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273|回复: 33

诗词讲堂笔记:诗词的意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22 17: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词的意境-----主讲秋风听雨【2005年6月7日】


   意境,是写作诗词和欣赏、评论诗词都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写作诗词要注意创造意境,欣赏诗词要注意领会意境,评论诗词也要从意境入手。那么,意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情,是思想感情;景,是艺术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这正如古代诗词评论者所说的:情与景偕,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仅是情景交融,而且是情景相映,也就是说,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互添光彩。好的诗词篇章,深刻的思想感情都是通过精湛的艺术境界体现的。在评论诗词时,人们常提到诗意、诗味,只有诗意深刻、含蓄,诗味浓,才更有艺术魅力。

意境是诗词不可缺少的,但是,意境又不是划一的,在不同的诗词中有着不同的形式。
一、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事物、某一场景油然而生某种情感并加以抒发,这体现在诗词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如黄巢的《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的作者,因见到菊花在秋天生长的情况,而想到改变菊花的处境,让他在春天里和桃花一齐开放,将所见之景和引发的感情艺术地概括在四句诗中,有着完美的意境。触景而生的情说出来的是“报与桃花一处开”,而内在还有更加深邃的含义,那就是要为劳苦大众改变现状。完我们在题为作者创造的完美意境的同时更加惊叹作者高超的艺术渲染技法。作者这一情感的发挥不是无中生有,而是长期和劳苦大众一起生活并感同身受的结果,在此所以也要说一句,艺术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人民群众。
二、缘情写景。诗词作者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事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此种意境,古人称为“有我之境”,即有着作者自己感情色彩的境界。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花容和鸟鸣本就是赏目悦耳的,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再如欧阳修《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感情一致的东西,人“无计留春住”,花亦然!
三、情景分列。在一首诗或一首词中,写景部分与抒情部分界限很清,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立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在一句之中,上半写景下半抒情的,如杜甫《江亭》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前后句都是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水流”、“云在”是景,“心不竞”、“意俱迟”是情;在两句中,上句写景下句抒情或是上句抒情下句写景的,如陈亮《水龙吟》中的“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即上句抒情下句写景;在四句中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或是上两句抒情下两句写景的,如张孝祥《西江月》中的“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即上两句抒情下两句写景;在一首诗中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或是上半部分抒情下半部分写景的,如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上半部分写景,勾勒出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对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和情是融合一体的。
寄情于景。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是也有情在,是寄情于景。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四句全是写景,如果说有君子、小人之寄托的话,那是穿凿,但在写景中,也寄有作者的感情,即对西涧春日景色的喜爱,再如辛弃疾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写了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表面看来,作者没有表明态度,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寄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五、景略情在。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又全是抒情,同寄情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像这样的诗词,是否就没有意境呢?也是有的。本就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写去了,而直抒胸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这首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感慨,从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尽可以领略出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略了,但意境依然是完美的。
有意境而一般,也不算好诗词,所以,有意境只是对诗词的基本要求,还有更高的要求,就是意境要高超,意境要新颖。怎样才能使意境高超和新颖呢?!一、要境近而意远。所谓境近,指的是景物要具体真实,是人们所熟悉的;所谓意远,指的是思想感情要深远。境近,才能使人感到亲切,有艺术感染力;意远,才能以深远的思想感情启发人、打动人,从而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诗中的菊花在秋天里开放,这是一个常见之景,而发散之情中景“桃花”也是常见之景,可谓境近!在诗中作者寓寄的不是一般的思想感情,是相当深邃的,暗含农民起义军斗志盎然和对起义军美好前程的憧憬,可谓意远!(附《题菊花》赏析:此诗咏菊,一反文人笔下菊花孤高绝俗、落落寡合之传统,赋予菊花以顶风傲寒,战天斗地之精神,读来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秋风瑟瑟,万木凋零,满院菊花沐寒挺立,迎风怒放,其香幽冷,其艳生辉。尽管开不逢时,缺蜂少蝶,颇有几分冷落凄清,可是菊花幽香冷艳不减分毫,铮铮傲骨不少分寸。也许百花逢春是大鸣大放,浓香竞发,蜂飞蝶舞,满眼春光,可是菊花却高昂头颅,笑傲风霜,清香劲发,冷艳逼人,表现出一股坚如磐石,硬如钢铁的不屈精神。实际上这是隐喻农民起义军意志坚定,作风顽强,信念不倒,具有一种挑战权贵,敢做敢为的战斗精神。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浪漫幻想,颇能见出诗人的豪情壮志。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开放,共享春光。这种激情想象集中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诗中的菊花,实际上是千千万万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寒而放的顽强生命力,又为他们的环境命运鸣抱不平,立志要战天斗地,改变劳苦大众的悲苦命运,让他们翻身解放,共享美好生活。