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984|回复: 2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导游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9 09: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嵩山,我是晓嵩,今天由我带领大家参观嵩山地质博物馆。
    嵩山地质博物馆北依嵩山,面对书院河,距我国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只有200米的距离。   
    现在我们看到就是中岳嵩山。嵩山东西长60公里,绵延起伏于黄河南岸,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两山各有36峰,而且峰峰有名,峰峰有典,嵩山素有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二寺之称,以其岩龄古老,类型齐全,发育完整,出露良好而闻名中外,被地质界誉为“五代同堂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嵩山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地球发展的早期阶段,表面被水包裹着。大约从36亿年前开始,嵩山地区的海底发生了来自地幔的基性熔浆和酸性岩浆侵入,共同堆积了基性火山岩和酸性侵入岩为主的被称作登封群的花岗绿岩系。
    距今约25亿年时,嵩山地区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地壳运动,也就是地质史上的“嵩阳运动”。“嵩阳运动”的结果使海底沉积的花岗绿岩系受到近南北向的应力作用、温压效力而发生褶皱隆起慢慢露出海面,形成山脉,这是嵩山首次初露峥嵘。后来经过漫长的风化、剥蚀,这些山体渐渐被夷平,加上地壳不断下降,夷平后的元古嵩山又被淹没在海水之下,形成海滨和浅海环境,并且接受了被称作嵩山群的碎屑物质、浆质及钙镁等物质的沉积。
    距今约18亿年前,发生了一次全球性的地壳运动“中岳运动”。来自东西方向的应力作用和温压效力,使海底的碎屑岩、碳酸盐地层慢慢隆起成山,露出海面,嵩山第二次屹立于中州大地。“中岳运动”后,嵩山再次被慢慢风化、夷平、下降,逐渐又被海水吞噬,形成滨海、浅海、山间盆地环境。先后沉积了马鞍山群、五佛山群和罗圈冰碛的地层层序。
    到了距今5.43亿年前后被称为“少林运动”的地壳运动,使嵩山一带大范围的升出海面,初步形成了今天的嵩山山系,结束了地球生命大爆发前的元古宙演化历史。后来虽然又发生了古生代广泛的海浸,但嵩山山系的主要山峰再也没有被海水淹没。嵩山从此终于扬眉吐气,傲立中原。
    到了距今2—0.65亿年的中生代晚期,强烈的“燕山运动”波及嵩山,使嵩山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剪应力。在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唐窑一一中岳庙断裂带拦腰将嵩山山系截成三截,并使峻极峰及五指岭依次向北西方向推移了3公里和7公里。
    距今0.65亿年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嵩山进一步隆升并遭受风化、剥蚀。终于,历经沧桑变迁的嵩山最终呈现出我们今天所见
的神奇面貌。
    地质作用以其恢宏的气魄和变幻的手法为人类雕凿出嵩山这块瑰宝。嵩山对于人类来说,它的每一幅奇葩异景都是力的展现,力的杰作,它的诞生和演化无不是地球沧桑变迁的见证。嵩山地区在不足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清晰地保存着发生在距今25亿年、18亿年和5.43亿年的三次构造运动的遗迹(地质学家张伯声、张尔道、王曰伦分别命名为“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和“少林运动”)。在400平方公里范围内,连续完整地出露着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马杏垣教授的“重力滑动构造”理论,创立于嵩山,各种滑动遗迹在嵩山都有典型系统的显示。嵩山可以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地学百科全书”。   
    嵩山的地质遗迹历来为中外地质学家所瞩目,独特的地质背景、地理地貌特征及丰富的矿产资源等,吸引了国内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地堪群体和国外著名地质学家来此开展科研、教学、考察和科学普及等工作。2001年3月16日,嵩山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2月13日,嵩山与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河南云台山、云南石林、广东丹霞山、湖南张家界、黑龙江五大连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首批八家世界地质公园。
