楼,而后送皮定均走出中岳庙来到了西天门大街。
这时,大街上已挤满了闻讯而来的群众,大家都想看看皮定均,想跟皮定均说说话。
参观团的大队人马上了车,要离开登封开赴洛阳了,皮定均在此和大家分手留下。有个老太太从人群中走向皮定均,他紧紧握住皮定均的手说:“皮司令,我的孩子就是跟你出去干革命打仗的,解放这么多年了也没有音信”。皮定均马上让随行留下的秘书详细地记下名字、年龄,并说:“我回去一定帮你找到。你有什么困难给我说一下,我让县委帮你解决”。群众拉着皮司令的手说个没完,司令也有无限地深情要向老乡表达,眼看天色已晚,在县委干部的多次劝说下,群众才松开司令的手,司令也依依不舍地告别群众。

三、白坪寻找李大娘
送走了参观团,皮定均同秘书乘坐参观团留下的一部吉普车,跟随县领导张诚、黄清林一行来到县政府大院。当时的县政府设在衙前街即老城西街中段路北的旧县衙内,县委书记蔡振忠接见了他。皮定均对蔡振忠讲了许多他同登封人民一起抗日的往事,并且特别提到了李大娘。
他回忆李大娘是东白栗坪人。1944年10月,皮定均、徐子荣率领八路军豫西抗日支队司令部,驻扎在登封东白栗坪。半月后,皮定均率司令部少数人马外出武装大宣传返回该村,国民党顽固势力梁敏芝秘密将其包围,欲置死地,并下令老百姓不许接近和报告八路,违者家灭九族。东白栗坪有位守寡多年视八路如亲人的李大娘,冒着生命危险迎皮定均于家中,拿出自己积满尘土珍藏许久过年才用的一小罐白面,为皮定均烙备干粮,密报了消息,指出了突围线路催皮快走。皮定均得此密信才突出重围转危为安,免遭灭顶之灾。
他说:“我明天要去东白栗坪看望老区人民,寻找当年的李大娘,你给我找个当地人带路。李大娘的功劳太大了,关键时刻帮助了八路军,我这次从北京来,子荣同志还从家中挤了一些布票和钱让我带在身上,找到李大娘要向她深深地表达谢意。我准备把她带到县城,请她吃顿好饭,给她做身新衣服。还想让她以后住在县城,县委县政府把她养起来,行吗?”蔡振忠说:“你说的李大娘是革命的功臣,关爱革命功臣是党和政府应尽的责任,我们一定照办”。
说话间老家东白栗坪的梁光印,由公安局长王继贤引领来到了皮定均和蔡振忠面前。26岁的梁光印是公安局的侦察员,当时他正在君召下乡,被公安局紧急召回为皮定均带路。
王继贤向皮定均报告说:“这是梁光印同志,中共党员,我局政保股侦察员,当年你在豫西抗日时他是东白栗坪村的儿童团长”。梁光印连忙向皮定均敬礼。
皮司令紧紧握住梁光印的手,风趣地说:“你认识我吗?”梁光印说:“白栗坪的老少都认识你,大家不习惯喊司令员,都亲切地称您‘老皮’”。
皮司令一听哈哈大笑,如见亲人似地一直握着梁光印的手,向他问起了当年抗日的白栗坪村农会主席、保长、民兵队长的近况,支队撤离后老区人民的受害情况,解放后白栗坪的变化等等。梁光印都一一作了回答,司令员露出了满意的表情。
接着皮司令又问起了梁光印的经历。梁光印说:“1948年5月,登封一解放,我又当上白栗坪村的儿童团长,还是东西白栗坪、石门三个村乡邮站的交通员,负责给这三个村的驻村工作队送信送报纸。1950年土改时,我是白栗坪小乡的团支书兼民兵队长、治保主任。1951年,离开家到县公安局工作”。皮司令听后说:“1944年,八路军撒下的革命种子正在茁壮成长啊”。
当天,皮定均就在老县衙的县政府就餐,晚上住在大院东侧的招待室里。皮定均让梁光印同他住在一个房间,把两张床并在一块儿讲起了他在豫西和登封的斗争历史。他从林县组建支队到强渡黄河挺进豫西,从驻扎白栗坪到分兵四方武装大宣传,从三访地方势力裴志明到取得抗日斗争的胜利,从撤离南下桐柏到中原突围大捷,…..一直讲到凌晨四点。皮定均生动的讲述,使梁光印受到了深刻地教育,终生难忘。其中谈的更详细是李大娘的故事,皮定均说“明天咱们到东白栗坪要一家一家地找,一定要找到李大娘”。