值得注意的是,“报与桃花一处开”还体现了作者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桃花可以沐浴春光,吐艳争辉,菊花却独立寒秋,蕊寒香冷,这实在是上天极大的不公平。另外,“他年我若为青帝”尽管是一种假设,一种想象,一种幻想,可是却表现出诗人不屈从命运的摆布,不甘心当牛做马,发誓要当家作主,主宰自我的豪情;实际上也是农发起义领袖要推翻旧政权,为大众谋幸福的理想写照。当然其间也可看出诗人一往无前,抗争到底,乃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战斗精神。全诗出语豪壮,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二、必景新而情殊。 选择前人没有写过的景物或场景,能达到景新,但是,有些景物或场景,象风花雪月和生死离别之类,是永恒存在的,经常出现,不可回避,写这样的景物,若能达到景新,则更新颖。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方面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另一方面要写出独特的感受。比如唐代长安的慈恩寺塔,引来很多文人骚客登临题咏,所题之诗作优劣不等,其中有一首是章八元的《题慈恩寺塔》:
七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却讶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
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濛濛。
这首诗写慈恩寺塔面面俱到,从塔的形状到登临的景况都写了,用语虽多,但不能让人感到新奇,而寄情于景更是少得可怜,全诗没能抓住景物特点,没能写出独特的感受,是一篇泛泛之作。而杜甫的《登慈恩寺塔》则不同: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杜甫抓住的慈恩寺塔的特点,写出了独特的感受,比起章八元的作品来说就具有更加高超的意境。诗的开头“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写出塔高耸天的特点,后面的“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也是形容塔高,登临塔上仿佛听到了天河的流水声,如此写塔高耸天的特点,给人印象更加深刻强烈,更主要的是,本诗写出了独特的感受,登塔下望,作者见到了长安周围的景象“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作者见到塔下景物一定很多,写出来的只是雾气蒙蒙,泾水和渭水看不清了,连长安也难分辨,这是作者当时的感受,在这些感受中,蕴含着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唐王朝的政治气氛也正是“但一气”的,这里,景物写的有特点,所给予的思想感情也很深远。
三、容矛盾为统一。诗词的意境,一般的,是情与景在感情上的一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可是,有些诗词作者,故意将感情色彩正好相反的情与景写在一起,并使其和谐统一。这样的情与景,因为既矛盾又统一,对比鲜明,所以有着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如《诗经 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景是风雨加交、群鸡乱叫,本该是让人郁闷的,而情却是欣喜的,一个久盼“君子”的妇女,因为盼了很长时间,又逢上风雨交加、群鸡乱叫,自然郁闷得很,但就在这时,“君子”来了,欣喜之情便难以抑制,烦闷的景与欢喜的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妇女之欣喜之情,既矛盾又统一。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矛盾的,把这一矛盾思想感情寄寓在一个和谐统一的境界中,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首词既抒发了作者抗战到底的鉴定决心,又流露出抗战不可行的消极情绪,这是作者矛盾心情的反映,而矛盾的心情却为一个统一的画面所蕴含,青山、流水和山里的鹧鸪鸣叫,写在一起是很和谐的。附这首词的赏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江水从郁孤台下流过,它在那里见到过多少痛苦流离,溶进了多少血泪!这血泪包括了隆裕太后事关民族生死存亡与尊严之泪,作者感时忧事之泪,更主要的是人民颠沛流离之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长安”“无数山”具有空间、时间,今昔抽象多重意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一体,含义深远,更以“望”“可怜”涂上浓烈的感情色彩,写出了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这首词叙事、抒情含蓄而不直露,借水怨山,悲愤中有雄壮,笔势健举,含蕴丰厚。
[size=+0]在如何创造完美、高超的意境方面,古代的诗人和此人积累了不少的成功经验,以上三个方面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他的如用渲染来烘托、化景物成情思等,也有助于创造意境。用渲染来烘托,就是通过景物的渲染来烘托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景物描写上虽多用了笔墨,但使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了。化景物成情思,就是借助某些艺术手段使景物更富于思想感情,如王维《过积香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写泉水的流声用“咽”、写日光的微弱用“冷”,这样使所写之景物更多地带上幽僻的情调,使景物也就成了有感情的东西。

[size=+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2 18: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2 21: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坐根板凳学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2 22:11: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指点的极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3 09: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兴兴 发表于 2014-10-22 18:22
学习了。谢谢辛苦。

只要对诗友有帮助,就是我的心愿!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3 10: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关注!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3 10: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雅赏!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3 23: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花枝继续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08: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诗友的长期关注!祝好遥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4 14: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1 21:08 , Processed in 0.03488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