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56|回复: 8

西行日志:走进丽江古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20 20: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少林每文 于 2014-10-20 21:00 编辑

    来到丽江,必看古城

         7月30日下午到丽江,8月1日上午离开。我有意为自己留下31日一整天的空白,就是要走走古城,走走古城里湿漉漉的小巷,感受一下它与戴望舒《雨巷》不同的韵味。
       上午我早早买好明天去攀枝花的汽车票,和当晚从攀枝花到成都的汽车票,解除我的后顾之忧,将心境打扫干净,为的是能有良好的心态和充裕的时间,去走读、去品评古城的况味。
      边走边问,从丽江市区祥和路寻到南大门,慢慢走进去——飞檐、窗棂、小桥、杨柳、流水,古城的味道慢慢显示出来了。这里,比较有特点的是路面,粗糙的石板铺就的路面,那石板不是单一颜色石头,而是富有本地特色的岩浆混合的无花石,被整饬为平面,但不抛光。人走在上面,稍稍有硌脚的感觉。最妙的是正值雨季,天天下雨,路面得以冲刷,干干净净,露出石板斑驳的肌肤纹理。

       水是这里的灵性,在这里,有的是水,古城河流均源于城北象山之麓的黑龙潭水系。沿象山脚下百余米地段有泉眼几十处,水并没有绕城而过,而是有意分散开来,分成东、中、西三条河,犹如三条枝蔓,有条不紊地入墙绕户,穿街过巷,使每一条街道每一条水路都有水亮晶晶流过,进而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路跨筑楼、依山而居的高原水城景象。



        在七一街,我看到一处地势较低的院落门口,有三个泉池,走下去,名曰石榴井,井旁是否有石榴树,我没有留意。看到的是三个池子都有泉水涌出,分别从高到低分三级地势流淌,三池分别为上井、中井、下井。三井相串,各司其职。其时,刚好有一女子从一个院子里出来,一手拿长柄锅,一手拿清洁球,径直在中井处蹲下来洗涮。接着,一个男子从另一个院子走出来,端着半盆米。在上井很小心舀半盆水后,在旁边将米淘干净,从上井石龛里拿出一只碗,舀几碗水倒进盆里,转身离去。上井石台上有一只瓷碗,干干净净的。我就势蹲下来拿碗舀了小半碗,喝了几口,不错,有清冽之感。待我走上台阶离开时,才发现一木牌上写有用水公约:上井水饮用,取水做饭;中井涮洗餐具;下井洗衣。


            在古代,偏远的滇藏腹地,人们就懂得了对于一眼泉水,如斯反复循环使用,并立规成矩,这样的节能减排,我服了。
           古城岔口很多,我没拿地图,只是随着众人信步慢行。人虽多,但热闹而不吵闹,繁华而不喧哗。这里商铺客栈很多,商店里主要经营云南民族小饰物、鞋帽衣物、针头线脑的,以银货为最多,玉石和黄金不上台面,翡翠沉香手镯也不少。临近缅甸,这与云南民族习俗相关。
走累了,在一门口干净石台阶上,我坐下来,给女儿一琳打电话,告诉她我的行踪,此后为她买些银货小手镯,十元八元的玩意,即使上当也滋生不了烦恼。  最主要的是我感受了这里的氛围。
         丽江古城与江南沪杭一带的古城小巷不同,街道没有江南的仄窄,幽深。有雨,也不稀里哗啦,雨住天晴,不啰嗦,没有缠缠绵绵凄凄冷冷戚戚,是老天爷在此墨守的规矩。雨伞就不必带了,即使拿着也是一种道具,无需罩在头顶。关键是这里的人,没有宋词里寒蝉凄切、伤感幽怨的,即使俊男靓女,大多成双成对;即使独身者又都是行色匆匆,忙于升学,就业,赚钱,没有时间去徘徊在悠长悠长的情感小巷里。
         有一街道向上攀升,我信步拾级而上。在古城,这海拔2100米的高度,我没有高反症状,心情也好,就想走到高处,俯瞰一下古城全貌。台阶向上,转而登上几个木梯,是一片开阔高台,这是远眺的好角度!刚走上去,定好神,迎面走来两位女孩,”大叔,您用点什么?”,说着搬来一把椅子,向我推荐茶水饮料——哦,这里观景是要收费的。但我还是努力而简单地瞭望一下,记住古城鱼鳞般起起伏伏的屋顶。一面坦然退下,一面向她表示歉意——没有消费,人家可是期待了十来分钟,期待就是服务,根本原因还是自己的消费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准不达标。


          辗转来到另一至高点,是一公园大门,上面写着“狮子山公园”,门口聚集了很多人,就是不往里走,我走近一看,门票80元,家乡的大嵩山才三二十元,堂堂一千八百米,你才有多高?充其量不足200米,在此当大爷,都是坑爹要钱。时间差不多了。我收敛自己的阿Q心理,考虑如何不走回头路,走出古城老街。
       从沿着湿漉漉的台阶走下山来,大约是东北方向,隐隐感到人声鼎沸,来到一片开阔区域,原来是玉河广场。相当于古城北大门,我在这里看到江泽民同志一九九九年的题词以及相关介绍,还有一架高高的水车,缓缓地把人的目光和思想提升到高处,更高处。那边是古城街衢热闹处。刚才我从南门进入至此,走过路的最多有四分之一,很多街道很多景致我没有精力一一亲身体会,但古城的味道我领略了,就是自己最好的收获。


        城必有墙,有门楼。走进走出,一直没有看到古城墙,因为丽江古城本没有墙,向当地人了解,得知丽江古城所处盆地酷似一块大砚石,故称为大研古城,古时“砚”和“研”相通。据说当时的统治者是姓木的,考虑到若在城外加建围墙,相当于在“木”字加上”口”形成“困”字,于是便放弃兴建城墙。且让玉河分成无数涓涓细流,穿墙入户,滋养其“木”枝叶繁茂,根深蒂固。多美妙的思路,这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说是风水学,其实是精妙的古代中国特色环境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0 22: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好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0 22: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羡慕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0 22: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2 20: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4 09: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5 12: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7 17: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丽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7 17: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1 21:12 , Processed in 0.0396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