五日天刚亮,皮定均便起了床,夜间下了一场小雨,道路有些泥泞,但天空却分外明朗。皮定均用过早餐后便催促上路奔赴白坪,车辆已经备好在政府门前。皮定均来到门口看到街道两旁站满了人,他便吩咐司机将汽车开到南城门外等候,自己要步行穿街而过同老乡见见面。许多群众听说皮定均要去白栗坪,便纷纷站到自家门口迎接他。皮定均沿街步行向东,经十字街口再向南。街上老百姓纷纷向皮定均打招呼,一些年龄较大认识皮定均的群众则拉住皮定均说个没完。走到十字街口,有一个40多岁的中年农民拉住了皮定均的手,身上脚上还带着泥巴。这个人叫梁金和,听说皮定均到了登封,是起早从家乡步行到登封来见皮定均的。
梁金和说“皮司令,我是东白栗坪的梁锦和,当年曾随你抗日打了好多仗,有石道、曹村、大冶等,多年不见想你呀!”皮定均和他边说边走边和街上的老百姓打招呼,来到南城门外,让梁锦和一块上车返回白栗坪。
上车后,皮定均问了梁光印家庭成员情况,当听到梁光印说自己1945年13岁,曾带领几十个儿童团员在村头盘查坏人,父母都是农会骨干,哥哥是民兵班长时,他高兴地夸赞道:“你是一个革命家庭呀!我们这次回白坪一是看望大家,二是寻找李大娘。李大娘对我们的帮助外人很少知道,我记得她家门前有条小河。”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车子到达东白栗坪村头。皮司令说:“官大不压乡邻,白坪是我的第二故乡,群众是我的亲人,我们不能在乡亲面前乘车坐轿耍官样。”他命令停车步行入村,这天东白栗坪比逢会过节还热闹,街道两边挤满了男女老少。“皮司令你回来了”,乡亲们不停地向皮司令打招呼。皮司令不断地向大家招手致意:“白栗坪的父老乡亲们,我回来看望大家来了!”一位老民兵上前握住皮司令的手说:“皮司令,我们一听说你回来,就打听你在哪里。”皮司令说:“我回来看望大家晚了点,我现在可不是那么自由了,不像过去想去哪就去哪。”一个天真的小学生拉住皮司令的衣角说:“您这么大的官,谁还能管住你呀!”皮司令笑着说:“我们的领袖毛主席管我呀!”一句话说的大家哈哈大笑。他还访问了抗日村长高锦堂和农会组长。
皮司令会见了群众后,开始寻找李大娘。由于年代久远,村子面貌变化很大不好认,皮司令便从村头开始寻着记忆一户一户地看。当他来到村南头高呼兰家门口时停下了脚步,看看宅院坐落,到院内又审视一番房舍说:“好像就是这一家吧”。梁光印说这一家姓高。皮定均便问户主家中有没有一位姓李的大娘,户主高呼兰说有一位婶母,娘家姓申不姓李,前三个月已经去世了。皮定均谈起李大娘热诚对待八路军,及时报告敌情的事,高呼兰一头雾水,纳闷地说,没听俺婶子生前说起过此事。皮定均心里亦觉不踏实,还想再找。他说“大娘已经去世,很是惋惜,当年白栗坪许多老乡家中都住过八路军,这位高大娘也是为革命出过力的人。”
这时,白栗坪管理区的干部已几次催着回去吃午饭,随司令来的秘书取出相机与院中所有的乡亲合了影。当走出高家大门时,司令员又回头望了这个宅院说:“不是这个院吗?午饭后咱们再找找看”。