    世界地质公园是以地质遗迹或地质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性自然公园体系,是以地质科学意义、珍奇秀丽和独特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自然公园,享受世界文化遗产待遇。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包括安坡山、马鞍山、挡阳山、少室山、太室山、五指岭诸峰以及颍河南岸箕山的一部分。面积共463.6平方公里,轮廓略似一个宽缓的横卧不规则“T”字形,东西长36.24公里,南北宽12.42公里。它融珍稀地质遗迹、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三位一体,堪称世界级自然文化资源。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共划分为十七个地质遗迹保护区、十大地质地貌景观区。十大地质地貌景观区分别是:峻极峰景区、少林寺景区、卢崖瀑布景区、纸坊湖景区、五指岭景区、石淙河景区、挡阳山景区、五佛山景区、安坡山景区。另外,园内还设置有嵩山地质博物馆、标志碑、科普园、地学游览、地学野营、地学游乐、地学科教区域和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是进行地质科研、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的胜地,是嵩山旅游的新亮点。
    相信各位对嵩山的地质构造已经有了一些初步了解,现在我将带领大家参观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嵩山地质博物馆。该博物馆占地50余亩,主要由大厅和标志碑两部分组成,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标志碑于2004年6月30日举行了揭碑典礼,并迎来了第一批来宾。博物馆现在开放的有两个展厅,分别是地球科学科普展厅和珍稀地质遗迹展厅。展厅里摆放着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岩石和化石标本,配备有影视播放系统,通过这些,可以使我们对嵩山的发展过程和地球历史演变作更深一步的了解。
    出了大厅,大家拾级而上,我们看到一片宽阔的场地中央矗立着一座标志碑,而从大厅平台到这个标志碑端的高度为15.12米,代表中岳嵩山的最高峰为1512米。标志碑面积为425平方米,碑体直径为21.03米,代表2l世纪03年。碑由碑座和碑体两部分组成,碑座为五个圆形台阶,代表五代同堂。碑体高为4米,每层界面宽2米,从第一台阶到第五台阶分别用太古代绿色闪长岩、元古代花岗岩、古生代白色石英砂岩、中生代红色花岗岩、新生代砾石砌而成。周围的三条路代表“三大运动”。碑体形似一本打开的“百科全书”(为双体碑)。书高6米,宽4.20米,书的正面为世界地质公园园徽,背面雕刻“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书脊题写“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八个大字,书面部分为中英文“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简介。   
    好了,下面,我将带领大家沿着嵩山的登山步道去详细领略嵩山地质的博大与精深。
    刚才我们参观了嵩山地质博物馆,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峻极峰景区。在我们登山之前,希望大家带好自己的登山用品,树立团队意识,相互帮助,注意安全,愿此次地质之旅,使您能对嵩山神奥的地质文化作以初步了解。
    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崇山”,西周时称为“岳山”,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以后,以嵩位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定嵩山为中岳,始称“中岳嵩山”。它与山东的东岳泰山,陕西的西岳华山,湖南的南岳衡山,山西的北岳恒山以及神话传说中海上的方丈、蓬莱、瀛洲三山合称为三山五岳。
    中岳嵩山除以五代同堂的地质结构、三大地壳(嵩山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运动闻名于世外,在她身上还体现出一个“古”,嵩山的地质年代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质年代,距今有36亿年。这些说法是有科学根据的,它是由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石同位素龄测定的结果。在岩石中有一种同位素,它有一定的放射时间,可根据放射的时间进行计算。大家顺我手指方向看,远处那座最高的山峰就是中岳嵩山的主峰峻极峰,海拔为1494米,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发生在距今36亿年一一25亿年期间的地壳运动情况。
    有人说,嵩山的石头会说话,这句话您相信吗?请大家往左边看,有哪位朋友能够说出这些绿灰色、麻麻点点、片状排列的岩石是什么年代的地质岩层?告诉大家,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同位素测定,这就是距今36一一25亿年的太古代的地质岩层,它的名字叫片麻岩。片麻岩是经距今25亿年发生的地壳运动一一“嵩阳运动”的温压效应改造变质而成。它的特点是:(1)颜色呈绿灰色,表面光滑,因有粒状矿物存在,看上去麻麻点点:(2)结构呈片状排列,方向近乎直立。那么,面对25亿年前的古老岩层,触摸嵩山神秘而古老的地质现象,大家能感悟到地壳运动的沧桑巨变,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好了,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沿着旅游登山步道,一边欣赏嵩山美景,一边了解嵩山地质文化,来一个“登峻极,小天下”。同时呢,在登山的途中,希望大家注意安全,紧跟队伍。对了,请您千万别伤害嵩山的一草一木,特别是那些会说话的石头。
