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371|回复: 1

嵩山历史纪事(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7 21: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嵩山历史纪事(三) 公元前2100年前后
大禹居于嵩山脚下,在这里治理洪水并建都于阳城


在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中原地区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洪水泛滥期,天下百姓饱受洪水的祸害,深陷愁苦之中。

那时候,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大禹的父亲鲧,是夏部族的首领,夏部族活动范围就在今天的嵩山一带,鲧又被称为“崇伯鲧”。古代崇和嵩相通,崇山指的就是嵩山,“崇伯”即嵩山一带的首领,这一部族是构成华夏民族的主要来源,而鲧则被人们尊奉为夏人的祖先。

嵩山一带也是洪水肆虐,民不聊生,鲧部落在与水患进行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因此,尧帝就任命鲧去治理洪水。鲧率众筑坝修堰,花了九年功夫,也没把洪水制伏,被尧帝杀死于羽山。

舜继帝位后,洪水仍然是天下大患,便命已成为夏部族首领的禹继续治理洪水。禹领命后没有贸然行事,而是首先认真总结前辈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然后,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助手,跋山涉水,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他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历时十三年之久,终于有效平息了洪水。

大禹治水的成功,使他建立了极高的威望。帝舜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长开庆功大会,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治水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为伯,以夏为其封国。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阳城,即今天嵩山脚下的登封告成,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

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国号夏。禹就在阳城建立了自己的国都,这就是现代考古发现的王城岗遗址。

《史记·夏本纪》载:“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的考古学家便开始在登封告成镇进行考古发掘和调查。1959年,发现了王城岗遗址,当时称为“八方遗址”,在遗址内发现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迹。1975年至1982年,在“八方遗址”发现一座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小型城址的东西并列的城址(后来称之为“小城”),同时还发现了青铜器残片、文字和10多个奠基坑等。城址内木炭的碳14测定年代约在公元前2050年前后,正与历史上夏文化的开始年代相近。同时,又在告成镇的东北部调查并试掘了一座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古“阳城”,在许多战国陶器上,发现有印制的“阳城”和“阳城仓器”的篆体陶文戳记,表明东周时期的“阳城”就在登封告成,为禹都阳城在王城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旁证。

2002年至2005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课题组采用考古学和现代科技手段,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对王城岗遗址重新进行发掘,在这里又发现了一座面积达30余万平方米的带护城壕的龙山文化晚期大城址,这是目前在河南境内发现的最大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这次发掘出土了龙山文化晚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还发现有祭祀坑、玉石琮、白陶等重要文物遗存。经过碳14采样测定,推定大城城墙年代上下限的中间值为公元前2055年,与文献推定的夏之始年大致相符。经过多学科众多专家的联合攻关,最后夏商周断代工程委员会宣布:王城岗是夏朝初期都城即禹都阳城,约在公元前2070年。从而为禹都阳城的说法作了科学的定论!

针对相邻的一小一大两座城池的情况,有人推断,小城可能是禹的父亲鲧所筑的城,而大城就是大禹所筑的都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1 10: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神话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23:55 , Processed in 0.0334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