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历史纪事(四)
启母石的传说 嵩山太室山万岁峰下有一块巨石,被称为“启母石”,相传就是诞生夏代第国君启的那块巨石。
《汉书•武帝纪》颜注引《淮南子》的记载,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这个记载很生动地记述了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为了加快进度,就化身为黄熊。由于不想让妻子知道自己变成黄熊,他与涂山娇约好听到鼓响再去送饭。有一天,大禹在凿山时,用劲过大,山石崩裂,滚落山下,正好砸到鼓上,发出“咚咚”的响声,正在专心凿山的大禹也没留意。而其妻听到鼓响,连忙前往送饭,到山下时,看到一头大熊正在拱山,大吃一惊:自己的丈夫怎么会变成一头大熊呢?她感到非常羞愧,提起饭篮就往家跑,大禹见到此景,连忙返身去追,快到家门口时,气急交加的涂山娇突然就变成了一块大石头。而此时涂山娇已近分娩,大禹思子心切,对着大石高喊:“还我儿子,还我儿子。”声音刚落,“轰隆”一声巨响,巨石崩裂,他的儿子从石缝中跳了出来,大禹由此把儿子取名为“启”。后来,人们就把涂山娇变成的那块石头叫做了“启母石”。如今,在嵩山万岁峰下,有一块巨大的石块,就是传说中的“启母石”。
涂山娇去世后,其妹涂山姚就代替她抚育刚出生的启,同时也承担了照顾大禹的职责,后来大禹又和涂山姚成了亲,为了方便开凿轘辕山,把洪水从伊洛河流归大海,他们就把家搬到了西边山下。因此,后人把姐姐涂山娇住所后的山命名为太室山,把妹妹涂山姚住所后的山命名为少室山,这也是嵩山太室山与少室山名称的由来。
西汉时,人们根据此传说,分别在太室山和少室山下,修建了启母庙和少姨庙,纪念帮助大禹治水有功的涂山娇和涂山姚。东汉时,人们又分别在庙前修建了启母阙和少室阙,此二阙至今仍屹立在嵩山脚下。阙上的浮雕今天仍然清晰可辨,有鲧画像、大禹化熊、启母化石等,更为重要的,是阙上面的铭文里,对鲧、禹的治水和涂山氏的功绩都有叙述。
唐代,武则天封禅嵩山时,封启为齐圣皇帝,封启母涂山娇为玉京太后,封涂山姚为金阙夫人。
除这些外,嵩山周围还有“大禹娶妻”、“三过家门而不入”、“禹铸九鼎”、“禹生鲧腹”、“启母还阳”、“盗土治水”、“舜王访贤”、“负黍厅对”、“崇伯点化”、“火烧蛟河”、“禹王锁蛟”等等神话传说故事,登封也因此被授予“大禹文化之乡”的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