这天中午,白栗坪管理区特意杀了一头猪宴请久别的亲人。皮司令要梁光印把当年的保长高锦堂夫妇,民兵英雄为搞统战掩护伤员做过极大贡献的李如松老先生,民兵队长高记,还有几位革命烈士家属,连同梁光印的父亲等十几位父老乡亲找来共进午餐。皮司令意味深长地说:“当年开创豫西抗日根据地时,白栗坪人民忍受了极大地困难,用仅有的粮食、土布、鞋子支援八路军。许多白栗坪儿女踊跃参军上前线,不少牺牲在南下和中原突围的战斗中,为解放豫西人民,有60多位烈士的鲜血洒在白栗坪这片土地上。白栗坪人民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白栗坪人民不愧为伟大的人民,白栗坪人民的光荣业绩永远载入豫西抗战的史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30 17: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民食堂里,摆了两桌饭菜,几乎全是猪肉、白面馒头。席间,司令员忙着为请来的老人夹菜,他为今日能与这里父老一起吃饭而格外高兴,喜悦之情难以言表。1958年,全国各地的浮夸风给我们党的工作造成了极大损失,那时候,农民吃大食堂靠“挖陈粮”来维持一日三餐,连过年也难以吃上白面馒头,更谈不上吃肉了。老百姓此时此刻能吃上这样的饭菜那是做梦也难以想到的,所以出现了一些“丑陋”行为。饥饿难耐的老人们等不及司令员夹菜,就自己下筷子一快接一块不停地往嘴里送。有的还把肉夹在馍里往上衣口袋里装,有的老人衣服上没有口袋就往袖子里塞。
皮司令看到这种情形,一下子惊呆了。他看出来老区的父老乡亲长时间没有吃过饱饭,今天的桌子上却是大块大块的猪肉,他的眼睛湿润了,控制不住泪水流了出来。司令员放下手中的筷子询问管理区党总支书记杨五辈,平常老百姓吃的什么饭菜?答复干脆“总是这样”。司令员根本不相信这句话,双眉紧皱,仿佛在战场上要训斥作战失利的指挥员,两眼紧紧盯住管理区干部。但过了片刻他立即控制住自己,问:“当年打鬼子吃的红薯还有没有?”管理区干部连忙叫人去地里刨了几块红薯,洗洗放在锅里煮了,他只吃了几口。皮司令员当时的痛苦心情是难以想象的,白坪老区的乡亲们为皮司令备的两桌饭菜,他连一口也未尝,下午继续再找李大娘的计划也就暂停了。
午后2点多钟,皮司令要走了,乡亲们不约而同地涌向街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握住皮司令的手问道:“老皮,你什么时候再回来呀!”皮司令员依依不舍地对大家说:“我一定还会回来,还会回来的!”乡亲们一直把皮司令送到村外。车开了很远,皮司令还留恋地不住回头凝望着白栗坪。
返城途中,皮定均对梁光印说:“这次的任务只算完成了一半,没有找到李大娘。光印,你是这儿的老户,现在又当了公安局的侦察员,以后的日子里,你要替我完成这个心愿”。

四、浓浓的老区深情
返回县城后,皮定均在张诚副县长的陪同下,又到大冶走访了他曾战斗过的地方,参观了那里的炼钢厂等,接着他又在县城同老同志进行了合影。皮定均亲自点了一些当年的抗日老战士,请他们到县城见面。参加合影的有蔡振忠、毋福珍、许书平、范钦命、张诚、徐栓柱、吴万义、王继贤、董国春、朱锡州、王世增、景平安、程玉琪、毛海、梁金和、孙朝元、梁光印、刘群才、胡松奎。晚上,皮定均又和大家进行了座谈,他向大家讲了许多在豫西的革命故事,畅叙了革命友谊,使大家又一次受到了深刻教育。
11月6日上午,皮定均与大家一一告别,乘车到洛阳追赶参观团大队人马。临行前他再次嘱咐梁光印帮他寻找李大娘,黄清林作为警卫人员随车护送。途中皮定均经少林过偃师,他又触景生情给黄清林讲了许多抗日战争时期在沿途所发生的革命故事。
