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403|回复: 1

嵩山历史纪事(十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7 21: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嵩山历史纪事(十一) (2011-07-31 15:45:38) 转载

标签: 寇谦之嵩山北天师道道教太平真君文化分类: 嵩山文化系列丛书

415年
嵩山道士寇谦之创立新天师道


寇谦之(365—448年),字辅真,是北魏著名道士。年少时即喜好仙道,早年学张鲁的五斗米道,后来跟着成公兴来到嵩山,修道7年。成公兴死后,寇谦之继续在嵩山修道,并开始为做“帝王师”做积极的准备工作。

415年,他自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山,授以他“天师之位”,赠给他《云中音诵新科之戒》20卷,传导引、服气口诀等法术,并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从上层道教的立场对民间道教进行了改革。

423年,寇谦之又宣称老君玄孙李谱文降临嵩山,亲授《箓图真经》60余卷,赐以劾召鬼神及金丹玉浆秘法,嘱其辅佐北方的“太平真君”。

寇谦之吸收了儒家学说和当时已传至中国并盛行的佛教经律及斋戒祭礼仪式,补充了道教。

寇谦之得到了北魏宰相、著名儒学家崔浩的支持和帮助,在崔浩的帮助下,424年,寇谦之把道书献给朝廷,取得了太武帝的信任,借助太武帝拓跋焘和崔浩的支持,寇谦之开始对北方松散道教组织加以整顿。

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总原则为“专以礼度为首”,即符合封建统治礼法制度的就保留或增加,不符合的就革除,其主要改革措施有:一、坚决制止利用天师道犯上作乱,他表示改革天师道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父慈、子孝、臣忠的封建伦常关系,严禁犯上作乱;二、加强科律,整顿组织,反对职务世袭,打破了张氏子孙对宗教领袖的垄断;三、废除“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从而限制了道官索取道民钱财,减轻了道民的经济负担;四、重建教仪戒律,规范教徒行为,他在早期道教教仪教规的基础上,吸收佛教教仪和戒律,为道教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教仪,主要包括:奉道授戒斋仪、求愿斋仪、超度亡人斋仪、道官受箓斋仪等等,他还重申和增订了许多条道戒来规范教徒行为;五、改进修炼方法。

20年后太武帝派人奉玉帛牲劳去祭嵩山,敬奉寇谦之为“国师”,太武帝亦自称“太平真君”,并改元“太平真君元年”。后又从寇谦之所请,亲自至道坛受符箓,从此,北魏历代皇帝即位时,都至道坛农接受符箓,成为一种定制,依此作为鲜卑拓跋部统治天下的一种依据。

寇谦之对道教的一系列改革动作,将道教由民间宗教改造成为一个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官方宗教,并使道教由一个不成熟的宗教变为比较成熟的宗教。而经他改革的天师道,被称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因此,寇谦之被称为北天师道的创立者,而嵩山也因此成为中国北天师道的发祥之地,中岳庙则为北天师道的祖庭。在中岳庙里,有一通《中岳嵩高灵庙之碑》,由北魏左光禄大夫崔浩撰文,盛赞魏太武帝和名道寇谦之的丰功伟绩,有人认为,该碑为道教立碑之始。在崇福宫里,还保存有元代刻立的《嵩山登真寇谦之传》碑,记述了寇谦之在嵩山传教的事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3 11: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0 23:55 , Processed in 0.0448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