    (老母洞正门前)大家往南看,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嵩山地区流水地貌,这种地貌的位置在海拔3000米以下。在我们嵩山,大家可以随处看到形态各异的岩石,那么,我有这样一个问题,有哪位朋友知道岩石分那些种类?分别是什么?对了,岩石共有三种类型,分别叫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从老母洞到嵩阳运动我们主要看到的是由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什么叫变质作用?就是地表的岩层在地壳下降作用的影响下,沉降到地壳的深处,经过地壳深处高温、高压的作用变成的岩石。变质作用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空间(地壳深处)、温度(高温)、气压(高压)。
    大家看,我们眼前的建筑群就是老君洞,又名无极洞,俗称老母洞,始建于唐代,历经多次翻修形成了如今规模,主要建筑有山门、无极洞、无极老母殿。无极洞洞深4米,高约2米,宽3米,为唐代著名道士潘师正隐居之处。因形如鸡卵,亦称“鸡卵洞”。无极洞内供潘师正和太极、无极老母像。洞门外两侧,刻有“峻极峰嵩阳胜地,古灵山金壶洞天。”门额“老母洞”三字为明代登封知县丁应泰所书。这里的香火非常旺盛,当地百姓对无极老母极为崇拜,经常有不少人到此求药、祈子、许愿,相当灵验。   
    (沿台阶往上走)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块岩石为石英岩,上面呈现的岩石层理为水波纹,它的生存环境为滨海一一浅海环境,是滨海一一浅海环境海水冲刷的结果。石英岩是由沉积岩的石英沙岩经过变质作用而演变成的变质岩。它的形成标志有四个:(1)颜色:①白色、灰白色(没有污染);②黄色(黄土污染);③红色(三氧化二铁污染):④紫色(高锰酸钾污染);⑤绿色。(2)岩石的颗砾:较大的距海边界线近,较小的距海边界线远;(3)层理分为水平层理、水平波浪层理、斜层理等;(4)层理的痕迹表现为水波纹(水波痕)。大家可以用手从左至右,再从右至左来回触摸一下,是不是一面光滑,另一面则比较粗糙。那么,大家能否根据我们平时掌握的一些物理知识判定一下海水的冲刷方向?对了,水波痕的延伸方向与水陆边界是相一致的,表面比较光滑的部分(即缓坡方向)指的是大海,表面比较粗糙的部分(即陡坡方向)指的是陆地。像这种地质现象,相信大家都曾看到过,但是却不能有合理的解释,现在大家可以告诉别人,这就是水波纹,生存于滨海一一浅海环境。
    我们观在看到的是逍遥亭,为重檐、四角形、顶部是四方形的藻井结构,于2001年修建,为游客观景休息场所。那么,有没有哪位朋友知道它的内部属什么样的绘画形式?对了,它属于苏式彩绘。在中国古代绘画分三类:一类是和玺彩绘(在皇家建筑得以体现,以龙或龙凤为标志);第二类为施子彩绘(表现形式为富贵花,有对称性);第三类为苏式彩绘(表现形式为鸟、禽、山水、历史人物故事等,主要在民间建筑得以体现)。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逍遥谷。谷呈喇叭形,站在谷里向外张望:视野辽阔,心旷神怡,逍遥自在。(大家向南看)逍遥谷呈现的是典型的流水地貌,中间低、两边相对较高,左边是35度的斜坡,上面是灰白色的石英岩,右边为低山丘陵,岩石为片麻岩。一边是低山丘陵,一边是悬崖峭壁,在同一个地方,地表的坡度不一样,表明了不同差异的风化现象,抗风化能力强,就显得高,反之,较低。
    (沿台阶上行,地质说明牌前)我们说,地壳运动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在嵩山世界地质公园,这种说法随处都可得以体现。大家现在看到的地质结构现象称为倒转褶皱,什么叫倒转褶皱呢?就是褶皱轴面与两翼向同一方向倾斜,一翼产状正常,另一冀产状倒转的褶皱。构成倒转褶皱的地层形成于距今25一一18亿年的滨海一—浅海环境,成岩时为水平层理,经距今18亿年“中岳运动”的应力作用和温压效应,使整个嵩山隆升出海平面产生轴向近南北,轴面西倾,向东倒转的复式褶皱。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建筑,便是古貌新颜的峻极宫,群众称之为“石船”,宫内原有两进院落,前有“峻极宫”,后有“大仙洞”,八十年代又建了三仙洞和安阳宫。石船是山体坠落下的一块岩石,在岩石的峭壁上有水平状和水平波浪的层理,其层理反映了当时的水纹条件。在民间,人们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游人至此大都一座此船,许个心愿,启盼自己和亲人今生来世都能幸福安康。
    在宫后两侧,有一巨石,裂为三瓣,因常被云雾缠绕,故名“云城”,它是大型水平层理(上下垂直)从山上掉下的结果。“云城”后的山峰叫桂轮峰,峰上有一岩石酷似一位束发敞衣,身背药篓的老人,面向东北爬山,一手抓药苗,一手举小铲,正在采药,人称“仙人采药”。据说是为唐玄宗医病的著名道士孙太冲。
    (聚仙亭)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叫聚仙亭,呈六角三层复式结构,苏式彩绘,为游客休息观景场所。
    从这里往北看,远处是石英岩的峭壁,下面较低的太古代的片麻岩。片麻岩抗风化能力差,易破碎,所以地形比较低,形成土壤条件好,植被容易生长。而石英岩表面坚硬,抗风化能力强,不易风化,植被不容易生长,就这是为什么嵩山之阳植被不够好的主要原因。
