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历史纪事(二十二) (2011-08-05 10:02:09) 转载
北宋熙宁年间
司马光在嵩山撰写《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1070年,王安石变法之时,司马光坚决站在其对立面,认为“先王之法,不可变也”。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坚辞枢密副使之职,出知永兴军,随后改判为西京御史台及提举嵩山崇福宫,退居洛阳及嵩山居住十五载,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
崇福宫位于嵩山万岁峰下,其前身就是汉武帝游嵩山时所建的万岁观。宋真宗时(公元998-1022年)把观提升为宫,更名曰崇福宫,对宫院大加整修,并由宫廷管理,当时主管崇福宫的官员名儒先后有:范仲淹、韩维、司马光、程颢、程颐等百余名人。到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又建起了真宗御容殿,院内还建有弈棋、樗蒲、泛觞三亭,宫内建筑达一千余间。
王安石变法时,当时的硕儒名臣几乎都在反对,为了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皇帝便将一批反对派派到了崇福宫,任提举、管勾之类的闲职,当时主管崇福宫的官员名儒先后有:范仲淹、韩维、司马光、程颢、程颐等百余名人。他们到来后,这里实际上成为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精神大本营。天南海北对变法有疑问的学生、学者乃至官僚聚集于此,了解眼下,洞悉未来。从而使这里和与其不远的嵩山书院一起,成为程颢、程颐传播“洛学”乃至议论政治的思想摇篮。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同时还都是嵩阳书院的教授,能集中如此众多名流大儒执教,嵩阳书院是惟一的,在全国书院中难再找到第二个。
万岁峰下的山涧,淌出一股山泉,名曰太乙泉。崇福宫中的龙王殿前是泛殇亭遗址,当时文人在一方形青石板上刻的九曲石渠,并太乙泉水引入渠中,文人骚客围石渠而坐,置酒杯于水上顺曲流动,众人一边赏景,一边饮酒,一边吟诗作画,古称“曲水流殇”盛会。他们还常在弈棋亭里下“七国象棋”,每国17子,秦、楚、韩、齐、赵、魏、燕依次出师作战,负棋者献酒,称霸者痛饮……
在这里,司马光则把大多时间都用在继续编写《资治通鉴》上。他在这里编写的是第9卷至21卷。经过前后19年的辛苦耕耘,1084年,司马光以书成呈《进书表》,将堆了两间屋的书稿装了十匣,用四辆马车送往东京。神宗看后大为赞赏,遂赐名《资治通鉴》,并亲自作序,还下旨给予嘉奖。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294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共16代1362年。内容主要为“贤君、令主、忠臣、义士、志士、仁人,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国君之格言,立朝之大节”等,全书600万字,是祖国文化遗产的宝贵典籍。
司马光在任嵩山崇福宫提举时,经常来往于崇福宫和嵩阳书院,每次都要经过逍遥谷叠石溪,十分留恋那里的景色,于是,就是叠石溪岸购买了一座小院,取名叠石溪庄。他在《新买叠石溪庄再用前韵招景仁》一诗里表达了高兴之情:“一溪清水佩声寒,两岸莓苔锦绣斑。三径谁来卜邻舍,千峰我已作家山。鹿裘藜杖贪偏老,紫陌红尘不称闲。早挚琴书远相就,许歌烂醉白云间。”他还写有《叠石溪二首》一诗,其一写道:
道傍行采药,石底卧题名。
野老相迎拜,溪童乍见惊。 其二写道: 山鸟欢人饮,山蝉笑我狂。 归时兴未尽,不得看斜阳。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光对嵩山景色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