他先到少林寺参观了寺院,同寺内的和尚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回忆了过去共同抗日的历史,高度评价了少林和尚的抗日精神。接着,他又翻过轘辕关到偃师的佛光峪村寻访裴子明。佛光峪的老乡们热情的接待了他,当从老乡的口中得知裴子明现在在洛阳工作时,便又急切地催促上路。到达洛阳后,皮定均又满洛阳地找裴子明。找到后他同裴子明聊了很长时间,直到天黑才赶到参观团的驻地洛阳瀍河宾馆,大家都已开过了饭,伙房又给皮定均一行专门做了些吃的。晚饭过后,皮定均和黄清林握手告别说:“从现在起咱们就要分手了,我要随大部队行动了,你今天晚上就住在这里。”他又专门吩咐司机小李,明天用参观团的车送老区来的黄清林安全返回。当晚,黄清林和司机小李住在一个房间,第二天上午小李又专程把黄清林送回了登封。皮定均重访登封的过程,当年的《登封报》也进行了报道。
两星期后,梁光印回乡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查清了李大娘的情况。原来高呼兰家住的是皮徐支队的参谋长熊心乐,从高家再往南走紧挨着是李松如家,这里是皮定均和徐子荣常驻的地方。皮徐从1944年9月到1945年4月曾16次进驻东白栗坪,有8次都是居住于此。1945年4月后,皮徐支队司令部便在此常设了下来。李如松家周围的环境和皮定均的记忆完全吻合,李如松家三嫂就是皮定均所要寻找的李大娘。
李大娘的原名叫王大妮,1876年出生在东金店乡券门村一个贫农家庭。她勤劳善良,敬老爱幼,生有二男(有良、福林)二女(妞、梅),丈夫李双全,1937年病逝,至皮定均来时已守寡7年。1944年10月5日,皮司令带队武装大宣传后第二次进驻东白栗坪,老乡们受反动派恐吓欺骗,不敢冒然接近八路军,全村人都跑了,李家留下李如松的三嫂李大娘在家看门。李大娘当时接待了皮定均,给他们做了饭、报了信。1958年11月皮定均到东白栗坪寻访李大娘,若不是管理区的干部催着吃饭,再往南走一家就来到了李大娘家。真可惜,皮定均当年只差一步之遥,没有见到真正的李大娘,直到1962年,李大娘无疾而终,享年86岁。
梁光印查清情况后,给皮定均去了信,皮定均又安排当时的河南省委副书记史向生回到东白栗坪看望李大娘和李如松老人,给他们带来了白糖、点心等生活用品。当时李如松家土改时被误划成了地主成分,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史向生专门给当时的村干部交代,李如松和李大娘是革命的功臣,决不能按地主分子看待,应当按革命家庭对待。同时,还交代民政部门做了一个“李大娘故居”的牌子,悬挂在李大娘的大门口。
1960年,皮定均特意写了回忆文章《回到我的“故乡”白栗坪》,发表在河南的《奔流》杂志第九期上,专门叙述了李大娘的丰功伟绩,表达了他对李大娘的崇敬和对第二故乡白栗坪的热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30 17: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皮定均重访登封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30 17: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30 23: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念老皮司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1 00:21 , Processed in 0.0300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