    (地质说明牌前)“嵩阳运动”是发生在距今25亿年前的全球性地壳运动。由张伯声院士(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于1951年在嵩山南坡发现,因南为阳,故命名为嵩阳运动。嵩阳运动地质遗迹是地壳运动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度角度不整合界面,它既是不整合面,也是古风化面,又是受后期构造运动影响,嵩山群底面滑脱的构造面。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这是因为在太古代时期,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发生挤压、上升,地表造成风化,故形成古风化面。而后,地壳又沉积、上升、挤压、隆升,造成上面岩层平行,下面岩层倾斜,形成高度不整合面。经过了元古代、中元古代、古生代,到了燕山运动,这里又是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家看,这个界面是不是比较软,上面是整块岩层,下面也是整块岩层,这里就容易发生位移、滑脱,所以,它又是滑脱面。嵩阳运动地质界面是划分太古代和元古代的地质界面。在界面以下是太古代的沉积地层登封群,以上是元古代的沉积地层嵩山群,群是一套岩系,这套岩系在哪个地方最早研究,就用这个地方命名。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嵩阳运动”地质遗迹。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棵拐脖树就是“嵩阳运动”的高度不整合界面,呈东西向,倾斜度为30度。由界面底部向上约8到10米为砾岩,8到10米以上是石英岩,因这个地方的砾岩是经过变质的且位于岩层的最底部,所以又叫变质岩、底砾岩。大家看,这些白色的就是砾石,黑色的是片麻岩,砾石的成份是石英,它的特点是:(1)长轴互相平行;(2)呈次圆状、圆状、棱状、次棱状。次圆状表示经过长时间的搬运,颗粒由大变小,长、轴相互平行表示在海边同一海水的推动积累下来的,水波纹有延伸方向,砾石也有延伸方向。在逍遥谷,我们看到许多砾石,大大小小,有棱有角,而这里却不同呢?因逍遥谷的砾石没有经过长时间搬运,它是冲沟里面的砾石,而这里的砾石是海滨的砾石,而且广泛面积分布,说明当时这里的海洋比较广阔。据古地质分析,它即使没有渤海,也至少有太平洋那样广阔,因为在广阔的海洋普遍发现底砾岩。不整合界面以下是片麻岩,是太古代岩层,是古代海底岩浆喷发和泥沙垒积混合物,是经过凝固变质而成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界面上能够有树木生长了,因为滑脱时,岩石发生磨擦,形成粘土,粘土能够吸收水分,有利于树木生长。
    现在我们在山崖下看到的这座石屋叫炼丹庵。相传为唐朝女道焦炼师所居,庵旁崖壁上是李白的《赠嵩山焦炼师》。
    在涧东山壁上的三个大字:“第一山”。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写的。我们前上方的那座建筑叫嵩山行宫,据说是各路神仙登嵩山时休息之地。
好了,我们也在这里休息片刻,体会一下做神仙的感觉。
下面我们继续前行,无限风光在险峰,现在我们所走的地方叫十八隈,所谓十八隈是指此路北崖南壑,路呈弧形,必须上爬下隈,才可往返。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形容这段路的险状时写道:  “吾目不使旁瞬,吾足不容求息也。”
    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地方叫天梯回廊。“登天梯,气喘急,天梯回廊来休息”。这里是嵩山观景的最佳位置之一,大家在此可稍做休息。
    (天梯回廊至三皇口期间,可简单介绍一下登封概况)
    我们现在到的这个山口叫三皇口,大家看,在三皇口东南四百米处有一山洞,叫二仙洞,又称嵩阳洞天,相传为孤竹国君二子:伯夷、叔齐互让国君隐居之地。后人为纪念此二人在此修仙,称其为“二仙洞”,并建庙祭祀。
    大家向东北方向看,那座山峰叫“三鹤峰”,相传为著名道士李八百炼丹时,三鹤飞翔其上而得名。峰下有一建筑是白鹤观,是浮邱公接王子晋在嵩山修道数十年的地方。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成功登上了嵩山的主峰一一峻极峰,因乾隆皇帝曾游历此峰并在此赋诗立碑,  因此又名“御碑峰”。凡来嵩山的游客都要攀登此峰,以览胜景。宋代名儒范仲淹曾有“不来峻极游,何能小天下”的名句,《诗经》对嵩山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论述。
    好了,现在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登嵩山为好汉的感觉。至此,我们在嵩山的游览活动就要结束了,希望此次嵩山之旅能使大家领略到嵩山的神奥,并带来一生的好运。祝各位一路平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4 10: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5 09: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导游也不好干啊
这镇多 我是背不下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1 06:45 , Processed in 0.03817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